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霞 生态兴则文明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兴则文明兴
杨朝霞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演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作出经典论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那么,对于这一论断,我们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具体又当如何贯彻和实施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历史之律。
“生态”一词作为科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科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来的,本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琐事,即生物为了生存,彼此间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具体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之间、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可泛指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在我国,也有称“生态”为“生态环境”的。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自然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所有积极成果。文明是一个与野蛮和落后相对应的范畴,其发展水平总是表征着某一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开化状态。
古往今来,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均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此,《人类环境宣言》写道:“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遥望过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古文明无一不发源于水源丰沛、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的地区。正所谓“生态兴则文明兴”。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阻碍甚至致命的毁灭。历史表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后来均因生态环境遭到毁坏而导致了文明的衰落或中心的转移。生态恶化给中华文明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譬如,“大跃进”时期,过于追求“向自然界开战”,导致生态环境遭遇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集中的污染与破坏。以湖北省为例,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全省产林县由46个下降到了32个,成林、过熟林蓄积量比建国初期下降了50%。再如,被称为“长江源头第一县”的曲麻莱县也曾因缺水,其县城不得不两次迁址,被废弃的旧县城繁华不再,成为了一片荒凉的废墟。正所谓“生态衰则文明衰”。前车之鉴,历史之训,值得我们牢牢铭记和深刻反省!
精准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和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精髓,关键是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也称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关系。对此,可以习总书记提出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宏观指导。
第一层次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是指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重要,要统筹全局、综合决策,力求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切忌绝对而僵化地厚此薄彼。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不是我们的目标,但山青水秀却贫穷落后也
不是我们的目标。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出现过度建设和不当建设的问题。譬如,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的江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就在生态建设上存在“脱离实际”和“好大喜功”的非理性问题。
第二层次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是指不能眼光短浅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譬如,贵阳市近年来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为保护生态,2009年拒绝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的项目289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不过,地方上“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惯性还很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譬如,青海省为发展本省最大的煤田——木里煤田,于2013年将作为国家级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黄河支流大通河水源涵养区的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缩小了5%,将原本禁止开发的两大矿区划出了该保护区。
第三层次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能直接促进甚至转化为经济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态资产,可通过直接和间接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本而产生经济效益。换言之,我们要将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近年来,浙江丽水立足于本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实施青山绿水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生态旅游,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共赢的好路子,值得推广和借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强则国家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任务应当包括人口均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然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我们党和政府只重视了“人口均衡”“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这三个方面,对于第四个方面即“生态建设”议题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生态问题一直只为少数人所关注,生态建设也只是个别部门和少数人的兴趣和行动,始终没能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话语,未能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并被列入国家建设的重大议程。
为彻底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合理的落后状况,全面、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必要尽快确立“生态兴国”的战略,推进生态建设的主流化。一是在目标上增列建设“生态健康型”社会,形成建设“人口均衡性、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健康型”四位一体型社会的战略任务体系。二是在政策上确立“改善生态”的基本国策,形成“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改善生态”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国策体系。三是在法制上制定作为生态保护和建设基本法的《生态保育法》和《湿地保护条例》《生态补偿条例》等专项法,及时修订《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并推进传统部门法的生态化,特别是要在民法中确认生态破坏侵权之特殊侵权责任、在刑法中增设破坏生态罪。四是在体制上组建生态建设部,由其一体化地负责所有国土空间的生态用途管制和建设职责,从而形成由环境保护部、资源保障部和生态建设部等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机构体系,全面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五是在方法上重视生态治理措施。譬如,可通过预留城
市通风廊道、立体绿化(包括地面、外墙和屋顶绿化)、植树造林、铺设透水地砖、建设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建设的方式协助解决雾霾、扬尘等城市大气污染问题。
杨朝霞,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生态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15年1月20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