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探析
作者:左华
来源:《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论断,对历史发展有全局性的影响。
本文从文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全面考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内涵、提出依据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新论断的科学性。
[关键词]十九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论断甫一提出,就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
我们只有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有一个科学认识,才能自觉深入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准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包括:“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它“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从社会矛盾产生因果机制看,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是造成现阶段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是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究竟如何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内涵,笔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提出以下看法:
准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内涵,必须全面把握社会生产力这个概念。
生产力的要素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生产力表明了生产力的社会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
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是第一位的,在推动社会变革中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建设具有基础性地位,准确理解社会矛盾的转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观点。
准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内涵,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我国的发展实际出发,自觉地遵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在于,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充分的空间,特别是党的领导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改革,都
必须落脚到发展上来。
“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
准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内涵,必须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规律,但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其具有了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生产力发展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综上,“不平衡不充分”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现阶段的不平衡不充分在承认我国根本社会制度优势的前提下,主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方面。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框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符合人和社会全面发展规律的科学论断。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提出的科学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第一,从现实来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物质财富极大增长,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着期待。
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分配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五年的发展,党的凝聚力、领导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继续巩固。
人民对党的领导更有信心,党的执政基础更稳固。
“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发展中国”的认识在民众的心目中进一步加深。
中国共产党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和政治抱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通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个性化、多样化、社会化的需求进一步释放出来,社会发展势头趋好。
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在和谐稳定环境下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
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必须考虑这些发展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期待。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研发投人相对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较弱。
我国在金融市场效率、医疗保障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
在出口贸易上,我们的产品多是中低端制造品,虽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我们必须用好战略机遇期,发挥制度优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从歷史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摆脱了生产力落后和物质短缺的困扰。
过去人们对现代与时尚标准的认识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土豆加牛肉”等,这些显然都已经达到了。
温饱问题已经稳步解决,吃饱穿暖不成问题。
但现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要求更高,希望发展机会更多,更加公平,更多休闲,更加健康,更加环保,更有意义,更有尊严,更有保障等。
我国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生产能力低下了。
中国制造几乎在世界各国随处可见,我国的出口贸易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对世界的贡献率高达30%。
现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发展质量不高、发展效益不好、发展可持续性不强。
因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了,而是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改革的任务繁重且错综复杂,一旦遇到困难,人们往往把原因指向执政党,这是人的认知习惯。
这需要执政党关注民众不断变化的发展需要,同时加强自身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行政体制机制改革。
这需要我们在不斷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可以说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做出的正确论断。
第三,从理论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必须始终把生产力发展放在第一位。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指经济方面。
生产力发展会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满足人民对民主、公平、法制、安全、环保的需求,从根本上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因此,必须按照规律来推动社会发展,现在我国虽然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能力不强的问题已经解决,但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社会发展向更高阶段迈进提供更加充足的物质条件。
把新时代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定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符合我国实际,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应地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同样,如果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那么经济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必然相应地对体制等其他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并为其提供条件以及更大的空间,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良性发展。
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可以说比资本主义国家有更大的优势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能够自觉地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通过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美好生活的满足不能离开历史和现实,需要一个过程。
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大力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社会主义符合这个“过渡时期”的属性。
由于在过渡时期生产力有了发展但还不充分,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充分利用国家机器,尽可能快地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战胜旧的生产关系和迎接新的生产关系准备更加充分的物质条件。
这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般规律,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来说,更应该着力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三、全面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实践要求
第一,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的分析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利益的高度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能够代表人民利益执政,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得以解决并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不断解决,要求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发展要求党必须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接受监督,做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的模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第二,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论断就是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得出的。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这些表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必须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方向,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解决主要矛盾的力量之源,在改革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明确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制约因素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在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的同时,更好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保等其他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
经济发展始终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基础,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经各种挑战和艰难险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发
展基础仍然不厚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的主要因素。
因此,必须全面把握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更好地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新时代必须牢牢把握这条基本路线,不容许有丝毫动摇,尤其是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丢,丢了这个中心,人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保等方面的需要的满足就失去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