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免疫学》思考题

《水产动物免疫学》思考题
《水产动物免疫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

2、简述免疫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抗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1)免疫防疫。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

第二章免疫学基础(思考题1)

1、名词解释:

天然免疫:机体在种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相互作用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般性的非特异性的防御机能。特点:与生俱来,具有相对稳定性;反应迅速,特异性不强,具有广泛性;无免疫记忆,具有品种和品系差异,同种差异较小。

获得性免疫:又称后天免疫,是动物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接触异种免疫原(包括病原体或者其产物)或接受被动免疫而形成的免疫。特点:针对性强;具有特异性,具有免疫记忆。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干扰素(IFN):是干扰诱生剂(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作用于机体活细胞合成的一类抗病毒,抗肿瘤的糖蛋白,为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

2、简述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比较项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相同点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抗体产生自身产生给予的人或动物产生

抗体的出现慢(1-2周)快(输入即出现)

抗体持续时间长(半年至一年以上)短(2-3周)

注射后的反应一般有一般无

用途多用于预防多用于紧急预防与治疗

效果可刺激机体持续产生抗

体,再次接触抗原刺激将

表现出再次反应,且反应

增强体内抗体数不会增多,再次接触抗原也不会出现增强反应

3、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

定义:单核细胞是髓系干细胞衍生而来,是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大吞噬细胞。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

等重要作用。①抗感染,吞噬和杀伤作用:非特异性吞噬、杀伤、过滤、清除多

种病原微生物,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中的重要细胞。

②抗肿瘤:巨噬细胞被某些细胞因子如IFN-γ激活后能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是

参与免疫监视的重要效应细胞。

③免疫调节: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可分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

疫调节。主要的细胞因子有IL-1和IL-12。

④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绝大多数TD抗原(胸腺依

赖抗原)都需经巨噬细胞吞噬和加工处理,并与其表面的MHC分子形成抗原肽

-MHC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呈给T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有很多黏附分

子,可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诱导T细

胞的活化,启动免疫应答。

5)副作用: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也有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

用,有时会造成正常组织损伤。

4、简述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作用。

(1)多数组分为糖蛋白(2)总含量相对稳定,约占血浆球蛋白总量的10% (3)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4)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的形式存在(5)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

生物学作用:1)溶细胞功能;2)调理作用;3)引起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5)免疫调节作用。

第二章免疫学基础(思考题2)

1、名词解释:

抗原(antigen):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antibody)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

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具有抗原性应具备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和

反应原性。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

免疫活性的化学集团。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作抗原表位。

异嗜性抗原: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n抗原,它是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

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同抗原(交叉抗原)。

交叉反应:指抗原(或抗体)除了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

有时会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的现象。出现交叉反应的原因在于两种不

同抗原分子表面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抗体(antibody):是指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plasma cell)转化

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

2、简述抗原的特性(或构成抗原的条件)。

1)异源性: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

2)一定的分子质量:一般来说分子质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3)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立体构象的复杂性:一般而言,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越复杂的物质其免疫原性越强,如结合状态的蛋白质比单体蛋白质免疫原性强。

4)一定的物理状态。颗粒型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较可溶性抗原强。

3、画图表示抗体的各部分结构及并标明其名称和功能。

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

(2)结合细胞的表面的F c段受体

①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②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的Fc受体结合,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性活性物质,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3)穿过胎盘和粘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4、简述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特异性2)激活补体3)与某些细胞的F c段受体结合4)能通过膜传递作用将抗体传递给后代5)抗体具有双重性,某些抗体也可以作为抗原6)抗体的不均一性。抗体结构多样,一般而言抗体可以分为五大类:IgG.、IgM、IgA、IgE、

IgD。

第二章免疫学基础(思考题3)

1、名词解释: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骨髓或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的小分子多肽,是除了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初次接触抗原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潜伏期短。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比初次应答短,产生抗体迅速,主要是IgG,IgM较少。

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n immunity):是机体抵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产物的一种生理功能。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可引起感染,同时也会诱发机体对病原微生物产生这种防御性的抗感染免疫。

变态反应(allergy):又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免疫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发生的反应过度强烈而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2、简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功能。

1)干扰素(IFN):抗病毒,抗肿瘤,参与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及引起发热等作用

2)肿瘤坏死因子(TNF):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引起发热和诱导炎症反应,,促MHC-I 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

3)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的作用。

4)集落刺激因子(CSF):刺激骨髓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是血细胞发生必不可少的刺激因子。也作用于多种成熟的细胞,促进其功能具有多相性的作用。5)白细胞介素(ILs):能够介导白细胞间及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其在炎症反应中有重要作用。

6)趋化因子(CHK):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炎症反应。

3、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1)致敏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2).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3).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4、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区别?

