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性是一门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性是一门科学
性,颇具神秘色彩。
青少年对它好奇,成年人也为性生活的幸福而一生探索。
本章从性的定义出发,揭示性的特性,阐明性是一门科学,并概括介绍性科学的发展简史。
大学生必须首先弄清性的科学涵义,才能通过科学的途径去学习性知识,扫除性的神秘感。
第一节科学的性概念
一、性的定义
“性”是什么?这是性教育要弄清的首要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性是肮脏的、不道德的和羞耻的。
一般人认为“性事”只可能偷偷地做,不可以公开地说的,挂在嘴边便是下流;理性一点的人也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之所以认为“不可言传”,是因为“性”并不仅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伦理学、法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层次,这些层次按复杂的内部联系,构成了一个层面广泛的性科学领域和知识宝库。
因此纵使知道了“性”(Sex:性行为),也未必知道“性的特性”(Sexuality:性的特性——梁实秋先生译)。
性,有两种解释:⑴在《辞海》中从一般意义上解释为事物的性能或特性;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为有关生物的生殖或性欲,以及雌性、雄性个体的差异以及它们的生殖活动。
⑵在《英汉辞典》中与“性”有关的解释有①Sex:性别,男和女的总称。
性活动,关于性行为的内容、两性的交媾;②Sexual:关于两性的一切;③Sexuality:性的特性等。
撇开性的词义上的解释,从性学研究和性教育的角度,我们除研究性的生物学的意义外,重要的是研究人区别于动物的性的特殊意义,即性对于人类的社会学意义。
因此,在国际性学研究上“Sexuality Studying”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了“Sex studying”,在性教育领域“Sexuality education”也正逐渐取代了“Sex education”。
这一方面说明性教育不仅限于性行为的教育,还包括人类性的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说明“性”不仅是指人类的性行为,还包括人类性的特性,即区别于动物的性之所在。
因此,关于人类“性”的特定内涵,有别于低等动物的性。
必须从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及其关系上去科学的认识性。
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性,性是人类繁衍的基础。
人类正是由于具有行动特征和性的能力,才有了男女结合,人类才得以延续进化,这是性的自然属性。
同时,性行为又是人的一种本能。
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心理、遗传、疾病等等,都会影响和破坏这种本能。
综上所述,“性”的科学含义从人类性的生物学属性、心理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这三维角度可以概括为:人类的性是指以生物繁衍的机能为基础,受特定的社会关系影响的、由人的心理因素支配的两性行为。
因此,性又具有心理属性、社会属性。
二、性的本质
(一)(一)人的性本能受社会制约
人的性本能表现为性的自然属性。
性的自然属性包括生理属性和生物属性。
生理属性是指人类生命的诞生,性成熟、性繁衍等的性生理属性。
这种生理属性在受生物本能的制约上,与动物无异,但又有别于生物的一般本性。
从人类的起源来看,劳动创造了人和人本身。
要劳动,就得有劳动力,人类和其它动物一样为了生存、繁衍,就要生殖。
但是人类和动物在对待生殖问题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动物的生殖、繁衍纯粹是一种本能的生理活动,它受发情期制约,但究竟繁殖多少,与动物本身的需求毫无关系,更不可能考虑这种繁殖的结果会给自身的生存带来什么利或弊,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生存条件完全是被动的适应关系。
而人类从进行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开始,其生殖后代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其一,原始初民们为了战胜强大天敌的侵袭(主要是凶猛的兽群),必须有足够的群体力量,所以多生多育是为了壮大劳动群体战胜自然的力量;其二,在人类早期低下的生产力状况下,劳动力的多少,也是衡量其生产力强弱的尺度,因此,生育的又一明确目的是为了增加劳动力。
从这两个方面的目的来说,人类起源在其生殖繁衍方面就是以能动的行为作用于自然界,同时,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中,使自然界不断满足人类生殖繁衍的需要。
所以人在生殖繁衍方面的自然属性首先是为满足生存和壮大劳动群体的物质需要,其本质仍在于社会性。
性的生物属性是指人类性活动是性器官及人体其它系统(眼、耳、鼻、舌、身)协调活动的有序的生理学过程,这种生理过程受到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性激素的影响。
一方面,作为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其生殖过程中的许多生物学特征与哺乳类灵长目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性的发育阶段会出现第二性征;性器官发育成熟之后都要追逐异性。
