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黄梅挑花传承与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梅挑花传承与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梅挑花传承与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黄敏黄扣凤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03期摘要: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流传的一种刺绣工艺,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传承与开发对我们认识历史、传承文明、保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开发民间工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文章通过调查黄梅挑花传承和开发的现状,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如保护措施比较单一乏力、手工艺人的严重缺乏、原材料短缺、缺乏文化品牌形象、开发主体还比较单一等,探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如政府政策支持、在当地发起活态保护园、以家族传承为基础保护和开发、在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设计开发、行业与企业方面进行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运作等等。

关键词: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检索: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3-0124-03Huangmei Open-work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HUANG Min, HUANG Kou-feng(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Abstract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olk craft, etc,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uangmei hand-stitch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protection is weak, serious lack of craftsmen, shortage of raw materials, lack of culture brand image, development main body is relatively single, etc., discusses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such a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support, in living condition to protect local by garden, on the basis of family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digital prote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cultural creative design develop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rket operation, and so on.Key words :huangmei edi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ving state protection; cultural creativityInternet :挑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

全媒体时代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黄梅木偶戏也无法幸免。

由于黄梅木偶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中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本文将从全媒体时代的角度,对黄梅木偶戏的新发展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多元化娱乐平台的开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黄梅木偶戏需要在传统曲艺、现代娱乐等多个领域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例如通过卫视、网络、移动端等多元化娱乐平台开拓黄梅木偶戏的市场。

此外,黄梅木偶戏也可以在其他娱乐场所中表演、宣传,如各类文化节庆、新年晚会等。

通过多元化娱乐平台的开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木偶戏,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利用新型科技手段提高演出品质黄梅木偶戏是传统的曲艺表演形式,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利用新型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才能推动其不断发展。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AR、VR等新型科技手段也可以应用在黄梅木偶戏表演中,使其更加立体、真实、震撼。

另外,利用大屏幕、光影、音乐等技术手段,也可以使黄梅木偶戏的演出更加生动,让现代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创新剧情和内容黄梅木偶戏的传统剧情总是围绕着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展开。

在全媒体时代中,观众对于内容需求更加多元化。

因此,黄梅木偶戏需要从传统剧情出发,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创造出更加新颖、有趣、富有感染力的剧情和内容。

如可以对于时下热点、社会问题、新的市民生活等方面进行剧情创新,让黄梅木偶戏更贴近当代观众。

四、注重人才培养和传承黄梅木偶戏是传统文化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对于黄梅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新时代需求对于黄梅木偶戏的人才要求不同于过去,可以合理利用网络等新型渠道,对黄梅木偶戏行业人才进行培养和招募,提高行业的专业素质、学术造诣、研究能力,为黄梅木偶戏的发展壮大提供新的动力。

黄梅文化特色 挑花 8

黄梅文化特色  挑花 8

黄梅文化特色挑花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目录1介绍2历史起源3价值3.1 传承意义3.2 艺术特色4区别5荣誉6代表人物1.介绍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

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挑花与绣花同样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它分布广泛,其中湖北黄梅挑花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黄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统称。

2.历史起源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

1958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1年)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500年历史。

黄梅挑花起源元代,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

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

被专家誉为“无声的抒情诗,幻想的楚辞”,具有很高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黄梅挑花有着取材广泛,古朴典雅;承载文化,寄寓理想;布局严谨,富于变化;重在神似,浪漫抽象;追求善美,寓意吉祥;色彩明快,沉着和谐的艺术特色,具有稚拙粗狂、浑厚朴实的风格。