1)、潜伏期长短不同,初次应答潜伏期较长,再次应答潜伏期显著缩短。

2)、抗体种类不同,初次应答产生最早的抗体为IgM,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IgG,而IgM很少。

3)、抗体量不同,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比再次应答产生抗体含量少量。

4)、抗原不同,初次应答为TD和TI抗原,再次应答为TD抗原。

5)、抗体亲和力不同,初次应答低,后者高。

第三章水产动物的血清学技术(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等价带:抗体跟抗原比例最合适、结合最充分、复合物最多、反应最明显、结果出现最快时,此称最适比(或等价带)。

带现象: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由于其结合价不能相互饱和,就只能形成较小的沉淀物或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2、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特异性和交叉性:由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决定

2)可逆性:抗原与抗体结合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结合虽相当稳定,但为可逆反应。因抗原和抗体两者为非共价键结合的,不形成稳定的共价键,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

3)抗原、抗体具有一定的结合比例和产生带现象

4)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需时短。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需时较长,表现为凝集、沉淀和细胞溶解等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常用哪几种酶和底物?

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底物:A、邻苯二胺(OPD),产物为黄色,B、四甲基联苯胺(TMB),产物为金黄色。

2)碱性磷酸酶(AP)

底物:对硝基苯磷酸盐(PNPP),产物为黄色。

4、能用来测定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有哪些?说明其试验过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的步骤

1)将已知抗原吸附于酶标板,洗涤掉未吸附的抗原。

2)封闭未被抗原吸附的位点,洗涤。

3)加入梯度稀释的被检测血清,使抗原与抗体结合,洗涤掉未结合的的抗体。4)加入酶标二抗,使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洗涤掉未结合的二抗。

5)加底物显色。

6)酶标仪读数。

2)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实验

直接凝集实验中的试管凝集实验的步骤

1)所有试管各加入0.5ml生理盐水,取第1支试管加入0.5ml抗体(溶血素)。混匀,吸取0.5ml混合液加入到第2管,混匀再吸取0.5ml混合液加入到第3管,依次类推,最后一根试管弃去0.5ml混合液,最后一根试管不加抗体.。

2)加一定量的已知抗原(0.5ml,2%SRBC)。

3)37℃孵育12h,使抗原和抗体充分反应。

4)观察每支试管内抗原的凝集程度,通常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

第四章水产动物免疫(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凝集素(agglutinin):是一大类对特定细胞多糖具有结合亲和力的、能选择性凝集脊椎动物一些血细胞和某些微生物细胞的、多价构型的糖蛋白。

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指在动物或植物细胞中,由特定基因编码的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2、简述鱼类的免疫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屏蔽作用:鳞片,皮肤和粘液是主要的体表屏障

吞噬作用:鱼类吞噬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红细胞等

体液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补体,溶菌酶,干扰素,壳质酶,急性期蛋白等。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真骨鱼类:IgM(四聚体),软骨鱼类:IgM(五聚体),类IgG

2)细胞免疫:具有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

3、简述鱼类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鱼类抗体形成期哺乳动物的长,抗体效价增高较慢,冷水性鱼类则更慢。

2、在初次应答中,鱼类抗体持续时间较长。

3、免疫回忆反应略有差别1)获得较强的再次反应要经过较长的记忆时间,2)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效价比哺乳动物的低,或者与初次应答的抗体效价无区别3)还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4、相同免疫原不同的进入途径对鱼类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1)口服疫苗时可使肠粘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升高,2)注射疫苗可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升高,3)浸泡途径可使皮肤粘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

三、几个专有名称的英文缩写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免疫球蛋白Ig 补体 C

自然杀伤性细胞NK 抗体:Ab 干扰素IFN

膜攻击复合物MAC 抗原Ag B细胞受体BCR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T细胞受体TCR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CTL:杀伤性T细胞I D: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APC:抗原递呈细胞DC:树突状细胞LPS脂多糖

填空题

1: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免疫防疫、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种痘法的创始人:琴纳。建立人工被动免疫疗法第一人是贝林。

3: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血液中白细胞数目最多是:中性粒细胞。4:在各种补体成分中以C3的含量最高,D因子的含量最低。

