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
1.二战前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及改革
20世纪初期,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工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有杜威和帕克的教育思想、格式塔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运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及迁移理论,学校和社会中的进步主义等因素综合起来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怀疑以往课程的价值,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也日益激烈,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从而拉开了20世纪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幕。
20世纪前20年课程改革的理论主要来自于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论,是他的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实验。
1896—1894年,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主要进行的就是小学课程实验。
他认为,教育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需求达到统一,在教育史上是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课程设置要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家。
杜威指出,儿童与课程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起点和终点。
起点和终点联系起来的办法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把儿童的生活引入教材,把教材变为个人直接的经验,让儿童从“做”中学。
他主张学校课程应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联系的中心应是社会活动。
课程的目的就是围绕这些基本的社会活动来建立一座桥梁,沟通儿童和社会的联系,使二者协调起来。
这一时期美国小学课程的特点为:传统的“读、写、算”的比例下降,音乐、图画、户外活动等科目的比例显著增加,体现了小学阶段课程更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这一时期,美国摆脱欧洲传统,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通常被称之为“美国化的课程”。
其特点是加强课程同当代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考虑学生背景、层次、兴趣的不同。
20世纪初期至二战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十人委员会”和“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
1892年,美国“全国教育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以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主持的“十人委员会”,他们主张围绕以下9门学术性学科来组织中学课程:拉丁语、希腊语、英语、现代外语、数学(几何、代数、三角及高等代数)、自然科学(物理、天文、化学)、自然发展史或生物学、社会科学(历史、公民、政治、经济)、地理或气象学。
同时强调,一切学术性科目在促进智力发展方面具有同等的价值。
1913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任命成立了“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
1918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中等教育基本原则的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中等教育的办学目标、组织形式、课程设置等五个方面。
⑴中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及基本原则为: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养成就业职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运用闲暇时间,具有道德品质;
⑵中等学校应采取综合化的形式,适应美国人口背景的复杂状况,以满足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阶层的需要;
⑶中学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为具有不同需要——农业、工业贸易、职业及准备升读大学的学生服务;
⑷应该把新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原则、教育测量、教育评估的理论应用于中学的课程和教学实际;
⑸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联系。
2、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及改革
1958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个事件说明,美国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经被前苏联超越,国际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前苏联人在外层空间及在地球本身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美国教育质量和中学毕业生适应世界竞争能力的准备提出了挑战,严峻的形势迫使美国重新检讨教育政策,社会各界也纷纷要求政府彻底改造美国教育制度,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文理知识、训练有素的优秀人才。
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与修正。
这段时期的改革以《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主要标志。
1957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大大加强了教育总投入,各地的教学改革迅速发展起来。
这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重视掌握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强调发现学习。
加强了选修课程,允许中学生参加学院课程学习,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将它们与新的学习理论联系起来,确立了必修的、学术性课程的主体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著名报告《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第一句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处于险境,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正在被各国的竞争者赶上。
”①在全美国范围内再次掀起了“高质量教育”运动。
实施高质量教育改革以来,各学区在课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设置计算机课程;使用新型教科书;为特殊群体用特殊的教科书;提高数学、科学、英语各科的要求;增加家庭作业;低年级开设外语;减少非学术性科目等等。
报告还提出了一套中学课程的具体方案:主张加强中学的学术教育,制定“新基础课程”,即提高州和地方中学毕业的学术标准,凡要取得高中毕业文凭,必须在中学4年时间内学习4年英语、3年数学、3年科学、3年社会研究、半年计算机科学,并指出这五项新基础课是获得成功的基础。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及改革
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始,美国围绕中小学学生学术素养低下的严峻现实,先后发起了“学科结构运动”、“回归基础教育运动”、“高质量教育运动”等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学生学术素养的课程改革运动。
上述课程改革运动虽轰轰烈烈一时,但都因地方分权体制坚固、师生教与学水平低下、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过盛等因素的影响而未取得预定的效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各届总统都把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课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美国是以各种计划的形式对中小学课程的实施实行改革。
(1)《美国2061计划》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2061》计划是美国非官方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5年制定,是继“高质量教育运动”之后出现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
该组织针对美国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偏低的现状,强烈呼吁:“科学、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的改革必须列入美国的头等议事日程。
”2061年是哈雷慧星下次“光顾”地球之年,以该年命名试图突出这项教育计划的未来指向性。