其原材料主要是家纺的棉布,早期颜色比较单调,只有白色和藏青色(自家印染),现在可以机织布,但必须是纯棉布,线主要有棉线和五彩丝线。

黄梅简介

黄梅简介
黄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黄梅县,距今有1450年历史。黄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圣地,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故乡,是鄂东红十五军诞生地,还是闻名全国的 “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挑花之乡”、“佛教之乡”。“唯楚有才,鄂东为最”。这里诞生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哺育了明朝哲学家瞿九思、兵部尚书汪可受;清朝探花、一代廉臣帅承瀛;走出了中国近代哲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著名民主人士、民革中央秘书长梅龚彬;孕育了当代教育家、独树一帜的文学巨匠废名(冯文炳),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赵辛初、前中共中央团委第一书记、现湖南省副书记、湖南省省长周强等。古往今来,群星灿烂,无不显现这是一块充满灵气、绚丽而文明的热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周濯街:“黄梅挑花和黄梅戏实际上是二位一体的,也就是说黄梅挑花经常把黄梅戏的故事拿来作为花样,而黄梅戏又经常演绎、演出黄梅挑花的故事。甚至有一些挑花女直接就是黄梅戏演员。黄梅挑花的挑花女直接就是黄梅戏的演员。比如说我们著名的黄梅戏演员邢绣娘,她为什么叫邢绣娘,就因为她原来就非常会挑会绣,后来才成为黄梅戏的著名演员,也是黄梅戏的创始人。”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语涵资料

黄梅戏语涵资料

黄梅戏语涵资料一、黄梅戏的概述黄梅戏,又称徽调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此得名。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戏曲中的珍品,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是湖北地方民间戏曲的一种形式。

到了清代,黄梅戏逐渐发展成为湖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20世纪初,黄梅戏开始进入全国舞台,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黄梅戏的表演特点1.唱腔独特:黄梅戏的唱腔以婉转柔美、高亢激昂为特点。

它的音域宽广,音调变化多样,旋律优美动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

2.表演形式多样: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艺术手段丰富多样。

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舞的结合,展示了丰富的戏曲艺术魅力。

3.剧情曲折:黄梅戏的剧情通常以爱情和家庭纠葛为主线,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它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4.服饰华丽:黄梅戏的演员服饰华丽精美,色彩鲜艳,富有戏曲特色。

演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服饰,增强了角色形象的表现力。

四、黄梅戏的经典剧目1.《西施》:该剧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她与吴王夫差的爱情纠葛。

这部剧展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点。

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黄梅戏将其改编成剧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3.《红楼梦》:以曹雪芹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为蓝本,黄梅戏演绎了这个复杂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剧团,举办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推动黄梅戏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唱腔和感人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安徽黄梅戏大全全剧

安徽黄梅戏大全全剧

安徽黄梅戏大全全剧安徽黄梅戏,又称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安徽省黄梅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明珠”,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黄梅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传统、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其中一些经典剧目更是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著名的安徽黄梅戏剧目:《桃花扇》。

《桃花扇》是一部以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黄梅戏剧目。

该剧以唐代宫廷为背景,展现了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宫廷权力斗争的故事。

剧中唱腔婉转动人,表演精湛,被誉为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

《赤桥镇》。

《赤桥镇》是一部以农民起义故事为题材的黄梅戏剧目。

该剧以安徽赤桥镇为背景,讲述了当地农民在压迫下的起义斗争,以及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

剧中歌舞翩翩,情节曲折,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之一。

《牡丹亭》。

《牡丹亭》是一部以唐代文学名著《牡丹亭》为题材的黄梅戏剧目。

该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两小无猜的爱情故事,以及家族、官场的种种阻碍。

剧中唱腔婉转悠扬,表演感人至深,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之一。

《梁祝》。

《梁祝》是一部以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黄梅戏剧目。

该剧以唐代民间故事为背景,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两人生生世世的爱恋。

剧中歌舞婉转动人,情节曲折感人,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之一。

以上介绍的仅仅是安徽黄梅戏中的一小部分剧目,黄梅戏的剧目之丰富多样,每一部剧目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欣赏黄梅戏,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戏曲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与魂魄。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节日、传统饮食等方面。

以下是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文介绍:1. 安徽黄梅戏:安徽黄梅戏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黄梅县,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

安徽黄梅戏以唱腔悠扬、表演细腻、情感真挚、内容丰富而著称。

2. 安徽晋剧:安徽晋剧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宣城市。

安徽晋剧唱腔响亮明快,表演风格热烈动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3. 安徽池州麻将:安徽池州麻将是中国四大麻将之一,源于安徽省池州市。

安徽池州麻将的特点是牌面制作精美、玩法丰富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4. 安徽芜湖皮影:安徽芜湖皮影是一种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源于安徽省芜湖市。

安徽芜湖皮影制作工艺精湛,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独具传统文化艺术价值。

5. 安徽黄山翡翠雕刻:安徽黄山翡翠雕刻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源于安徽省黄山市。

安徽黄山翡翠雕刻精细玲珑,艺术效果生动传神,深受人们喜爱。

6. 安徽琴台大鼓:安徽琴台大鼓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源于安徽省宿州市琴台县。

