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丽塔》中的性与爱情
——心理学在文艺作品中的应用
摘要:“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婷婷四尺十的洛。
穿上宽松裤时。
她是洛拉。
在学校里她是多丽。
正式签名时她是杜洛丽。
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
”一个不懂爱情与性的孩子,一个嚣张的任性的,企图和一切对立的小妖女为何会凭借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轻而易举的使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血液升温到沸点,引爆他脆弱的神经?
关键词:爱情与性欲念
一:故事梗概
1997年由美国导演亚德里安·林恩执导电影《洛丽塔》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
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
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
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
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
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
特,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
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
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
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
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
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二:原欲和爱情
弗洛伊德在他的爱情心理学中解释过什么叫做原欲。
原欲:原欲,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需要,如同饥饿一样,它需要获得满足,但不同的是,其满足的方式远比单一的饮食广泛得多。
由原欲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作为性欲冲动,可直接进行发泄和满足,但也可以经转化而升华为动力,成为文化与文明的创造源泉。
然而,这种原欲所积累的能量,不一定都能顺利地满足或升华,在某种情况下,由于遇到阻力,则可变为畸形发展或是倒错,甚至出现性心理发育的反向退化或停滞现象,这些都会反映在人们对爱情选择、爱的对象和目的以及性满足的方式方法上,于是在心理学上形成一组特殊的变态病;或由于过分的压抑而形成各种心理症。
从影片开头我们可以看到,男主角在青春期也就是十几岁的时候,性与爱情刚刚开始萌动,这是一种原欲。
但是不幸的是他爱的姑娘后来死了,这对他来说打击是很大的。
一个可以满足他爱与欲望的少女消失了。
从此他对于这个时期的少女就会有
一种不可说的渴望和欲望。
直到他遇到了洛丽塔。
这个小精灵仿佛唤醒了他的记忆和所有欲望。
印象很深的是当他第一次看到洛丽塔在草坪上看书的时候,他口中不停地念叨着:beautiful, beautiful…我想这个时刻在他的脑海中他已经将年龄的差距完全跑到脑海之外。
自己仿佛还是那个青涩的少年,对这个美丽的小妖女产生了爱意,进而有着占有欲。
三、亨伯特的不归路
这段跨越了三十年的爱情,在我们现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乱伦和性变态。
慢慢欣赏《洛丽塔》,又慢慢的感觉到亨伯特这样一个在性与爱中徘徊的男人,也是这样的让人同情。
亨伯特的身上充斥着唯我主义——即是相信只有我和我的意识才是存在。
亨伯特最初不为人知地用洛丽塔发泄情欲时亦曾提到自己疯狂占有的“并不是她,而是自己的创造物”,之前的亨伯特潜意识里仅仅视洛丽塔为自己欲望的一种衍生与集中,无思想的美丽性感少女躯壳,亨与洛的悲剧此时在于只是身体持续频繁地交和,精神却相隔天涯。
然而当他与洛丽塔再次见面的时候,他对洛丽塔的爱已远远超过了性。
她从一具单薄的美丽躯体直至被最终构造出堕落、悲剧却也单纯的蜕变过程——这时他才充满忏悔地意识到他的洛丽塔什么也不曾拥有,什么也不曾,而剥夺了少女这一切的正是他自己。
对于亨伯特,真正的洛丽塔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他想象中的洛丽塔——他本人的意识或者幻觉。
正是这样的幻觉同时毁了他和她。
同情亨伯特这个人物形象,爱情似乎对他开了
个玩笑,他失去过他的挚爱,当他认为自己已没有了爱而一味地用性来充斥爱情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毁灭了另一个真挚的爱。
