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题

社会学复习题
社会学复习题

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单选(1*10)、多选(1*10)、名词解释(5*3)、辨析题(5*3)、简答题(6*4)论述题(13*2)

绪论(无课件)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条件

三类协调:

①是社会的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

②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

③是社会的某一构成部分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协调

2.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p9

3.社会学的功能有哪些?p16-17

4.简述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p18-20

第一章:人的社会化

1、人为什么要进行社会化?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狭义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个体在未成年期经历的学习过程,到达成年期以后,他的社会化过程就已经完成了,把“人的社会化限定于未成年人”。

广义上的社会化学说:社会化的研究对象开始拓展,认为人的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扮演、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课本(p32)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2、社会规范社会化(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社会的行为规范,就是指人们行为的准则、规矩和方式。它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宗教戒律、政治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则、条例、条令等。

3、社会角色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

4、政治社会化(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

2、人的社会化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在中国社会学界,把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婴幼儿时期、学龄初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

3、影响人的社会化条件有哪些?

内在条件(社会化的个体生物基础)

1、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特殊生理条件。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具有高度的特殊学习能力

4、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5、人的需要

外在条件(外部社会环境条件)

1、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

2、学校是社会化的基地

3、工作单位(劳动集体)是社会化的主要阵地

4、同龄群体是社会化的榜样

5、大众传媒是社会化的催化剂

4、社会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一般分为五种类型:初始社会化(或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1.初始社会化(或基本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是人们在此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亦称为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晚辈传授文化知识和规范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来已经学习得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5、人为什么要进行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再社会化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指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是主动的再社会化。

另一种是指特殊的、带有高度强制性的社会化,它的教化对象是越轨者。

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来已经学习得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6、什么是角色扮演?简述角色扮演的过程。

角色扮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角色实践,广义的则包括角色确定、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的全过程。

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也叫“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也称“角色行为”,是指人们在履行特定社会地位规定的行为模式时的实际表现,也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

第二章:社会群体

1、简述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社会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教材认为,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特征:

1、持续的互动。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

2、稳定的结构。社会群体的成员持续交往的结果,便形成了某种稳定的结构关系,产生出特定的相互作用模式。

3、明确的认同。社会群体大都会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体系的亚文化,群体成员会产生一种作为群体一分子的身份一致感和对群体的忠诚感。

功能:第一,提供人的社会化场所。第二,满足人的需要。第三,实现社会目标。

第四,进行和增强社会整合。

2、试论当代中国家庭的发展变化趋势。

3、什么是社会组织?与初级群体相比,社会组织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等初级社会群体在内。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它不包括初级社会群体。

(1)社会组织具有明确而又具体的目标。

(2)有一个复杂而正式的结构。

(3)成员间奉行事本主义,具有非人格化特征。

(4)社会组织中的人员可代替性强。

4、非正式群体有什么正功能?p73-74

(1)非正式群体对于组织发展的影响

(2)非正式群体对于群体成员个人发展的影响

5、我国转型时期的初级群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变化: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

(2)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社会群体已解体。

影响: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体现社会公平。

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在传统社会中,许多基本功能都是由初级群体承担的,因此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就不能不引起社会生活某些功能的紊乱。

6、试评韦伯科层制理论的特点与主要缺陷。

科层制(也称官僚制)也被称为行政组织体系、行政官僚组织.它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特征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缺陷:它的森严的等级划分和呆板的照章办事,会压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滋生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使组织活动的协调流于形式或阻碍协调,导致组织效率的降低。

第三章:社会分层

1、分析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

(1) 社会分化和分工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最基本的社会原因。

社会分化分为横向分化和纵向分化,横向分化又称水平分化,导致社会分工;纵向分化又称垂直分化,导致社会分层。

社会分化使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集团和类型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社会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阶级的产生,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2)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不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资源主要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声望资源等,正是由于人们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否和占有多少使人们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而人们是否占有或占有资源的多少又与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直接相关。

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还与人们获取资源的机会相关。机会不同之所以成为社会分层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差异既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程度相关,又与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3)社会制度对社会分层有形成与扩大的作用