安徽琴台大鼓音乐旋律高亢激昂,歌词丰富通俗,是广大民众喜爱的传统音乐艺术。

7. 安徽安庆山歌:安徽安庆山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源于安徽省安庆市。

安徽安庆山歌音乐轻快欢乐,歌词朴素质朴,是安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9. 安徽婺剧:安徽婺剧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金寨县。

安徽婺剧以其唱腔优美、表演生动、音乐节奏明快,成为安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10. 安徽池州花鼓戏:安徽池州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池州市。

其唱腔婉转动听、表演技巧高超、歌舞美观优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

总结: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民俗艺术、手工艺制作等方面,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省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传承和保护。

2021黄梅挑花图形的形式、构成及其现代应用范文3

2021黄梅挑花图形的形式、构成及其现代应用范文3

2021黄梅挑花图形的形式、构成及其现代应用范文 黄梅挑花艺术属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广泛流传于湖北黄梅等地的一种民间工艺。

其品种繁多,题材丰富;图案布局严谨、富于变化;造型夸张、奇特而浪漫;色彩绚丽惊艳。

其图形构成规律遗传了楚文化的基因,具有浓烈的楚文化气息;其典型视觉符号及形式美法则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应用价值。

1、黄梅挑花图形的形式特征 黄梅挑花多用自织大布染成群青色后作为挑花底布,以白线或黄线挑绣出主体骨架,填绣大红、桃红、朱红、桔黄、中黄形成暖色基调,点缀粉绿、墨绿、湖蓝使整个画面暖而不燥,繁复和谐。

挑花构图一般先从底布正中心下针,然后向四方扩展延伸,多采用对称、旋转或向四面八方发射形成主体团花,再以角花配置四周。

团花是挑花图案中的主体纹样,多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几何形,图案组织时采用方中套圆或圆中套方的方法,以对称、旋转、放射状制成主体团花,力求生动活泼,完整丰满。

同时,在四周配以向心或离心的角花,有的还配上带状的连续花边。

花边,又称边花。

往往用卷涡纹、曲线、文字、几何图形进行填充;题材内容多选自“七仙女”、“八仙过海”等戏曲和民间故事,人物造形抽象、简化,显得稚拙而奇特。

归纳起来,黄梅挑花图形的形式特点主要有四点。

一是图形的平面化。

二是图形的装饰性。

黄梅桃花图形强调神似重于形似点,写意重于写形,“它们不拘泥于对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大胆运用了想象从而创造出足以体现特殊情趣的作品”。

如“打骨牌”图案,展示了四人打骨牌的复杂场面,艺人们运用夸张、变形、平面化手法,大胆的解构重组,将画面表现得生动而富有情趣。

三是图形的象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图案装饰的一大特点。

黄梅挑花中“凤穿牡丹”、“喜鹊登梅”、“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众多象征性图形举不胜举。

四是图形的叙事性。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黄梅是戏曲之乡,长期的耳濡目染,艺人们在制作挑花时融进戏曲情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索作者:李奕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对黄梅挑花的针法技艺、原材料及制作工序进行总结归纳,并探讨黄梅挑花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思路及方法,提出黄梅挑花针法技艺数字化传承采用交互动画教学APP交流学习平台方式,黄梅挑花原材料及制作工序数字化传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态成像技术和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方式保护与传承黄梅挑花工艺。

【关键词】黄梅挑花工艺;数字化传承;虚拟现实技术【中图分类号】TS935.1 【文献标识码】A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

2006年6月,黄梅挑花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国内针对黄梅挑花工艺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较少。

关于黄梅挑花工艺研究的学术论述一般只在文献中某些段落出现,与黄梅挑花的历史渊源、图案纹样艺术特色等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黄梅挑花工艺研究相对不够深入、系统。

本文对黄梅挑花工艺进行研究现状综述,并探讨黄梅挑花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思路及方法。

一、黄梅挑花工艺研究现状(一)针法技艺研究现状在黄梅挑花针法技艺研究方面,饶平山(2009)提出黄梅挑花针法包括十字针、双面针、直线针、空针、牵针五大类,以十字针为主。

总结国家级代表传人石九梅对针法的阐述:“挑花方巾下针前开始数纱,从坯布正中间下针,向上下穿针引线,不能左右走线,围绕图案行针走线,最后又回到原点,才能保证花样匀称”;方园(2010)提出黄梅挑花针法包括十字针、双面针、直线针、空针、牵针五大类,以十字针为主。

