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杭州

白居易在杭州
白居易在杭州

白居易在杭州

少年时,曾随父避乱越中,广游江南,尤其钟情于苏杭。年过半百时得以出任杭州刺史,后又任苏州刺史,算是圆了平生心愿——“异日苛获苏杭一郡足矣”。不仅一郡,而且是两郡皆得,天堂(苏杭)圆满,可谓失意中的得意。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即州最高长官),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力排众议,筑堤保湖,兴修水利,引湖水农田。

白居易所筑之堤并非今之白堤。今之白堤东起断桥,西至平湖秋月,早在白居易之前已有,当时名白沙堤,或沙堤。但不知此堤为谁所筑,何时所筑。即使在白居易那个时候,也已是迷案了:“谁开湖西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白诗自注云:孤山寺路(即白沙堤)在湖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旧志云不知所从始。白居易在诗中屡次提及白堤,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等。

那么,白公所筑之堤在何处呢?说法不一。或曰在钱塘门北,由石函桥北至余杭门(即武林门)。或曰在钱塘门外即今日松木场到武林门外。《古西湖白公堤堤址新识》云:在钱塘门外,自东往西,经昭庆寺前,直至宝石山与白堤的东端相交接处。新《西湖志》曰:在今宝石山至湖畔居一线。我以为都不能作为确论。不过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即白公堤的.一端在钱塘门外,想必不会离钱塘门太远,也就是应在今天的六公园(或湖畔居)附近。后人虽知有白公堤,但由于它湮灭已久。而人们又怀念白公这位好“市长”,于是有意无意地把白堤附会成了白公堤。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白公堤的建筑,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是上湖,堤外为下湖;上湖蓄水,并建水闸,需要时放水,“渐次以达下湖”。这样既可防洪水淹没湖下农田,又可以蓄水,酌情泄流,农田,同时开拓了水上交通运输之便,利莫大也。但当初白公筑堤时曾遭遇很大阻力。好在白公早已经过认真的调研,胸有成竹,一一据理据实反驳,终使治湖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疏浚六井,便民饮水,安居乐业。

早在白居易之前数十年,李泌(722—789)出任杭州刺史时,就已开治六井,解决了杭州居民的饮水难题。杭州为江海故地,当时仍距海极近,地下水咸苦不能饮,居民惟有近山处凿井方得淡水,但远不够用。李泌利用一种有别于一般挖井手段的特殊方法开六井,以引西湖之水入城,供居民饮用。六井为:相国井、西井、方井(即眼井)、金牛井、白龟井和小方井(即六井)。相国井遗迹犹存,即在今井亭桥西天香楼侧。早时井上有亭,乃为纪念李泌而筑(李泌后为相国,故曰“相国井”)。而附近有一桥,便因井亭而命名为“井亭桥”了。如今井尚在,亭却没了,桥亦不见,只留下“井亭桥”之地名。

李泌开井40余年以后,有的井已经淤塞,饮水又成了问题。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同时,重新疏浚六井,以改善居民饮水。虽然只是重新疏浚,但也功不可没,体现了他“出任为官,重在救民济世”的思想,并与其捍湖浚湖的工程相配套,大大有利于杭州市民之生活。

3、设立浚湖基金,为后来官员立下规范。

白居易不仅自己任上亲力亲为,筑堤捍湖,疏井浚湖,而且在他回京离杭时,将自己俸禄的大部分留存官库,作为疏浚西湖的固定基金。用去多少,由继任者补足原数。嗣后沿袭成为一种制度,持续50年之久。这种规范对西湖的长治久安是很有益处的。即使这种制度后来作废了,但对后来为官者仍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白居易人物简介

白居易人物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 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 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 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白居易祖籍 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 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 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 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 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白居易、元稹的交往不但时间长久,诗歌唱和数量巨大,交情也十分深刻。白居易自己说是“金石胶漆,未足为喻”(《祭元微之》)。他们之间,曾经有“千里神交,若合符契”的奇迹发生。《本事诗?征异第五》记载,元稹为御史,奉派到梓潼(在今天四川江油一带)办案。白居易在京城,跟一班名流游览慈恩寺(大雁塔),于花下小酌。当时白居易写了一首寄给元稹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凉州。 凑巧的是,元稹当时正好走到梁州(在今天陕西省城固以西的汉水流域)褒城,而且也在同一时间里寄出了一首《梦游》诗,诗是这样写的:

《梦游》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梦中所见,完全符合白居易的生活情形! 白居易、元稹唱和频繁,不在一处的时候,通常以竹筒贮诗派人递送,“竹筒递送”遂成诗坛佳话。两人唱和诗篇的数量,白居易自己说是九百多首,其实应该有一千多首。有的时候,一次就能唱和上百首。白居易《因继集重序》云:“去年,微之取予《长庆集》中诗未对答者五十七首追和之,合一百一十四首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一。今年,予复以近诗五十首寄去。微之不逾月,依韵尽和,合一百首,又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二……”。难怪白居易说自己与元稹的唱和之多,“从古未有”。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多数是应酬之作,套话、场面话而已。但是,数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至少可以说明他们两人互相关注、交往密切,是无人可比的。自然,毕竟都是优秀的诗人,这其中也不乏深情动人之作。例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云:《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再比如白居易的《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 作者介绍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元稹》作品介绍《赠元稹》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5首。古诗名句“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就是出自《赠元稹》这首诗。 《赠元稹》原文 《赠元稹》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赠元稹》注释 ①作于元和元年(806)。 ②七年句: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799)冬赴举,至元和元年为七年。 ③左思《咏史八首》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要津水,此喻指官场显位。 ⑤处:全诗校:“一作要。”谖(xuān):忘。 ⑥元、白订交约始于贞元末年,白氏《祭微之文》:“贞元季年,始定交分。”阑:全诗校:“一作兰。” ⑦同登科: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应书判拔萃科登第。科,全诗校:“一作第。” ⑧同署官: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⑨方寸:心。 《赠元稹》赏析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诗人任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诗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 《赠元稹》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

白居易

白居易 摘要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齐名,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在生前流传最广的一位,且许多诗作迄今仍脍炙人口,影响深远。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诗魔长恨歌通俗易懂讽喻 白居易的诗歌现存近3040首。他最为重视的是讽喻诗。但他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诗。代表作《新乐府》50首,集中体现了诗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对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规谏之辞。如《卖炭翁》序为:苦宫市也,揭露朝廷以宫市方式强行劫夺百姓资财。但《新乐府》诗也存在著从理念出发,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篇对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有所讽刺,这是引起长恨的原因。后半篇却以充满同情笔法描写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诗的主题思想从讽刺转为同情的美意——杨的执著爱情。这是长恨的正文。在艺术的表现上,前半篇写实,后半篇穿插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仙境。全诗语言声调优美,抒情和叙事交融一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进,勇於将白话并入诗中,将老旧的诗词格式进行改造,白居易主张君爱咬文嚼字,我爱老妪能解。一次行於孤山寺,在堤上走呀走,吟出《钱塘湖春行》,并将诗吟给堤旁的老婆婆。老婆婆听了觉得此诗极好,但是

白居易与杭州

白居易与杭州 白居易少年时,曾随父避乱越中,广游江南,尤其钟情于苏杭。年过半百时得以出任杭州刺史,后又任苏州刺史,算是圆了平生心愿——“异日苛获苏杭一郡足矣”。不仅一郡,而且是两郡皆得,天堂(苏杭)圆满,可谓失意中的得意。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即州最高长官),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力排众议,筑堤保湖,兴修水利,引湖水灌溉农田。 白居易所筑之堤并非今之白堤。今之白堤东起断桥,西至平湖秋月,早在白居易之前已有,当时名白沙堤,或沙堤。但不知此堤为谁所筑,何时所筑。即使在白居易那个时候,也已是迷案了:“谁开湖西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白诗自注云:孤山寺路(即白沙堤)在湖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旧志云不知所从始。白居易在诗中屡次提及白堤,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等。 那么,白公所筑之堤在何处呢?说法不一。或曰在钱塘门北,由石函桥北至余杭门(即武林门)。或曰在钱塘门外即今日松木场到武林门外。《古西湖白公堤堤址新识》云:在钱塘门外,自东往西,经昭庆寺前,直至宝石山麓与白堤的东端相交接处。新《西湖志》曰:在今宝石山麓至湖畔居一线。我以为都不能作为确论。不过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即白公堤的一端在钱塘门外,想必不会离钱塘门太远,也就是应在今天的六公园(或湖畔居)附近。后人虽知有白公堤,但由于它湮灭已久。而人们又怀念白公这位好“市长”,于是有意无意地把白堤附会成了白公堤。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白公堤的建筑,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是上湖,堤外为下湖;上湖蓄水,并建水闸,需要时放水,“渐次以达下湖”。这样既可防洪水淹没湖下农田,又可以蓄水,酌情泄流,灌溉农田,同时开拓了水上交通运输之便,利莫大也。但当初白公筑堤时曾遭遇很大阻力。好在白公早已经过认真的调研,胸有成竹,一一据理据实反驳,终使治湖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疏浚六井,便民饮水,安居乐业。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 (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东北)。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 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和 左赞善大夫, 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又历任杭州、 苏州刺史, 官至刑部尚书。 他在文学 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着名的“新乐府”的倡 导者。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广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 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 》也很有名。着有《白氏长庆集》。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 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 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 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 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 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 有的喊: “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 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 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 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

