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的碎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的碎片化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与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发生极大变化。品牌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出现了新特点,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项便是品牌传播出现了碎片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传播媒介碎片化、传播受众碎片化、品牌碎片化三点。本文主要围绕新媒体与品牌传播两个概念,在诸多专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品牌传播的碎片化趋势,提出了应对碎片化环境的品牌传播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传播;碎片化

一、概念界定

1.新媒体

最早使用"新媒体"这个词语的是美国的彼得·卡尔·戈德马克(Peter CarlGoldmark )博士,国内外关于新媒体的表述很多,但目前尚没有一种表述被业界和学界普遍接受。我国学者对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定义主要有:崔保国认为所谓"新媒介",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包括录像、多媒体、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光纤通信、综合数字通信网等。[1] 吴征认为,新媒体作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最大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2] 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因为新与旧只能在比较中区别。电视相对于广播, 电视是新媒体;但相对于门户网站, 电视又是旧媒体。 [3]

总的说来,我国学者虽然定义角度不同,但对新媒体界限的划分大体相同。归纳起来,现有的关于新媒体的种种定义或解释都是从时间的相对性,技术的数字性以及传播的互动性三方面特征来理解新媒体的。即,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等渠道,以计算机、手机、手持阅读器、数字电视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它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信息交流进行超时空传播,突破时间、地点甚至国界的局限,打破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限制,使得信息的全球流动成为可能。基于以上的理解,在不少研究者的眼中,移动多媒体(含手机短信、彩信、游戏、电视、报纸等等)、网上即时通讯工具、虚拟社区、电子信箱、门户网站、公共讨论组、播客、微博、SNS、户外LED、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4]

2.品牌传播

品牌传播作为营销概念在业内基本形成了一个普遍的认识。菲力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符号、图案 ,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组合 ,用来识别产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它是卖方做出的不断为买方提供一系列产品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的允诺。[5] 在社会系统中 ,品牌既是一种经济现象 ,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在微观现代营销体系中 ,品牌几乎覆盖营销要素的所有环节,因此它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点。[6] 在国内关于品牌传播的定义,得到普遍认同的余明阳的定义,即品牌传播首先是一种操作性的实务 ,即通过广告、公共关系、新闻报道、人际交往、产品或服务销售等传播手段 ,以最优化地提高

品牌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7]

二、新媒体环境下品牌传播的碎片化

1.碎片化

碎片化(Fragmentation), 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或零块,对碎片化的研究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21世纪后,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传播研究,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随着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 社会观念也有“碎片化”的趋势, 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 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体化倾向明显。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社会分层的界限愈来愈模糊。[8]

2.新媒体环境下品牌传播的碎片化趋势

在阶层“碎片化”的基础上, 消费者、媒介、品牌也正朝着“碎片化”方向发生着相应变化。

(一)传播受众(消费者)碎片化——个性化意识凸显。

程道才认为,由于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人、受教育水平不同,以及各个社会成员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差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必然表现出不同的需求。这种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将受众群分解为许多不同的受众群,从而形成许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化。[9] 刘昊也认为,不同社会地位和利益群体的受众对信息内容的需求都不同,加之消费信息自我意识上升,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传播内容,而是只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去掉不用的累赘,个体的需求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不同,传播对象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异质化。[10] 这虽然是针对新闻受众的观点,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同样适用于品牌传播的受众,即消费者。

(二)传播媒介的碎片化——“大众媒体”地位的衰落,“小众媒体”和“个性化媒体”地位提升。

在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原有新闻传播媒介的基础上, 新兴的新闻传播媒介成批涌现,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楼宇液晶屏媒体等不一而足,随着新兴媒介的迅速兴起、发展,传统媒介一统天下、呼风唤雨的时代结束了。[9] 消费者“碎片化”为广告主找寻目标消费者带来巨大困难。传统意义上“大众媒体”的覆盖率优势对消费者的作用越来越弱, 所谓的“小众媒体”和“个性化媒体”则能够快速准确地针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宣传。因此, “大众媒体”地位衰落、“小众媒体”和“个性化媒体”地位提升成为必然。[8]

(三)品牌碎片化——品牌作用呈弱化趋势

随着社会阶级与社会观念的“碎片化”,品牌也逐渐出现碎片化趋势。在论文《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中,黄升民、杨雪睿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1997年—2004年北京消费者购买彩色电视机的年份与考虑因素的关系,得出了品牌“碎片化”的结论。即, 面对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以至“碎片化”的消费者, 品牌近于“神化”的作用正逐渐减弱。越来越多消费者购买产品时重新关注产品功效,而不是一味追求心中的“理想品牌”,“实际购买品牌”和“理想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大。“概念先行、顶级表现、集中轰炸”,这些在供过于求的时代老套的品牌建构效果已经非常有限。消费者越来越“实际”, 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名称,而那些所谓的“概念”、“价值”对消费者的影响力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