社会需要有差别,有差别才有比较,才有动力,才有竞争和进步,才能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但社会差别又不能过大,否则会造成社会群体之问的严重对立和严重的社会破坏,从而使人们无法正常获得社会资源。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求社会的公共权力制定出相应的规则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保证获得社会资源的公平性,因此社会制度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原因。

2、阐述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受到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影响,他同意经济利益是“创造阶级的因素”,但他同时认为,仅仅以经济利益作为研究社会分层的尺度是不够的,必须使用一种多元标准。为此,他确定了社会分层的三个基本标准:财产、权力和声望。财产的差异产生了阶级;权力的差异产生了政党;而声望的差异产生了地位群体或阶层。这就是他的“三位—体”理论。

3、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社区调查法。社区调查是指社会学者深入到某一社区,住上较长一段时间,了解社区阶级结构。

(2)主观法。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3)声誉法。又称他人评价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

(4)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4、阶层的划分标准有哪些?

分层的标准有两类:

第一,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例如,以人们所从事的正式职业为标准。

第二,以潜在地位为标准。例如,收入、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

各国对社会分层的划定,大都采用韦伯式的多元化的分层标准,主要的标准有:收入、财富、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等。

5、试评价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阶级理论。基本要点有:

(1)阶级分层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

(2)社会分层并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

(3)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

(4)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5)消除社会分层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6、韦伯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韦伯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虽然部承认社会阶级的存在,都承认经济利益与阶级形成的关系,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①马克思主要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界定阶级,韦伯则认为划分阶级的标跟主要是“市场购买力的大小,即消费能力的大小”,不涉及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

②韦伯除了同意从经济角度(财富)来划分阶级外,认为还有两个重要的分层标淮,即权力和声望。而马克思认为权力和声望最终来源于财富,即经济是社会分层的决定性标准,是基础。

③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私行制与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对立阶级的冲突是一种必然现象。韦伯则认为阶级冲突不会绝对化。

④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决定计会意识的整体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分层结构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韦伯则从唯名论的个人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个人行为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种主动的生成力量。

7、社会流动的方式有哪些?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类型:

(1)以流动的方向为标准,社会流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也叫纵向流动,它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水平流动也叫横向流动,它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2) 按照流动主体的特征,社会流动可以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群体流动是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个人流动是个体的流动。

(3) 按照流动的参照基点,社会流动可分为代际流动与一生流动。

模式:

1.社会流动的模式

(1)开放式流动。开放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2)封闭式流动。封闭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3)混合式流动。混合流动模式是在一个社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状况。

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社会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它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制度上建构某种社会结构的本质性特点。如果一个社会在制度安排上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成员的流动,那么社会流动的频率和多样性就会受到限制;反之,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流动就会活跃得多。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在比较封闭的范围内生活,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中,新的机会不断出现,社会流动也频繁得多。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接受较好教育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更大。

4、家庭背景

在传统社会,家庭的经济状况、父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会直接影响子代的地位获得,这是先赋因素在发挥作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也是影响子代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

5、社会网络资源

社会网理论对人们成功地获得更好的职业和地位给予了一种解释:人们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影响着他们的地位升迁和成功。

8、试述合理社会流动的功能。P97

第五章:社区

1、什么是社区?社区与行政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社区与社会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社区:是同一地域内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小社会”。

行政区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有的行政区与社区在地域上可能是重合的,如某个城市,某个街道或某个镇,它既是一个行政区,由于它的主要社会生活是同类型的,所以又是一个社区。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行政区是为了实施社会管理,依据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人为划定的,它的边界线一般是清楚的;社区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边界比较模糊。另外,同一社区可能被划入不同的行政区,而同一行政区内却可能包含

着不同的社区。

与社会联系与区别:

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这是社区与社会相联系的地方。

区别:1)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

(2)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社区则不同,它首先要有一定的地域条件。

(3)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4)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5)社区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多采用非强制性手段。在社会范围内,成员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抽象的,需要通过法律、纪律等强制性手段才能有效地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

另外,社区的社会控制目标主要是通过舆论等非强制性手段监督社区成员的社会行为,而社会则强调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2、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人口要素。作为社区主体的人口有两方面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即人口的规模。质的规定性,即人口的素质,如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

2、地域要素。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3、一定的生活服务体系(课本无此点内容)。它包括商业服务业系统、文化教育卫生系统、交通通讯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等。

4、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

不同特征的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社区与另一个社区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一个社区内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基础。

5、制度和组织管理系统。需有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系统。

6、一定的地缘认同感。即有一定的社区意识,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归属感。

3、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各有哪些特点?

