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一)

辽宁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一)
辽宁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一)

辽宁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一)

摘要分析了辽宁省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辽宁省花生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花生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对策;辽宁省AbstractThesituationandadvantagespeanutindustryinLiaoningProvincewereanalgaed.Basedonpro blemsofcountermeaseureswereproposed.

Keywordspeanutindustry;situation;advantage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花生是辽宁省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种植规模和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增长,花生已经超越大豆成为辽宁省第一大油料作物,并且是位列玉米和水稻之后的第三大种植作物1]。大力发展花生产业,有利于全面推进辽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辽宁省花生产业的竞争力,确保辽宁省在全国花生生产和出口创汇中的优势地位。

1辽宁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

1.1生产现状

1987年以来,由于花生与玉米等粮食比价不合理,花生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1996年时,辽宁省花生种植面积仅为6.67万hm2,比1986年减少了9.47万hm2。自2000年起,花生生产结束了连续13年的低谷徘徊期,出现良性发展势头。“十一五”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花生生产迅猛发展。2000年以后,辽宁省的花生生产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上升。2000—2003年,花生种植面积与总产逐年扩大。2003—2007年受连续5年的干旱天气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有所下降。2008年,辽宁省花生面积和总产量都创历史新高,达26.3万hm2、80万t,分别比2007年增长166.8%、220.3%。二是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辽宁省花生平均产量为2288.8kg/hm2,2006—2008年,全省花生平均产量达到2707.7kg/hm2,比“十五”期间增长了418.9kg/hm2。其中,2008年花生单产历史上第1次突破3000kg/hm2,达到3040.8kg/hm2。三是品种种植格局相对固定。白沙1016一直是辽宁省花生的主栽品种,约占全省花生种植面积的65%,其品质性状优良,深受农民喜爱。阜花系列品种占全省花生种植面积的15%左右,锦花系列、连花系列占15%左右。近几年,先后引进国内优良花生品种,如鲁花系列、唐油系列、花育系列,但其推广种植面积仍然很小。四是花生生产的主产区域逐渐扩大。花生主产区由过去的大连、锦州为主,过渡到以锦州为主,再过渡到现在的以阜新、铁岭、锦州、沈阳、葫芦岛为主。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09》,2008年阜新市花生种植面积占全省的32%,铁岭占全省的20%,五大主产区合计花生种植面积占全省的92%。五是产区间生产能力差异性大。以2008年花生产量为例,主产区中最高的铁岭市为3585kg/hm2,最低的葫芦岛市为2430kg/hm2,两地产量差异就达到1155kg/hm2,而全省中最高与高低产量的极差值更是达到1845kg/hm2。

1.2加工与销售贸易现状

随着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花生深加工利用的途径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宽,辽宁省花生龙头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省各优势产区都有自己的龙头企业,已建和在建的花生企业(500t以上加工能力)达到36家,年加工能力(以花生仁计算)138.8万t,折算成花生(按出仁率75%计算)为185万t,远高于全省现在的花生产量。花生加工有花生脱壳初加工和花生油、花生食品、花生饮料、花生蛋白粉精深加工2种形式。由于原料花生品质上乘,辽宁省生产的花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销往日本、新加坡、欧美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区,是全国第二大花生出口基地。

1.3发展趋势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指标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

整,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花生作为辽宁省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重要的作物品种选择。花生是比较耐干旱、耐瘠薄的作物,适应性强,种植花生可使辽宁省特别是辽西北地区大量贫瘠干旱砂壤性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同时,花生又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种植花生可以起到培肥地力、改善土质和优化生态的作用。花生种植地域与粮食作物适宜种植地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自然地避免了与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矛盾。随着近年来花生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种植花生的意愿也愈加高涨。进一步推进辽宁省花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优化全省农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且也是在分析全省自然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后的合理选择。

2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优势

辽宁省花生种植的主产区为阜新、铁岭、锦州、沈阳、葫芦岛,2008年主产区播种面积占全省的92.2%,产量占全省的91.1%。花生主产区集中于辽西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北纬40°~44°,正处于国际学术界称之为花生生产的“黄金带”(北纬40°~45°)之上。辽宁省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优质花生的生产。

2.2品质优势

辽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条件,使得这里生产的花生质量上乘,果面洁净且黄曲霉毒素含量极低,商品性好,完全达到出口标准,这是国内其他花生产区(如山东、河南)无法比拟的。