但在另一方面,人的这种本能需要又与动物求偶的本能需要有极大的不同,人类在性活动方面的本能需要是以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作为求偶的条件的(除了那些衣冠禽兽者)。
动物到了发情期,其交媾行为主要是一种本能,一些辅助性的动作和表现(如在发情期的翩翩起舞,孔雀开屏等)更多是由人类赋予了诗情画意。
而人在追逐异性所讲究的赏心悦目既要受一定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择偶标准均有差异),还要与求偶者心目中的偶像吻合,如“他是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她是梦中伊人”等等;追逐异性的目的也不仅仅象动物是为了发泄性欲,繁衍后代,更多的是为了感情的依托,希望建立一种牢固的家庭关系;此外还为了获得愉悦的性体验和享受性爱的乐趣,有的甚至利用异性达到统治社会和建立某种社会政治关系的目的(如西施嫁吴救越、昭君出塞和亲)。
所以,我们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去单纯地理解人类性活动的生物属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他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P94)也就是说,生物属性为人类的性活动提供了生理的机能和物质基础,但它还不是人类性的内在本质属。
人类的性和动物类的性只有从社会性中才能找到本质区别。
(二)性的社会属性才是性的本质属性
人在性活动中的一切表现方式,都是通过社会活动表现出来。
如对异性的好感,是通过人类两性间的社会交往,由异性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发出的信息所引起。
如在电影《人猿泰山》中,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泰山”,纵使会有青春期性成熟后的性渴望,但在他没有看到人类的女性之前,对他不会产生作为人这一类特有的异性刺激,他也不会无中生有地对人类女性产生性欲望。
又如在两性性爱的交往过程中,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情书中激动人心的优美文字,也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在后面的篇章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看到,人类在构成恋爱、婚姻、家庭以及生儿育女、一生性爱的活动中,无一不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怕就是男女两性间直接的性交活动,虽然表现
形式是个人活动,其活动的目的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也总是离不开社会。
这种离不开社会的性,被概括为性的社会属性。
具体地说:性的社会属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人类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性角色形成、性的社会化、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性观念、性习俗、性文化等。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决定的性及两性关系活动,从来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历史事实表明,它曾成为威胁、破坏乃至毁灭社会的力量之一。
在原始初民们刚刚从动物界剥离出来时的群居社会中,完全自然的、放任的、脱离社会控制的两性行为及繁殖后代,都惊人地表现出它对人类社会的侵蚀、瓦解作用,如:因近亲繁衍而导致的人口素质下降和种族的灭绝。
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因争夺配偶而进行的“特洛伊之战”、因繁殖无度而导致的人口过剩,因性罪错导致社会结构的破坏,因性丑闻使政治人物身败名裂,因婚外性行为对家庭的破坏作用等等,都一次又一次地导致社会关系的一次又一次裂变和调整,使人类从早期的原始部族到后期的社会处于无休止的震荡之中。
美国学者艾迪对此感叹道:“人世之间没有第二件事再比性的问题更能激动人心,更能影响人们的祸福;同时,再没有第二个问题,它的内容中间充满着愚昧、缄默和谬误,有如性问题那样严重。
”
人类必须依赖两性性行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来得到种族的延续、社会结构的正常运行、以及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又不得不对个人的性行为加以限制。
避免两性性行为在男女心理上所发生的吸引力破坏已形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必须从哲学、思想、伦理、宗教、教育、科学等方面作出努力:内控人的心灵、外限人的行动,力求将性行为、性活动乃至性观念控制在一定社会关系的理想轨道之中。
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这一切性控制,目的是服务于这个社会的利益,实现这一社会的目标。
因此,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历史特征的关于性的种种解释、观点、规范和法则,从而出现了绚丽多彩、各具历史特色的性文化。
