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CJC 第一章 革命现实主义的前发展时期(1919-19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现实使知识分子特别是 革命的知识分子虽然受到来自本阵营的批判有时甚 至是很激烈和无情的围攻,但是他们的创作仍然是 自由的。所以革命的罗曼司只要有市场的需求,其 创作就会绵衍不绝。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40年代 的重庆国统区。但在左联的后期,以蒋光慈的《田 野的风》、叶紫的《电网外》和《丰收》为代表的 左翼作家的创作中,斗争的工农形象的出现标志着 左翼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正逐步成型。
当“暴露文学”出现的时候,革命政权也正在酝 酿着通过政权的力量对文学话语进行整合,以实现 和保持原已存在的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延安文艺 座谈会”和随后的“王实味事件”终于将这样整合 企图付诸了实施。 • 这种整合的基本的方法,一是通过政权的形式 “杀鸡给猴子看”;同时也使那部分走出常规的知 识分子从此在历史中消失,以绝后患。一是通过怀 柔的方法,使之回到既定的规范之中。 • 而具体到文学,则是制定了具体的明确的文学 /文艺的规范,将政治权力与文学和文艺的创作形 成更为紧密的关系,在政治权力与文学之间建立直 达的通道,避免了因为文艺的艺术要求或者说形象 要求而形成的不确定性,以防止它可能脱离政治的 视线,而对权力造成伤害。

这里已明确说明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内涵,它 不同于旧现实主义,且已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特征。
二、 革命现实主义的发端


1. 革命现实主义发端的外部因素
⑴、20年代,前苏联左倾文化派别(岗位派):建立 “无产阶级文化”。 • “革命现实主义”的概念最初源于前苏联时期20年代一 个左倾文化派别——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主张。该派提出建立 “无产阶级文化”的构想,认为在摧毁旧的国家建立新的国 家的同时,也要摧毁旧的阶级的文化,才能建立无产阶级自 己的新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继承人岗位派在宣言中表 示:“无产阶级文学首先必须彻底摆脱旧的影响,既在思想 领域,也在形式领域。”(斯· 舍舒科夫:《苏联20年代文学 斗争史实》,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49-50页。)
《当代文学关键词》,第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据说,在这个口号正式提出前,1932年5月 20日,伏隆斯基与斯大林谈论文学问题。他提出: 苏联艺术理论的基础应该是共产主义现实主义。 • 斯大林思考后说:“共产主义现实主义也许 还为时尚早,如果你同意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应该成为苏联艺术的口号。” • 根据斯大林的理解,他作了这样的解释:应 该写真实(实质上是写理想)。真实对我们有利。 不过真实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得到的。一位真正的 作家看到一幢正在建设的大楼的时候应该善于通 过脚手架将大楼看得一清二楚,即使大楼还没有 竣工,他决不会到“后院”去东翻西找。(奥甫恰
• •
3. 左联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语霸权的形成。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虽然充斥了话语暴力, 但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却无法形成话语霸权,也没 有形成直接的有形的话语权力。真正能够实现话语 权力化的是左联这一组织。 • 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使这一纯粹意识形态的 观念得以组织化和机构化,使革命现实主义开始与 权力意识形态形成媾和。而在左联的解散,和解散 时所爆发的以鲁迅、胡风等为一方与周扬等为另一 方的“两个口号”的论战,则对革命现实主义的权 力(政治的和理论的)进行了检验。

更确切地说,“革命现实主义”是一种政治意 识形态的创作方法。


3. 革命现实主义的内涵
1949年10月,茅盾在一篇文章中对“革命现实主义” 作了阐释:“‘革命现实主义’是区别于旧现实主义而言 的,高尔基把俄国革命前的旧现实主义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因为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虽然批判了世界的罪恶,却没有 指出前进的道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的现实主义称 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我们 目前对于文艺创作的要求也是吻合的。但是,因为一般人 看见社会主义一词就想到它的政治的经济的含意,而我们 现在是新民主主义阶段,所以,一般我们都用‘革命的现 实主义’一词区别于旧现实主义——即批判现实主义”。 (茅盾:《略谈革命的现实主义》,《文艺报》第1卷第4 期)

• •
2.《讲话》发表:革命现实主义确立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 个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的经典文本。毛泽东继 承发扬了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所阐 述的“党的文学”原则,对文学/文艺的党性原 则做出了最具有影响力的强调。他在《讲话》中, 不仅提出了文艺服从于政治,而且具体到服从于 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要求党 员、文艺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 的政策的立场。这样,文艺和政治的抽象关系就 被落实到具体的党的实际政策上来,更具有可操 作性,同时也更简单化和狭隘化。

延安时期,在左联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社会观 念与文学/文化观念在这里被借助于政权的力量 加以强行推广。这表现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 召开和毛泽东《讲话》的发表。

1. 整肃异端 • 延安出现了“暴露文学”,王实味的《政治 家· 艺术家》、《野百合花》,以及丁玲的《在医 院中》、《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杂文》、《三八节 有感》等代表性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们从自 己的角度对延安存在的所谓的“妇女歧视”“等 级观念”“冷漠”等现象进行了披露,并表达了 自己的不满;更主要的是在《政治家· 艺术家》中, 王实味对在延安已经确立的政治家和艺术家的既 存关系提出了挑战。