2.3技术优势

辽宁省栽培花生的历史较长,发展花生产业拥有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近年来,全省花生育种力量得到加强,2004—2008年,全省选育出33个花生新品种。位于阜新的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是较早开展花生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的省级科研单位,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国家和省级课题,选育出的阜花系列优良花生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省内的种植面积和比例不断提高。该科研单位还先后引进大量国内外优良品种,并从中筛选与辽宁省种植条件相适合的优良品种,为花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为促进辽宁省花生产业大发展,针对国家和省花生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新成立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生产业研究中心,挂靠在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负责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花生新品种选育和资源创新,研究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和产业化开发。

中国花生产业现状分析

浅析中国花生产业现状 中国就是世界花生生产大国。2000年,中国花生种植面积达453万hm2,居世界第二位;花生总产1156、8万t,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花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20%左右,花生总产约占世界40%,单产高于世界水平近一倍。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花生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如何?所具有的潜力又有多大?同时,为尽量降低国外转基因大豆及其食用油过量进口造成的冲击与损失,政府应如何应对?就是及时采取对策还就是对花生产业进行有力的政策扶持? 花生就是一种高产作物,价格也高于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经济效益好。加入WTO后,其它作物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花生的比较效益优势却更加明显。发展花生种植及加工,提高花生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中国花生生产的区域广泛,除西藏、青海、宁夏、香港等省区外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北部华北平原、渤海湾沿岸地区与南部华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等。以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安徽等7省为主,花生面积占全国72%,总产占全国79%。 我国就是缺油大国,2000年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仅9.75公斤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14.4公斤低32%。近年来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油料生产增长难以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食用油常年缺口达200万吨。我国花生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四个“世界之最”的优势。

四个“世界之最”的优势 首先,总产量最高。在我国的油料作物中,花生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油菜。2001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6946万亩,年总产1458.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2%;2002年,我国花生总产量达到1495万吨。预计到2005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将达到8000万亩,总产量1700万吨左右。 其次,平均亩产最高。我国花生平均亩产210公斤,就是世界平均亩产91公斤的2.3倍。而世界花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第二的印度的平均亩产量为50公斤,美国平均亩产量为183公斤。 再者,销售价格最低。多年来,花生的国际市场价格一直稳定在6200元-7000元/吨的范围内,而我国的市场价格一直在4000元/吨上下,比国际市场低30%以上。 最后,出口量最大。据海关统计,2000-2002年,我国花生出口量分别为40万吨、49万吨与67万吨,三年均占世界花生贸易总量的25%以上,居世界第一。与花生相比,我国其余油籽与食用油品种则没有出口或仅有极少量出口。 花生产业潜力无限 首先,我国花生产量已经达到1400万吨左右,接近大豆产量水平。近年来,花生价格一直攀升,从2001年每吨3800元到今年的5600元,而大豆价格维持在2600元左右;花生亩产为200公斤左右,而大豆在120公斤左右;花生的含油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重振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与深化产业升级,是辽宁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20余年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总结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辽宁省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系统内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把握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进而找出推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对于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经济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0年至2002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1980年至199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从1990年到2002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与全国的第一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断趋缓。1980~1990年的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1978年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了,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1990年以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2002年仅比199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全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而后又大幅回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5%下降到1990年的41.6%,2002年又回升至51.8%。而且,辽宁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第二产业集中化系数已由1980年的1.41降至2002年的0.92,说明辽宁省工业比重过高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年,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到2002年,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进入2世纪90年代后,辽宁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明显减缓,但比重仍然不断提高。 2.就业结构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与产出结构(产值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通常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主要动因是各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劳动收入存在差异。因而,产值结构的明显变化必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尽管就业结构的变动更加缓慢,但总体趋势应保持一致。 在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从1980年的41.4%降到2002年的344%,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下降,到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下降28.7%,比1990年降低了1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1980~1990年,上升了5.6个百分点;1990~2002年,则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辽宁作为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资产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中国花生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及花生产业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2004206207;修回日期:2004211215。  作者简介:万书波,男,1962年生,研究员,山东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花生栽培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5 第7卷(2) Rev i ew of Ch i n a Agr i cultura l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25 【农业产业化】 中国花生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及花生产业发展对策 万书波, 张建成, 孙秀山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266100) 摘要:花生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产品。分析了我国花生生产的国际国内地位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在阐述我国花生产业快速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花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花生;国际贸易;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F30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864(2005)022******* 1 中国花生生产的国际国内地位 1.1 中国花生生产的国际地位 据最近统计,在世界花生主产国中,印度面积最大,中国总产第一 [1] 。“九五”期间我国花生年均 种植面积4100160h m 2 ,为印度的48%;总产为11749800t,占世界花生总产的35%左右,居首位。2002年全球花生种植面积为25863000hm 2 ,其中 印度高居榜首,为8300000h m 2 ;中国第二,为 5025000h m 2 。2002年世界花生总产为34500000t, 其中中国居第一,为14556000t,印度第二,为6400000t,3~6位依次为尼日利亚、美国、印尼、阿 根廷(表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上中国均具有竞争优势。1.2 花生生产在我国的国内地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优化,花生以其独特的比较优势逐步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八五”期间花生年均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为3364000hm 2 、2413.5kg/hm 2 和8119000t,比“七五”期间分别增长了11.4%、23.7%和37.7%;“九五”期间花生年均种植面积、单 产和总产分别为4100160hm 2、2854.5kg /h m 2 、11749800t,比“八五”期间分别增长了21.8%、20%和44.7%(表2)。花生年均种植面积在油料作 物中仅次于油菜,列第二位,占油料作物总面积的 表1 2002年世界花生主产国花生种植面积与总产 Table 1 Sowing area and p r oducti on in the maj or gr oundnut gr owing countries in 2002 国家Country 印度I ndia 中国China 尼日利亚N igeria 印尼I ndonesia 美国US A 阿根廷A rgentina 种植面积Cr op areas (103h m 2) 830050252710650550225总产Pr oducts (103t ) 6400 14556 2900 1000 1592 514  注:资料来源为粮农组织数据库。Notes:statistics fr om F AO 表2 我国花生生产变化情况 Table 2 Changing in gr oundnut p r oducti on in china 项目 Issues “七五”平均 Average of “seven 2five year ”p lan “八五”平均 Average of “eight 2five year ”p lan “九五”平均 Average of “nine 2five year ”p lan “十五”前两年 Average of “ten 2five year ”p lan 面积Cr op areas (103h m 2)302133644100.164956单产 Yield (kg/h m 2 ) 1951.52413.52854.52949.8总产Pr oductivity (103t ) 5895 8119 11749.8 14617  注:资料来源为“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Notes:Statistics fr om “statistics infor mati on of China agriculture ”。