如云南滇西的“他留人”的过七关,让男性在婚前与女性同居七次,以考察是否能达到“坐怀不乱”来对其性意志、性道德进行考验;又如川滇交界的摩梭人“阿注走婚”的习俗等等。
都是性文化画卷中光彩的一页。
但无论性文化的色彩如何斑斓而令人陶醉,归根结底,它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条件。
社会属性才是性的本质属性。
(三)心理属性是人类性活动的重要特性
人类的性活动是个体的动机、态度、情绪、人格及行为的综合体现。
在性科学上,把它概括为性的心理属性。
这是从精神的范畴来把握人类的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的性。
中国字的“性”,右为“生”左为“心”。
“生”字上为草,下为土,草长在土中,代表有生命的东西。
“性”也就是生命与心的结合,心在这里指的不是心脏(heart),而是心思意念(mind),人的心思意念可节制“生”的行为,即人类繁衍后代的性行为。
这说明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人类性的心理属性是与低等动物随着生物体性发育成熟产生性欲而冲动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在动物界,动物的性活动在任何情况下(两条狗甚至在马路上)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公开进行。
例如在黑猩猩群中,雌性发情的时候,群体内的成年雄性,就会围成圈,排着队,在众目睽睽之下先后与雌性交配。
幼仔们在周围嬉戏、搅乱、成年的雄雌双方也毫不在乎。
而这种情形如在人类出现,那就会千夫所指,遭到唾弃。
人类亲密行为的对象、时间和地点都是绝对不能随便的。
因为人类作为代表生物界演
化到文明时代的产物,就在于人具有任何其它低等动物都没有的大脑(mind)和意识(realize)。
所以,人类的性活动首先产生于心理的体验,而如何去从事这一活动,又受大脑的支配,由此产生了人类性活动特有的性意识和性观念(在后面的有关章节将进一步展开介绍)。
这是人类性活动的重要特性。
所以,人类的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形成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内部,生理属性是性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属性是它区别于动物的特性,而社会属性则使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相互区别、又具体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性生理因素的正常与否是人类性活动的前提,它为性心理因素的健全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性心理因素的正常发展又有赖于性社会因素的作用。
例如,一个在生理上健康、正常的青年如果得不到社会所施加的正确的性教育,反而接受了社会不良的影响,那么人格的形成,性心理的健康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干扰和破坏。
所以,在人类性的三个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性的社会因素,也就是说,人类性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三、性行为的特征
人类性行为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普遍性
人类性的普遍性主要表现为:其一,任何一个人类的个体都是性的产物,无论这个个体是由性交产生还是非性交产生(包括“试管婴儿”以及“克隆人”);其二,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都由父母亲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决定,无论他是什么种族的人,也不论男女,其数目一律相等,只不过男女之间有一对染色体不一样,由此分辨出男女性别(详见第四章);其三,性作为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在其一生中对异性都有爱欲、情意,这些都是性的反映。
(二)无季节性和有羞涩性
无季节性是指人类的性交已没有了低等动物受发情期制约的特性。
雌性哺乳动物均有发情期,仅在发情期间才允许雄性接近与之交媾。
而人类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心智也随之发达,对自己的性活动日趋自觉专注,生物学的行为动机日趋消失,不再象动物一样有规律地从事性活动。
羞涩性是人类性的一种特有的心态。
留连科夫曾说:野兽并不知羞耻,只是到了人类阶段,大自然中才出现了羞耻,而且是在人类脱离了原始状态以后,是在人类朦胧地意识到应当摆脱自己同动物的近似之处以后产生的。
所以羞涩性是人类性的具有美学价值的特征,是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
(三)选择性与排他性
人类性行为的对象或目标是经过选择的,仅管由于人们在性价值观上出现了多元取向,性的商业化以及性态度、性观念的变迁使婚姻与性交这对孪生子也发生了异化,但就人类普遍的性特征而言,婚姻仍是性交的主要背景,这是人类性特征的选择性特点。
与之相关联的就是排他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性爱按其本质性来说,是排他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这种排他性有心理上的原因,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法律的保护。
