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历史之太平天国起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解历史–太平天国起义
大清的盛极而衰,始于乾隆末年。

清朝国祚二百七十多年,康雍乾三朝就占了一半,一百三十八年。

至十全老人乾隆驾崩,嘉庆掌朝,是公元1799年,盛世的虚幻很快云散,否则嘉庆也不会立刻诛杀和珅,整饬吏治,并提出“咸与维新”以图重振朝纲。

更直接的证据是嘉庆年间,农民起义已经如火如荼,清政府不得不动用正规军并组织寨堡团练联合围剿,1805年,川、楚、陕农民起义被镇压,1813年,又镇压了北方爆发的天理教起义。

而彼时,西方的鸦片已开始流入大清,嘉庆严禁鸦片,严令闭关锁国,与英法列强的关系紧张。

至1820年,道光帝即位,继续实行锁国禁烟,1839年的虎门销烟引发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被迫与英国签署第一份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次年开放五省通商,清政府的大门自此洞开。

非不为也,力所不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孤芳自赏的天朝大国已经被西方的现代化弯道超车,对外的衰落是迟早的必然。

而对内的压迫剥削则变本加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和陕西回民起义都是在这个时期酝酿萌生的。

洪秀全(1814-1864)是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人,屡试不第。

1844年,他与表亲冯云山(1815-1852)、族弟洪仁玕(1822-1864)从中国第一个传教士梁发(1789-1855)所编著的《劝世良言》中接受了某些基督教教义,后自行洗礼,并开始了传教活动,信徒日增。

至于说洪秀全一开始是真心信教而投身传教,还是已有反意、借传教收徒网罗势力,似乎并无确凿定论。

但大多数人是倾向后者的,一是所谓斩妖除魔和《劝世良言》中要求笃信上帝,现实赎罪、来世进天堂的宗旨似乎是相左,二是洪秀全妄称自己为上
帝二子、耶稣之弟(还有传言说早在他接触基督教之前多年就曾在梦中被一男神赐金剑令其斩妖),不是精神分裂,就是处心积虑。

毕竟洪秀全能搅得天下波浪滔天竟而立国称帝,是个雄才大略的政治领袖无疑。

至于后期他是不是陷入虚妄、自以为真了?也有可能。

1848年初,冯云山在广西被地方土豪士绅以“聚众谋反”之罪逮捕,后被信徒集资贿赂得救。

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团营令,要求会众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团营编伍,开始武装反清,初以“太平”为号,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实行公有财产制。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后人将这天定为金田起义纪念日。

3月23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后改称天王。

1851年底,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分封诸王,杨秀清(1823-1856)为“左辅正军师”东王、九千岁,萧朝贵(1820-1852)为“右弼又正军师”西王、八千岁,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南王、七千岁,韦昌辉(1823-1856)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称六千岁,石达开(1831-1863)为翼王,诸王受东王节制。

又在冯云山的构想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推中国首个阳历“天平天历”,发讨清檄文,史称“永安建制”。

1852年4月,太平军北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途遭清军拦截,冯云山被炮火击中后伤重而亡。

5月太平军转战湖南,克道州、郴州,萧朝贵率偏师袭击长沙,在攻城时战死。

洪秀全、杨秀清闻讯急率主力至长沙,但此时清军已重兵云集,三月未克,遂撤围北上攻克岳州(今岳阳)。

冯云山、萧朝贵之死是太平军的重大损失,冯云山一手创制了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不仅是太平天国大业的奠基者,也是富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萧朝贵和杨秀清都是天父托体的人物,一样足智多谋,但萧比杨要正直豁达得多。

至此初期五王只余石达开一个光明磊落的干才,而杨秀清、韦昌辉虽有才具却都心胸狭隘,二人后来的权争内乱直接导致了内部的大分裂,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始作
俑者。

当然,太平天国发展的初期,杨秀清确实居功至伟,在冯云山被捕、会众离心的时候,灵机一动假借天父附体传旨天兄,既稳定了人心,又把神话了洪秀全;之后,这套神话把戏成为鼓舞士气的有效工具。

永安被围时,又及时识破了奸细,避免了起义军胎死腹中。

至攻长沙不克,又是杨秀清提出了东征江南的战略。

而起制定的《行军总要》也显示出颇为成熟的军事才能。

但成也东王、败也东王,至南京执掌天朝大权后,居功自傲,频频用天父托体排斥异己、抬高自己,以至威胁天王地位,直到引发大乱。

天意。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

太平军人数骤增,越战越勇,至1853年3月,攻克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

3月29日,洪秀全率文武百官在百姓的跪迎欢呼中进入金陵城,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今天的总统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大清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