中国花生产业现状分析

浅析中国花生产业现状 中国是世界花生生产大国。2000年,中国花生种植面积达453万hm2,居世界第二位;花生总产1156.8万t,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花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20%左右,花生总产约占世界40%,单产高于世界水平近一倍。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花生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如何?所具有的潜力又有多大?同时,为尽量降低国外转基因大豆及其食用油过量进口造成的冲击和损失,政府应如何应对?是及时采取对策还是对花生产业进行有力的政策扶持? 花生是一种高产作物,价格也高于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经济效益好。加入WTO后,其它作物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花生的比较效益优势却更加明显。发展花生种植及加工,提高花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中国花生生产的区域广泛,除西藏、青海、宁夏、香港等省区外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北部华北平原、渤海湾沿岸地区和南部华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等。以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安徽等7省为主,花生面积占全国72%,总产占全国79%。 我国是缺油大国,2000年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仅9.75公斤左右,比

世界平均水平14.4公斤低32%。近年来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油料生产增长难以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食用油常年缺口达200万吨。我国花生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四个“世界之最”的优势。 四个“世界之最”的优势 首先,总产量最高。在我国的油料作物中,花生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油菜。2001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6946万亩,年总产1458.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2%;2002年,我国花生总产量达到1495万吨。预计到2005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将达到8000万亩,总产量1700万吨左右。 其次,平均亩产最高。我国花生平均亩产210公斤,是世界平均亩产91公斤的2.3倍。而世界花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第二的印度的平均亩产量为50公斤,美国平均亩产量为183公斤。 再者,销售价格最低。多年来,花生的国际市场价格一直稳定在6200元-7000元/吨的范围内,而我国的市场价格一直在4000元/吨上下,比国际市场低30%以上。 最后,出口量最大。据海关统计,2000-2002年,我国花生出口量分别为40万吨、49万吨和67万吨,三年均占世界花生贸易总量的25%以上,居世界第一。与花生相比,我国其余油籽和食用油品种则没有出口或仅有极少量出口。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 拟稿人:梦之羽团队 指导教师:孙红

