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一)

合集下载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形态特征;发生原因;防治对策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主要的迁飞害虫之一[1]。

近几年来,稻纵卷叶螟连年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为害较重。

为便于今后对该虫的测报与防治,特对其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作一些浅述。

1形态特征成虫为小型蛾子,灰黄色或黄褐色。

前翅外缘有一褐色宽带,翅中部有黑色横纹2条,两横纹间有1条黑色短横纹。

雄蛾尾端向上翅起,像般舵,前翅前缘中央有一黑蓝色毛疣。

卵很小,扁平,椭圆形,散产在叶片正反面。

幼虫黄绿色,常将稻叶纵卷,藏身于卷叶内咬食叶肉,中后胸背面各有8条黑褐色毛瘤。

蛹略呈圆筒形,棕褐色。

体外有白茧。

2发生原因2.1各代虫口基数大,抗药性增强近年来,该虫发生面积广而严重,初迁虫量大常导致当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

蛾量高,发蛾峰次多,卵量多,幼虫密度大。

气候因素、防治不利等多种原因影响导致田间残留虫量大。

上一代的残留量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本地虫源。

稻纵卷叶螟对有机磷农药出现了高度抗药性,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也提高了几十倍。

特别是3龄以后的幼虫抗药性更强。

田间抗药性种群的产生和积累是造成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2气候异常,天敌控制能力弱受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的影响,出现“暖秋”现象,此时正值双晚孕穗抽穗期,适宜稻纵卷叶螟生存繁殖;再加上稻田中未迁出成虫的大量迁移扩散,使田间蛾量较大。

天敌是控制稻纵卷叶螟的重要自然因素[2],但天敌对化学农药很敏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天敌种群数量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而当田间害虫数量突增时,天敌的数量不足以控制大量害虫的发生。

2.3栽培措施不当单、双季混栽,单季稻比例增大和栽插时间长等导致田间水稻生育期复杂,为稻纵卷叶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枣庄地区种植的都为优质高产的杂交稻,这些品种抗虫性弱,植株高大,生长繁茂,田间郁闭度高,适宜于稻纵卷叶螟栖息繁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谷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以稻叶为食,会严重危害稻田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注意和应对。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植物品种、害虫种群调节、农业管理措施和人工干预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影响气温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主要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70%~80%时繁殖最为旺盛。

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充足的时候,稻纵卷叶螟很容易大量繁殖,对稻田造成危害。

2.害虫种群调节天敌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会对稻纵卷叶螟种群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控制。

3.农业管理措施土壤松化、增施有机肥料、间种套作以及覆盖地膜等,都可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及时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种植套作采用套作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避免病虫害种群的迅速扩张。

4. 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生物防治剂对稻田进行治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5. 择机喷药在稻田中及时喷洒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6. 加强管理加强水稻田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水稻田内清洁卫生,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

7. 利用天敌合理引入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使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三、结语稻纵卷叶螟是水稻栽培中的一大害虫,它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农户们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稻田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田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的效果,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范围广、数量众多,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稻田产量和质量带来极大损害。

本文就来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其危害特点是叶缘反卷、叶片弯曲,并在其中幼虫取食导致稻株旺盛生长受影响,形成“低矮短粗”等症状,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一般分为两个期次:早期和晚期。

早期是翻耕前后,温度逐渐升高,湿度较大时,螟卵开始孵化,幼虫到达第三龄时,数量较为稳定,并完成第一轮遗传基础。

晚期是稻花开放期到秋季,稻田水位逐渐下调,气温逐渐升高,稻纵卷叶螟数量大增,并依次进入第二、第三轮遗传基础。

1.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首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稻田清洁。

农民首先要保证农田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2)良种选育。

选配抗病、抗虫、丰产的优良品种。

(3)合理施肥。

农民应根据土壤种类、水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在正确的时期和剂量下施肥,提高稻田土壤的肥力,增强稻株抗病虫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4)合理灌溉。

