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金融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金融市场日益完善。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着金融体系的旧有运行模式和市场结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降低金融服务交易成本、增进金融服务可得性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金融机构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发展趋势初现端倪。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技术,对金融业运营模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比特币等名词已经被大众所熟知。
金融最能嗅到技术革新的风向,他受益于技术革新,推动着技术发展。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大背景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存在的基础是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 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新兴金融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并引领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当代互联网金融所产生的背景是依托大数据时代,而存在的基础是由于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技术革新。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广泛深入,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新兴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其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创新不断优化,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入拓展,开始引领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技术革新的风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惠普金融。
1.1.2课题意义
互联网金融植根于传统金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时代气息、网络特性更加明显。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以其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发展快的优势逐步地挤占和替代了传统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对传统金融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由此使得互联网金融更受得市场的欢迎,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是为了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使得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促进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缓解传统金融问题及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等问题。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
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年12月,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 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0. 3%。如此大量的网民人数,将是未来金融业最大的潜在客户。另外互联网金融能在中国“一枝独秀”,主要
源于中国金融体系中金融压抑的宏观背景,以及对互联网金融所涉及的金融业务的监管套利,当然互联网的普及也功不可没。中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处于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所描述的“金融压抑”之中,利率受到管控,资金主要由银行体系进行配置。而逐利的市场必将试图利用任何由于管制而可能产生的套利空间。传统金融服务的落后和供给不足,实体经济的巨大融资需求没有被满足,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宫兆辉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分析》和曹凤岐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中认为,由于传统金融市场的高度管制,对于金融创新存在监管盲区,使互联网金融作为市场新进入者有了存活的机会。这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得以旺盛的基本逻辑,根本支撑是制度因素。借助于互联网进行金融运行,是对传统金融的巨大挑战甚至颠覆。
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个人视角有限,需要在写作前阅读大量文献资料,通过书籍、报刊、互联网等收集有关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相关资料。
规范研究方法。探讨研究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习了解有关互联网金融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结合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问题,对互联网金融提出有建设意义的发展,
比较研究法。介绍传统金融发展的案例,分析传统金融的成功模式,结合我国现状,进一步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
1.3.2研究内容
技术路线如下:
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概述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结合理论知识介绍互联网金融相关基础概念,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分析探讨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第四章: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第五章:结合实际观察的采取互联网金融手段运营的公司、企业的运营情况等,对此商业银行进行讨论,提出应具备的发展条件,借鉴传统金融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完善现有框架,指明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2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分析
2012 年 8 月 24 日,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证实正在与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筹划成立互联网金融公司,从此正式掀起了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狂潮。 持续升温的互联网金融热浪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互联网金融”作为一
种学术概念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中文研究文献当中。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 2013 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在官方文献中使用了“互联网金融”一词,随后,该名词也被写入了 2014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正式得到官方的认可。 与中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国际上对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有多种提法,包括:世界银行的电子金融(Electronic finance 或者 E-finance)、在线银行(Online bank)、电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美国的电子银行服务(Electronic banking service);英国的电子支付(Electronic means of payment); 德国的网络银行 (Direct banking, 又称直销银行 )、 直接销售保险商 (Direct-selling insurers);美英及欧盟的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等;但此前还鲜有“互联网金融”的提法。
2.1行业规模迅速增加
中国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的发展态势十分迅猛,以电商金融、创新型理财工具、移动支付、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2014 年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经突破 10 万亿元,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以占互联网金融比重最大的 P2P 和第三方支付为例来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以第三方支付业务为例。2010 年以来,第三方交易额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从 2010 年的 5.1 万亿将增长至 2017 年的 52.6 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具体从 2013 年核心企业的市场份额中可以发现:银商市场份额为 39.8%,支付宝为 21.2%,财付通占比为 7.7%,其余支付公司均未超过 7%。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牌照的企业数量来看,截至 2013 年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达 250 家。
