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的新闻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摄影是用瞬间的直观形象报道新闻,向读者介绍新闻事实,使广大读者看到和了解他们欲知、不知和应知的事件及人物。一张好的新闻照片,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它的形象语言所产生的独特效果,使文字报道可望而不可即,起着一图胜千字的作用。它是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与独特的形象思维的结晶。
新闻敏感意味着抓住拍摄角度。这就需要摄影记者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思索广大人民群众在想什么,想知道什么,看到什么。尤其是晚报的读者绝大多数是普通百姓,他们在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动态,体会上级精神的同时,更需要看社会新闻,知晓天下大事、商海动向、衣食住行、物价起落、天气变化,乃至针头线脑、花边趣闻,无所不包括,时时想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照片。
摄影记者的新闻敏感应从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愿望中产生。由此出发,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拍摄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照片。《北京晚报》摄影记者解海龙,以自己对社会独特的思考和新闻敏感,深入到贫困地区,为报道那里的教育现状,利用较长时间拍出了(希望工程纪实)。作品发表后,催人?目下,给人以深深思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举国上下掀起空前的“希望工程”起到了特定的作用。如果他凭着一般的感觉报道教育,在京城追“星”赶“潮”,拍摄首都学校的高雅书斋校舍、湖光塔影,又怎能唤起亿万人民对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爱心呢?正是因为真实地反映了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学生们,在贫困的环境中苦苦地追求文化,拍摄那些渴望着读书的儿童,那破乱不堪的校舍,那背着孩子上课的教师的现实情况,才深深地撞击了那无数人善良的心灵,自觉地为孩子们献上一份爱心。解海龙的这些照片之所以影响这么大,是因为他有着关心中国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高度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就是发现新闻的能力。一个新闻敏感强的记者,能够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迅速地判断并且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照片。而新闻敏感弱的记者,往往有许多重要的新闻现场就在他的眼前过去也没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新闻敏感是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一场突发性事件刚发生时,总是有人惊奇,有人围观,事情过后,一些手拿相机的人,才如梦方醒地说:“哎呀!忘了拍片了!”这就说明他们的新闻敏感太差。摄影记者的头脑就应该是一部时刻工作的雷达,发现情况,立即投入战斗。如果也和围观群众一起惊呆或是看热闹而忘了拍片,就等于失职。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9·23申奥之夜》,抓拍了我国申办奥运未成的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在场的摄影记者不知有多少,为什么只有他抓住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呢?这说明他有着强烈的新闻敏感。如果他也和大家一起惊呆、失望、伤感而忘记抓拍,也就失去了这一良机,再如2007年7月1日下午2时左右,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袭击鹤城,鹤城晚报的摄影记者立即上街。一路上,有的大树被暴风摇断,一排排自行车被刮倒,许多司机冒雨排除故障,一幕幕不寻常的场面被摄入镜头。第二天,该报
一版以《昨日,暴风雨中》为标题发了六张照片,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也说明,摄影记者应该时时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为读者奉献高质量的照片。
拍摄新闻照片不但要有新闻敏感,还要运用巧妙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是运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认识和反映生活,并对生活进行综合、提炼、概括和集中,通过形象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新闻摄影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通过新闻的瞬间形象来实现的,这是由新闻摄影自身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要抓取新闻的典型瞬间形象,记者就必须具有形象思维能力。既然新闻敏感意味着拍摄什么,那么形象思维就意味着怎么拍摄,由于人们的形象思维程度不同,因而对新闻照片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同一件事物,有的人拍的照片就好看,有的人拍的照片就难看。这里除了基本功外主要是形象思维的差异。杨波溥拍的《大师与幼苗》这幅照片在2000年首都新闻摄影展览中获奖。照片报道美国著名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访问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这一新闻事件,记者着力表现艾萨克,期特恩和附小学生在一起的动人情景。画面上,艾萨克,期特恩站在琴房外向里观看一位小学生演奏。他把眼镜架在额头上,双手扒在窗框上,手指似乎在配合着小学生演奏的曲子弹击,眼睛和面容流露出无限的欣喜。画面的左侧,满脸稚气的小孩认真地演奏着,显得潇洒熟练。室外围观的人们姿态各异,有的翘首探望,有的侧耳倾听,整个画面生动活泼,意味深长。如果作者换个角度拍,整个画面的构图光线及主体和陪体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产生的效果无法与此相比。由此可见,拍摄新闻照片的过程,就是记者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摄影画面的产生,就是记者形象思维的结果。
一幅新闻照片能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主要取决于新闻事件的内容与形象的艺术表现力的强弱,是否能够凭着高超的形象思维,选择既有高度概括又有真实生动的美学感染力的镜头。2006年国庆节,鹤城晚报刊发的嫩江大桥照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这座大桥自开工以来,曾有过文字报道,因为它是鹤城的一大建筑,国庆前夕作为成就报道,该桥能拍的角度很多。怎样反映出这座宏伟建筑呢?摄影记者乘小船到江中在桥的西南选中了拍摄点。画面的右侧是大桥的主体,大桥的延伸部分架着庞大的附属设备,就像飞机的两翼。画面的左侧伸出了合拢的桥身,与右侧的主体大桥产生呼应的效果。恰好合拢部位的江面上又过来一艘大客船,画面的右上角又有一些彩云填补天空的空白。照片拍出后,大有一桥飞架嫩江两岸之势,在刊登时加了标题为《凌空飞渡》。
高尔基说:“照感情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摄影记者应该用美的标准关注社会,用新闻敏感和形象思维把握社会,为人民群众拍摄更多更美的新闻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