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30 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与展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5 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一产业 种植业
1990
100.0
64.7
1995
100.0
58.4
2000
100.0
55.7
2005
100.0
49.7
2009
100.0
50.7
注:比重根据当年价格总产值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林业 4.3 3.5 3.8 3.6 3.9
畜牧业 25.7 29.7 29.7 33.7 32.3
100.0
2009
10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一产业 60.1 52.2 50.0 44.8 38.1
第二产业 21.4 23.0 22.5 23.8 27.8
第三产业 18.5 24.8 27.5 31.3 34.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各产业在全球的地位近 20 年 来也在迅速上升。1990 年中国的 GDP 仅占全球 1.6%,2008 年提升到 7.1%。其中农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 8.6%提高到 21.3%;工业由 2.2% 提高到 10.8%;同期服务业仅提高 2.3 个百分点,占全球比重低于 GDP 和第一、第二产业,在 20 年中发生的变化并不大,充分说明中国服 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另外,中国的农业虽然在国内的地位逐步下降, 但在全球的地位明显上升,超过工业和服务业。这说明中国第一产业 发展落后是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而言的,从全球视角来看,仍然属于 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
分报告二:
2010-2030 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与展望
赵晋平
2008 年秋季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形 势和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迅速复苏,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重新趋于明朗,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全 球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近 30 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势头,尤其是面对本 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由于及时采取力度强大的应对措施,在 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并为推动全球经济走出危机作出了贡 献。但是,中国经济本身存在的许多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因为危机结束 而完全消除,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端日趋凸显。如何通过发展方 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中继续保持活力和国际竞 争力,已经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报告将把中国产业 结构变化预测分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力求为 2030 年中 国经济展望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认识依据和参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新特征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中国农业的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获得丰 收,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农 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正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向 多种形式全面发展。按照总产值计算。过去二十年农业种植业比例持
表 4 中国各产业在全球地位的变化(%)
GDP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80
1.7
7.4
2.3
0.7
1985
2.5
10.6
3.2
1.3
1990
1.6
8.6
2.2
0.9
1995
2.5
12.0
4.0
1.3
2000
3.7
16.0
6.3
2.3
2005
4.9
17.8
8.7
3.2
2008
7.1
21.3
10.8
4.1
注:2008 年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根据 2007 年数据计算结果。
1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 年 1 月 20 日。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延续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主要特征(参见图 1), 即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第一大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第 三产业份额明显提高。
回顾建国以来的演进过程,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到 70 年代初,在 20 多年中, 第一产业基本占有第一大产业的重要地位,中国明显处于农业经济阶 段,工业和服务业尚停留在初级发展水平上。第二阶段是 70 年代初 到 80 年代中期;随着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中国进入了工业 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超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相对稳定。第三阶段是 80 年代中期以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持续得到 巩固和加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并迅速上升;第一产业增 加值在 GDP 中的份额出现直线下降,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差距持续扩 大。这一阶段,虽然并没有改变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但第 三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接近甚至超过第二产业成 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之一(参见表 2)。
表 6 工业六大部门细分标准 具体行业
采掘业
消费品加 工业
原材料加 工业
金属制造 加工业 机械设备 制造业
其他行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 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 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 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 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 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 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 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 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 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渔业 5.4 8.4 10.9 10.2 9.3
