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抗日战争之日本之败
[摘要]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间,中国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保卫民族生存、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放肆入侵的军国主义日本所进行的一场殊死的民族战争。
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的战争相持阶段,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共同帮助下,击退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于中华大地的侵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同时也是整个反法西斯阵营的胜利。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原因
一、日本战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在日军占领平津后,直至1938年10月的15个月时间内,日军调集重兵在正面战场向国民政府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展开了正面战场的全线抵抗。
其中大规模的会战有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在正面战场,由于日军的疯狂进攻及作战能力的强大,日军迅速占领了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地区,包括河北、察哈尔全部,山西、山东、绥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广东、福建等省一部或大部,中国军队伤亡109万人。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军队的全线抵抗,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并且大量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自武汉会战之后,中日战争便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从战争开始至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战战略防御阶段。
日军虽节节胜利,但不能完全摧毁中国军队,击溃中国政府,加之八路军、新四军的成长,迫使日军将精力转入沦陷区。
1938年8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1月蒋介石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也确认中日相持阶段已至。
中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区均被占领,丧失了91%的关税,97%的机器制造工业,75%的纺织工业,84%的铁道线,国民政府退至工业落后的西南、西北地区。
11月25日至28日,军委会在衡山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整顿军队,改变战略指导,重视沦陷区抗战,准备正面战场反攻。
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已停止大规模进攻。
同时扶植傀儡政权,掠夺中国资源,封锁中国沿海,企图拖垮中国。
经历了漫长的抗日相持阶段。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
1945年8月6日,为了避免采取大量伤亡的登陆战以及在先苏联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3天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
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塔协定》,在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于1945年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在华军力对比
日本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就一直以中国作为其主要的军事打击目标之一,并且长期为对日作战和占领中国做着准备。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在“富国强兵”政策的指导下,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兵制为楷模,大力组建新式军队和改革军制。
到1937年上半年,日本全国有总兵力448万。
其中,陆军常设师团17个,独立混成旅团、骑兵旅和守备队10余个,计60万人,预备役军人73.8万,后备役军人87.9万,补充并248万。
海军有4个舰队,大型舰艇200艘,共计190万吨。
海军航空兵中队中队91个,飞机2625架。
而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前,总共有陆军182个师,170余万人,预备役军人1.7万,海军3个舰队4.15万吨,9个空军大队共有战机314架。
中日抗日战争前日中军事实力对比,陆军比率为2.1:1,空军比率8:1,海军比率13:1.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日军在华军队有关东军73万人,中国派遣军62万人,共计135万人。
而日本关东军的主要任务是防卫北方苏联的进攻,因而在华实际参与正面作战的日军
不会超过在华日军的一半,而在中日战场进入抗日相持阶段之前,中国军队共打死打伤日军44.77万人,对在华日军造成了大量杀伤。
而日本在国内的大量预备役转为服役之后,在华日军的战斗力实际上是下降了。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大本营从中国战场抽调了大量日军部队投入了太平洋战场,导致日军在华实力急剧下降。
由于关东军受到苏联的牵制,日军在华占领区的统治只能依靠大量的汉奸、伪军。
而日军战斗力最强的十七个常设师团也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损失过大,在吸收了大量的补充兵员后战斗力也有了相应的下降。
因而在进入抗日相持阶段之后,在华日军的军力和战斗力均有所下降,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大量的陆军被投往太平洋战场,日军在华的军事力量已无法和战争爆发最初相比了。
三、中国抗战军力的变化
1924年建立的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建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支由国民党掌控的革命军队。
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及后来的国民党中央军就是在黄埔军校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黄埔军校教导团是黄埔军校建立的校军,也是国民党建立的第一支军队。
其后在教导团基础上扩充的中央教导总队在淞沪战场上为抵抗日军的侵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在黄埔军校建立之后爆发的先后两次北伐战争在名义上帮助国民党统一了全国,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八十四个军约三百个师,共二百二十万人。
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及云南等地的部队。
而且军队质素非常参差,不少是投诚及收编而成。
1935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围剿下遭到重创,各地军阀在多次冲突失败后大多服从国民政府的指挥,中国局势暂时处于平息的状态;为了应对日本帝国逐步上升的威胁,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预定将体制混乱、编制五花八门的各类师团进行统一化调整并配发新式武器装备及德国军事训练来强化战斗力。
整编目标计划将当时全国正规军力缩减成60个师约70万人,这项工作以中央军优先进行,到1937年对日抗战前已完成20个师的整编行动。
最后因对日抗战爆发而被迫中断,不过这项调整师编制仍成功推广到各系军队之中,抗战以后的师团都是以这套调整师体制进行整补与战力规划。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伤亡惨重,国军大幅扩编。
期间有数次全国规模的征兵活动,而国民党军队在战争时期通过“拉壮丁”等行为强拉兵员补充部队伤亡也是屡见不鲜的。
至1945年,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据统计抗战结束时,国民革命军的实际数量已达到六百万人。
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国军中陆军伤亡将士三百万人以上,当中将级军官阵亡已超过二百名,中下级军官更大幅伤亡。