城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人口规模、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社会的异质性程度。)

特征:

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职业具有多元性。

(2)居民的血缘、地缘关系淡化,业缘关系强化。

(3)城市居民的组织化程度高。

(4)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5)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作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特征:

(1)人口密度低,成员同质性强。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5)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缘关系浓重,人际关系密切。

4、制约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社区管理应当是最关键因素。这不仅在于社区发展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而社区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活动的调控,还在于社区发展的其他一些重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归根到底都要为社区管理所左右。

(2)生态环境也是社区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3)区位结构是制约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区位结构,是指一个社区整体及其内部诸构成部分的地域分布状况。区位结构是否合理或科学,直接影响到社区的正常发展。

5、何谓城市化?试析发展中小城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P133

6、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P142

第六章:社会

1、试述社会的构成要素。

:人口和自然环境。文化是重要构成要素,但不是基本构成要素。

人口,就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从静态考察,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及人口构成等反映出来。从动态方面考察,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人口的变动可分为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与社会变动。

人口变动是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的有机总和,三种变动互相交织,互相影响。

2、自然环境要素

社会学所研究的自然环境不是广义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总和。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要素。

3、文化要素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2、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的基础。

第一,没有抽象的社会,只有具体的社会。任何具体社会都有其特定的基础结构(以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生产方式为表现形式)和相应的上层建筑(特定的法律、政权机构和意识形态),两者的组合构成不同的社会。

第二,社会的本质既不在整体,也不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

系,即人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

第三,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最基本关系。

3、文化与文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什么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有哪些类型?

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

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宏观社会结构:

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文化结构是由各种社会主体积淀下来的文化元素在社会运行过程中自成的架构关系。

微观社会结构

微观社会结构主要是由各种具体的、基本的社会单位构成现实社会的形态。微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

在微观社会结构中,基本的结构单位主要包括:个人、角色、群体、组织、社团、社区等。

5、什么是运行?社会运行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所谓社会运行是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社会运行分为三种类型,即良性运行、中性运行与恶性运行。

区分三种运行状态的原则有三个: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

第七章:社会关系

1、何谓社会关系?简述马克思是如何解释社会关系的?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解释:一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就是指人们在历史的共同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它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宗教关系、心理关系等等。

二是狭义的社会关系,就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2、何谓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人际关系,就是以情感性为基本特点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1)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2)个人与群体的关系3)个人与组织机构的关系。

人际关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社会关系。但是社会关系不等于人际关系,它有更广阔的内容。特点:

情感性人是有情感有意志的高级动物,人际关系中包含着浓烈的情感意志因素。

直接性人际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活动中,表现为交往双方思想行为的互动过程。隐蔽性人际关系除了少数是直接表现为以情感性为基本特点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朋友关系),大多要借助别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

3、人际关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1.需求2.人格3.观念4、文化5.距离6、个人位置的空间分布

原则1、平等原则。2、坦诚原则。3、宽容原则。4、守信原则。:

第八章:社会制度

1、何谓社会制度?试述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确立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的规范制度。

要素:1、规范体系2、观念原则3、组织系统4、设备系统、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2、社会制度的功能有哪些?

(1)行为导向功能。(2)社会控制和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4)社会选择功能。

3、何谓制度化?制度化有哪些功能?

制度化是指建立、实施和完善社会制度,并使社会制度的功能发挥出来的过程(课

本P188-89)。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制度成为稳定的形式,免除个人或组织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制度要求的各种规范,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功能:

1.增强社会团结社会2.维护社会稳定3.加强社会控制4.规范社会秩序5.提高成员素质

4、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方式有哪些?分析制约制度变革的因素?