5:补体激活的三大途径: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经。

6:经典途径的激活剂是Ag-Ab复合物。

7: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称为Ⅰ型干扰素

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以免疫调节为主,称为Ⅱ型干扰素。

8:抗原必须包含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9:列举常见的抗原递呈细胞三种:树突状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并指状细胞

10: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IgG、IgM、IgA、IgD和IgE。

11: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12:根据功能,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集落刺激因子(造血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IL)和趋化因子。

13:抗细胞外细菌的感染以体液免疫为主,抗细胞内细菌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14: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是可见反应阶段。

15:凝集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参加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16:沉淀反应中,可溶性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称为:沉淀素

17:鸟类所特有的淋巴器官是:法氏囊

18、能够通过人和兔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IgG,在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免疫球蛋白是分泌型IgA,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IgM,体内免疫反应出现最早的是IgM

19:参与细胞免疫的效应产物:T D细胞、T C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效应产物是:Ab

20.B细胞分化的终末效应细胞是浆细胞,介导体液免疫;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效应细胞是杀伤性T细胞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

21、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22、免疫荧光技术中最常用到的荧光素是异硫氰酸荧光素;免疫酶技术中最常用到的标记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

23、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三大弱毒疫苗的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24、最早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研制成功的三大弱毒疫苗是禽霍乱弱毒疫苗,炭疽弱毒疫苗,狂犬病弱毒疫苗。

25、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26、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和腔上囊。

27、凝集试验通常稀释抗体,并以抗体的稀释倍数作为凝集试验的效价。

28、免疫应答的特点为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具有一定的免疫期。

29、鱼类的抗体是IgM。

30、初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是IgM,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

31:贝类的吞噬作用主要由颗粒细胞完成

五、选择题(1*20=20分)

1.下列哪一个是中枢淋巴器官( B )

A.扁桃体 B.法氏囊

C.哈德氏腺 D.脾脏

2、下列哪一种物质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C)

A.IgG B.I型干扰素

C.补体 D.溶酶体酶

3.被动免疫是( D )

A.由疫苗接种诱发德获得性保护作用

B.由于IgE穿透胎盘引起的免疫

C.记忆细胞发挥的作用

D.幼畜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产生的免疫作用

4.下述哪个器官或细胞可对抗原识别与应答( D )

A.脑

B.浆细胞

C.脾脏和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

D.脾脏和淋巴结中的B细胞

5、抗体中与抗原结合有关的部位是( C )

A.重链的V区 B.轻链的V区

C.重链和轻链的V区 D.重链和轻链的C区

6、间接ELISA所用的酶标记物是( D )

A.酶标记抗体

B.酶标记抗原

C.酶标记抗补体抗体

D.酶标记抗免疫球蛋白抗体

7、补体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D )

A.凝集反应 B.中和反应

C.ADCC反应 D.细胞溶解反应

8、病愈后获得的对这种病的抵抗力为( B )

A.人工被动免疫 B.天然主动免疫

C.人工主动免疫 D.天然被动免疫

9、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D )

A.IgE B.IgD

C.IgM D.IgG

11、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B )

A.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B.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

C.抗原的物理性状 D.抗原的种类

12、IgG分子中能与巨噬细胞上FC受体结合的功能区是( C )A.CH1 B.CH2

C.CH3 D.CL

13、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 D )

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 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

C.可改变毒素的特异性 D.可脱去毒素的毒性

14、下列哪一种免疫作用在无抗体时仍可发生?( A )

A.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B.病毒中和作用

C.毒素中和作用 D.ADCC作用

15、关于TD抗原的正确描述是( C )

A.是指在胸腺中加工处理的抗原

B.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

C.既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又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D.不能诱导产生免疫记忆

16、英国乡村医生琴纳最早开创了用牛痘疫苗预防( B )的免疫接种方法A.狂犬病 B.天花 C.炭疽 D.霍乱

17、关于细胞因子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类型细胞产生

B.细胞因子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

C.细胞因子的作用专一型很强

D.多数细胞因子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发挥效应

18、.琼脂扩散反应属于( C )

A.直接凝集反应

B.间接凝集反应

C.沉淀反应

D.标记抗体反应

19、细胞因子不包括( C )

A.干扰素

B.白细胞介素

C.过敏毒素

D.肿瘤坏死因子

20、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D )