农民在灌溉时应采用泵灌或喷灌方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以免水分过多,造成病虫滋生,或导致病虫寄生根系。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一种环保、有效、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目前,生物防治主要采用昆虫杀菌剂,通过喷洒或灌注、早晚交替施用等方式,杀灭稻纵卷叶螟幼虫,从而达到保护稻田、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的目的。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也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常见方法,主要通过喷雾、喷洒等方式,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农药,杀死稻纵卷叶螟成虫和幼虫,同时必须注意农药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人体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4. 其他防治方法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虫网、喷灌、田间套袋、田间拍打等方式,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并减少它们的危害。

综上所述,有效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并在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防治方案,尽力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对稻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稻区,稻纵卷叶螟被广泛分布,对稻株叶片进行蛀食危害,使稻株的光合作用减弱,导致稻株的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2-3代,卵期约为4-6天,幼虫期约为12-14天,蛹期约为6-8天。

幼虫主要在稻叶上进行蛀食,通过对稻叶进行卷曲形成避免敌害和干扰气流的保护环境,使得幼虫更容易获得食物并防止捕食者的侵害。

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稻叶被蛀食形成不同大小的斑点,严重时会出现叶尖弯曲、植株枯萎、穗小、抽穗延迟等症状。

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穗上进行蛀食,不仅直接危害稻粒的发育,还会造成水稻的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生。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田间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增强稻株的竞争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及时深耕、整地和及时收割退田,清除田间杂草和稻草等,减少害虫栖息地。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等天然敌害因子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发生。

可以引入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多眼眉寄蝇、胸斑蜡蝉和蚜茧蜂等,进行天敌增殖。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虫嗪等,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造成污染。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对稻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其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保障稻作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主要以稻叶为食,造成叶片卷曲、黄化,严重影响稻穗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导致产量减少。

为了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孳生环境:稻纵卷叶螟主要孳生在稻田中,特别是在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季节,其孳生环境对它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2. 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它们在幼虫期主要以稻叶和嫩茎为食,对稻株造成危害。

3.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幼虫主要发生在稻田中,其由卵孵化为幼虫,经过数天至数周的生长发育,然后结蛹羽化成成虫,成虫主要以田间小昆虫、植物汁液等为食。

在发生规律上,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田中夏季发生较多,秋季和春季发生较少。

二、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用以下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捕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可以引入蚜茧蜂、蚜虫天敌等昆虫,利用它们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 植物防治:种植一些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强拒绝性或排斥性的植物,如大蒜、草木樨等,来减少该害虫的发生。

3. 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如芹菜碱、珊瑚此碱等,进行喷洒防治。

4. 化学防治:采用对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苏力微、氟氯氰菊酯等。

5.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有益微生物、控制害虫天敌、减少农药使用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上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三、加强科学管理除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外,还需要加强稻田的科学管理,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稻田的灌溉,保证稻田中的水分充足,避免积水滞留,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孳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 发 生环境
21 气候 .
() I 田 间管 理 选 用 抗 病 虫 的 高产 品种 , 1D 强 结合 科 学 施 肥 , 到 基 肥 足 , 施 追 肥 ,防 治水 稻 前 期 猛 发 嫩 做 早 弱, 后期贪 青成 熟 , 使水稻 生长 正常 , 适期 成 熟 。
稻纵卷 叶 螟生 长发 育 的最适 温度 为 2~ 8c 2 2 c相对湿 度 8%以上 。在 温 度适 宜 时 , 度 和 降雨 量 是影 响发 生 0 湿
律、 发生的环境 , 从农业防治、 药剂防治、 生物防治几方面入手 , 达到更及时、 更有效地防治稻纵卷叶螟, 确保
水 稻 高产 。
关键 词 : 稻纵 卷 叶螟 ; 生规 律 ; 治 发 防 稻 纵卷 叶 螟俗 名 卷 叶 虫 、 叶虫 、 青 虫等 , 裹 刮 属鳞 翅 目螟蛾 科 , 水稻 常 发 性 虫 害 的一 种 。 以幼 虫纵 卷 稻 叶 是 结苞 , 啃食 叶食 , 留一 层 白色 表 皮 , 重 时全 叶枯 白, 仅 严 分 孽期 受害 影响 水稻 正常 生长 , 中后 期受 害 , 影响产 量更 明 显, 特别 是 后期 剑 叶受 害, 成秕 谷率 增 加, 失严 重 。今 造 损 年, 垫江 县 部分 农 户 由于 防治 不及 时 、 药 不对 路 、 药 用 用
治上 的 困难 。
作者简介 : 汤兰 。通信地址 :0 3 0重庆市垫江县农业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 i dt 1 6 . m 480 E mal jl @13t : 0 o