目录 前言··1;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 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2; (一)沈阳市··2; (二)大连··4; (三)鞍山··6; (四)抚顺··7; (五)本溪··9; (六)丹东··10; (七)锦州··12; (八)营口··13; (九)阜新··14; (十)辽阳··16; (十一)盘锦··17; (十二)铁岭··19; (十三)朝阳··20; (十四)葫芦岛··21;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21;参考文献··22; 调查问卷··23;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 佟佳鑫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0805300318 前言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成就显著,不论是农业、林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清晰的呈现出了“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印迹,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产能力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强,先进的机器使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第二产业在以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仍在继续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完善。 在踏进“十二五”的进程里,为了对今后的五年中经济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我们团队通过本专业省内各地区学生的帮助,对各地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对全省14个市,26个区,12个县进行了调研,收回51份调研报告,占问卷总数的87.93%。本问卷对“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关系进行了汇总,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今后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1、第一产业 农业牧渔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下降2.8%;林业增加值增长6.3%;牧业增加值增长6.0%;渔业增加值增长8.7%;林业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 虽然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但针对辽宁的地域特征,以种植业为主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本论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参考,以快递产业的起源、中国快递市场内各快递企业的发展情况及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和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在过去发展中及现阶段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中国各快递企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对中国快递产业未来的发展政策提出可行的建议,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测,为中国各快递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中国快递产业概述 快递在当今世界,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早在1993年,全球十大运输企业排名中,第二及第九位均为主要从事快递服务的公司,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快递业在运输业中不可低估的地位。快递业近20年的发展,快递业在发达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固,在发展中国家,快递业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1.1快递产业的起源 快递产业的前身包裹运送服务是由邮政送信业务发展而来,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凯西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递送业务。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 9年自此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二战结束以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小物件科技产品的诞生。小物件的运送在可*性和实效性上远远不能满足人满的需求。于是市场上急需一种能够快速的,可*的递送货物的产业出现。自20世纪60年代末,UPS网点已遍布美国25个城市,1986年敦豪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外运敦豪,成为了中国市场内的第一家快递公司。20世纪80年代,随着快递产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快递企业迅速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遍布地区不断延伸。在中国快递产业已走过的30年当中,市场模块以基本形成,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快递市场的三大巨头即国营快递、民营快递、国际快递。随着近年我国快运快递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部分快运速递圈。同时这些快运速递圈正在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部分大城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摘要:本文从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未来辽宁工业的主要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材料基地、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做大做精轻型工业等方面。 关键词:工业;装备制造;信息产业;轻工业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辽宁工业奋起直追,牢牢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配套试验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坚持不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依靠自主创新获得新的增长驱动力,稳步行进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门类 辽宁经过长期努力工业已经依靠劳动力成本较低、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良好,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装备制造业始终是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总量不断壮大,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总体运行逐渐趋稳,下滑势头初步扭转。生产数据虽全年低位震荡,但主要效益指标年底有所反弹,增速有所回升,标志行业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入中速发展时期。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03户,总资产达11602.3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27.6万人。 石化企业受原油价格倒挂、化工行业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增加值、效益指标全年运行呈波浪形走势,波动与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趋于一致。冶金企业受国内产能过剩、需求增长乏力和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下跌滞后等因素制约,重点产品产量、效益受到影响,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呈现出“低产量、低价格、低效益”的运行特点,但钢材出口逆势而上,增长明显。 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五项工程”的推动下,取得了可喜成果。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升,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和惠农作用成效显著,在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全年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受宏观经济发展减速影响增幅虽有所放缓,但产销两旺趋势依然存在,形势比较乐观。 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两大子行业一稳一快。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平稳增长,效益低位运行,软件服务业快速增长,增幅同比有所回落。

最新版家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家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章世界家具行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2000亿美元的世界家具行业 (1) 一、国际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1) 二、世界各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4) 三、各国进出口增长不平衡 (4) 四、消费水平与经济水平相关 (5) 五、世界家具发展动向 (5) 第二节世界家具的领头羊——意大利 (6) 一、意大利家具行业概况 (6) 二、意大利主要家具制造区及特色 (7) 三、意大利家具畅销世界之谜 (8) 第三节德国家具行业发展状况 (11) 一、德国家具生产状况 (11) 二、欧洲最大的家具市场 (13) 三、扩大对德家具出口的建议 (18) 第四节美国家具行业状况 (19) 一、美国家具产业状况 (19) 二、600多亿美元规模的美国家具市场 (20) 三、美国家具销售渠道 (26) 四、美国家具消费者特点 (28)