总结黄梅挑花针法主要特点为从布中心处下针,每三根纱挑一针,由内向外,最后回到中心位置,第一针处收针。

一种线只准有一个接头,有需接头处应将线尾处劈开,同时把新线头处也劈开,然后小心地结合在一起,再食指和拇指搓成线状,使接头处与原线无异,方可下针继续挑绣。

正面呈“十”字交叉,反面呈同一方向的横纹或竖纹,反面绝不出现“十”字纹或乱纹、漏针现象,这也是黄梅挑花与普通十字挑花针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刘朝晖(2011)对比了黄梅挑花与花瑶挑花的针法技艺,不论是黄梅挑花还是花瑶挑花皆以在平布上按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形,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梅戏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梅戏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黄梅戏相关课程 ,主要集中在艺术类、戏剧类专业中。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涵盖黄梅戏历史、表演技巧、唱腔艺术等方面,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践演出、工作坊等多种形式。
师资力量与学生反馈
高校黄梅戏课程师资力量雄厚,多数教师具有专业背景和 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反馈积极,普遍认为通过学习对黄 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喜爱。
03 黄梅戏经典剧目赏析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七仙女私下凡尘,与董永结为夫妻,共同度 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而,最终被玉帝拆散,七仙女被迫返回天庭,留下了一 段凄美的传说。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剧情紧凑、人 物形象鲜明,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表演技巧高超,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
《女驸马》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的爱情故事。冯素贞女扮男装中状元 ,被皇家招为驸马,却深爱着李兆廷。最终,在经历一系列 波折后,二人终成眷属。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为载体,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坚韧与智 慧。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音乐唱 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绝伦。
数字化传播
黄梅戏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网络 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
创新表达方式
黄梅戏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如将传统剧 目改编为现代舞台剧、音乐剧等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06 黄梅戏在校园推广与教育实践
高校黄梅戏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高校黄梅戏课程开设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 梅戏科普介绍PPT图

黄梅挑花历史故事

黄梅挑花历史故事

黄梅挑花历史故事黄梅挑花,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图案、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让我们一同追溯黄梅挑花的璀璨历史,探索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黄梅挑花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梅县的妇女们在田间劳作时,为了打发闲暇时光,便用针线在布料上挑绣出各种图案,以此展示自己的手艺和才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民间艺术逐渐流传开来,成为黄梅地区的特色文化。

黄梅挑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挑花艺人凭借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观察,将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得每一幅挑花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梅挑花经历了许多波折。

在封建社会,由于种种原因,黄梅挑花一度濒临失传。

然而,在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下,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黄梅挑花逐渐走出了黄梅县,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如今,黄梅挑花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

在黄梅县,许多家庭将黄梅挑花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内容,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这一独特的技艺。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梅挑花也在不断创新,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展现出更加璀璨的魅力。

黄梅挑花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坎坷与辉煌的史诗。

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黄梅挑花的技艺与精神,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黄梅县历史简介

黄梅县历史简介

黄梅县历史简介百科名片黄梅地理环境优越,位居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地势北高南低,高低相差1234.5米,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面积各半,呈三级阶梯倾斜。

源于山区的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河,自北向南流入龙感、太白二湖。

古角、垅坪、考田三水库高踞北部山区,干支渠依地势分布于上半个县的丘陵地区。

长江流经县南长达58.87公里,沿江有小池、二套口、李英等港口。

县城为鄂皖赣毗连地区公路交通重要枢纽,小池镇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为九江长江大桥北岸桥头堡。

目录黄梅县概况 (1)行政区划 (1)特产 (6)历史沿革 (8)县域隶属 (9)地理 (14)自然资源 (15)农业 (15)黄梅戏的发源地 (16)黄梅戏的起源 (17)旅游资源 (19)历史名人 (20)词语——黄梅 (21)黄梅县概况【位置面积】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

东邻安徽省宿松县,南隔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望。

面积1701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9年底,人口1257000人。

【地形气候】地处大别山丘陵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由北向南倾斜,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

北部为山区,中部是丘陵,南为长江冲积平原。

最高的山峰为大土坡,海拔1244米。

东有龙感湖,西有太白湖。

地面高程约15—25米。

【驻地邮编】县人民政府驻黄梅镇。

邮编:435500。

区号:0713。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行政区划2004年底,辖12个镇、4个乡,33个居委会、488个村委会。