4 . 6
中国农村 小康科技 2 1 #  ̄3 00 - 期
ht: w . 10 .  ̄
稻 纵卷 叶螟 属迁 飞性 害 虫 , 由南 方 稻 区迁 飞 而 来 。 世 代 重 叠 , 年 发 生 五代 。成 虫 昼 伏 夜 出, 一 有趋 光 、 绿 趋 和 群 集特 性 ; 虫 有趋 绿 , 茂 密 的 习性 ; 成 趋 卵散产 植 株 上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会危害稻谷的生长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
生主要与环境因素和农业措施密切相关,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
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稻纵卷叶螟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一
般以20-35℃的温度为宜。

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较快,危害程度也较大。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稻田的管理措施有关。

稻田中苗期的管理对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有重要影响。

苗期的稻田一般较为湿润,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生长。

合理的灌水
和施肥措施对于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农药的使用也有关。

农民在稻田中使用农药进行防治时应注意使
用剂量和使用时间的控制,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农药会导致农田中的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从而减少农药的防治效果。

科学使用农药,并配合其他防治手段,如病虫害综合防治、生
物防治等,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是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
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天敌,如蜈蚣、蝌蚪等,来捕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能有
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还可利用化学合成的性信息素来诱杀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以
控制其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和农业措施密切相关。

科学管理稻田,注意灌水施肥,
合理使用农药,并配合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其对稻谷
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害虫,其发生规律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稻纵卷叶螟的大量繁殖和危害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了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对保障水稻生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多年生害虫,其发生规律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一般在水稻生长期内,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间,这个时期正是水稻生长旺盛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内,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会急剧增加,给水稻生长带来危害。

2. 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繁殖受到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适宜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会明显加快,一般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60%-80%左右。

充足的光照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繁殖也有促进作用。

3. 天敌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还受到外界环境和天敌的影响。

如果在水稻生长期内,天敌种类多样且数量充足,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和控制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以上便是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至关重要。

二、绿色防控稻纵卷叶螟技术1. 生物防治在稻田中使用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是一种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

可以通过引入捕食性昆虫或鸟类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如猛细小蜂、蚜小蜂等。

一些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植物可以被种植在水稻田中,起到驱赶和抑制稻纵卷叶螟的作用。

玉米、蒲公英等植物可以释放出一些气味物质,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3. 生物农药在农田喷洒一些生物农药也是一种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这些农药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4. 生态工程在水稻田中通过种植芦苇、茭白之类的植物,形成一个复合生态,促进天敌的繁殖和捕食,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以上便是一些常见的绿色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危害。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卷叶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早晚稻和中稻55-65万次,占种植面积的65-80%。

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此虫属迁飞性害虫,春季由我国南方或南方以远迁往北方,冬季由北方迁往南方。

成虫依靠气流抬到空中,随着气流远距离迁移。

在南北气流交锋处,形成一个风面,带着下雨迫降下来的成虫就产卵繁殖。

通过放虫试验已证实。

1、卷叶虫的发生规律。

在广西桂北资源,一年可以发生七代,基本上每月可以完成一个世代。

随着气温升高,在26-28天可以完成一代。

F1代成虫在3月底至4月10日,虫量很少。

F2代成虫4月底至5月10日。

F3代成虫在5月底至6月10日,主害代,是早稻重点防治代,虫量最多的一代。

F4代在6月底至7月10日,主要发生在中稻和晚稻秧苗上。

F5代在7月底至8月10日,如果,第五代的虫量比第六代多,是晚稻的主害代,反之第六代为主害代。

F6代在8月底至9月10日。

F7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10日,产卵孵化出来幼虫,由于晚稻齐穗后叶片老化,不利幼虫卷苞取食。

