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课堂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智慧
语文教师课堂智慧属于教学智慧中的一种,专指语文教师特有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下彰显的教学智慧,本文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语文课堂情境中,语文教师的学识、素养、情感、机智和能力的集合体现,表现为语文教师随机应变地调整和掌控课堂教学环境,能照顾全体学生,协调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恰当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适时融合自己的灵感于教学中,宏观调控和机智驾驭课堂,有效促成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教育的成败,教师是关键。”教师素养是素质教育深情的期盼,而课堂教学机智正是语文教师素质的重要成分,是教师智慧艺术的展现,在新课程推行并深入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机智尤其意味深长。
一般认为,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是缺乏或不注重教学机智的,我们可以设想,在新课程理念下,让我们来上这堂课,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推想的结果可能是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它都将引发我们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一些思考。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思辩和运用谈谈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智慧的文本解读,是推进和实现智慧课堂的基础
1、深入文本,准确理解,智慧地把握文本深层意蕴
语文教师不是知识的传声筒,更不是知识的输送带,而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必须对文本有着独特的深入解读。特级教师曹勇军认为,“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高于一般解读能力,带有语文教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其实,文本的真正生命就在于教师以智慧把握其深层的意蕴。如小说解读就需要教师首先建立审美的“期待视野”,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主动地进入虚拟的艺术世界,引发联想,调动想象,在积极的体验和品味中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对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进行积极的接受和转化,获得自身特有的艺术审美感受。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段描写展示了各种音乐旋律和节奏变化,最能引发联想,美妙的音乐声如急雨,如泉声,如私语,如鸟语,即使在音乐暂时休止之时,另有一种幽愁和暗恨隐隐跃出,胜过有声之时。在解读文本时,教师把握这一点后,要尽量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语言的魅力,尤其是文本跳跃性强,空白处多,要尽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知、审美经验再想象、再联想,补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立的音乐世界,感受到“大音稀声”之美妙。
可见,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尤为重要,智慧地解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
2、智慧地多元解读文本,读出文本丰富的时代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各种信息多途径摄入,单一化的文本解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仅仅依赖教参的固有模式来解读文本,也已经不适应当代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去寻找合理性的内核和多样化的认知。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教学参考书上说:“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旧的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这可能是作
者当时的写作动机,但今天的意义解读就不能再局限于这一点,今天再来学习这篇作品,我们的理解可以更宽泛,即对于任何一个具有生命的个体,都不应该用强制力去束缚和抑制它的发展,需要给予它们自由生长的深厚土壤和广阔空间,一味干预和摧残,将遏制天才的灵性。如果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篇文章还表达了一种正确的美学观,即只有健康的事物才会具有美感,畸形的东西决不会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因此美学家认为,《病梅馆记》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代表一种美学思想的重要学术文献。
3、. 智慧地萃取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促进课堂教学更有效更精彩
我们常说文本解读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教师自身既要能进入文本,探其意、领其旨,又要能走出课文对话作者,联系生活,客观评价,才能让文本体现现实意义。在“出”“入”之中解读文本,既能获得联想的自由,又能有效拓展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每个文本都带有一定的唯一性,教学者应当充分调动智慧,用自己独特的“慧眼”去发掘文本独特的“语文价值”,找到文本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即发现文本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老师曾提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当始终把握的是“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在于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适当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社会生活认识价值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从而“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比如郑老师教《安塞腰鼓》就教文章句式与思想感情表达的关系,确立此点为教学重点;教《拿来主义》就抓“形象说理、个性表达”作为难点突破口。可见,独到而智慧地萃取文本重点、突破口,明晰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
同样,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也给我们提供了智慧萃取文本的指导,他在《名作细读》一书中解读、分析了百余篇经典文本,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借鉴与示范。
二、教师智慧的教学设计,是智慧课堂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保证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客观上受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主观上,又融合了教师的个人作用,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点、教育学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
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使课堂教学目标实现最优化的保证。教师“心中唯本”,难免陈旧呆板,钻进程式化的死胡同;教师“心中有人”,致力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并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这才有可能进入“常教常新”的理想境界。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课时,我围绕“让学生学会叙事抒情散文的阅读”这样一个中心目标,设计了三个阶梯式的问题:(1)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哪几个人?(2)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3)选材的特点是什么?又是如何表现主旨的?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思考。这些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铺垫步步深入,既注重学生的学情和思维能力,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使教学从文章表面进入深层结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是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背景资料、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等,渲染演讲的魅力,使学生在课堂之初尽快对所学文本产生兴趣;第二是通过朗读环节,让学生增加对演讲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的感性体验,其中包括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等方式;第三是理性回归环节,在充分感性体验之后,课堂教学回归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逻辑思路和思想立意上的动人之处。总体设计还是围绕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