亨伯特最后的爱情与泪水——蒸发掉了情欲的、忏悔的爱,也是埋葬在了对这样的洛丽塔的记忆里。
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疯子”,我觉得他是个可怜的人,他只是个得不到爱人的痛苦男人而已。
电影中,当洛丽塔出现的时候,男主角便被她俘获了一切。
印象深刻的是当男人看到趴在草坪上那个被灌溉草地的水喷湿了身体,静静地看画报的洛丽塔时,他就像一个失去表情的木偶一般地说:好美丽。
他眼里是深深的迷恋。
那时我想,爱情的感觉就是那样子的吧!可惜,他驾驭不了这个小妖精,她知道她迷恋他,所以她志在必得的诱惑他,当然,我们的男主角轻而易举的陷入了深渊。
可是,她又恨他,或是恨他间接害死了她的母亲,又或是恨他玷污了她的纯洁。
洛丽塔,她不是个好孩子,她一直想要逃离,但一方面她又少不了他的钱,于是几番纠缠,两人都痛苦不堪,最后洛丽塔还是离开了他。
于是伤心欲绝的男人开始了一段寻找的旅途,为的是再见到他心里的洛丽塔。
可当他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是个小妇人。
我惊讶于他的平静,他只是留下了一笔钱,然后离开了。
当他最后一次转身看着已经怀孕的洛丽塔时,她又变回了最初的洛丽塔,那个穿着蓝色连衣裙的女孩子,像个孩子一般天真地转着圈跳舞。
他的嘴角不经意的上扬,他说他知道,那就是他的洛丽塔,他此生的挚爱。
四、《洛丽塔》中爱与性
亨伯特对于小美女的迷恋是真挚的, 这种对于纯真之美的追求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正如荣格所说,“在给定情景下, 只有当人们的情绪没有超过某种严格的限定之时, 理性的探讨才能得以进行, 才可以获得成功。
如果情感的激烈程度高于这个水准, 理性便可能丧失一切功能, 而且被空洞的口号与不切实际的幻想所取代。
”亨伯特的意识流式的回忆由于主观情感强烈而在真实性上并不可信, 影片中多处在清晰的条理下隐藏着记忆的移位, 人物的互换, 真境与幻境的交融。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份对爱情的向往,而令人可悲是当真爱擦肩而过我们才发现它。
所以爱情里需要勇气需要胆识有时也需要智慧。
而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爱与被爱的心。
“只要看到你那苍白、可爱的脸,只要听到你那年轻嘶哑的声音,我仍会充满柔情地对你痴迷眷恋,我的洛丽塔。
”
这就是爱情,亨伯特的爱情,亨伯特的洛丽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与性从来都是统一的。
我始终觉得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存在的可能性太小。
有人提出爱情=性爱+情爱,我觉得很有道理。
性与爱是统一的,就如同火焰与火一样。
如果你恨性,你就恨爱。
如果你有爱,那么你会对性报以尊重.当然你尽可以喜欢没有爱的性。
但是,只要你有活生生的爱,你必然尊重性。
性与爱是不可分的,正如同生命与意识.与性和爱同在,源于性和爱的智慧是直觉。
当一段爱情产生了,必须有爱和性。
没有性只有爱是很难维
持下去的。
只有性没有爱也是不能长久的。
我认为在一段真爱里面,性和爱是不能开分的。
就如影片《洛丽塔》,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一方面是种种迁就和迷恋,另一方面表现在性的占有欲。
尽管这是段畸形恋,但是仍然满足人类心理的普遍规律。
五、感悟
很多人认为《洛丽塔》的悲剧是一场畸形之恋的悲剧,无论是对于洛丽塔还是亨伯特还是影片中的其他的人来说。
影片的同名小说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当做世界十大禁书之一,很多人也认为这是精神病学的一部必读著作。
不过文学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在《最后的情人》里所说:“《洛丽塔》是关于爱情的。
或许换种说法会更容易被人理解: 它不是关于性的, 而是关于爱情, 即便它每一页都有清楚的情欲的痕迹或某种明显的性感的描写。
”我认为《洛丽塔》也是关于性的关于爱情的。
因为爱情和性从来都是统一的。
《洛丽塔》这部影片很好地融合了心理学元素,细腻的展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一切看来那么的不可理喻,一切又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这是影片的魅力,也是心理学的魅力。
文学与心理学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文学作品无法脱离心理学的思想而单独存在。
参考文献:
【1】《性学与爱情心理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弗洛伊德
【2】《最后的情人》作者:莱昂内尔·特里林
【3】《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
科夫
B11140205
宋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