同时北方气候转冷,迫使成虫往南方迁移。

2、防治对策与方法。

(1)要避免在水稻幼穗分化后偏施、重施氮肥,使叶色浓绿贪青,招致卷叶虫成虫产卵为害。

(2)在防治策略上,早稻主攻第三代。

掌握成虫高峰期,出现后7-10天,使用农药防治。

也就是1-3龄幼虫高峰期,效果最佳。

(3)中稻地区(主要高寒山区),种植中稻面积多。

及晚稻秧苗,主要防治第四代卷叶虫。

秧田面积少,又是过渡到晚稻上的桥梁田。

所以,防治秧苗上的卷叶虫很重要。

(4)防治晚稻上第五代和第六代。

是夺取晚稻丰收的最后一仗。

要看哪一代虫量多,达到防治指标的,就防治那一代卷叶虫。

(5)选择农药:A、每亩用甲胺磷三两。

B、每亩用氧化乐果二两。

C、每亩用杀虫双四两。

D、每亩用喹硫磷二两。

E、每亩用氯氰菊酯1-1.5两。

F、以上几种农药,可以选择一种,均要兑水60公斤喷雾。

二、稻飞虱稻飞虱是资源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发生面积达50-60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60-75%,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摘要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在赣榆县大发生,这主要是五(3)代稻纵卷叶螟发蛾高峰期长、发蛾量高、繁殖代次多、残留基数高、气候条件适宜、天敌控制能力低造成的。

据此,提出准确测报、科学用药、治前控后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对策;江苏赣榆赣榆县地处苏鲁交界,隶属苏北沿海地区,自2003年以来,稻纵卷叶螟在我县水稻上连续大发生,2006~2007年是2003年、2005年以来的又一个大发生年,未治田块稻纵卷叶螟危害形成的白叶率达100%。

1发生特点1.1迁入早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迁入第1峰分别在7月18日、7月11日。

系统田赶蛾资料表明,2006年、2007年四(2)代稻纵卷叶螟累计蛾量分别是1 912.5头/hm2、3 262.5头/hm2。

峰期较常年早,迁入量较常年多,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都能经过繁殖并过渡到六(4)代,成为水稻穗期的虫源,致使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危害代。

近几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明显提早。

1.2峰期长2006年系统田赶蛾,8月13日进入五(3)代发蛾始盛期,8月20日达发蛾高峰日,为6.465万头/hm2。

五(3)代累计蛾量为30.75万头/hm2,8月19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40粒/百穴,有幼虫60头/百穴;大田有卵177.8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

8月2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90粒/百穴,有幼虫(2龄)100头/百穴,卷叶率为2.5%;大田平均有卵73.3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五(3)代属大发生。

六(4)代稻纵卷叶螟9月2日为发蛾高峰日,峰期持续到9月20日,发蛾高峰日持续近20d,实属罕见。

六(4)代累计蛾量为79.07万头/hm2,据9月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2.5粒/百穴,有幼虫425头/百穴,卷叶率为17.7%;大田有卵8.3粒/百穴,有幼虫58.3头/百穴,卷叶率为1.83%,六(4)代在本地为大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是稻作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幼虫在稻叶内卷成筒状,能够严重影响稻作的
优质产出。

下面将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1. 气候因素:稻纵卷叶螟是喜好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害虫。

因此,过
多的降雨或气温过高会增加其繁殖的可能性。

2. 稻田管理不当:长期不轮作、不施肥或者种植品种单一的稻田易使土壤质量降低,降低了稻粒产量,同时也降低了稻田的抗旱、抗病虫害能力。

这样就为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提供了条件。

3. 稻农的防治意识不强:在稻田管理过程中,从选田到种植过程中,如果没有注重
防治天敌,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这将增加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1. 土壤管理:选择良好的土壤种类,加强施肥、轮作以及清理杂草等土壤管理工作,以增强稻园的养分平衡,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可能性。