拓展阅读:《忆江南》词二首(白居易)

忆江南词二首 白居易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译文 (其二) 想念江南,最想念的就是杭州。月下在山中寺里寻找桂子观赏,躺在杭州郡衙亭子里看潮。什么时候能再游玩一次呢? (其三) 想念江南,第二想念吴王宫殿。饮下一杯吴酒,看成对起舞的吴国美女,就像醉酒的芙蓉一般美艳。迟早我还会再次遇见。 赏析: 这两首词与课文中的一首是同时作的,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 在杭州,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灵隐寺。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

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是在公元 822 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的。下面 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欢迎阅读。 题解: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全诗作者以“行”字为线索, 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 受。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 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 785~ 804 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 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 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

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 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 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 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 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 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 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 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 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 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 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 欣赏的感受和判断, 这就使客观的自 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 使读者受到感染。 前代诗人谢灵 运“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 受到激赏, 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 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 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 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 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 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 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

走进白居易

走进白居易 宋冉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白居易,并了解他的生平。 2、学习白居易的古诗,并流利背诵。 3、让学生走进白居易,感受国学经典。 二、学习重难点: 1. 让学生认识白居易,并了解他的生平。 2、让学生走进白居易,感受国学经典,并背诵其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白居易。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在这诗的国度中,我们已经欣赏过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还领略过诗圣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这众多诗的明星中,今天我们又将认识哪位古诗明星呢?猜一猜他是谁?猜到就举手。 2、投影诗人白居易的资料: 这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并影响深远的中唐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到新罗和日本。这位诗人在唐朝可以说是一个偶像级的人物,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之广,连小孩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在传唱。人们耳熟能详他的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

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想一想课下你还搜集了白居易的哪些资料或故事。 生:在我们辛店有白姓的人氏,或许是白居易的后代,而且辛店这里还有一个白居易故居。作为辛店人,白居易在我们这里很有名,和多人都能背诵他的几首诗。 4、介绍白居易勤学的小故事。 投影: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 白居易真是勤奋刻苦啊! (二)、学习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勤学诗人十六岁时写下的这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投影古诗)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指名朗读古诗,纠正字音。 3、学生自学书上的助读、注释、大意。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自学。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提问:通过助读,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介绍词语的意思?生答词义。 谁能给大家介绍这首诗的大意。 5、在了解这首诗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古诗。 指名朗读。 女生读,男生读。 师生接读古诗。 6、师:这首诗深受人们喜爱,还把它编成歌,排成舞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同学们可以跟着轻声地唱唱。

论白居易《甲乙判》

论白居易《甲乙判》中“礼”与“法”的体 现 1 引言 我国的判词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判词叫“书”、“鞠”,后又出现了“判”、“判词”的叫法,并流传至今。从现有的文物资料的记载来看,我国判词文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学者经过对西汉中期的《春秋决狱》,唐代的《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南宋的《名公书判清明集》,明末的《折狱新语》等不同时期判词的研究,证实了我国的判词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整体上来看,还要属唐代判词发展的最为成熟与规范。 判词在唐代得以迅速发展绝非偶然。从其社会背景来看,唐代立法制度的成熟和法律文书的完善为唐代判词的成熟提供了土壤,反过来,判词的逐渐成熟也为立法提供了事实根据。另外,唐代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判词的写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判词在唐代的兴盛。唐代吏部考查仕子的项目有:身、言、书、判,其中判是最为重要的。正如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洪迈所言:“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县邑,莫不皆然,非读书善文不可也。”综上所述,唐代的法律制度及科举制度从客观上、整体上推动了判词的写作,将判词的写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白居易的判词在唐代也是备受瞩目的。晚年的白居易退职以后,将自己早年为应试而制作的“拟判”挑选了一部分辑录成书,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甲乙判》,这部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具体的时间、地点,案件中的人物也都是以甲、乙、丙、丁来称呼,故名为《甲乙判》,载于《白氏长庆集》第六十六、六十七卷。又因为判词共有一百道,所以又称为《百道判》。《甲乙判》实际收录了一百零一道判词,多出的一判,是白居易将他在贞元十八年“书判拔萃”考试答卷收录进

元稹和白居易唱和诗

元稹和白居易唱和诗 和乐天赠樊著作 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舍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 和乐天感鹤 我有所爱鹤,毛羽霜雪妍。秋霄一滴露,声闻林外天。自随卫侯去,遂入大夫轩。云貌久已隔,玉音无复传。吟君感鹤操,不觉心惕然。无乃予所爱,误为微物迁。因兹谕直质,未免柔细牵。君看孤松树,左右萝茑缠。