原因:p196

方式:

1、渐进式与突进式。

渐进式是指制度变革表现为持续的量的积累过程。

突进式是指制度变革表现为急进的、飞跃式的质的变化过程。

2、强制式与诱导式。

强制式是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国家政府的力量强行推行的制度变革。

诱导式是在政府的默许或精心安排下,用获利的机会诱导人们自发地变革旧制度和创建新制度。

3、立法先导式与试验先导式。

立法先导式是一种先立法,再依法改制的制度变革方式。

试验先导式是一种先试验、再全面改制的制度变革方式。

4、整体变革式与局部变革式。

整体变革式是彻底抛弃旧制度,另立炉灶建立一种与旧制度有本质区别的新制度的制度变革.

局部变革式则是对制度的要素或结构进行部分调整和攻造,使其功能更新,从而实现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的方式与制度变革的原则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因素:

1、利益集团在制度变革过程中的作用

利益集团的行为总是推动或阻止新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任何制度的建立、修改或废除,取决于各利益集团的妥协和共识。

2、已有制度与新制度之间的关系

新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要受已有制度的制约。

第九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有何特点与功能?

含义:社会控制,就是使人们遵循社会规范,防止越轨,以保证社会秩序的过程。(第199页)。

特征:

(1)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

社会控制的普遍性即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

(2)社会控制具有强制性

社会控制的强制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人不管愿意与否,都要受到外在于他的社会规范的束缚和影响。

功能:

积极(正)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维持社会正常生活

3.促进社会发展

消极(负)功能:

(1)僵化的社会控制模式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会产生和扩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3)片面的社会控制会妨碍社会的发展。

2、构成社会控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控制(主体、类型、手段)

3、从不同角度阐述社会控制的类型。

1.从控制主体上看,可分为自我控制(内在控制)和非我控制(外在控制)2.从控制客体的性质(状态)上看,可分为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3.从控制手段的强度来看,可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4.从作用方式上看,可分为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5、从社会结构的层次上看,社会控制可分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6、从社会控制的领域来看,可分为政治控制、经济控制、思想文化控制。

4、道德与法律在社会控制中有何联系与区别?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力保证其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法令、条例、规则、决议等具体形式。法律具有几个主要特点:①权威性。②强制性。③明确性。④普适性。

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是调控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保证社会安全运转,人民生活稳定有序。它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指导作用。②威慑作用。③惩罚作用。

道德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理论家或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另一种是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并遵循的习俗性规范。

道德具有几个特点:①内在性。②自觉性。③重要性。④相对性。

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使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意识,让人们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善事,不做损害他人、损害社会的恶事。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还体现在它是法律的重要补充。

5、社会舆论有何特点?如何运用社会舆论进行社会控制?

舆论具有几个特点:①大众性。②现实性。③迅速性。

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引导行为的方向。②监督有关的部门。③促进社会的团结。④预防越轨的发生。⑤模拟社会的环境。

6、试述社会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并分析越轨的社会功能。

越轨又叫离轨、偏离,是指偏离或违反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越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首先,从根本或本质上来看,一个行为是否越轨并不是这个行为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们赋予的。

其次,从具体的情况看,由于越轨的基本特征是背离社会规范,而社会规范本身并不是各地统一、固定不变的,因此,对越轨行为的判定随着时间、地点、所在群体、所属文化类型的不同而发生极大的变化

(1)越轨的负功能:①破坏社会秩序。②损害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③消耗很大一部分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④诱导他人或集体越轨。

2)越轨的正功能

①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并表明社会所能够承受的限度。

②从反面促使人们遵守规范。

③在一定条件下起到维护社会的统一和团结的作用。

④发挥安全阀的机制。

⑤可对社会制度或社会组织的某些缺陷发出信号。

⑥常常成为社会变革的根源或动力。

第十章:社会保障

1、何谓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根据法律规定,对其全体成员,特别是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

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其基本生活权利,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社会安全制度。(课本第217-218页)。

内容:

1.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因各种原因而陷人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帮助他们缓解克服贫困,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建立起来的,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不可避免的原因而导致收入减少、中断或无法维持生计时,由保险制度来提供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服务保障的制度。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全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和服务保障。

4.特殊保障。特殊保障是专门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而设立的、在保障内容与保障待遇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有哪些特点?