2. 区域防治:开展区域防治,设置灯光陷阱捕获成虫,进行外力控制,从源头上防
止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与同肩翅目昆虫开展生物防治。

这些天敌可以通过捕食稻纵
卷叶螟的方式进行防治,避免为期太近和部分同龄的虫卵孵化而形成卵壳之内的蛹。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治方法,需要在防治前适当施放蚜油,气味菜
油等多种化学杀虫剂以进行稻纵卷叶螟防治。

总之,稻纵卷叶螟能够给农民的稻作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必须在其生长过程中进行
有效地防治。

在实际防治中,应采用多种综合措施,注重全方位的防治,并加强病虫害调
查与监测工作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影
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总结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提出了其防治方法,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方法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

在水稻的生育进程中,要打造利于水稻生长的环境,培育耐害性强的稻株。

同时,及时掌握虫情,开展综合防治,提高自然控害能力。

实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取得粮食安全生产的好成效[2]。

为保证能虫口夺粮,将粮食生产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特将多年来治理稻纵卷叶螟的方法加以总结,以利于推广,取得好的成效,迎来粮食安全生产上的大丰收。

1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3]。

随着南京市江宁稻区耕作制度的变化,主要为害的有3个世代,即四(2)代、五(3)代和六(4)代。

四(2)代成虫由外地迁入,迁入峰在7月5日左右。

正逢水稻生长分蘖期间,成虫选择生长茂密的稻田,在生长嫩绿稻苗上产卵,幼虫取食叶片。

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

l~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第4、5龄幼虫食量占总取食量90%以上,为害最大。

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蘖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于8月上旬,产生了五(3)代成虫。

前期的五(3)代成虫是外地迁入的虫源。

加上当地繁殖、羽化的成虫,继续为害处于拔节至孕穗期的水稻。

全区机插水稻的推广,使水稻生育进程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期相吻合,迁飞来的六(4)代成虫以及当地羽化的成虫在8月下旬与9月初为害破口、抽穗期的水稻。

幼虫栖于穗苞中啃食颖壳和叶鞘,造成半透明的白色细条状斑点,使空瘪粒增加。

水稻齐穗后,虫子外迁,不再构成威胁。

2 发生原因一是气候条件适宜。

南京市江宁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台风等特殊气候利于稻纵卷叶螟迁入。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一种严重危害稻谷的害虫。

它主要危害水稻,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寄生在水稻的叶片内,大量吸食叶片汁液,造成叶片卷曲和枯黄,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出发,介绍其防治措施和方法,以期对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生长发育阶段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卵期一般在5至7天,幼虫期约20天,成虫寿命约7天。

稻纵卷叶螟的卵在水稻叶片上产卵,卵呈黄色,并集中在叶片的背面。

每个卵团中一般有20-60粒卵,成熟的卵约0.5mm长。

卵经过5-7天孵化成幼虫,幼虫期共分为六龄幼虫。

幼虫期内,它们主要以叶片为食,不停地吸食叶片表皮细胞的液汁,其食量可达到其体重1500-2000倍。

蛹期一般在土中完成,需7-10天。

而成虫常在夜晚飞翔,由田间悄悄飞入座养,约能活动7-10天。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天敌、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气温和湿度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

春季气温上升和雨水增加,适宜稻纵卷叶螟的卵和幼虫孵化和发育。

气温高湿度大也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且有利于虫害的大量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也对其发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蜻蜓、蚜蝇、蚜虫都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能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也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在稻田中适当间作一些驱虫植物,如金鱼草、一串红、龙葵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和方法。