该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在1985—1989年四年时间里,研究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思想,确立21世纪美国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并确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能领域中的基本知识、观念和技能。
主要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以及科际关联,学生应具有的科学的观念和态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第二阶段:在1989年—1992年3年的时间里,各专题研究小组根据上一阶段提出的改革总方案的宗旨和要求,设计课程改革的具体规划,开发多种适宜中小学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课程模式,明确各种课程模式实施所需的步骤、条件和手段,即将学生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模式和教育设计蓝图,其中教育设计蓝图主要包括教师培训、教育测试、教材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阶段:从1992年开始,用10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宣传中小学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计划,以征得国会、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同时,根据前一阶段所设定的改革方案,在一部分州和学区进行旨在理论论证和推广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依据此全面启动美国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计划。
(2)《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该战略是在“教育总统”布什的参与与主持下运作的,其构想是联邦政府通过加强与各州的联系和沟通,试图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上与各州达成共识,保持一致。
其实施规划包
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制定全国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整体策略
1989年《国家教育目标》和1991年《2000年的美国》的出台,为布什政府推行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
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是制定全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邦政府与各全国性团体和机构密切合作,顺利地制定了科学、历史、音乐、地理、外语等一系列中小学课程标准,同时,为协调课程标准与相关学科领域关系的课程改革整体策略也应运而生。
这种课程改革的整体策略从三个侧面展开:第一,全国的课程改革,它将制定各学科课程的标准、基本目标和要求;第二,各州的课程改革,它将确定各科课程的框架、结构和内容;第三,地方的课程改革,它要求各地通过对本地的实际状况的评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框架的规范,具体调整本地的课程设置、选择教材、课程实施、教师培训等事宜。
第二部分,詹姆斯·麦迪逊课程计划
以美国第四任总统,国家宪法起草人——詹姆斯·麦迪逊命名的课程计划,制定者试图赋予它感召意义,即把“詹姆斯·麦迪逊课程计划”认定为联邦教育部向全国推荐的实施《2000年的美国》战略及其要求的样板课程计划。
它试图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使中小学毕业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学术性学科内容,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和捍卫自己的观点,能够形成较全面的能力,能够善于理解。
该课程计划由幼儿园至八年级的课程计划和九至十二年级的课程计划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幼儿园至八年级的课程计划分三个阶段性部分,即幼儿园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和七至八年级三个课程计划。
九至十二年级的课程计划分为四个阶段性部分,即九、十、十一、十二年级的课程计划。
(3)《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1993年4月2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了题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国家性教育改革方案,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内容上,在原有的6项“国家教育目标”上又增加了2项,目的在于强调教师素质和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
在课程的规划上,新推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新增加了公民和政府、经济、艺术3门课程,使国家界定的核心课程在数量上增至8门。
另外,把编订全国性的教育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列为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具体实施规划如下:①
①完成国家教育目标的正式立法程序,建立起一个包括两党在内的“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以随时报告目标的实施进程。
②面向全体学生,由“国家教育目标和改进委员会”领导编订供各地自愿采用的课程标准。
③编订“学习机会标准”。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使教与学所必需要的条件保持一致,从而保证所有的学生有机会达到高标准。
④建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推动技能标准、职业标准的编订和实施,同时推行证书制度,以保证未来的美国工人接受世界上最好的训练。
⑤帮助各州和地方社区(包括政府领导人、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以及工商企业界领导)更多地介入学校的规划和改革运动,特别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⑥增强各州和学区的机动性与灵活性,摈弃那些可能妨碍教育改革负担过重的规章和其他要求。
1996年克林顿连任之后,对中小学教育先后发表改革建议和主张,具体目标是:8岁以上的儿童必须具有读写算的能力;12岁以上的青少年必须学会使用互联网;18岁以上的青年必须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成年人必须坚持并能够终身学习。
为此,他提出如下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②
①开展一场全国性的运动以实现教育目标。
②建设最好的学校,培训最好的教师。
③帮助所有儿童提高阅读能力。
④重视儿童早期教育。
⑤每个州应当给予家长为子女选择合适公立学校的权利。
⑥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⑦改善校舍与设备。
⑧在下个世纪,必须使第十三和十四年级的社区学院教育像现在的高中教育一样普及;同时,使大学对所有美国人开放。
为此,建议设立“希望奖学金”。
⑨在下个世纪,必须扩大学习的领域和在职培训的计划,真正实施终身教育。
⑩必须把信息时代的力量带入学校。
充分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和业已具备的相关资源,并建立新型的互联网。
4.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从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⑴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教育必须通过不断的变革来适应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其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关键。
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因为课程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如何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从课程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出发,更应把它置于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去理解。
⑵课程改革要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倡课程的多样性及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合作,课程结构的变化是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职业性课程和就业能力及职业选择能力训练的科目。
⑶课程改革是在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下展开,其中,联邦政府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90年代后的课程改革,一改以往的地方分权制的教育管理模式中的散漫,强调全国的总动员和联邦政府,特别是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协调、研究、管理、实验、推广等各方面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