(四)功能的多样性和信息的间接性
人类性的功能的多样性是指从其作用来看,己不仅仅停留在生殖繁衍的需要,还有更丰
富的内容:其一,生殖的功能;其二,男女双方愉悦身心和享受性爱的功能;其三,男女双方情感交流的手段,在维系夫妻关系上起纽带作用;其四,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维护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最后,在某些人群中,还具有达到性以外某种目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 等功能。
信息的间接性,即性信息刺激的间接性,是指人类除了可由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传递的性信息引起性兴奋外,还有动物不具备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图像等间接传播的性信息所引起的性兴奋。
动物的外界性刺激主要是异性的直接刺激,至多还有形成条件反射后的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信号,如声、光、气、电等。
人类除此之外,在听到对性行为的语言描绘,或受到有关的书报、绘画、电影、电视、光碟、网页中的描写、画面等,都会引起性兴奋。
此外,人类的智力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即使没有上述事物的刺激或信号刺激,人通过自己大脑对性行为场面的想象(如性梦、性白日幻想等)也能引起性兴奋。
(五)结偶性和补偿性
结偶性是指人类的求爱过程往往延续几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才形成一个钟情于一个人,然后才进入共同的性生活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
这种钟情于某一人的漫长过程使人具有结偶的本性,而男女一旦结合,生下后代,结偶关系就更加牢固。
因为人类孩子从出生到发育成人约需十八九年,甚至更长时间,是所有动物类从幼仔到成年中最漫长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夫妻俩共同承担抚育子女的职责,这又是任何一类动物都不可能保持的。
由于社会对生育的规定(如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及人类自身对生育的节制性,人类男女在相当长的共同性生活中没有繁殖功能,只是为了双方的性要求来达到巩固结偶关系的目的。
作为结偶性的补充,人类的性还具有补偿性。
性的补偿性,是指内容与性爱密切相关的艺术,如人体绘画、通俗歌曲、言情小说、爱情诗及有关的电影、电视等,此外,还包括性服饰和美容化妆等作品,给在行为上接受了性规范的“多元性感动物”——人类以精神上的补偿和满足。
这也是人类所专具的性特征。
莫里斯(英国著名女动物学家,全名:苔丝蒙德·莫里斯,最著名的杰作《裸猿》)从动物学家的眼光来看人类这一漫长过程的结偶性时指出:“尽管强大的性依恋把一对配偶拴在一起,但它并不能根除他们对婚外性生活的兴趣。
如果外遇跟对偶关系发生严重冲突,那就得找到某种不那么有害的替身来取而代之。
出路在于:观看、阅读、收听这一类活动,电视、电台、电影院、剧院以及小说等大多跟满足这一要求有关,杂志、报纸,以及日常谈话也在这方面大展身手,这已经成了重要行当。
观看者可以不费心思地享用这一切,什么都由别人代劳。
这方面的需求是如此之大,以致我们不得不发明出一些特殊的替身——男女演员——让他们为我们表演性行为的全过程。
他们求爱,结婚,然后换一个角色,隔几天再求爱,再结婚。
就这样,可供窥探的东西层出不穷。
”
(六).社会的责任性和多样性
人类性活动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性,夫妻间的性交行为不仅要对对方负责,而且要对作为其性交结果的新的生命负责,社会及法律对这种责任具有约束性和监控性。
与此同时,因为每一个社会、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公认的正统性活动方式及性行为模式,所以就决定了有不同的种类繁多的性活动,这也是人类性特征中最具特色的方面。
人类性的多样性及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是一致的。
此外,性学专家们还认为,人类性活动中女性的性高潮以及人的手在性活动中的参与和运用,也是人类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四、性科学研究的内容
现在在我国,人们虽然已不把性科学视为坏人心术的“下流”知识了,却仍然存有偏见,以为性科学就是谈论怎样进行性生活的,而性生活历来都是“无师自通”的。
通过以上有关性科学概念及历史的了解,我们应摒弃那些对性科学的无知与偏见。
从性科学研究的内容上,我们还可进一步认识性科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三大部分:性健康、性文化、性控制。
性科学是个人健康、爱情美满、婚姻幸福所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也是社会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
1.1.性健康部分
主要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医疗等的研究。
性生理作为性学理论基础,其研究活动已经涉及生殖系统的生理,性激素、性发育、性反应、性行为的生理基础及特性,性与生育的关系等许多方面。