可采用物理防治,及时清理和销毁种植区周围的草木,尽量减少害虫的寄主环境。

可以进行化学防治,如使用农药进行喷洒或施放,进行全方位的喷雾以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用药量进行操作,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是稻作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主要危害是咬食稻叶,导致稻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
1. 清除田间杂草:稻纵卷叶螟喜欢在稻田旁边的杂草中滞留,因此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螟虫栖息地,可以有效控制螟虫数量。

2. 建立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包括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合理改良土壤,科学施肥,增强稻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3. 旋耕翻土:在田间轮作期间进行旋耕翻土,可以破坏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环境,减少螟虫的滋生和繁殖。

4. 捕捉成虫:利用使用灯光、黄板等诱捕器具捕捉稻纵卷叶螟成虫,以减少其繁殖数量和危害程度。

5. 农药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和防治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参考,具体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并遵循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常发性虫害的一种。

水稻分蘖期受害影响其正常生长;中后期受害,影响产量更明显,特别是后期剑叶受害,造成秕谷率增加,损失严重。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一年发生四代。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趋绿和群集特性。

卵散产于叶片上,通常以叶背为多,初孵幼虫爬到叶尖卷叶取食,稍大幼虫则钻入叶心、叶鞘内或叶面上咬食叶肉,并吐丝将叶的两边纵卷结苞。

结好苞后就在苞内顺叶脉食叶肉及上表皮,被害叶呈现长短不一的条状叶斑。

幼虫老熟后,在植株下部及叶鞘部重新结苞化蛹。

一头幼虫一生可食害5-9片叶,被害严重田块呈现一片枯白。

成虫盛发期遇气温22-28℃、高湿、多雨日、雨量大,是大发生的预兆。

尤以8月下旬9月初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应重点进行防治。

近年来随着杂交稻和矮秆品种的推广以及栽培制度的改变,栖息环境和食料条件都较好,因此稻纵卷叶螟繁育快、成活率高,对水稻危害日趋严重。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特点和发生规律,我们总结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方法:(1)选用水稻高产抗病新品种,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防止水稻叶青迟熟。

(2)药剂防治应掌握在2龄幼虫盛发高峰期用药,施药应避开中午高温阶段,以免药物中毒。

(3)施药时要保持田间水层5厘米,可提高防效。

(4)药剂防治可用
50%甲胺磷乳油15000倍;50%甲基1605乳油1500倍;25%杀虫双水剂1000培均匀喷雾。

(5)生物防治在该虫产卵盛期,分批释放赤眼蜂,每次每亩释放4万-5万头,连放3次。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对稻谷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它能够通过卷叶、蛀芽、蛀穗等方式对稻谷进行危害,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稻田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它主要以稻谷为食,尤其是喜欢攻击稻谷的穗部,因此对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到气候、土壤、植株生长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在6月至9月是其发生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稻田中的气温和湿度适宜,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繁殖,因此它们的数量会急剧增加。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农业防治:在种植稻谷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抗病虫害的稻谷品种,通过良好的土壤肥力管理和种植密度控制等方法,使稻谷生长健康,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还可以采取轮作、套种、改变播种时间等措施,破坏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环境,减少其数量。

2. 生物防治:可以引进天敌昆虫,如蜂、蝇等,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这些天敌昆虫能够捕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有效降低其数量,控制害虫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在稻田中使用农药来喷洒灭虫。

选择杀虫剂时,要根据稻谷生长的阶段和虫害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控制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还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4. 生物技术防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稻种,提高稻谷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这种方法在防治虫害的也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要想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需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技术防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降低其对稻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粮食的丰产丰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分析造成稻纵卷叶螟大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暴发原因;防治对策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迁飞性、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近年来,在部分稻区为害猖獗,局部成灾。

2006年松溪县二代、三代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一般稻田虫量达6.75~52.50万头/hm2,高的超过75万头/hm2,产量损失率高达18%~40%。

1形态特性成虫体长7~9mm,翅展约18mm,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

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条黑色眼状纹和簇毛,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mm、宽0.5mm,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有1个黑点。