黄梅镇镇政府驻黄梅,人口108500人,面积90平方千米。

辖8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古塔、城乡、竹林咀、沙岭、城西、刘塘、东山、周岭、李塘、石老屋、刘大屋、陈圩、段圩、张湖、滨湖、苗竹林、苗咀、七星、停刀口、蒋花园、五里墩、观塘岭、大胜坡、魏凉、王岭、向窑、蔡枫树、潘湖、东禅寺、赤土坡、章大屋、程白马、商河、茨林树、西河桥、许铺。

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黄梅挑花

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黄梅挑花

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黄梅挑花8月1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梅苑社会暑期实践队来到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博物馆,领略黄梅挑花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黄梅县博物馆为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县城西南佛母塔寺公园南区,为公园南区主体建筑。

占地面积35亩,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

新馆舍为体现吴楚文化结合的仿古式建筑,以园林式建筑群为组合形式。

在博物馆黄梅挑花展厅里通过缩小的实物来表现黄梅挑花的制作的过程,并且通过在民间搜找到的一些基本挑花制品。

源于全国解放后,黄梅县文化部门通过普查,搜集了一千多件明清两代挑花作品。

由黄梅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余绍青辑成一部图文并茂《黄梅挑花志》手稿。

追溯到最早黄梅挑花幸存实物距今有550余年的历史。

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境内南部长江边蔡山发掘一座明代嘉靖41年的古墓,墓中女尸头上搭有一条方巾,就是最早的黄梅挑花作品。

头巾因年深日久,腐化严重,没有保存下来。

但却有当时余绍青所拍的实物照片资料。

只惜,这些珍贵的文物图片,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当作封资修毒草付之一炬,为此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此感到遗憾。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成熟于清代。

最初产品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檐、床围等饰品,是农家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物什。

传统挑花一般就地取材,大多人用自织的大布,再染成藏青色作为挑花坯布。

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

它的图案讲究“心灵手感,从心所欲”,重在写意,重在传神,而非逼真,其作品对人们的思维、想象力有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

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

其构图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田林,乃至神话戏曲故事都凝聚了黄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欣赏一幅黄梅传统挑花,就像面对一汪历史静水,庄严而浪漫。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黄梅戏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黄梅戏作文【一】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

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

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如行云流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黄梅戏作文【二】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

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

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

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

黄梅戏介绍简短

黄梅戏介绍简短

黄梅戏介绍简短1.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简单向同学介绍黄梅戏,一定简单点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3.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荆楚民间艺术——黄梅挑花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荆楚民间艺术——黄梅挑花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的代 表
特 色 ,将荆 楚文 化艺术 用传 统 的手法 完美表 现 出来 。
1 黄梅挑花的概况
1 . 1 黄 梅挑 花的 历史
1 . 3 黄梅挑 花 的用途
黄 梅 挑 花所 用 的底 布是 黄 梅 当地 的 家机 布 ,也 称 作 大布 。 大布 被 染成 藏 青色 ,挑 花 艺人 在 挑花 时 用五 彩 棉
传承
保护
被众人所熟知。在国家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与
保护 工 作 的大 方 向下 ,2 0 0 6 年5 月2 0 日 ,黄 梅 挑花 经 国 务 院批准被 列入 第一 批 国家级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名录 。
黄梅 挑 花在 我 国挑 花 艺术 中 占有绝对 的主 导地 位 ,
总第2 0 9 期
荆 楚民 间艺术一 黄梅挑 花的传 承与保 护研 究
荆楚 民间艺术_黄梅挑花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王 心 悦 叶 洪 光
(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湖北武汉 4 3 0 0 7 3 )

要 :黄梅挑花是我 国民间传 统手工艺术,是 湖北省黄梅县 民间艺人智 慧的结 晶。作 为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黄梅挑花 ,有着其独特 的艺术特征 与很高 的审美价值 。本 文通过对黄梅挑花 的发展概况和艺术特 色 等方面进行 分析研 究 ,旨在 基于 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与保 护的要求下 ,如何将黄梅挑花这 个 民间艺术
的瑰 宝做 出黄梅挑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 枕 巍巍 大 别 山 ,南 襟 万 里长 江水 。 “ 鄂 东 明珠 ” 黄 梅 县就 镶 嵌在 这 块钟 灵毓 秀 、物阜 民 丰 的山水 宝 地之 中。 正是 在 这样 的地 理 条件 优 越 、 自然环 境 秀 美的 宝地 上 ,形 成并 发展 了荆楚 民间艺术— — 黄梅挑 花 。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黄梅戏是安徽省黄梅地方剧种之一,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之乡。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黄梅地区,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黄梅戏是安徽省汉族地方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悠久。