五、美国家具进出口 (30) 六、美国家具市场预测 (33) 第五节日本家具行业分析 (35) 一、日本家具产业现状 (35) 二、日本——世界第二大家具市场 (35) 三、日本家具进口 (38) 四、未来发展及建议 (46) 第六节英国家具行业发展状况 (47) 一、英国家具生产状况 (47) 二、英国家具市场 (47) 第七节法国家具行业发展状况 (50) 一、家具生产状况 (50) 二、家具市场状况 (51) 三、家具进出口状况 (52) 四、家具消费情况 (52) 五、法国家具销售渠道 (53) 第八节韩国家具行业发展状况 (54) 一、韩国国内家具产业 (54) 二、韩国家具市场 (54) 三、韩国消费者需求偏好 (58) 第九节与我国具有类似竞争优势的对手 (58) 一、波兰 (58) 二、墨西哥 (60) 三、马来西亚 (61) 四、印度尼西亚 (61) 五、泰国 (63) 第二章我国家具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我国家具行业发展概况 (66) 一、家具产业发展的现状 (66) 二、2003年中国家具业发展最新特点 (68) 三、2003年中国家具市场最新发展特点 (69) 四、2003年中国家具业发展经济指标分析 (71)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开发有效环保的加工体系,利用农产品原料制造高品质增值产品[7]。 3.5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 由于小杂粮流通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市场 化程度低下,进而制约了农村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实现杂粮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杂粮专业交易市场,促进杂粮有序、规模流通。把不同的杂粮流通渠道,统一纳入专业的杂粮交易市场,大大提高小杂粮流通的规模和效益,为杂粮生产实现彻底转变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其次,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等有效形式,尽快推进杂粮种植结构的调整,保证农民受益,逐步引导杂粮生 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勤.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2]林汝法.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 [3]柴岩.2002年我国小杂粮出口回顾[J].中国农业信息,2004(1):7-8. [4]和一花.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2(7):41-42. [5]籍俊杰.杂粮的生产加工及现代化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18-19. [6]马巧丽.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4(1):40-41. [7]谭斌,任宝忠.杂粮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229-234. 树莓为蔷薇科悬钩子属(Rubus.L )多年生小灌木类果树,果实色泽诱人,柔嫩多汁,风味独特,在国际上被誉为“黄金水果”和“水果之王”[1]。树莓果实中除含有糖、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富含过氧化物歧化酶、鞣花酸、花青素、类黄酮等保健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视力等功能,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较高[2-3]。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种植树莓,面积约300万亩,进出口总量约40万t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 开始进行树莓引种栽培,近年来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和新疆等省区建立了多个树莓产业基地。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果树生产种植基地之一,截止到2008年栽培面积已达到5.9万亩,产量为 2.0万t [2]。辽宁多地土壤、气候条件均适宜树莓生长。 近年来,辽宁省树莓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树莓加工产业和种植业的联动兴起,对满足树莓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树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 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作者简介:王军(1986-),男,辽宁法库人,硕士,助理农艺师,从事经济作物栽培管理工作。 王 军1 王艳华 2 (1.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农村发展局 沈阳110173;2.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01) 摘要:详细阐述了辽宁省树莓加工产品的种类及市场情况,同时对树莓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最后对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树莓;加工产业;前景分析 11--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

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

最新城市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城市产业发展状况分 析

城市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对于城市而言,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而城市主导产业是产业的领头军,是辅助周边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大连市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历史悠久的重工业产业和电子软件等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的确定以及现状分析,有利于大连市诊断产业发展利弊,明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性;集聚效应主导产业又称“带头产业”或“领衔产业”,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此发展阶段形成了区域经济的“龙头”,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效应,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主导产业可以在区域内发挥集聚效应,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和周边区域的发展。主导产业经济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是城市经济政策的重点扶持目标。