2. 革命现实主义发端的内部因素 • ⑴、五四新文化运动:革命现实主义的源头。 • 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或思想意识形态基础) 最早可追溯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新文化中, 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一些左翼倾向的哲学和 文化思潮得以传播,中国在这样的思潮启发下发生 革命,“劳工神圣”思想得以确立,开始出现“平 民主义”的对农民意识的弘扬倾向。周作人的《平 民文学》和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都可 看作是早期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端之作。


⑶、30年代,苏联理论家伏隆斯基: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
“革命的现实主义”在30年代最初原名为“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它是苏联理论家伏隆斯基在批判岗位派的 教条主义和割裂文化的历史源流中提出的。后在1934年9 月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 中被法律化。这个章程提出:

“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 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 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 与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 任务结合起来。”(转引自孟繁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连柯致格隆斯基的信,见倪蕊主编《论中苏文学发展进 程》,第34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诞生过程和斯大林对 “写真实”的理解,再清楚不过地揭示了这一方法 所隐含的政治意图。它的内涵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修 饰“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正是这个非文学 的概念决定了它的性质。“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 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 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是这一方法的关键, 它所隐含的指向和期待,也是与这一方法密切相关 的思想化、典型化、乐观主义等处理方式最有力的 依据。“透过脚手架将大楼看得一清二楚”,形象 地暗示了这一方法的实质性内容和要求。
三、左联时期: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
• 1.理论译介:左翼批评家周扬第一次提出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 • 当苏联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受到否定之后,在 苏联作家协会(后期拉普)的影响下,左翼批评家 周扬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 • 周扬于1933年11月《现代》第4卷第11期上发 表了《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 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一文。 这篇文章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成形具有 标志性意义。
• •
⑵、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臧原惟人:唯 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曾经留学苏联的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臧原惟人在 批判岗位派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他认为作为现阶段新兴阶级的无产阶级以唯物辩证法的方 法观察现实,它的写实主义区别于历史上任何新兴阶级的 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把这社会向怎样的方向前进, 认识在这社会上什么是本质的,什么是偶然的这事教导我 们。普罗列塔利亚写实主义依据这个方法,看出从这复杂 无穷的社会现象中本质的东西,而从它必然地进行着的那 个方向的观点来描写着它”。( 臧原惟人:《普罗列塔 利亚写实主义的路》,见《新写实主义论文集》,上海现 代书局1930年版。)
在与延安时期和1949年后的十七年时期的革命 现实主义创作的对比中,我们会发现蒋光慈和叶紫 的创作由于作家的在野地位,使得这些作品虽然也 给革命指出了一个光明的方向,但是它们对现实的 表现具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这是与后 来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最大的区别。
• •
四、延安时期:革命现实主义的确立
• •
4. 左联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 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意识在五四时期并不明显,而 且往往表现为善良的人道主义倾向。但当30年代到 来时,左翼思潮的风起云涌,使农民意识开始大规 模地占领文坛。左联是这种意识的忠心执行者。但 这时候的红色罗曼司的革命+恋爱,仍然充满了知 识分子的革命幻想(即当时所谓的“革命幼稚 病”)。蒋光慈、阿英、田汉、郭沫若等人都创作 了大量的这样的作品。 • 但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革命罗曼司已经开始 受到大规模的批判或者是匡正。1932年华汉(阳翰 笙)的《地泉》三部曲出版,瞿秋白等左翼批评家 借给该书作序的机会对“革命的罗曼蒂克”进行了 细致的清理。

⑵、“革命文学”倡导时期:“新写实主 义”——革命现实主义的萌芽。 • 进入20年代末期,中国文学运动开始由五四 时代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在这样 的背景下,以蒋光慈、成仿吾等左翼作家为主体 的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作家和理论家开始着手批判 传统(五四)写实主义,而提倡类似于苏联“唯 物辩证法创作法”的“新写实主义”。

2.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确立了革命现实主义 的基本内涵。 • 在左联成立前后爆发了一系列有关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的论战: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以及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的提出,标志着革命现 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正式出现。 • 鲁迅和左翼与新月派(陈源)、第三种人(胡 秋原)和自由人(苏汶)的论战,对革命现实主义 的观念进行了检验。在这些论战中,涉及到了后来 被反复提起的诸如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文学性与 政治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这些论战中,确立了 革命现实主义的基本内涵,那就是主张意识形态对 创作方法的直接介入,使文学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第一章 革命现实主义的前 发展时期(1919-1949)
一、革命现实主义的基本内涵
• • 1. 革命现实主义的名称演变 革命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 的名称。诸如:“新写实主义”、“革命现实主 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 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简称“两结合”)和“三 突出”等。 • 这里采用“革命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既考虑到 了“革命”这一概念的确定性,即它对左翼无产阶 级革命的指称;又考虑到了“革命”这一概念所指 的不确定性,因为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词典中, “革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内涵。
•ຫໍສະໝຸດ Baidu

2. 革命现实主义的性质
“革命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从语词的角度来说,它包含 两个部分,前者是说明:“革命现实主义”一开始就与“革 命”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紧密关联,在建 国后则与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与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走 向紧密相关的;后者则在于说明它是一种与传统现实主义有 关的创作方法。这两个语词的结合,即在“现实主义”这个 语词前加上“革命”的限制词,说明了“革命现实主义”这 一概念已经不单单是指称创作方法,而且已经是一种政治意 识形态;或者说它既是一种创作方法,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这一命名当然也为解放初期那些质疑者提供了可能性。秦 兆阳等人正是抓住了后者而强调了它的创作方法意义;相反, 那些批判者则正是抓住了前者而强调了它的意识形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