(三)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亚洲金融危机后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加快 50 年代初以来,在中国工业内部重工业所占比重在大多数年份 都高于轻工业。在其中有两个阶段,重工业的比重与轻工业之间的差 距持续扩大。表现出明显的重工业化特征。一个是 20 世纪 70 年代; 另一个是 2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持续到目前。而且后者的差异程 度远超过前者,重化工业化特征尤为明显(见图 4)。70 年代的重工 业化是在十年动乱之后,经济恢复阶段基础工业投资增长加快的结
100.0
2005
100.0
2010
10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一产业 27.1 19.9 15.1 12.2 10.2
第二产业 41.3 47.2 45.9 47.7 46.9
第三产业 31.6 32.9 39.0 40.1 43.0
表 2 产业增加值增长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
GDP
比重(% )
图2 就业人数的三次产业结构(%)
100% 80% 60%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40%
20%
0% 1980
1985
第一产业
1990
1995 年份
2000
2005
2010
表 3 1990-2010 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总数
1990
100.0
1995
100.0
2000
100.0
2005
果,属于低水平的重工业化。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则是随着居民消费 结构升级进入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主导、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带动结 果。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2000 年到 2009 年期间,中国重工业占全 部工业的比重从 50.8%上升到 70.5%,提高了近 20 个百分点。2008 年秋季以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重工业增长速度大幅回落,但 2009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和受基础设施投资的强 力推动,重工业重新加速增长,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制造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幅度达到 3.0 个百分点,目前在全部 工业中的比重已经提高到 30.9%,基本延续了 2000 年以来的上升趋 势,保持了第一大类工业产业的主导地位。另外,机械设备制造业比 重高于消费品制造业比重的差距,由 2000 年的 3.3 个百分点扩大到 10.4 个百分点,和其他类别产业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机械设备 制造业包括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电子通信设备、运输设备等技术和 资本密集型产业,分产业的工业统计表明,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 运输设备等机械设备类制造业在全部工业中保持较大比重的同时,也 是结构比重升幅较大的产业(见表 8 和表 9)。这些产业加快增长对 于带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产业 35.9 34.2 33.4 48.8 41.3 45.4
从就业结构来看,近 20 年来由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明
显高于第一产业,导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移持 续加快。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 1990 年的 60.1%,降低到 2009 年 38.1%的水平,第一产业实际就业人数也从 3.9 亿人下降到 3 亿人, 减少了 21.2%。与此同时,非农业部门吸纳的就业人员快速增长。第 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从 1990 年的 21.4%上升到 27.8%;实际就业人数 从不到 1.4 亿人增加值 2.1 亿人。同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 18.5% 提高到 34.1%;实际就业人数增加近 1.2 倍,增幅远超过第二产业 53% 左右的水平。
一、过去 20 年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
(一)1990—2010 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统计报告1,2010 年中国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10.2%、46.9%和 42.9%。与 1990 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 16.9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分别提高了 5.6 和 11.4 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在过去 20 年中,
图 3 中国历年轻重工业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 如果按照产品的主要用途,将全部工业行业分为采掘业,消费品 加工业、材料加工业,金属制造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 等六大类,可以进一步把握中国以重化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内部 结构变化的主要规律。计算结果表明,2000-2009 年期间,机械设备
续下降,由 1990 年 64.7%下降至 2009 年 50.7%。畜牧业则由于畜禽 饲养方式的改进,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发展较快,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上世纪末的 25.7%上升至 2009 年的 32.3%。渔 业虽然近几年受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等严厉的渔业资源保 护措施影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略有回落,但与 20 年前相比,仍 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 1990 年的 5.1%提高到 2009 年的 9.3%。林 业发展较为平稳,过去二十年占比保持在 3.6%到 4.2%之间。
第一产业
1980-1985
100.0
26.7
1985-1990
100.0
25.9
1990-1995
100.0
16.8
1995-2000
100.0
7.3
2000-2005
源自文库
100.0
8.9
2005-2010
100.0
8.4
注:贡献率按当年价格增加值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统计。
第二产业 37.5 39.9 49.8 43.9 49.8 46.2
3、金属制造加工业比重上升加大了国内能源消费压力 金属相关工业占比不断上升,这是近年来工业结构变化最突出的 特征。统计表明,金属制造加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11.3%上升至 2008 年的 15.9,2009 年略有下降,但仍然比 2000 年提高了 3.4 个百分点,是六大行业中升幅最大的。金属相关工业的 快速增长主要受到居民住行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和间 接拉动。据估算,2000 年到 2008 年间,汽车和房地产业增长对原材 料加工业部门增长的拉动作用,占到该部门增长的 60%以上,其中, 仅房地产对钢铁工业增长的直接贡献就达到 70%左右。按照产业分类 计算的比重及其变化幅度表明,金属工业中最重要的产业是黑色金属 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比重在所有工业产业中位居第二,2000—2009 年比重升幅则位居第一(见表表 8 和表 9)。金属工业是高耗能产业, 金属工业比重提高,意味着高耗能产业对单位能源强度的拉升效果加 大。这也是前几年中国单位 GDP 能耗不降反升的重要结构性因素之 一。
比重(%)
图1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60
50
40
30
20 第一产业
10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0
1950 1956 1962 1968 1974 1980 1986 1992 1998 2004 2010
年份
表 1 1990-2010 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GDP
1990
100.0
1995
100.0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