幼虫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4~19mm。

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

被蛹长约9mm,腹部第五至第七节近前缘处有1条黑褐色细横隆线,尾部尖,上生8根钩刺,蛹外常有白色薄茧。

2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在福建省年发生5~7代,南部地区有少量幼虫或蛹在禾本科杂草中越冬。

但主要虫源分别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和4月中旬至5月下旬从南方迁入,先后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

早稻以第二、第三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重;晚稻则以第五、第六代数量最多,常为害猖獗。

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具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

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1粒至数粒。

每雌虫能产卵几十粒至100多粒,散产于比较嫩绿叶背的叶脉两侧。

卵很小,薄膜状,经6d左右孵化。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附近嫩叶上取食叶肉,2龄后爬至叶尖附近,吐丝纵叶或纵卷成苞,藏身苞内,取食叶肉,使叶面呈现白条状,随着虫龄增大,虫苞扩大,为害也越重,可使叶片枯死。

幼虫白天躲在苞内取食,晚上出来或转移到新叶上卷苞取食,每头幼虫一生能为害5~10片稻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一)
摘要介绍了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分析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防治措施,以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
稻纵卷叶螟又叫稻纵卷叶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的害虫,主要为害水稻,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

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导致严重减产。

1龄幼虫不结苞;2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白叶;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增长;进入4~5龄频繁转苞危害,被害叶片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到50%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

1形态特征
稻纵卷叶螟成虫体长8~9mm,体黄褐色。

前后翅外缘均有黑褐色宽边。

前缘褐色,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纹。

雄虫体较小,前翅前缘中央有一个略为凹下的黑点,着生一丛黑褐色毛。

前足胫节略膨大,其上有一丛褐毛。

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侧。

腹部末端常举起。

卵为长椭圆形,长1mm,宽0.5mm。

周围扁平,中央稍隆起,壳薄光滑,初产灰白色,孵化时为淡褐色。

幼虫一般5龄,少数6龄,体黄绿色或绿色,前胸背板前缘具两黑点。

4龄幼虫前胸背板两黑点两侧各有1个黑点组成的弧形斑。

中、后胸背面各有黑圈横列2排,前排6个,后排2个。

腹足趾钩三序缺环。

蛹的体长约为7~10mm,圆筒形,末端较尖削,有臀刺8根。

体初为淡黄色,渐变为黄褐色,羽化前带黄金色,腹足背面后缘多皱纹、突起,近前缘有2根刺毛。

第5~6腹节腹面各有1对腹足痕。

2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1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成虫有趋光性,喜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稻田,生长茂密的草丛或棉花、大豆等田中;夜间活动,飞行力强,需补充营养,常吸食植物上的花蜜及蚜虫排泄的“蜜露”。

适温高湿产卵量大,卵多单产,少数2~3粒连在一起。

卵大部分集中在中、上部叶片上,尤以倒数1~2叶为多,单雌产卵量平均100粒,气温22~28℃,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

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高湿情况下,有利于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

因此,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猖獗发生。

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世代数,主要代各地不一,发生量及危害程度各地各年也不一样。

影响各地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迁入期、迁入量、气候、食料和天敌。

3.1迁入情况
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量大,峰期长是当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3.2气候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

适宜相对湿度为80%以上。

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

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过大,特别是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粘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

3.3食料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品种、生育期和施肥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越是多肥嫩绿、生长旺盛、密闭、阴湿的稻田产卵量越多。

氨是引诱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的重要物质。

因此,叶色浓,叶绿素含量高,大量氨基酸的存在是引起稻纵卷叶螟落卵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一般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不同水稻和品种受害程度分别是粳稻大于籼稻;杂优稻大于常规稻,
矮秆品种大于高秆品种,阔叶品种大于窄叶品种。

栽培和施肥的影响表现在密植比稀植受害严重,施氮肥过多的受害重。

不同生育期受害减产的程度依次是抽穗期>分蘖期>乳熟期。

取食补充营养的成虫产卵多,产卵期和寿命都长。

稻纵卷叶螟蛾的迁飞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