1 大连市主导产业的确定 产业的划分方式有很多种,按照传统物质生产,可以将产业划分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照统一的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产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金融业等;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序列划分为一、二、三次产业。本文按照产业职能划分方式,将产业划分为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1)基础产业是生产输出产品的部门,也称为输出产业或输出部门,是为满足本市以外的市场需求的生产部门;(2)城市非基础产业是生产地方产品的部门,也称非输出产业部门,为满足由输出产业的生产活动派生出来生产性需要和由此决定城市全体居民的日常生活资料、服务需求的地方性产业。在基础部门中,根据产业的生命周期及政府扶持侧重点,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不同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增加值高于城市平均水平,效益将越来越好。支柱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产值大,但在大连及整个东北,支柱产业往往是传统的重工业产业,发展历史久远,普遍受机构老化、进步空间有限等因素制约。 本文使用区位商来区分城市的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假设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差不大,可以以就业人员数来衡量行业的发展。区位商定义为城市为满足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总量而需要在该行业就业的人数比重与全国该行业就业人数比重的比值。如果区位商大于1,表明产业的集中度较大,属于输出产业或基础部门。

中国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分析 早在年微软便力推“维纳斯计划”,试图将中国庞大的电视机资源与互联网接轨,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时过境迁,今天这一梦想已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年月,中国网通与等合资组建的“天天在线”获准运行。××年月,央视网络电视在上海落地。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为大学生提供电视服务,广州、上海、哈尔滨等地也相继开通了电视终端上的业务。 一、我国市场现状.用户情况 业务终端可以分为机、手机、电视机三种类型。根据的统计结果,截至××年月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了万台,上网用户总人数为万人,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关于手机用户,据报道,截至××年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了亿户,超越亿大关指日可待。关于电视机用户,目前我国拥有的电视机已经超过亿台,

截至××年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万户。上述用户都是业务的潜在用户,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目前已经开通商用或试商用业务的城市中,哈尔滨网通业务自××年月份开通到月底,用户已经发展到万多户。 .运营市场现状 一广电、电信网络各有优劣势 电信网络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等业务的存在,电信企业很难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带宽资源,缺乏保证;同时由于用户接入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技术,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业务开展的需要。而广电网络目前主要是网络,缺乏交互性。 二电信、广电内容提供商开始合作 电信的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交互式图文或者是一些录播的影视及片断,其优势在于交互式处理经验丰富,除了电视节目之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许多免费的信息,劣势在于缺乏像电视媒体那样的制作和经营经验,无法提供高度清晰图像的编解码格式。而广电行业目前已经实现台网分离,这使得电视台能够专注于节目内容的制作,其优势在于节目源和新闻制作内容丰富,劣势在于缺乏相关辅助内容和交互式内容的制作和运作经验。

发展花生产业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发展花生产业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目前年产量已经接近大豆,但是受到的关注程度却远远为低。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角度出发,都应加强对花生产业的重视,力促花生产业发展。我国花生产业的重要地位和潜力加强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我国花生年产量已经达到1500万吨左右,接近大豆的产量水平。花生的单产为每亩200公斤,比大豆单产高60%。而目前花生产业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大豆。第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花生的收购价格在每吨4000元以上,而大豆每吨不到3000元,花生的亩产为200公斤,而大豆为120公斤,所以农民种植1亩花生所获得的收入约是大豆的3倍。而且,花生可以在土壤贫瘠和气候较为干旱的地方种植,特别适合在一些资源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地方发展。第三,有利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从广义的粮食(食物)安全看,花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花生生产的增加直接提高食物供给水平。从狭义的粮食(谷物)安全看,发展花生也很必要。花生的含油率为50%左右,是大豆的2.5倍。每亩花生所能生产出的食用油数量是大豆的4倍,即生产同样数量的食用油,种大豆需要4亩地,而种花生只要1亩就够了。这样可以节省出土地,用于发展粮食生产。随着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的油籽和食用油进口数量巨大。加强花生产业发展,将大大有助于减少油籽和食用油的进口压力。第四,有利于改善人民消费水