A.直接中和细胞内的病毒颗粒

B.阻止病毒的脱壳

C.诱导干扰素的释放

D.与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病毒相关抗原表位结合并激活补

这两题跟上面一样只是提供另外一种答题的方法,你背上面也行,看你们自己喜欢哪一种就背哪一种

3、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定义: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要求:★对菌株产量,形态、生理等情况了解;★生长繁殖快,营养要求低,产孢子多且早;★对诱变剂敏感;★菌株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多出发菌株:一般采用3~4个出发菌株,在逐代处理后,将产量高、特性好的菌株留作继续诱变的出发菌株。 5、诱变选育的流程 答:出发菌株经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培养液(离心、洗涤、)→单细胞获单胞子悬液→诱变处理→后培养(中间培养)→平板分离→初筛→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 筛选的关键是选择一定的特征(如菌落特征、生化特征等)去判断所筛选的菌株是我们所需要的突变株。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它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分为三部分: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发酵工程产业化就是将有关应用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发酵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 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①投产试验:涉及到”上、中、下三游”工作,即研究成果的验证、小试、中试和扩大试验。 ②规模化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其检测必须符合相应产品标准。 ③市场营销:市场开拓对技术本身影响不大,但参与市场竞争却是产业化成败的决定因素。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 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 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劳力。 基质的选择 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典型的发酵过程可划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1)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设定; (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3)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容器中; (4)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 (5)产物分离和精制; (6)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第二章菌种的来源(1)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 答: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生态学复习题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 1属性; 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 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 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 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在外界光、温度、营养等因子数量改变的状态下,探讨的生理现象(如同化过程、呼吸、生长等)的变化,通常可将其归纳为3个主要点: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

发酵工程试题及答案.

类。 微生物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类: 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发酵培养基主要由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组成。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 连逍,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 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 细菌、真菌、酵母菌。 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有 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方式的不同, 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 机械搅拌式发酵罐 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 两种。 9、 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 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 10、 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 产物的分离、提取 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 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 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 代谢调控育种, 从诱发基 因突变转向 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 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 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 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周期。 发酵工程 、名词解释 1、 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 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 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不 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3、 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下,溶液中的较小胶粒聚合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填空 1、 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 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_等下游 处理几个过程。 2、 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 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 3、 4、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 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基三种。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案)教学文稿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 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它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分为三部分: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发酵工程产业化就是将有关应用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发酵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 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①投产试验:涉及到”上、中、下三游”工作,即研究成果的验证、小试、中试和扩大试验。 ②规模化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其检测必须符合相应产品标准。 ③市场营销:市场开拓对技术本身影响不大,但参与市场竞争却是产业化成败的决定因素。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 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 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劳力。 基质的选择

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典型的发酵过程可划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1)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设定; (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3)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容器中; (4)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 (5)产物分离和精制; (6)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第二章菌种的来源(1)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 答: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选择出发菌株的要求:

生态学 推荐书籍

生态学推荐书籍

本文由别处我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推荐书籍书名:环境生态学基础作者: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了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的变化;第三篇重点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对策,生态系统的恢复,人口,资源,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名:环境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作者: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分为 10 章.前 4 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研究对象,内容,基本原理,组成及功能,阐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化学循环及生态平衡,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内容;第 5 章主要介绍生态监测的特点和意义,尺度类型和方法分类;第 6 章主?樯苌こ痰睦砺酆湍P停坏?7 章主要介绍生态环境建设及水体,生态经济规划及西部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本书还安排了六个环境生态学

野外观察和实验,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环境生态学的全貌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系等有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书名:环境生态学导论电子教案作者:盛连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9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卢升高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2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张合平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1 本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并阐明环境治理的生态学途径.重点阐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全书试图用简明的语言,明晰的结构,系统地介绍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前沿动态,在理论框架,知识集成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本书可供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学者,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完整版)发酵工程_题库及答案.doc

1、举出几例微生物大规模表达的产品,及其产生菌的特点? A.蛋白酶表达产物一般分泌至胞外,能利用廉价的氮源,生长温度较高, 生长速度快 ,纯化、分离及分析快速;安全性高,得到 FDA的批准的菌种。 B.单细胞蛋白生长迅速,营养要求不高,易培养,能利用廉价的培养基或生 产废物。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量高,质量好。安全性高,得到 FDA的批准的菌种。 C.不饱和脂肪酸生长温度较低,安全性高,能利用廉价的碳源,不饱和脂 肪酸含量高, D.抗生素生产性能稳定,产量高,不产色素,,能利用廉价原料 F.氨基酸代谢途径比较清楚,代谢途径比较简单 2、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A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 B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C. 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 D.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E.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 F.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4、讨论:微生物(包括动、植物)可以生产我们所需的一切产品,但是涉 及到工业化生产,对于某一种特定的产品,为何只有特定的微生物才具有大量 表达的潜力?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细胞对遗传信息作选择性的表达,实现代谢 的自动调节。代谢的协调能保证在任何特定时刻、特定的细胞空间,只合成必 要的酶系(参与代谢的多种酶)和刚够用的酶量。一旦特定物质的合成达到足 够的量,与这些物关系支持细胞自身的增殖(生产细胞),不支持(人的)目

