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表达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1)表 达:指内化的知识以能够传递给他人的形式表现的过程。简单说,用自 己的语言说出对问题的认识。 2)形成过程:有想法——组织语言——与倾听者互动 (交往:促进知识增值;活 跃思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重要作用: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21页)——教是最好的学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强调一:思考强调是学生主体性,即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被思考,不是复制思维,只有 这样思考才成为学生一种思维能力和一种学科素养,否则只能沦为思维方式或技能。 强调二:学习中主要表现是提问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楚廷教授强调:能带上满口袋问题进课堂,算好课;能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生问、 发问,算好课;能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问倒了的课,算最好的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3.认真(责任)——人和事情关系
1)认真关乎做事的态度。‚工匠精神‛强调以认真负责精神和态度对待万事万物,对待工作。 2)从学生角度就是认真学习。
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 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看不难, 做好不易。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解 读
第一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理论)
讲解人:申良纯 讲解人:赵 宁
第二篇 核心素养导向性的教学观重建(理论)
第三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践)
讲解人:安 晶 徐 岩 高中辉
第一篇 核心素养的意义 第一节 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 关键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 无论对于人还是社会发展,能力和品格都是决定性的两大力量, 缺一不可。如 “人”字。
1.自律(自制)——人与自我关系
1)自律: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的事,道德最高境界是自觉的自我支配,即自律。 柏拉图说法,人的灵魂三个方面:欲望、激情和理智。欲望所占比例最大,欲望 总是自私的、冲突的且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欲望的放纵是一切罪恶和错误根源。 因此,欲望必须被控制和指导。 2)判断标准:对自己欲望进行自我控制、克制和指导,他就具备自律了。 3)突出表现:是良知。 正如梁晓声所说:‚人类有无良心,决定每一个人活的像人还是像兽。有无良心 的前提是有无良知,良知其实便是一些人应该秉持的良好道德和道理。这样一个 人,即使平凡,也是可敬的。即使贫穷,也有愉快。‛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撰写要求和例证:45-49页
第三节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发展:双基—— 三维目标 —— 核心素养 传承 在内涵上传承
是一个目标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相互孤立的 目标,可以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 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因此,课程标准 中有了人的身影,得以和学生的发展融为一体。 学科核心素养使课程标准的形态从教学大纲(双 基)走向内容标准(三维)走向成就标准(核心 素养),即以学生应该达到的素养作为课程标准 的纲领。
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综合反映,只有通过表达,知识 才能被激活,才能被转化、升华为能力,否则学生吸收的可能是惰 性知识,而不是活性知识!
阅读、思考和表述是三个核心能力,也是学习的一般能力、 通用能力,具有一般性、工具性、基础性。
(二)必备品格
1.什么是品格?25页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 的行动者! 黄解放先生在《当今学校人才培养缺少什么》一文记录这样一件事:有一名记者采访 一位诺贝尔获奖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回答:“幼 儿园” ,问:“学到什么?” 回答:“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 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说谎;打扰了别人要 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儿园老师教的 去做。” 启发:良好习惯和品行是事业成功基本条件;小时候受到教育对终身发展作用大。
1)品格即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东西,是只有人才具备的东西。 2)品格即精神。精神的本质是超越。 3)品格即行为。表现在一切言行举止中。
2.必备品格
本质而言,品格处理的是人的关系。 包括人与自己关系、人与人关系和人与事情关系。 必备品格:人与自我关系——自律(自制) 人与他人关系——尊重(公德) 人与事情关系——认真(责任)
知识—树叶,能力—树根?中美教育比较:吝啬鬼—贪婪鬼?多了智慧和创新能力(17-18页)
能力在学习上突出表现是什么?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像有灵性的线,像磁 铁。
3.关键能力:从学习过程角度,把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 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基础、核心)
1)阅读能力——不会阅读学生是潜在差生
二、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方向和性质相同 (43-45页)
1.两者是上位和下位、整体和部分、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两者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 3.两者是相互包含、融合(内容上)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形成过程上)的关系 4.区别:核心素养不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机械的总和(超学科的东西,包括非学 科的教育和活动);两者出发点不同(学生和学科)
(二)内涵:30-33页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中 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 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特性
1.学科性:是学科本质属性和教育价值的体现。 学科本质:即一门学科根本属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外层) (2)核心学科概念与范畴(外层) (3)基本学科方法与思想,核心是学科思维方式(中层) (4)核心的学科价值与精神(内层) 教育价值: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集中体现在学科的精神特质。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 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擅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科学性:一是规律性(提炼符合规律),二是准确性(表述准确无误)。 3.教育性:是通过学科教育获得的。 4.人本性:为了人、属于人、服务于人、以人为本、对人有意义和价值。