2.2业态门类相对齐全
互联网是起源于美国,所以欧美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于中国而言更完善、成熟。因此,其传统金融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得进程较之世界其他国家,时间更早、程度更高。互联网金融在欧美国家的模式大致分为六种:互联网支付、P2P 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以及互联网保险等。
其实,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要远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以及金融创新的加速发展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
尽管学术界对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尚未取得共识,但从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涵盖了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所有模式,业态门类较为齐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门类齐全,且发展规模较大,其中发展最为迅速
的是第三方支付和 P2P。但由于受限于不甚健全的监管法规、薄弱的创新意识,总体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与国外市场的模式结构基本相同;但是相比国外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互联网直营银行、直营保险和在线折扣券商等纯线上模式,我国仅仅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2.3互联网基础资源良好
互联网基础资源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是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半数中国人已经接触互联网,手机网民占比超九成。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6.8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其中,2015 年新增网民 3951 万人,增长率为 6.1%。同时,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有 90.1% 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二是“. CN”域名注册保有量居全球第一,国际出口带宽创新高。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国家顶级域名“. CN”总数为 1636 万,年增长为 47.6%,占中国域名总数的 52.8%,“. CN”域名已超过德国国家顶级域名“.DE”,成为全球注册保有量第一的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 (ccTLD)。同时,2015 年年度国际出口带宽创新高。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 5,392,116 Mbps,年增长 30.9%。三是无线 Wi-Fi 普及迅速,移动互联网更贴近生活。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带动家庭无线网络使用,网民通过 Wi-Fi 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 91.8%,目前,Wi-Fi 无线网络已成为网民在固定场所下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
互联网基础资源推动了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以手机网上支付为例,截至 2015 年 12 月,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 3.58 亿,增长率为 64.5%,网民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的比例由 2014 年底的 39.0% 提升至 57.7%。因此,良好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
2.4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创新,新的互联网金融形式不断涌现,对原有的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都有较大冲击。总体看,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态势是:
2.4.1 直销银行数量不断增加
直销银行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时期的新型银行运作模式,没有营业网点,主要依靠互联网通过电脑、手机等远程终端处理银行业务。直销银行与一般电子银行不同,由于没有营业网点,不需支付相关费用,能节省成本并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我国直销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2014 年 2 月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正式上线,成为我国首家直销银行。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民生直销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良好,打造“简单的银行”的品牌形象,初步形成了集“存贷汇”于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2014 年 3 月,兴业银行也推出直销银行,其特点在于无需注册,支持多家银行卡直接购买理财产品。随后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等纷纷开通直销银行,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我国直销银行数量增至近30 家。
2.4.2 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业的深入发展及人们对移动金融需求的增加,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业的巨大潜力市场。移动互联网金融集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于一身,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现快速购物、理财、支付、交费等活动。近年来,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迅猛,产品不断创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用户快速增长。2014 年度中国互联网产业核心数据盘点报告显示,在移动终端进行第三方支付的规模呈不断增加之势,2014 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达 77660 亿元,环比增长近 5 倍,是继 2013 年环比增长率达 8 倍后的第二次爆发式增长。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大力协同及部分厂商的持续投入,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支付的使用习惯已经形成。据《2014 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用户增势迅猛,同比上涨50%。同时,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满足了用户对快速、便捷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传统金融、互联网企业和通讯运营商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开始合作布局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如,2013 年招商银行推出首家微信银行,阿里巴巴推出移动 PC 端支付宝转账免费的优惠,腾讯推出微信支付等。可以说,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成为近年来各方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更为移动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3互联网金融业逐渐实现整合
互联网金融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鲶鱼效应”已对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期。随着市场参与方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逐渐由高收益转向稳定性,各类监管细则的出台也使行业门槛有所提高,整个互联网金融业将由单纯规模扩张向规模与品质并重转变。经历了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金融业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整合,这既有利于行业内的互助共生,也有利于对其风险的监管。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还不规范,存在涉嫌非法集资、信息不透明以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良莠不齐,发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