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中国当代诗三首

从容说课

《中国当代诗三首》包括郑愁予的《错误》、舒婷《致像树》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错误》一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说,描写了一个女子等侯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全诗明快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鉴于此,本教案从介绍郑愁予其人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抒情主人公的处境,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在读中感悟诗人的离愁别绪。诵读感悟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此首诗的教学重心放在了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上。在反复诵读的同时,逐层设置思考题,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诗中的字字句句都给人一种非常清新、温暖的感觉。诗人在诗中真诚地祈祷,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海子是一个追求尘世幸福的人,但海子又是一个追求幸福而不得的人。挥之不去的悲凉,质朴本真的语言,面临生命中两难的心境,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余地。鉴于此,本首诗的教学从了解海子入手,激发学生阅读海子作品的欲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层次探讨,以达到把握诗歌脉络、理解诗人内心境界的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感悟各首诗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并将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作为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像树》吧。

二、解题

关于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年~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浓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释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像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2.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①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②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像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

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爱情这个话题历来是永恒的。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更有人说,爱情使人迷惘;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致橡树》去寻找答案吧。

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

出示投影

痴.(chī)情慰藉.(jiè)霹雳

..(pīlì)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

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让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

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考: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要么“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要么“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集体朗读第二层,然后思考: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的几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2)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

经教师点拨后明确:(1)本诗结构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2)从感情抒发上看,第1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第2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从第1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