(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系
1.能力和品格是人两种最宝贵精神财富。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2.核心素养形成上,强度二者互动和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 价值,具有了利他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中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在一个可以搓揉 、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关怀中,才能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 力、有道德的能力,即 ‘人的素养’。(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
超越
在性质上超越
提炼和整合
把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提提炼为能力;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能力和品格的形成是对三维目标有机统一。 超越和创新 1.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51-52页 2.核心素养来自三维又高于三维 52-54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 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 是学科教育的真正回归,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有了自律就遏制恶的源头,有了尊重就有了善的开端,有了认真就有了进步的 动力,这是最基本的品格。 3)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使学生在人格、道德、情感等方面出现 偏差,酿成很多悲剧。北大教授钱理群尖锐批评我们学校正在培养出一批“绝 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8页 教育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成为好人,成为具有美德的人,所以将立德树人摆在 首要位置上! 4)品格只能由品格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必须先 做到:28页 教师要增强自我修炼,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做背景”的魅力教师。
•知识是学生自己学的,还是教师教的,结果截然不同!
2)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
1.思考是一种思维活动,怎样的思维活动称为思考?19页 证据充足而形成的信念,思考是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 2.思考特点(判断标准) 思考是有根据的思维——以事实、数据和已证实的知识为依据进行推理和思维 思考是有条理的思维——周到、系统、有逻辑的思维 思考是有深度的思维——直抵事物本质的思维(包括对象、方法的深度)
阅读不是浏览,看并领会内容才是阅读,领会意味着把看到的东西纳入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中去,使其连成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 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流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 使阅读达到完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教学角度,所谓的阅读能力是什么?19页 自己能读懂教材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知识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活动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学科教师
第四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保障——学科考评
第一节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知识 什么样的学科知识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学科知识的内涵和类型
2.尊重(公德)——人与人关系 1)从个人角度看,尊重意味着尊敬(不影响、不妨碍、不伤害别人) 和重视(把别人看得和自己一样重要),是一切道德根源和本质, 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准则。 2)从社会角度看,尊重是公德精神意蕴和本质体现。公德贵在公字, 体现要在心中装着别人和心中要有“公共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
能力和品格是人类两种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具 有内在的关联性,表现上交叉,形成上相互促进。 在核心素养形成上,强调的是二者的互动和融合。
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情境时, 能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 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 如实验探究能力,就是个人在各种情境下持之以恒的观察现象, 研究问题,形成猜想,假设或解释,通过一系列方法获得数据, 对猜想或假设进行反复论证的过程所表现的一种品质(智慧和道 德的互动和融合)
(一)关键能力
1.能力:心理学角度看,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是保证人们成功进行实际活动 的一系列稳固心理特征的综合。狭义的能力指认识能力或智力。从基础教育性质 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其核心是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 2.能力三个特点:15-18页 1)剩下的东西: 遗忘掉的东西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是所谓的能 力和素质。 有能力的人是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人。 2)带得走的东西: 带得走的东西内涵丰富,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活动所不可缺 少的、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 技能是智力劳动须臾不离的,像钉、锤、锯、刀对工匠须臾不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重要的五项智力劳动技能是阅读、书写、观察、思考 和表 达,称为学习上五把“刀锯”,一生受用不尽的无价之宝! 3)可再生的东西: 能力能增值,能力能产生和创造其他知识、技能和能力。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30-33
(一)框架: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 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 担当、实践创斯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六大素 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