平。花生油的质量显著高于大豆油,花生油中的油酸含量为54%左右,仅仅次于橄榄油。营养学界公认,油酸具有降低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而不降低有益胆固醇的作用。因此,有人说花生是中国的橄榄油。大力发展花生油生产,可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健康消费需求,而减少对进口橄榄油的依赖。第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大豆等其他油料作物相比,花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生产、收获和加工过程,均需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我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近年来,我国在振兴大豆产业方面下了很多力气,做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生产条件等客观原因,大豆的进口还是连年大幅度增加,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与此相对照的是,我国的花生出口现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花生出口国。第六,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市场潜力均很大。花生种植的适应地区非常广泛,对土壤和水分等条件要求低。从1980年到2002年,我国花生面积增加了1倍,单产增加了1倍,总产量增加了3倍;而同期大豆的面积仅仅扩大了20%,单产提高了60%,总产量提高了1倍。我国的大豆生产受到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投入的力度较大,近些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却明显不如花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花生生产的自然和经济发展潜力大,我国的相对优势突出。就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来说,从适宜种植区域、单产提高、加工增值和市场需求等方面,花生要明显大于大豆。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花生产业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利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解决。

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科技报/2010年/2月/26日/第011版 专题 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段洪洋万忠郑玉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梁炫强广东省农业科 学院作物研究所 花生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也是贸易量最大的荚果农产品。2008年世界花生收获面积2459万公顷,产量3820.13万吨。印度、中国、美国等十个主产国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75.29%和84.32%。2008年花生国际贸易相对疲软,除美国、印度出口略升外,其他国家出口量降幅超过20%。中国2008年花生产量居世界第一,山东、河南、河北仍保持国内花生种植面积前三的位置。花生油方面,2008年全球花生油产量为579.71万吨,同比增长8.14%,供需平衡。中国花生油产量2008年增长了7.5%,达230万吨,年消费量约250万吨,供应趋紧。 一、2008年广东花生产出情况分析 (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小幅增加,种植区域进一步向粤北、粤西集中 2008年广东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较2007年有小幅增加,全省种植面积31.41万公顷,同比增加3.86%;总产量80.53万吨,同比增加5.05%。从种植面积上看,增加的面积主要集中于粤北、粤西,韶关、清远两市增加种植面积5.1万亩,湛江、茂名两市增加种植面积5万亩。汕头、揭阳市花生种植面积则减少近4万亩。花生种植向粤北、粤西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 (二)花生品种优化率超70%,单产、种植成本均有所提高 目前广东主推的花生品种有汕油系列、粤油系列等,2008年良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2008年单产达2565千克/公顷,略高于2007年的2458千克/公顷。由于油、电涨价等导致农资、运输等成本增加,2008年广东花生种植成本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平均每公顷成本为11857元,略高于比2007年的每公顷11786元。 二、2008年广东花生产品进出口分析 广东花生产品内销为主,小部分出口,出口国以日本和欧盟为主。进口产品以花生油为主,以东南亚地区为主。据省外经贸厅统计数据,2008年广东进口花生油大幅减少;出口金额则有升有降。 三、2008年广东花生供需情况及2009花生产品价格分析 2008年,广东花生总产量为80.53万吨,其中用于榨油约39.46万吨,食用33.82万吨,种用7.23万吨,花生供需基本平衡。然而,2008年广东花生油总产量约11.84万吨。花生油消费量超过13万吨,部分花生油需要省外补给或从国外进口。 受花生油供应不足影响,2009、年广东花生米平均收购价为7800元/吨,同比增加25%。尽管2009年花生种植成本增至11937元/公顷,但每公顷净利润稍有上升。2009年省内花生油价格总体上扬,这将刺激2010年花生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 四、广东花生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2009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发改委和农业部等部委的领导和专家,专程赴花生主产区、相关龙头企业进行多方调研,在高层形成了振兴花生产业的共识,鉴于此,建议广东花生产业顺时应势,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广东花生产业振兴战略 建议从战略的高度,全省统筹的角度,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广东花生产业振兴规划》、《广东花生种植布局规划》和《广东花生科技支撑规划》等,推动花生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推动花生业内资源的整合,推动产业整体水平的持续提高。

辽宁省产业集群

关于辽宁省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问题的思考佘燕妮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2220113526 【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初显成效,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一些产业上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聚集特征。然而,由于受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产业集群仍发展缓慢,截止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方式也有待提升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对辽宁省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环境进行SWOT分析,并从政府、企业两方面提出建议,加快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沿海经济带创新合作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辽宁省沿海产业集群现状 辽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较为雄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以资源驱动型及传统优势型产业(重工业)集群为主,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为了进一步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沿海经济带战略应运而生。经过五年多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已初显成效,产业集群发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一些产业上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聚集特征。然而,由于受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产业集群仍发展缓慢。截止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方式也有待提升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