既可习为饱,亦可薰为荃。期君常善救,勿令终弃捐。 和乐天折剑头 闻君得折剑,一片雄心起。讵意铁蛟龙,潜在延津水。风云会一合,呼吸期万里。雷震山岳碎,电斩鲸鲵死。莫但宝剑头,剑头非此比。 酬乐天早夏见怀 庭柚有垂实,燕巢无宿雏。我亦辞社燕,茫茫焉所如。君诗夏方早,我叹秋已徂。食物风土异,衾裯时节殊。荒草满田地,近移江上居。八日复切九,月明侵半除。 酬乐天劝醉 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沉机造神境,不必悟楞伽。酡颜返童貌,安用成丹砂。

【课外阅读】白居易诗歌成就

【课外阅读】白居易的诗歌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

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

白居易全面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

浅谈白居易的“西湖景与情”

浅谈白居易的“西湖景与情” 摘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成就极高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时写了大量赞美杭州的诗作,其浅显易懂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情绪基调,都为世人所称道。杭州景在他的笔下夹杂着独特的赞赏与眷恋之情而体现出一股独特的美好。而其描写杭州西湖的诗作对后世也产生极大的观赏效应。 关键词:白居易;杭州任职;西湖美景;春色悦人;眷恋之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饮先生”。祖籍为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着“诗魔”和“诗王”的称号。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二年时出任杭州刺史,在他在杭州任职的三年时间里,写下了近四十首吟咏杭州、西湖美景的诗歌。这些诗歌多角度地展现了杭州作为“东南第一名州”的自然魅力,多层次地反映了人生经历已五十多年的白居易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活画出一个天才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赞美,及其对杭州春色悦人的赞赏和卸任时对西湖的深深眷恋之情。 一、《钱塘湖春行》:漫步西湖,赏旖旎春光 此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是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即为最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居易描写西湖春光的点晴之笔。用“早”字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觉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而后两句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看到了马蹄在草地上时隐时现的情境,分外有趣中便写入了始终,而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白居易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独具慧眼地发现西湖的动人之处,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而诗人又有着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才会有着这样动人动心的赏春赞春之诗。 二、《杭州春望》:“望”中的杭州风华图 《杭州春望》作于长庆三年春,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起,就像是一幅画,名叫《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井然有序。同时,将写景同咏古,自然风景同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 确实很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且白居易在他的诗歌 当中还有一副关心天下苍生的情怀,还有类似《琵琶行 》这样“怜香惜玉”的文字,但是走出诗歌的成就,白居易恐怕很难成为一 个品质良好的文人。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家伎, 就是古代豪门蓄养的歌妓, 最有名的两个就是 樊素和小蛮,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白居然还写过这样的诗词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其中小蛮腰说的就是歌姬“小蛮”本人的腰。 当时白居易的官位是正四品, 只可以养女乐三人, 但是白居易家中歌舞升平 很是热闹,这些家伎需要当侍妾,还要当歌女舞女有时候还要当丫鬟,在白居易 的栽培之下, 她们的能力和品质都比其他人家的家伎好上不少, 于是白居易以此 为傲。 他自己在文章中曾表述过:“三嫌老丑换蛾眉”,10 年的时间内家伎都换 了 3 次,每到 3 年时间,他就觉得她们老了变丑了,需要有更年轻更漂亮的替换 掉这些人。可是白居易当时的年纪已经是风烛残年,漂亮年轻的家伎也不过才 17 岁 18 岁呀。 白居易白天出门的时候, 一般也会把这两个漂亮姑娘带在身边, 其他家伎换 了一批又一批,这两位算是元老。 他 60 多岁的时候得了疾病半身不遂,他把家里最值钱的一匹马要卖掉,让 樊素和小蛮嫁人, 但是那匹马生性烈狂叫不止不离去, 樊素和小蛮就表示她们也 不会离开白居易。但是在白居易 70 岁的时候,两个人一起离开了他,相信白居 易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和他风流倜傥的性情不无关系吧。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相关文章:



描写杭州的中国古诗词集锦

描写杭州的中国古诗词集锦 1.《西湖十景》诗: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花港观鱼) 2.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宋)苏轼 天欲雪,去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3.梅花(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4.点绛唇暗香(宋)王十朋 雪径深深,北枝贪睡南枝醒。 暗香疏影,孤压群芳顶。 玉艳冰姿,妆点园林景。 凭栏咏,月明溪静,忆昔林和靖。

5.《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6. 《长相思》(南宋)林升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9.苏轼《夜泛西湖》: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0.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1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 谒岳王墓(十五首)袁枚(清)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3.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装,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任职情况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20xx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20xx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0xx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

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0xx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1.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20xx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

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歌

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歌 由于白居易曾在杭州任官,故曾写了不少有关描写西湖的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描写西湖的诗歌,欢迎阅读! 1、《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3、《答客问杭州》 白居易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4、《西湖留别》 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5、《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6、《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7、《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轶事典故 自酿美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素口蛮腰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