1.国家主导性。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政府普遍承担起保护社会成员的主要责任,并通过国家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对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

2.强制性。世界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大多采用立法手段将社会保障予以固定化,并强制推行。

3.社会性。社会保障通过立法,采取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担风险的方式使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社会化。社会保障的社会性还表现在:社会保障基金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乃至全社会范围内统筹使用;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要高度集中统一;社会保障业务应由统一的管理机构承办,实行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如各类社会保险津贴的社会化发放等,以充分体现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原则。

4.互济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障成员的互济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相接济。社会保障的互济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保障由政府统一管理和实施,其资金来源于社会多种渠道,而享受保障待遇却只能是一部分特定的对象。另一方面,在社会保障中,互济性贯穿在整个基金的筹集、储存和分配过程中,并在保障的范围内进行地区之

5、公平性。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人生存困境,并体现出公平性。

具体表现在:(1)对贫者、弱者实行救助,使之享有最低生活、(2)对暂时和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行生活保障并使之享有基本生活。(3)对全体公民普通实施福利措施,以保证福利增进,而实现全社会安定,并让每个劳动者乃至公民都有生活安全感。间、企业之间或强者与弱者、老年者与年轻者之间的调剂。

6、福利性。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的经济后盾,其资金既有来源于政府财政的部分,也有企业或个人缴纳的部分,对受保障者而言,社会保障显然体现着经济福利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在年老、疾病、灾害等引起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丧失的情况下,从社会再分配中,真正享受到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基本权利。第二,国家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改善环境卫生,实行国民健康服务等,为国民提供各种福利。

3、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1、社会性功能

(1)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阀”和“减震器”。

(2)社会互助功能(补偿功能)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包括税收、缴费、捐献等多渠道,又被支付给受保障者与有需要者,这种分配机制其实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风险分散与责任共担机制是以互助为基石并在互助中使风险得以化解的。

(3)调节功能

社会保障对经济的运行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故有“经济稳定器”之称。

2、经济性功能

(1)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功能(平衡需求)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手段,在经济增长与经济衰退时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发挥调节宏观经济的功能。

(2)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国民所得再分配)

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调节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第二,调节国家与职工、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第三,调节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

(3)对储蓄与投资的影响(调节投融资)

社会保障与储蓄和投资都具有密切联系,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从资金的筹集、储存,到资金的管理和给付等,都对储蓄和投资产生重要影响。

4、简要评述外国社会保障的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有关规章制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不测事故时,能得到救助而不致于陷入贫困。对于已经处于贫困境遇的人们,则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这种制度目前主要在一些发展较为迟缓的非洲国家实行。

2.保险性社会保障模式

保险性社会保障模式是以各种保险项目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贯彻选择性原则。实行保险型保障制度的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和日本。

3.全民福利性社会保障模式

全民福利性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欧洲一些国家实行的由国家高度统一管理和支配的社会保障制度,贯彻普遍性原则,即社会上所有的公民都有权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

4.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实行的是中央公积金制度,是通过强制储蓄方式实行的社会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缴费,以职工个人名义存入储金局或公积金局指定的保险公司,职工退休或需要时,连本带息发还职工,国家不予补贴。新加坡是实行这种保障模式的代表国家。

5、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由国家保证全体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保障费用全部由国家和企业负担。这种模式的理论认为,社会保障的费用已经由国家作了扣除,个人不必再缴纳,社会保险全部由国家出面包办。

5、简要介绍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1、英国社会保障制度

英国是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西方国家之一,20世纪40年代,政府接受了威廉·贝弗里奇提出的关于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通过了一整套社会保障法案,并于1948年宣布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

英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是保护低收入者和有特殊困难者,并注重增进全体公民的福利,

以“保障全面、权利均等、管理严格”著称。

英国至今是“福利国家”的典型之一。

2、美国的社会保障

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后经多次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个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内容、300多个保障项目的庞大社会保障体系。

美国的社会保险是通过强制参加建立起来的,主要划分为老残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个险种。

美国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针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的社会成员进行救助,主要分为发放现金和利益转让两部分。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特征:

一是多层次与低水平保障相结合。

二是管理运作主体多元化。

三是资金来源多渠道。

。四是社会保障待遇的不平衡性。

五是社会保障及福利事业同城市建设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6、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初步创建阶段:1949—1957年