的产物的过量生产(生产特定的初级代谢产物)。而工业化生产要求特定表达 某种或某类物质,只有正常代谢被打破,代谢协调失常的微生物才能达到要求 5、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样品的采取→预处理→培养→菌落的选择→初筛→复筛→性能的鉴定→菌种保藏 6、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培养? 自然界中目的微生物含量很少,非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进行富集培养, 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的环境下迅速地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 的劣势种变成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使筛选变得可能。 7、菌种选育分子改造的目的? 防止菌种退化 ;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 提高生产能力 ; 提高产品质量 ; 开发新产品 . 8、以目前的研究水平,土壤中能够培养的微生物大概占总数的多少?什么 是 16sRNA同源性分析? 目前能够培养的微生物不到总数的 1%。以 16sRNA为靶基因,设计引物, 建立 pcr 扩增体系,再通过 DNA 测序进行细菌同源性分析。 9、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自然选育就是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 程。

高中生物课后习题生态部分

课后习题生态部分 P63 一、基础题 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2.假如要调查-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做出选择的理由。 3.下页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 二、拓展题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较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你认为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还会升高吗?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应当调整吗? P69 一、基础题 1.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分别会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你能举出课本以外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2.20 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人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数量自1915年至1943年的消长情况。 (2)从1915年到1930年,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该种群的数量后来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二、拓展题 假设你承包了一个鱼塘,正在因放养多少鱼而困惑:放养密度过大,鱼竞争加剧,死亡率会增加;放养密度过小,水体的资源和空间不能充分利用。如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请查阅有关书籍或网站,如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d6747395.html,/fishery/tech/等。 P77 一、基础题

发酵工程课后题参考答案样本

发酵课后题参考答案 1.试述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答: 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无聊和设备中所有生命无知的过程。 灭菌是用无力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空气, 地表以及容器和器具表面的微生物。 消毒和灭菌的区别一方面在于消毒仅仅杀死生物体或非生物体表面的微生物, 而灭菌是杀死所有的生命体。另一方面在于消毒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 而不能杀死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等, 适合于发酵车间的环境和发酵设备, 器具的无菌处理。 2简述染菌的检验方法及染菌类型的判断。 答: 生产上要求准确, 迅速的方法来检查出污染杂菌的类型及其可能的染菌途径, 当前有一下几种常见的方法。 1.显微镜检查法。一般见简单的染色法或革兰氏染色法, 将菌体染色后镜检。对于霉菌, 酵母发酵, 先用低倍镜观察生产菌的特征, 然后用高倍镜观察有无杂菌的存在。根据生产菌与杂菌的不同特征来判断是否杂菌, 必要时还可用芽胞染色或鞭毛染色。 2.平板划线培养检查法。先将待检样品爱无菌平板上划线, 根据可能的染菌类型分别置于37或27摄氏度下培养, 8个小时后可观察到是否有杂菌污染。对于噬菌体检查, 可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 3.肉汤培养检查法。将待检样品介入无菌的肉汤培养基中, 分别置于37或27摄氏度下进行培养, 随时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并取样镜检, 判读是否有杂菌污染及杂菌的类型。 4.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观察法。发酵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如溶解氧, PH, 尾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发酵液的粘度等的异常变化, 都可能产生染菌的重要信息, 也根据这些异常现象来分析发酵是否染菌。 3 发酵工业用菌种应具备哪些特点? ①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 且生成的目的产物产量高、易于回收;

最新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2019届高考复习《生态工程》专题测试题

2019届高考复习《生态工程》专题测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 1.(09山东)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2.(08广东)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3.(08山东)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08四川)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5.(08宁夏)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6.(08山东)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维持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08上海)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 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 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8.(07四川)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

发酵工程工厂题库(含答案)

