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流浪汉小说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流浪汉小说因素
作者:何佳倪
来源:《商情》2013年第24期
【摘要】作为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于1884年发表了他最成功的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在这部小说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人逃奴吉姆获得自由的历险经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流浪汉小说发展的代表,充分体现了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流浪汉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艺术特色
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 novel)诞生于十六世纪中后期的西班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叙事类型,以小说《托美思河上的小拉撒路》作为在西班牙问世的标志。早期流浪汉小说在艺术特色方面主要表现为四个基本特点:第一人称叙事;插曲式的叙事结构;定型化的人物形象;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流浪汉小说发展的代表之一,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逃亡密西西比河,寻求自由的的历险经历,生动地体现了流浪汉小说的特色。
一、第一人称叙事
第一人称叙事是流浪汉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特点。在叙述过程中,流浪汉小说通常采用第一人称、以回忆录或自传的方式来叙事,将叙述者和主人公融为一体,使得小说主人公的故事更加真实。在小说开头的第一段,哈克就说道:“你要是没有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过拿也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他基本上说的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可是基本上他说的还是真事。”一开篇,作者就让主人公和叙事者哈克出场,让哈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叙事变得更加真实动人。小说从这位13岁的白人小男孩哈克的视角出发,以他天真而又真诚的叙述作为线索,使读者跟随他经历一系列的事件,比如遭遇强盗、家族宿怨和遭受欺骗等。作者从哈克的视角来记录其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了多样无情的现实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使读者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小主人公哈克对刻板的所谓“文明”生活的厌恶以及对无拘无束、自由冒险生活的向往。小说一开始,哈克就开始抱怨,“道格拉斯寡妇拿我当她的儿子,说是要给我受点教化。可是因为那寡妇一举一动都很讲规矩和体面,实在太闷气,在她家里过日子真是一天到晚活受罪”。作者虽然没有对哈克的表情神态进行描写,但是读者能够想象到哈克在抱怨时愁苦和闷闷不乐的样子,使哈克的形象顿时鲜活和丰富了起来。
在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逃亡途中,他们遇到了自称是“国王”和“公爵”的两个骗子,而吉姆也因为被骗子出卖而被关押了起来。关于是否要救出吉姆帮助他获得自由之身这个
想法,哈克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事儿真叫人左右为难,我把那张信捡起来,拿在手里。我浑身哆嗦起来了,因为我得打定主意,在两条路当中选定一条永远不能反悔,这是我看的很清楚的。我琢磨了一会儿,好像连气都不敢出似的,随后才对自己说‘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接着我就一下子把它撕掉了”。从这里,读者能够看出哈克的纠结,他想要告诉华森小姐吉姆在什么地方,可他又怕华森小姐生气而把吉姆卖到下游,而他最怕的是自己帮助黑人逃跑死后要到阴间下油锅接受折磨。在下决定的过程中,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两种情绪在哈克心中的拉扯,能清晰地体会到哈克心中的挣扎与感受,从而使人物和事件更加生动形象。
二、插曲式结构
流浪汉小说的插曲式结构是指小说以主人公的漂泊流浪作为主线,同时又将在流浪过程中相对独立和松散的故事全部串联起来,展现广阔社会生活画面的叙事方式。在这些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干的故事中,读者能够在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事件中感受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的变化与发展。在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与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逃亡所建立的友谊是小说的主线,而其他穿插进来的故事都是主线的插曲,包括酒鬼父亲的暴行,强盗间的谋财害命和家族宿仇等。主线与插曲的相互配合为读者展示了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生活画卷。尽管插曲式结构中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可以单独列开,但是也存在着前后照应的关系。在小说的开篇,哈克就已经开始抱怨道格拉斯寡妇的各种规定与要求,在小说结尾又写道“萨利姨妈要把我收尾干儿子还要教化我,我可真的受不了,我早尝过那种滋味了”。从这里,读者能够看出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使小说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三、定型化的人物形象
定型化的人物形象是流浪汉小说的另一个共同特点。传统的流浪汉小说都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描写世态人生,小说主人公大多都是“一个孤独而不幸的漂泊者,大多出身微贱或身世不明,无依无靠。他在人世经历坎坷,包场心酸,经历了不平凡的生活、感情和心理历程,最后求得温饱或幸福”。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典型的流浪汉形象。
哈克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从小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他有一个父亲,却过着比孤儿更为凄惨和悲凉的生活。哈克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缺少母爱的关怀,父亲是个酒鬼,经常在喝醉后打他。哈克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缺乏父母的管教,语言粗鲁。他对长辈的说教与劝解从来不屑一顾,一心只追求自己渴望的自由在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尽管道格拉斯夫妇竭力想要管教好哈克,使他变得有教养,做一个文明人。但是哈克天性喜欢独立的生活,对“文明的教化”感到厌恶。他从不到教堂祈祷,不穿体面的衣服,也不在乎钱财和地位,一心向往自由。在小说最后菲尔普斯太太想收养哈克,但是哈克也受不了这种所谓的文明生活,决定再次出走,周游各地。
四、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传统小说打都具有幽默生动、诙谐讽刺的艺术风格,语言上也通常都是贴近生活,平实而生动的。在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以贴近主人公的身份背景。首先是儿童语言的使用。在小说中,哈克是一个生动活泼、热爱自由不受束缚的小孩。文中提到,哈克“急的要命,想弄清楚摩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是慢慢地她猜吐露出来,原来摩西早就死了;这下子我就不理会他了,因为我才不管死人的事情哩”。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哈克的天真烂漫与童真童趣。其次是方言口语的运用。在小说开始,蜘蛛的死亡和盐罐的打翻就预示着坏事的降临,而鸟则通常和不祥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富有美国文化特色的意向,散发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显得机智幽默和诙谐。整个作品读起来亲切幽默又充满了讽刺。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之一,充分体现了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色。表面看来,它描写了哈克的冒险故事,实则触及了制度、道德等更为深刻的问题,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