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摘(七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文摘(七则)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4年第3期

优化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空间政策预期情景

剑桥大学建筑系的万励博士与剑桥大学马丁中心副主任、伦敦城市研究院院士金鹰博士联

名在2014年第1期《城市规划学刊》上发表题为“国外应用城市模型发展回顾与新型空间政策模型综述”一文,认为城市模型作为一种科学的城市量化研究方法,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多学科

配合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有助于城市规划研究者从城市系统的高度对复杂的城市现象和过

程进行量化分析与模拟。在城市规划实践领域,城市模型还可以对规划政策的社会、经济、环

境影响进行综合性量化评价,帮助决策者在政策实施之前对政策的多种预期情景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规避政策的潜在风险,在决策层面实现政策优化。

国外的城市模型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基于城市模型的城市

政策评估程序,涵盖城市经济、土地、建筑、能源、交通、环境(空气质量、水资源、固体废

弃物)等子系统,通过预测人类活动与城市空间、基础设施之间的供需关系,对城市空间规划

和基础设施规划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和优化。目前,国外新型城市模型的发展还在如下几个方

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一是新型城市模型以城市大数据为背景,尊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延迟效

应及不确定性,不断优化模型的内生结构和边界条件,且通过建立应用模型体系而非单一模型

的方式,既利于规划政策以外生变量的形式输入模型,也降低了单一模型的复杂程度;二是国

外主流的大规模城市模型以规划政策评估作为主要应用目标,普遍采用针对特定政策类型和目

标定制模型的方法,不再盲目追求单一模型对所有城市子系统的覆盖;三是结合国外规划权限

不断地方化的政策背景,新型应用模型着重评估规划政策在城市与区域尺度的经济、环境效应,以动态的方式模拟政策效应的反馈时限,不断提高模型的透明度和可对比程度。

城中村改造的成功实践及其成熟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侯景新等学者在2013年第5期《城市观察》上发表题为“城中村改造的原理及模式研究”一文,认为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的特有现象,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城中村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共

同作用的结果: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原因;不同的利益主体——政府、户籍村民和外来人口之

间的博弈等。城中村的存在带来了管理问题、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改造难度很大。随着城市

化的发展,城中村的改造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因此,研究城中村的改造原理并探寻城中村

改造的新模式,是一个现实而又有价值的题目。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关于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研究。从成熟做法看,珠海模式、广州模式、武汉模式等值得总结推广。珠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旧村居民的原宅基地证换发房地产权证,

成为商品房,直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资产升值;拆迁期间旧村居民的安置费由开发商进行补偿;原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范围内的留用地、工业用地允许免交的有关费用纳入统一的规划、改造,土地升值的收益由村集体、旧村居民和开发商共同享有。

广州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入手改造,即把村落变社区、以村民为主

体推动,这不但可以避免在传统的政府征地拆迁模式下,政府计划与村民意愿之间的不协调,

而且村民自主决策下的改造补偿方案能事先取得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实施起来也会更顺利。

武汉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土地出让实行彻底的市场化道路,全部土地以项目捆绑、挂牌底价方

式出让。按照“城中村”综合改造政策规定,开发用地与还建用地捆绑成项目后,采取公开供

地,其挂牌底价为安置房建设成本和本地区地价之和的1.15倍。此外,村民身份变为市民之后,将全部进入社保范畴,而这种综合的逐级让利协调方式使城中村改造颇为顺畅。

城市舒适性是一种持续的城市发展动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温婷博士等学者联名在2014年第2期的《地理科学进展》上发表题为“国外城市舒适性研究综述与启示”一文,认为城市发展中所关注的研究内容

随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而变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步入后工业社会,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开始关注生活品质。与此同时,大城市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犯罪率高等问题使人们开始远离城市,向自然环境较好的舒适性地区迁移,从而催生了西方发

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居住舒适性研究。而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郊区化后期,随

着城市中心环境的改善和犯罪率的降低,人们为便于获取城市提供的各种服务,又逐渐回归城市。因此,如何打造城市舒适性,恢复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并促进城市发展,又成为研究的焦点。

国外学者们对城市舒适性具体内涵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城市的自然舒适性。这类舒适性由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决定,是一个城市难以改变却高度依赖的自然本底,主要包

括河流、山川和海岸线,以及湿度、气温、降雨等气候条件,是发达国家县级单元人口数量和

住宅价格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是城市的人工舒适性。这类舒适性中既有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

的文物遗迹,如具有美学价值的纪念碑、历史建筑等,也包括现代人工设施,如大型研究型图

书馆、博物馆和歌剧院,小店如二手书店和珍本书店、果汁吧、有机食品超市、星巴克,另有

体育赛事、体育健身设施等,还包括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三是城市的社会氛围舒适性,包括居民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价值观和态度,如友好和好客程度、包容性、需要承担的

风险、个人主义倾向等。此外,低犯罪率是城市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具有密切

关系。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城市舒适性的研究尺度更为微观,并紧跟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以

确保城市舒适性成为一种持续的城市发展动力。

国外公租房可持续项目的研究局限及弥补路径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陈艳超等学者联名在2014年第2期《现代城市研究》上发表题为“国外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持续性研究进展”一文,认为纵观国外公租房项目可持续性的相关

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生态可持续性方面的研究很多,相关技术、设计和节能系统的应用等对我

国公租房项目的发展有借鉴意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对所出现问题的

调查和研究,也提醒了我国公租房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相比之下,公租房

项目综合可持续性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但总的来说,四个可持续方

面研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有许多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是生态可持续性方面。一方面,对公租房项目生态可持续性的内涵认识不全面,缺乏生

态可持续性的集成评价方法,难以对各种生态可持续措施进行评价、取舍。另一方面,缺乏对

公租房项目各种功能与其生态影响之间关系的研究,未能通过在满足住户居住需求的前提下合

理确定各种功能,从而降低对生态的影响。二是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一方面,私营机构在国外

公租房项目中的引入主要利用P P P模式,相关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定性层面,其在我国的引入

需要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定量的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另一方面,建议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稳定资

金来源、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等方法,规范和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我国公租房项目的供应。三是社会可持续性方面。一方面,国外学者主要是对住户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调

查研究,处于被动解决问题的阶段,没有系统分析公租房项目的社会影响、可能面临的各种社

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缺乏对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的预见性。另一方面,大多为旁敲侧击,缺

乏直接的公租房项目可持续性研究,特别是定量的评价方法。四是综合可持续性方面。目前国

外学者已经认识到定量评价公租房项目综合可持续性的意义,提出了应给予生态、社会和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