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警执法能力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民警执法能力调研报告
基层民警执法能力调研报告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

从此,诸多心理学者就一直倾心研究,并开始向不同的行业延伸,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

通俗地说,“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症”,是指人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因职业缺乏目标、生涯缺乏规划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某些因素,造成工作热情丧失,工作绩效下降,并连带出现各种生理、心理两方面的不适反应和疲劳症状。

作为长期处于职业压力下的高危人群——警察,特别是基层监狱民警,深入而细致地研究职业倦怠十分必要。

毋庸讳言,当前民警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士气低落、能力不强、对工作疲于应付甚至得过且过等职业倦怠现象。

我们必须承认,产生职业倦怠是正常的,无需遮掩,因为敢于承认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监狱警察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性问题,不是单单解决某一个方面就可以解决的。

消除监狱警察的职业倦怠感,需细致分析,探究根源,从而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一、职业倦怠表现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人民警察是刑罚的具体执行者,其职责是依法管理监狱、执行刑罚、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等活动。

但随着社会转型和变革,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监狱民警也无可避免的遇到竞争压力、子女读书就业、住房购车等一系列问题。

认知上的矛盾、思想上的彷徨、心理上的迷惘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烦恼、沮丧与焦虑,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监狱民警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灵上的焦虑,久而久之,产生烦躁、自卑、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

职业倦怠大致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生理上的表现,主要表现为生理呈现亚健康状态,如寝食难安,反应迟钝、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萎靡等。

二是心理上的表现,其主要症状为失去工作乐趣,职业的价值感和认同感降低;对工作任务产生厌倦,工作激情逐渐消退;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惫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等。

职业倦怠的行为表现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降低,仅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混一口饭吃”是其典型的语言形式;二是缺少职业效能感,成功的体验甚少;三是平庸体验强化,把干工作看成是“苦海无边”,盼望早日“船到码头车到站”;四是工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激情,缺乏创新意识,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

二、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职业倦怠”心理源于两方面因素,即内在的心理原因与外在的社会原因。

(1)在职业认同感出现“高原反应”,与现实社会认识产生矛盾。

一般来说,工作十几年的民警,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钟摆式”有规律的工作、“程序化”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

我们常听到基层民警说:同样的话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很无奈。

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发一个人的矛盾心理,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引起的消极抗拒心理,导致拒绝感与平淡感的消极心理发生。

社会在发展,人们对职业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在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过程中,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正在猛烈
冲击民警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基本特性,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了新压力。

如果不能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主动面对和积极调适,则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2)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滞后。

随着经济转轨、体制转变、社会转型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刑事犯罪年龄趋向年轻,态势趋向高发,手段日趋复杂,监狱人民警察所扮演的不仅仅是“监管者”的角色,而更多的是“教育者”、“矫治者”、“引路人”角色,因此,监狱民警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应付所要面对的挑战。

但实际上,由于许多监狱地势较为偏远,再“充电”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满足不了他们想继续“加油”的愿望,这让很多基层民警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变化,干起工作也就显得力不从心。

尤其是面对罪犯维权意识的觉醒,有不少民警甚至出现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

(3)工作高压力及教育改造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监狱单位警力资源不足,配备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民警还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和经济指标任务,这导致一线民警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节假日,更是监狱压力最大、要求最高、任务最重的时候。

长期超负荷和高压状态下的工作使不少民警不堪重负,容易催化心理问题。

现实中,民警的付出多,而教育改造的成效不显著,两者不成比例,教育改造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这又可能导致民警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长期如此,必然会使部分民警失去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4)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造成民警内心矛盾冲突。

监狱管理者对民警的评价与改造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的矛盾差异,会极大地扼杀民警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使民警自我价值丧失。

现实情况是罪犯狱内重新犯罪率、生产经营效益成为评价民警的相当重要的指标,而对于罪犯良知的培养和重塑、人格的熏陶和渐染、责任感的树立和承担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民警的评价系统,这往往对民警的工作实绩难以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民警的合理个性和人生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职业倦怠。

(5)工作存在高风险。

毋庸置疑,犯罪分子的阴暗心理和抗改行为可能会在日常的改造活动中经常显露出来,这直接或间接的对监狱民警构成人身危险。

同时,“五防”(防罪犯脱逃、防非正常死亡、防重大恶性案件、防重大恶性传染病、防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关系到监狱安全和社会稳定。

哪怕有半点放松警惕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事故(如自杀、脱逃等),而对于监狱民警自身来说,丝毫的懈怠、麻痹都是不可想象的,都会酿成不可收拾的结果,而每一次倒查责任,轻则处分、处罚,重则辞退,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显然,这种问责,对每一个民警都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其所面对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

(6)部分民警自身性格缺陷以及缺乏对监狱工作的情感认同。

一方面,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位民警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

但是,这些心理感受又会因人而异,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的民警,则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青年往往具备胸怀大志、自尊心强和创新精神。

监狱警察是一支纪律鲜明、必须服从上级安排的部队。

但如果一些曾经怀揣美好梦想,希望能在监狱岗位上施展拳脚的青年民警费心尽力考入队伍后发现这里和自己想要的完全不一样、其创新精神无法得到发扬时,其结果必然是无法接受这
样的心理落差,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7)工作单位的偏僻性和教育改造环境的暗示。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监狱都建设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交通极为不便,环境较为艰苦,消息相对闭塞。

民警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这里,就相当于扎根农村。

日积月累的压抑和苦闷,没有适当的发泄和心理上的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民警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个体发展,给监管改造大局留下隐患。

另一方面,民警职业的传统观念,诸如一味强调蜡烛精神、春蚕精神等会给民警带来消极暗示,会让民警感觉到职业荣誉感缺失、人生价值观迷惘、家庭幸福感降低。

(8)工作对象的特异性及较低的社会认同度。

我国监狱真正的宗旨则是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坚持以改人为宗旨。

把罪犯改造成能够遵守法律、自食其力的新人。

监狱民警的职责不仅仅是监督罪犯劳动改造,更主要的是要对其思想进行改造。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监狱民警每天面对的是消极思想较为严重以及一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误差的犯罪群体,而如何在改造工作中抵制这种消极情绪传染,不被他们同化,这显得尤为迫切。

自古以来,监狱留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神秘而阴森的地方,监狱警察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总是和“虐囚”、“收黑钱”等负面形象联系起来,因此,要不断宣传“正能量”,增加监狱工作的社会认同度。

毋庸赘述,当前,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它已成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民警其身体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情绪上常常表现出性格急躁、紧张、不安、降低自我效能感等;在精神上则表现为萎靡不振、缺乏活力;在工作上则表现为安于现状、害怕挑战、不思进取。

一部分民警由于在职业里体验不到幸福感,于是容易转移兴趣,在其它方面比如通过过度娱乐打发时间、寻求心理平衡。

这种消极情感,必定会对改造对象造成直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只会导致民警厌教、罪犯厌改。

只有消除职业倦怠心理,才能达到自我与职业的和谐统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教育改造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