黄梅戏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其唱腔以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一带民间故事为基础,发展形成黄梅调,是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中最为古老、最有历史底蕴和最具代表性者。

黄梅戏与徽剧、越剧并称为中国戏曲四大剧种,“四大地方剧种”成为中国戏曲的三大经典流派之一。

黄梅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另两个为梅花奖)。

它发源于安徽省黄梅地区(今安庆),并于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闻名、影响深远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之乡。

黄梅戏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但又因是以黄梅地方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戏曲艺术之精髓为基础创作而成,故在演出时也以“黄梅”二字命名,这是对黄梅戏最准确最全面地揭示。

1.起源黄梅戏的起源,首先是由于黄梅方言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流行地区,而这个地区的方言又是以“黄梅”二字命名的,故黄梅戏与流行地区的方言有着很深得渊源关系。

现在所说的黄梅戏最早发生于清朝乾隆时期(1736-1789年)中国徽州地区,在安徽省西南部,主要分布在安庆、池州、芜湖、宣城、铜陵等地。

安徽方言发源于明代中后期,流行于安徽北部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

据明代著名学者徐光启(1506-1647)对安徽方言资料记载:“余在安徽中北部之六安之北,有黄梅、弋阳腔)、庐江调)、采茶戏、皮影戏等剧种。

”乾隆时期因时、地、族文化不同及艺人创作能力不同而产生了很多不同流派剧目;后来又因为地域和风俗习俗差别等原因有所差别,但各地在吸收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风格及演唱艺术等多种风格和流派。

这些都为后来黄梅戏演员和演出形式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戏曲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之重要作用。

到晚清时期,黄梅戏已经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剧种且具有较大规模的演出和影响。

黄梅挑花简介

黄梅挑花简介

黄梅挑花简介挑花多以棉布作底,用针将棉线挑绣在棉底布经纱和纬纱交织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

刺绣重刺,挑绣重挑,起因是缝衣补破。

人们生活中的服饰品,需要缝制和补破,并力求完美无缺,因此在进行缝制或补破时,只能一根根线纱的手工穿织。

这样穿织的线纱与原布料颜色或深浅程度不相一致,从而出现深浅不同颜色的图案线纹。

这种纵横交叉的补纱(线),形成补、挑、绣的不同技法,被称为挑花工艺,简称“挑花”。

黄梅沿江冲积平原之植棉和棉纺织,最早当在宋元之际,至今约有800多年的历史。

缝衣补破的挑花技能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挑花技艺独具特色。

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其绝妙的针线工艺、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鄂、皖、赣三省的交界处的湖北东大门黄梅县长江冲积平原的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工艺美术,特别是造就了这一地域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孕育产生了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黄梅挑花”。

在宋元之际,人们就采用优质皮棉,通过纺纱、织布形成的原材料,进行挑花。

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

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这对女孩是一种羞辱。

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挑花又称作“女红”,并作为嫁装,就这样被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

黄梅挑花包括素挑和彩挑,由以彩挑最负盛名。

黄梅的“彩挑”是指以各种彩色挑花线,以针引线,在纯底色挑花布上采用一定的针法,挑织成适宜的图案纹样的工艺美术品。

黄梅挑花备受人们珍爱,与它运用的挑织技巧所形成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构图艺术,表现的与生俱来的“古、土、奇、独、珍”五大特点密不可分。

黄梅挑花艺人运用青、赤、蓝、黄、白的古老配色技艺,凭借一根针的引线手法,在自织的土黛布上,使挑花构图体现其奇妙的心智,挑织体现其独特的技巧,构图与针法技艺巧妙的结合,形成正反成趣的艺术效果,凸现了黄梅挑花文化的精深和作品的珍贵。

(整理)黄梅县历史简介

(整理)黄梅县历史简介

黄梅县历史简介百科名片黄梅地理环境优越,位居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地势北高南低,高低相差1234.5米,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面积各半,呈三级阶梯倾斜。