2018发酵微生物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菌落:菌落(colony)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 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群落。 3.病毒:是一类核酸合蛋白质等少数集中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4.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培养基。 5.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6.巴氏消毒法: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7.温和噬菌体: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 8.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9.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侵入的宿主细胞。 10.噬菌斑生成单位(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二、填空题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其特点是个体微小、构造简单和进化地位低。 2.微生物主要有三大类群: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主要的共性应是体积小,面积大。 4.细菌的形态主要有杆状、球状状和螺旋状三种,此外,还有少数丝状和棱角状等。 5.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质膜、核区、间体、和各种内含物等,而特殊构造则有糖被、 鞭毛、菌毛、性菌毛和芽孢等。 6.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7.芽胞除了可长期休眠外,还是生命世界中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例如抗热、抗化学药物和抗辐射等。 8.根据进化水平和形态构造等特征上的明显差别可把微生物分成三大类,即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9. 支原体突出的形态特征是无细胞壁,所以对青霉素不敏感。 10.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包括了三个时期,即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 11.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能形成菌落和菌苔。 12.细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是裂殖,包括二分裂、三分裂、复分裂三种形式,少数细菌还能进行芽殖。 13. 可以在光学显微镜油镜下看到的细菌特殊结构有鞭毛、芽胞、糖被。 14、病毒的主要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 15、噬菌体的特点是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多为DNA。 16、病毒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增值、成熟、裂解五个步骤。 17、微生物类群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病毒以复制方式繁殖;细菌以分裂繁殖为主;而放线菌以分生孢子和 孢囊孢子两种方式形成无性孢子;霉菌较复杂,已有了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两种繁殖方式和半知菌特有的准性生殖。 18、真菌细胞的线粒体是_能量代谢的细胞器。 19、真核微生物包括有:真菌,粘菌,藻类,原生动物. 20、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中最常见的是芽殖,少数种类具有与细菌相似的裂殖方式。 21、构成丝状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 22、真菌菌丝具有的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进行繁殖。 23、真菌生长在基质内的菌丝叫基内菌丝,其功能主要是吸收营养物质,伸出基质外的菌丝叫气生菌丝,其功能主要是转化成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填空题(二) 1、微生物的营养要素有__碳源_、_氮源_、_能源_、_无机盐_、_生长因子__和_水__六大类。 2、营养物质通过渗透方式进入微生物细胞膜的方式有_单纯扩散、促进扩散_、主动运送、基因移位_等四种。 3、化能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物为能源,以无机碳源为碳源,如硝化细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基本碳源是有机碳源,能源是有机物,其代表微生物是__酵母菌__和__乳酸菌_等。 5、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及微生物的固体研究和大规模生产等方面。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答案。修改版

《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何谓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次级代谢产物 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对发酵食品的影响。P50 初级代谢:指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和繁殖所必需的代谢活动而言的。初级代谢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就是初级代谢产物。 关系不大,生理功能也不十分清楚,但可能对微生物的生存有一定价值。次级代谢过程所生成的产物就是次级代谢产物。通常在细胞生成的后期形成。 次级代谢产物有抗生素、生物碱、色素和毒素等。 2.典型的发酵过程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发酵工程的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准备阶段;第二,发酵阶段;第三,产品的分离提取阶段。 准备阶段的任务包括四个方面,即各种器具的准备,培养基的准备,优良菌种的选择或培育,器具和培养基的消毒。 优良菌种是保证发酵产品质量好、产量高的基础。优良菌种的取得,最初是通过对自然菌体进行筛选得到的。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物理的或化学的诱变剂,如紫外线、芥子气等处理菌种,进行人工诱发突变,从而迅速选育出比自然菌种更优良的菌种。后来,又运用细胞工程和遗传工程的成果来获取菌种。例如,使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类的胰岛素、生长素、干扰毒等等。 在发酵过程中,还要防止“不速之客”来打扰。发酵工程要求纯种发酵,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防止杂菌污染是确实保证正常生产的关键之一。其方法是,对于这些不受欢迎的“来客”进行灭菌消毒。在进行发酵之前,对有关器械、培养基等也进行严格的消毒。 第二章思考题: 1.食品发酵对微生物菌种有何要求?举例说明。 ?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能高产和稳产所需的代谢产物。 ?可在易于控制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和发酵,且所需的酶活性高。 ?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快,发酵周期短。 ?副产物尽量少,便于提纯,以保证产品纯度。 ?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对于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发酵产品以及进行食品发酵,其生产所用菌种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2.什么叫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诱变育种的实质是什么?P17 自然突变: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