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意象——评以《美人心计》为代表的宫廷女人大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在意象——评以《美人心计》为代表的宫廷女人大戏
摘要:广电总局限制穿越剧宫斗戏播放的规定引起很大反响,古装剧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古装剧大受追捧,看点无疑是盛装的古代美人,如梦幻般水墨菡萏的画面,以及其中山盟海誓生死相依的爱情。

所以大胆提出古装剧之美—美在意象,并由此提出古装剧需要改善之处:遵循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的原则;意象的营造应重“神”;“以形写神”要有“真意”。

关键词:意象;身体;场景;意蕴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朱光潜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这是一幅声色俱美的画境。

这些意象的组合也是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所重点着墨处。

但正如此诗后四句所要求“乘之欲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而现在的古装剧,大都是靠着古典的影子,展现现代的身子,是现代人披着古代人的服装上演着现代人的游戏。

古装剧不应一味是一袭外表华美的袍子,而上面却爬满了虱子,远远看着光鲜,近处才发现是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赝品。

古装剧的创作要存真、寓意,遵循历史的规定,合乎历史的逻辑,表现历史的精神。

所以本文仅想通过分析《美人心计》之意象美进而对中国古装剧提出一己之见。

正如同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国古装影视剧也讲究“意象营造”,在意象的世界里体现的是一种美的形式,真的情感,善的精神,传达的是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这正是以上“纤秾”的旨归,浓墨重彩之后返璞归
真,这是本文对古装剧“意象”创作的一己之见。

一、美在意象
电视剧是一门综合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视听艺术,画面之美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构成画面的主要是那些“意象”。

正如绘画与诗歌的界限,视觉文化相对于传统纸质文化,更突出的是直观可视的“意象”组合。

关于艺术,苏珊朗格说:“‘有意味的形式’(其确实有意味)是各类艺术的本质,也是我们所以把某些东西称为‘艺术品’的原因所在。

”[1]33苏珊朗格把各类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一点即“有意味的形式”。

宗白华在《美议》中也说道:艺术有形式的结构,如数量的比例、色彩的和谐、音律的节奏,使平凡的现实超入美境。

但这“形式”里面也同时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

[2]15关于艺术美,朱光潜首先提出了“美在意象”。

叶朗也指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3]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美’就是‘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广义的‘美’。


[4]72由此看来,中国古典美学是以“意象”为核心的,各类艺术的统一性在于“意象”,这也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

电视剧是一门综合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视听艺术,画面之美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构成画面的主要是那些艺术形式,那些“意象”。

就胡雪冈将戏曲意象分为人物与场景两类,本文在此将古装电视剧意象分为人物意象、场景意象以及象外之象。

二、作为消费对象的女性身体——一种特殊形式的人物意象
自古就有以物象写女性的传统,如花似玉、弱柳扶风、温香软玉、
冰肌玉骨等。

《美人心计》美女云集,成了一道丰盛的美人宴。

波德里亚指出最美丽的消费品即是身体“美丽之于女性,变成了宗教式绝对命令。

美貌并不是自然效果,也不是道德品质的附加部分。

而是像保养灵魂一样保养面部和线条的女人的基本的、命令性的身份。


[5]144作为“展示”的景观,女性必须“美”。

消费时代,女性身体成为一种独特而价值斐然的消费对象。

正如波德里亚所说“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

这便是身体……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

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

”[5]139消费时代,女性身体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象,既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意象有共性,也必然显现出消费时代的印记。

《美人心计》上演了美女的争芳斗妍史,冠压后宫的窦漪房、年轻美貌的聂慎儿、文静冷漠的雪鸢、楚楚大方的张嫣,青宁、子冉以及周采女、栗妙人、吕鱼、馆陶等。

在这个消费时代,她们的身体也成了引诱消费的武器,带有强烈的消费意识,如剧中第三集刘盈与云汐在椒房殿,云汐宽衣解带至半裸,第四集慎儿花瓣沐浴,如雪的肌肤引起无穷联想,以及周采女生孩子被扯掉衣服时露出的大腿,这无疑是导演取悦观众的伎俩,同时也透露出在消费社会的潮流下影视剧为经济利益驱使所采取的手段。

当然,美人身体的附属品也不可忽视,服装、妆容、发髻以及配饰无疑也带有引导消费的倾向。

电视剧作为表演艺术,需遵循“以形写神”的原则,根据人物品性精神,其妆容服饰言谈举止亦都为之服务。

翁偶虹在论述梅兰芳表
演艺术时曾作了精辟的剖析:“他在造象之始,不只立象,还要立意;不只塑形,还要塑神;既立客观之象,又立主观之意;既不是对实象的模仿,又不是主观上的幻影;所谓立象立意,意赖象存,象外环中,形神兼备。

