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第2套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 .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 .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2.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决议。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实际上对英王负责
D . 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决议
3.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 “书同文”的推行
4. 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

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
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

这反映了()
A . 君主权力遭到削弱
B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 .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5. “《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

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 .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 . 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 .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6.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7.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 .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B .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C .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D .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8.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A .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 .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 .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9. 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
二者都有()
A . 皇帝制度
B . 完备法典
C . 司法陪审制
D . 陶片放逐法
10. 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1.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
明,在当时的雅典()
A .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 .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 . 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 .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1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3.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B .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 .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14.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 . 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 . 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 .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15. 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
开发和利用
16.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 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17.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

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

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

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开始积极施行。

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

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18. 分权限权思想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凡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城邦的公职者,如执政官、议员、陪审员等,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但公职不是终身制,而是年年选举更替,因而公民都有轮流担任公职的机会。

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


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赋予公民大会以立法权,陪审法庭以司法权,五百人会议以行政权,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如其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

——摘编自蒋云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该时期建立的共和国对中国政治有何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

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

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

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

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
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

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

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

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

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

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