源于山区的古角、垅坪、小溪、考田四河,自北向南流入龙感、太白二湖。

古角、垅坪、考田三水库高踞北部山区,干支渠依地势分布于上半个县的丘陵地区。

长江流经县南长达58.87公里,沿江有小池、二套口、李英等港口。

县城为鄂皖赣毗连地区公路交通重要枢纽,小池镇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为九江长江大桥北岸桥头堡。

精品文档目录黄梅县概况 (1)行政区划 (1)特产 (6)历史沿革 (8)县域隶属 (9)地理 (14)自然资源 (15)农业 (15)黄梅戏的发源地 (16)黄梅戏的起源 (17)旅游资源 (19)历史名人 (20)词语——黄梅 (21)精品文档黄梅县概况【位置面积】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

东邻安徽省宿松县,南隔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望。

面积1701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9年底,人口1257000人。

【地形气候】地处大别山丘陵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由北向南倾斜,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

北部为山区,中部是丘陵,南为长江冲积平原。

最高的山峰为大土坡,海拔1244米。

东有龙感湖,西有太白湖。

地面高程约15—25米。

【驻地邮编】县人民政府驻黄梅镇。

邮编:435500。

区号:0713。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行政区划2004年底,辖12个镇、4个乡,33个居委会、488个村委会。

黄梅镇镇政府驻黄梅,人口108500人,面积90平方千米。

辖8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古塔、城乡、竹林咀、沙岭、城西、刘塘、东山、周岭、李塘、石老屋、刘大屋、陈圩、段圩、张湖、滨湖、苗竹林、苗咀、七星、停刀口、蒋花园、五里墩、观塘岭、大胜坡、魏凉、王岭、向窑、蔡枫树、潘湖、东禅寺、赤土坡、章大屋、程白马、商河、茨林树、西河桥、许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处长江中下游,东与安徽宿松县接壤,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与武穴相邻,北与蕲春相连。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五千年的黄梅,黄梅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

作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千里扬子第一桑梓,黄梅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诞生地,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李时珍、鲍照、苏东坡、汪可受、帅承瀛、废名、汤用彤等文人墨客都曾对这一方神奇而秀美的山川流连忘返,诗颂赋赞,并曾留下政绩,为黄梅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无穷魅力。

鄂东山水在大别,大别形胜看黄梅。

黄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具特色的禅宗文化、黄梅戏文化、红军文化、古镇文化、挑花文化、名人文化等,尤其是黄梅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黄梅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深藏于民族民间、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黄梅人民世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基因、强盛文化创造力、优秀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蕴涵并体现了黄梅人民特有的智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是承载黄梅人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黄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

黄梅人切实做好了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

全县有黄梅戏、采茶戏、文曲戏、丝弦锣、黄梅挑花、划龙船、黄梅禅茶、黄梅神话、旱龙船、道情戏、花灯会、黄梅大鼓书、岳家拳、搬运号子、采莲船、采茶扑蝶、五祖寺禅乐、糯米堆花酒、放猖、丧葬触角、土陶烧制、渔祭、棉花麦杆画、茶俗、三月三吃菜粑、哥老会、藤牌舞、中医推拿、跑竹马、玩龙灯、哭嫁歌、撒帐歌、薅草歌、隔山丢、喝傩神、车水歌、采菱曲、放排歌、石滚硪歌、夜行船歌、放牛调、捞水草歌、哭丧调、顶灯、打连湘、玩狮子、双推车、扇子花、蚌壳精舞、高跷、平台悬条、三棒鼓、挑花篮、请令公、打花鼓、莲花落、杂耍、抬社火、唱渔鼓(下乡版)、孙膑拳(大河版)、踢毽子、打陀螺、蝴蝶画、绣活、烟烙画、青峰茶、老字号、戏服、观音会等5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其是黄梅的“戏”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黄梅的黄梅戏,曾在中央电视台“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节目录制中,作为具有浓郁黄梅地方特色的节目,进行了表演和节目录制,并在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评选的节目展播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播放。

一城人文经典,千载诗画黄梅。

为将黄梅打造成为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黄梅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了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极大地弘扬了民族文化传统,发展了先进文化,增强了黄梅社会的团结进步,全面贯彻落实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黄梅的战略部署,为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