这样造象,是掌握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意识—意象美学意识。

”[6]128古装剧的人物形象更要求符合历史,一颦一笑,都须合乎古代礼仪,传承历史的精神,表达历史的意义。

三、场景之美
《美人心计》第四集杜云汐随埙起舞的场景可以说是唯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埙一曲,比翼齐飞,曳袖舞裳,朦胧了那半弯明月,拂落了满地桃花堆积,黯淡了冷月寒星的夜色。

夜色如许,浮华了谁?惊艳间,却更是凄凉寒意自生。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是生在帝王之家的刘恒与一入宫门深似海的杜云汐追求的“自由”,自由不得,唯剩落寞。

起舞弄清影,一曲《汉宫秋月》,美人翩翩起舞,从初入宫年少的杜云汐,在朗月星空之下,看落红漫天飞舞,如突然下起的花雨,像年少时那个彩色的梦,欣喜之际不由提裙舞袖,白衣素裙,轻纱曼舞,袅袅娜娜,尤其那水袖一抹之际,似要拨云见日,配一曲埙,幽咽哀怨,如杜鹃啼血,似寒鸦哀鸣。

到代王与子冉王后大婚之夜,冷月当空,秋风萧瑟,黄了落叶,红了寒梅,此时的窦美人,红衣宽袍,久久伫立在落寞的庭院,看到的却是黄叶凋零,硕大的王宫只有寒梅独自盛开,此情此景,一人难免倍感落寞,遂缓缓起舞,一个人跳起了“比翼双飞”。

最后是忽有兴致的薄太后,在莲花台跳起《长安歌》,
看似老态龙钟的薄太后举手投足间似弱柳扶风缓缓挪步、摇曳,飞舞起来又如惊鸿振臂翩翩而飞,最是那拈手的动作,恰似梨花吐蕊的温柔,娇嫩还羞,薄姬在第二次跳这段舞曲时,便陨落于落英满地的莲花台,那段香消玉殒不免让人想起“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笔者认为这几幕场景是《美人心计》比较成功之处,舞蹈可谓美不胜收,一段舞透露一段情,从年少时不识愁滋味一直舞到香消玉殒,舞出了凄美与决绝。

以桃花为意象,不免有对比人面桃花的冲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些起舞弄清影,落花满地,冷月孤魂,传达的是宫怨,是对女子如花青春的哀悼。

四、真善美——历史精神的弘扬
《美人心计》由美人、美景以及气宇轩昂的宫殿,营造的汉室唯我独尊、气势磅礴。

对于善的弘扬。

荀子《乐论》有“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美善是统一的,这是对人的最高要求。

善是电视剧的道德追求,“善,仁,故能取天下”,所以窦皇后胜在“善”,善故能得人心,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

对于真情的赞颂。

虽对宫廷感情有过分渲染之嫌,但《美人心计》最让观众扼腕痛惜的或许也是刘盈对于窦漪房的爱,可谓“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生的宠幸,一世的守护。

这就是此剧赞扬的矢志不渝的爱情。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主要传扬的是真善美的价值观,这一主旨某种程度导致电视剧内容的雷同性。

在宣扬爱情为上的同时,还间接体现了导演的男权主义价值观,剧中周公赞赏窦皇后的手段,却劝诫窦皇后“对于女子来说,夫君才是真正的天下,不要赢了一切,却输了天下”。

薄太后临死之际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高祖皇帝一生有三个女人,吕雉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有幸福的结局,戚夫人却是得到了男人的爱,尽管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我们依然羡慕她。

”古装剧所传达的永远是男人至高无上的权力统摄着女人的身体以及其感情。

这虽符合那一段历史的主导思想,但却总有美化的嫌疑,把古代对女人的束缚写成是至高无上的爱情,是对矢志不渝爱情的追求。

五、结语
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也。

”电视艺术所创造的意象整体,如果合乎现实生活的情景,能使欣赏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心驰神往。

这就是说,意境是电视艺术整体所呈现给观众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7]372-373。

由如梦似幻的美人、如画的宫闱以及独具特色的历史物象构成的历史意境,呈现的也必须是“景真、情深、意切”的历史情境,这是古装电视剧追求的外在形式的“似”。

古装剧的美在于美人,在于美景,更在于美的韵味无穷。

所以对于古装剧,本文就此提出几点建议:历史人物的塑造须“形似”也应“神
似”,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的是古代宫闱女人的一举一动,“顾盼游离,摇曳生姿”,同时又谨言慎行,这才是古代深宫女人应有的举止;古装剧的创作不应仅仅停留在“象”,更应追求“立象尽意”,通过有限的历史意象,表达无限的历史意蕴;“意象经营”需注意“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宗白华.美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5][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7]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