此外,抗战期间国军亦首次离开中国,组成远征军,到缅甸与英印军共同作战,且亦屡有胜果。
实际上,在抗战刚刚爆发时,整个中国的国防力量只有194个步兵师(包括中国共产党八路军3个师,52个旅)共210万人,能作战的飞机314架,新旧舰艇66艘共4.15万吨。
在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的军队,几乎每个部队都短缺大量的单兵武器,且装备五花八门,这就造成了后勤无法及时完成补给,战斗力低下。
除了先期完成换装的20个德械师,其他国军部队缺乏大量的轻火力和密集火力武器,重武器方面几乎没有。
相比起中央军,其他地方派系部队几乎连基本的后勤补给都没有。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
当时日中军队在重武器的比率上达到了2:1甚至4:1的局面。
缺乏重武器甚至自身的后勤补给常常不到位,导致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相对与日军极其低下,以至于在太原会战时曾初现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师团同中国军队七十个师对阵的局面,甚至在战场上滑稽的出现了日军半个师团就能击溃几倍于己的中国军队的局面。
四、中日武器装备对比
从轻武器的主体枪械看,中国军队始终占优势。
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
中国方面,国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据相关资料记载,至1945年夏,八路军总数约90余万,枪支37万余支,平均每支枪不足20发子弹。
从当时双方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中国要稍优于侵华日军。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军界大多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
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外国购买,在国内仿造为“中正式”。
此种枪在二战期间也是德军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
在轻机枪方面,抗战时期中国各派系军队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7.9毫米口径的捷克式(与德式枪弹通用),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俗称“歪把子”)。
1939年,日军研制出九九式轻机枪,却没有大量生产。
在重机枪方面,中国军队使用的多属马克沁式,除需水冷这一麻烦外,可靠性相当好。
抗战后期,国军还大量装备了美制汤姆逊、英国的斯登冲锋枪。
日军重机枪为九二式,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
日军一直未装备冲锋枪类武器。
全面抗战前期,日军在重武器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从地面炮兵的对比看,中国轻重型火炮数量略少于日军,日制火炮虽然在质量上不如中国进口的一些德制装备,却有配套齐全和弹药补充能力强的优势。
抗战初期,国军进口了数百门质量优良的德制山炮和榴弹炮,以75毫米口径为主,却因炮弹需进口且运输手段落后,无法保障火力持续性。
中日军队作战时,一直流动性比较大,攻坚战很少,使用重炮的场合不多。
在野战中,双方主要使用轻型线膛炮和迫击炮,装备各有所长。
抗战初期,日军武器最大优势在空中,从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华日军一线作战飞机保持在500架左右,并依靠本国年产数千架的能力可迅速补充。
中国空军的飞机全依赖外购,开始主要使用美制霍克III型战斗机,随后使用苏联援助的伊-15和伊-16,性能与日军的中岛九七、三菱九六战斗机相当,却因飞行员和战机都缺乏补充能力而越打越少,空战主要依靠苏联志愿航空队。
1940年,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出现后,制空权完全落入敌手。
从抗日战争的武器对比中看出,国军的很多失利不能归咎于武器,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
以单项武器而论,抗战期间中国除海军方面无法同曰本相比之外,国军陆空装备质量并不算差,后期在数量和质量上还占优势。
但是在武器装备系统化、装备使用的专业化等方面,中方大大落后于曰本。
以枪支而论,因为当时中国以外购为主,而且比较杂乱,所以经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的情况。
反观日军的轻武器质量虽不算好,却实现了标准化、序列化。
重武器方面,中方虽然引进了许多飞机、火炮、坦克和车辆,自身却缺乏弹药、汽油等基本的保障能力。
大量设备经常“趴窝”不能使用。
曰本作为一个工业国,对自身装备能够有效地保障和维护,作战时,协同配合能力也远强于中方。
武器性能的充分发挥,还要依靠操纵者的精神、文化、体能素质和技术水平。
当时国军的兵源主要依赖抓壮丁,补充的多是农村文盲,上层又舍不得消耗弹药进行训练,造成战时装备使用效能极低。
五、日本战败原因探究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正式结束。
抗日战争,从来都不是一场独立的战争,这场战争只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远东战场的缩影,尽管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场战争意义非凡,但是我们仍旧需要将
这场战争放到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看。
我们可以知道,日本国小人少缺乏资源,经不起长期战争。
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数量众多,在这么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确实有信心将之拖到失败的一天。
但即使这样,抗日战争仍旧不是中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战争。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战败是有多重因素的。
首先,持久战理论。
日本是小国,在长期作战的过程中日本必定会消耗大量的战争资源和人口,在长期的战争之下,日本的国民经济和战争资源已经捉襟见肘。
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日本人死去,大量的战争伤亡已经使得日本国内的国民逐渐产生了反战情绪,可以说1945年的日本,已经没有战争潜力继续这样一场疯狂的战争了,这样一场战争的结果必将导致日本的灭亡。
其次,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大量的军力,使得美国可以快速取得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实际上,中国所牵制的日本军力只有当时日本在华兵力总数的一半,而迫使日本陆军最精锐的关东军一直据守在东三省的是北方苏联红军的威胁,也正是由于日本陆军过半的军力被苏联远东方面军的牵制,使得中国的持久战有了实行的可能。
第三,来自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物资援助。
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接连遭到重创。
在损失了广大的东部地区后,中国军队实际上的战备物资保障已有一定的隐患。
在苏联军机的援助和大量美式军械的支援下,中国军队大量部队被武装,并在战斗力以及装备上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同时也依靠这些外援,使得国民政府的政令得以畅通无阻。
第四,日本盲目的扩大战场葬送了自己的生机。
日军在尚未完全打败中国的情况下开辟其他战场,使得自己的军力受到牵制,同时加大了国内的物资经济压力。
开辟战场过大,兵力过于分散,使得日本海军先是在太平洋战场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后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打败了日本陆军精锐关东军,中国战场全面转入反攻,直到美军登陆日本。
日本可谓开局过大,一步败步步败。
总而言之,中国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抗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历史有太多的变数,我们无从推断中国是否能够依靠自己独立的力量去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但正是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帮助下,中国人民才能够尽快打败侵略者。
原因是多重的,与其说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打败了日本,不如说日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自取灭亡的道路。
当然,我们的胜利,是整个反法西斯阵营的胜利。
参考文献:
《抗日战争史》黄华文著,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