这不但对个人的性选择、和谐的性生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优生优育、性医疗、性心理等的重要基础,对于开展性教育、预防和判定性犯罪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性心理人类的性行为,不仅是生理现象,而且表现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在不同发育年龄会有不同心理特征。
在男性与女性之间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差异,至于在择偶条件与方式,伴侣关系之间的性格互补与冲突,价值观的取向,性欲与性爱的冲动欲望、美感、快感等,都伴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且显示出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
性心理还与文化传统、民族习性、生活氛围及素养有极大关系。
性变态也是性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些研究,对于指导人们正确择偶、调适配偶关系、正确处理两性间的人际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性医疗性行为受着社会、心理、遗传、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性医学的研究,有助于改进性生活方式,获得性的快乐;有助于优生优育,也是防治性疾病的重要途径。
性医学的发展,是维护人类健康、优育下一代的重要手段。
例如:爱滋病的大爆发、各种遗传疾病的流传,都必须求助于性医学的发展不可。
2.性文化部分
主要包括:性教育学、性社会学、性文化学、性学史、性补偿等。
性教育绝不仅仅是性的生理知识的讲解,而是包括心理、伦理道德及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都有接受性教育的必要。
这对于纠正错误的性观念和性方式、性习惯,科学而又道德地达到性的自我实现,保证性心理与生理的健康,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3.3.控制部分
主要包括:性伦理、性道德与性法学。
性法学性罪错一直是个重要社会问题,这既有个人生理与心理的原因,又有社会原因,研究性犯罪的心理与特点,判别性犯罪的种类、性质、量刑原则,预防性罪错,都是性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显然是关系到社会安定文明的重要课题。
此外,还有性道德、性法律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性是一门科学。
第二节西方性科学简史
“性科学”一词,顾名思义,是研究性的科学,最早是由德国医学家布洛赫于1906年首先提出的。
但在此之前,德国医生冯·克拉夫特——埃宾曾于1886年出版了《性心理病》一书,这本书是世界上公认的现代性科学的奠基性著作,认为现代性学应从1886年算起。
因此,现代性科学不过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人们习惯把性科学简称为性学。
实际上,人类很早就在探索性问题的奥秘了。
印度在公元三世纪时就出现了包罗万家的性学专著《爱典》(Kama Sutra),距今约1700年(又称为《性典》)。
它与另一部古典性学专著《普园》(Perfumed Garden),被世界公认为是准确阐述人类性行为的典籍,至今流传于许多国家,被奉为性生活的指南。
大致同一时期,西方的罗马帝国也出现了奥罗德的专著《爱的艺术》。
把人类系统研究性的过程用“长的过去,短的历史”来概括,更为恰当。
一、性科学的创建
1.1.性科学创建的基础
19世纪中叶,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通过对人类起源与性选择的研究,以人与动物的性的大量资料,对人与动物的两性差异的产生及生物学意义,作了世纪性的说明,从而对性科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2.2.性科学的创建
性科学是20世纪初由一批医学家奠基和创建的,有的专家说:“性医学的历史,从它的开端说起,也就是性学的历史。
”最有影响和其权威性的代表人物有:
冯·克拉夫特——埃宾(1840—1902),法国出生的奥地利精神病学专家,在1886年出版了《性心理学》一书,第一次提出了性心理病的存在,第一次提出了性变态的性质和根源,是现代性学的奠基之作。
摩尔(1862—1939),法国医生、生理学家。
代表作是《性学手册》(1912),并先后出版了研究同性恋、性欲问题及儿童性心理的专著。
布洛赫(1872—1922),法国医生,“性科学”术语的提出人(1906),著名的皮肤性病学家。
代表作有《我们时代的性生活》(1907),和1912年开始主编的《性学手册大全》。
在其很多著作中贯彻了对性科学的综合研究观点,并为性教育做了不懈的努力。
不少学者认为他是现代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称为“性科学之父”。
赫希菲尔德Hirschfeld(1868—1935),法国医生。
代表作有:《怎样解释同性恋》(1896),《易装癖》(1910),《爱的自然律》(1912),《性病理学》(1914—1917),布洛赫的《性学手册大全》中的第三卷《同性恋》(1914),《性学》的第五卷(1928)等。
他对性科学创建的贡献是:1908年编辑出版世界上第一种性科学杂志;1919年创建“性科学研究所”;1921年组织“性改革国际会议”,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性科学国际会议。
在研究方法上,奠定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