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人品

——心底无私白居易一生始终不渝为兼济天下百姓而努力,有外力影响,如家庭和前辈的影响等,但根本作用还在于内力,在于心底坦荡无私。因为坦荡无私才不怕当权者“扼腕”、“切齿”,才能为兼济百姓做些事情。这种坦荡无私从他一迈进仕途就主动公开自己的俸禄看得清清楚楚。宋人洪迈在《容斋五笔》卷八《白公说俸禄》中写道:“白乐天仕宦,从壮至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白居易采用诗歌的形式主动将自己的俸禄公之于众,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

贞元十九年(803年),32岁的白居易以书判拔萃科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过上了唐代“公务员”的生活。一进入仕途白居易就公布了他的收入,他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刚参加工作,白居易的工资是一万六千,有房子住,还有仆人供使唤,不仅衣食无忧,公务也不怎么繁忙。

几年之后,到了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升职了,出任左拾遗,虽然是一个小官,只有八品,但工资跟着增加了一倍:“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每年工资是三十万。看得出来,对于这份工资,白居易觉得太高了,有些受之有愧。二年后,白居易改官京兆户曹参军,工资又发生了变化:“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每月四五万,一年就是五六十万,并且每个月还可得到一定数量的大米的。

宝历元年(825年),54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这时候他的工资已经相当高了,“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白居易辞去河南尹,再次被授予品级较高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此时工资已经是他刚做官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两年后,大和九年(835年)九月,诏命白居易由太子宾客出任同州刺史,白居易以病为由谢绝任命,十月升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随着官职的上升,工资也涨到了顶峰,“月俸百千官二品”。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按唐制,官员致仕能领到一半俸禄,白居易在临死之前的会昌五年(845年)还不忘留下《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最后晒一晒工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做官拿官俸,无可厚非。而白居易拿了官俸却内心不安。早年在周至县尉任上,看到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靠在麦田捡麦穗“充饥肠”的“贫富人”,想想自己“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情景,由衷地发出“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今日不能忘”的感叹。其实岂止是“自愧”,白居易还总想着决不能辜负自己到手的俸禄。“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这是他刚参加工作任校书郎时的俸禄;“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这是他最后升为太子少傅时的薪酬,相比第一份工资早已翻了几番。难能可贵的是,白居易不时流露出“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厚俸将何用,闲居不可忘”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在以此警诫自己:为官要尽职尽责,对得起国家和“纳税人”。

白居易懂得他的俸禄来自于民,更懂得用之于民。五十三岁离任杭州刺史时,把节余的俸禄捐给杭州官库,以备后任者经费不足时急需,待经费宽裕时再补足,如此往复,持续五十年之久。晚年,在谢世前二年,已经七十

三岁且又疾病缠身的白居易又拿出自己的家财疏浚龙门八节滩,如此善举恐怕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不多见。

在唐代,公布财产还不是做官的必备条件,白居易是自己主动公布财产的。有人做过统计,《全唐诗》中,涉及“俸禄”的有114处,其中40处来自白居易,一个人占了三分之一还要多。仔细想一想,让官员的财产多晒一些阳光,不仅是反腐惩贪的有力措施,也是防止官员贪腐的一道狙击墙。白居易一不贪二不腐,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自然就把心思用到兼济天下百姓方面了。

明代大贪官宰相严嵩心里只想着如何捞钱,对这个大贪官的抄家工作竟然前后持续了二十余年,当时专门编了一本书《天水冰山录》来记录其被抄财产,其中,有金13171.65两,净银2013478.9两,各式金银器皿、玉器、首饰、家具和珍贵字画、珍贵书籍数千件,房屋宅基地57所,田地山塘27161.819亩……这样的家伙心里会想到老百姓吗?

白居易的坦荡无私,不仅表现在主动晒自己的俸禄,而且牢记先贤甘棠遗爱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总觉得为百姓做得还不够。

白居易对甘棠有很深的敬意,在他的诗中多次使用甘棠典故。

其一,白居易在《别桥上竹》中提及甘棠。原诗是:

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

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

此诗作于白居离别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之时。白居易于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三年后即元和十三年(818年)改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夏,自忠州召还,拜尚书司门员外郎。此“别”应该是召还朝廷之时之分别。这里有东坡,是白居易常常散步流连忘返的地方;这里有桥,可能就是通往东坡

的小桥;这里有竹,也可能是当年白居易亲手栽植的竹。

全诗含义是:我从小桥上经过,一丛丛竹横斜里穿出,没有行列,凌乱得只怕影响他人的行走。我很惭愧,我离开了这里,并没有留下什么遗爱,我不能使这些竹子变成甘棠的化身,就像召公留下遗爱一样。这是白居易的自谦,足见白居易的忧民爱民之心与传统遗爱是一脉相承的。其二,白居易在《别州民》一诗中提及甘棠。原诗是: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长庆四年(824年)离任杭州刺史时,面对归路上依依不舍的杭州百姓,发出的感叹。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曾带领百姓筑湖堤、疏六井。“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这句话用了甘棠这一典故,是说我白居易何德何能,并没有在杭州做出什么造福于民的事迹来,你们怎么都在离别时潸然泪下呢?其三,白居易在《三年为刺史二首》中提及甘棠,原诗是: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城郡中,题诗十馀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这二首诗的内容一致,都是表白自己在杭州为政清廉的。第一首的含义是:我在这里做了三年刺史,为政并没有留下好印象,并没有百姓的口碑载道。我不过是杭州城里题过十几首诗而已。惭愧的是这些诗不是甘棠诗,我去了以后会不会有人思念我呢?第二首的含义是:我在杭州任刺史三年,战战兢兢地忍耐着千辛万苦。临别我只向天竺山取了两块石头,有这个已经抵得上千金价值了,还只怕这有点伤我的清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