1950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劳动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总结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社会保险经验的基础上,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后,于1952年2月25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

(2)调整完善阶段:1957—1966年

从1957年下半年起,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作出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一直延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调整主要包括:①退休制度的调整②医疗保障的调整③社会福利事业的调整

(3)遭受破坏阶段:1966--1976年

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我国社会保障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和干扰,主要表现在:一是负责社会保障工作的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二是原来建立的“社会保险”又蜕变回“企业保险”。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保障制度重构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1986年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进入渐进式综合改革的阶段,这一新的发展时期的社会保障改革,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3年) ,我国社会保障开始消除社会保障单位化的烙印,逐步进行社会保障社会化的改革。

第二阶段(1993--1997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五大支柱之一,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这一阶段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四个:一是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又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二是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和去除单位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筹资渠道多元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三是开始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四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开始着力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第十三章:选择题

1、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有哪几个层次?

2、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怎样的?

3、问卷由哪几部分组成?

4、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哪几种?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最新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社会学考试复习题

《社会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 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人和技巧与习惯。 3.代差: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个性和人格及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 过社会文化的同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社会文化得以延续和积累,社会机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5.社会地位:具有社会意义社会属性就叫做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 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6.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茶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7.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 为模式,它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8.文化坠距:又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 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 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9.社会互动:一般老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 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二简答 1.文化的特点:(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坠距。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角色:(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 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 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3.斯梅尔塞的集合形为基本条件说:(1)环境条件(2)结构性压力(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 同信念的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 制能力 4.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分层: 5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

打印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新)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更改后的)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不平等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社会变迁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社会分层_、社会阶级与_贫困问题、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社区变迁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苏扎罗__在美国__哥伦比亚大学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教育机会不均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观察法;访谈法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财富_及_权威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

教育社会学试题

教育社会学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25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10人—20人 —30人—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P24 2,迟发展效应: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的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所谓的“迟发展效应”。P13 3,现代化:在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是指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或者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4,二元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即整个经济体系分为“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两大经济部门。(其原因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压力)P90 5,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向城市边缘、郊区及乡村地带迁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P114 6, 世俗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处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P130 世俗化是与宗教化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 附:世俗化的基本特征是:现实性(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质量等) 、理性化、个人主义倾向、社会参与性。 7,社会植被:主要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P24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相和谐,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二、强调当代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代际公平问题,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不应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第三、强调代内平等的观念,即要实现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平等权利。 二、迟发外生型的社会发展特点: ①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发展时,其内部现代化因素或远未成熟,或根本缺失。这些国家大都遭受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在进行现代化时,往往有资金严重匮乏的许多问题和困扰。) ②发展动力的外缘性。(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的现代化因素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与压力、挑战。) ③发展进程的跳跃性。(在社会内部缺乏现代性因素的积累的情况下,强行启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 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 (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 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 ?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 ?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 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社会学试题库

社会学 一、判断题 1、社会援助是指由社会向那些生活上处于困境的社会组织提供物质性的救助和支持。( × ) 2、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 ) 3、定量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双变量分析及多变量分析两大部分。( × ) 4、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成制约。( √ ) 5、社会越轨包括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几种类型。( × ) 6、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单方面的,只有正功能而没有负功能。( × ) 7、社会问题的理论主要有迪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和冲突与派的社会冲突理论。( × ) 8、边际文化指文化的核心地带,或两种文化核心的交界地带。( × ) 9、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 √ ) 10、政治设置是人类社会中最早的一类社会组织设置形式,是人类本身历史的一种直接写照。( × ) 11、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是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 √ ) 12、价值冲突理论是冲突与派的与者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现代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 √ ) 13、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外部非正式规定的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 ) 14、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人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 ) 15、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 )

16、“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 17、社会政策根据层次可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类。(√ ) 18、社会与组织关系及组织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 ) 19、文化中心主义即是民族主义。(×) 20、社会整合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 ) 二、填空题 21、(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2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23、我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社会问题的交织性)、(社会问题的突发性)、(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24、(定题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划分; 25、社会的功能包括:(整合的功能)、交通的功能、(导向的功能); 26、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法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 27、(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8、社会与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主要有三种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