此时距金田起义仅仅两年。

胜利来得太快太快了,天王和诸王于是都过上了锦(金)衣玉食的奢靡生活,及至后来大大小小的王(洪秀全封了上千个王)也莫不如是。

虽然颁布了《天朝田亩智度》这样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纲领,但理想得向现实低头,实际上为了生存还是允许地主“照旧交粮纳税”。

太平天国,只实现了一个封建共产主义的雏形,而“平均”的实践,反而不如“封建”的实践来的自然深入,这群理想主义者,倒在了苦尽甘来、封王拜相的现实主义果实之下。

也难怪,他们的信仰实在无法与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思想相融,以致于不能吸引思想人才的加盟,群体的眼界始终还是low了,除了后来的洪仁轩算是个明白人。

同年,英国公使兼香港总督文咸爵士亲至天京与北王及翼王会面,表达了中立意见。

年底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也访问了天京。

可见,除了隔岸观火坐收渔利,西方列强已看出太平天国的实力不可小觑,与大清有得一拼。

1853年5月,天王命林凤祥、李开芳率师两万人北伐,一度进至天津附近,但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

至1855年3月,林凤祥在直隶受伤被俘,被押到北京处死。

李开芳也在山东被俘,6月在北京被处死。

北伐失败是太平军轻敌冒进的结果,也可能是为了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围困压力,但估计情报工作并不好,没有掌握好时机和指定周翔的应变计划,一如明末红巾军的刘福通,也派出了三路军队北伐西进,结果都在转战途中一一失败。

既然建都,稳固和扩大根据地就是最稳妥的办法,否则,不如全军集全力直捣北京,如明末的李自成,则胜算要大得多,如此历史也许不同。

才三十九岁,就迫不及待地建都坐龙骑了,说明洪秀全的胸怀和格局都小了些。

在北伐的同时,1853年6月,太平军造战船,溯江西征,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有效扩大了根据地。

为反击太平天国,清钦差大臣向荣(1792-1856)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江南大营”;清钦差大臣琦善(1790-1854,就是那个割让香港的议和派)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

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曾国藩(1811-1872)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

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复陷武昌。

曾国藩的湘军是以门人故旧为核心班底,兵丁也多为乡里宗亲,然后用礼法和个人威仪打造团队的忠诚,用以身作则和赏罚分明的严厉军纪形成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初生的湘军比之陈腐不堪的绿营兵焕然一新,虽然战斗经验不足,但成长很快,其实和太平军在整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把自己立在了维护皇朝统治、维护儒家正统的正义制高点上,得到了天下士人的响应,这一点对之后双方大势的消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856年4月,太平军克扬州,燕王秦日纲(1821-1856)攻破“江北大营”,时琦善已病死军中,接任的钦差大臣托明阿(?-1867)被革职。

6月,杨秀清和秦日纲又攻破“江南大营”,向荣愧愤而亡。

天京三年之围遂解,太平天国形势大好。

此时如能整军北伐,则战略主动将在太平军手中。

遗憾的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革命阵营的瓦解往往始于内部。

出幺蛾子的是杨秀清,已是一人之下的东王杨竟借“天父下凡”迫天王将自己由“九千岁”封为“万岁”,真是利令智昏,要反即反,否则与天王平起平坐,让洪秀全如何自处?而使事态失控的是韦昌辉,他乘机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犹豫,后来有人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企图(存疑?),天王遂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铲除东王。

“天京事变”爆发,韦昌辉率军袭破东王府,杀杨秀清及其家人,又大开杀戒杀掉东王幕府亲兵及其家人两万余人,及翼王石达开归来,痛斥韦昌辉滥杀,当夜被迫逃出天京,而韦昌辉又讨得天王密令屠杀了翼王府。

出逃的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

韦昌辉的滥杀使得上下离德,多数官民对其不满,天王洪秀全只好妥协,下诏诛杀了韦昌辉,倒霉的秦日纲因参与袭杀东王也同时被杀。

11月,石达开回到天京,主持军政,不计私怨,不咎部属,人心得以安定。

但三王死难,国失栋梁,而且石达开与天王之间已心生嫌隙。

好在李秀成(1823-1864)、陈玉成(1837-1862)、杨辅清(?-1874)等新生代将领走上一线,内乱的形势得以恢复。

但好景不长,天王对石达开的猜忌日增,对主持军政的石达开并不授予“军师”之职,而且封了自己的两个兄长为王以牵制石达开。

1857年5月,石达开避祸出走,这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后,天王迫于内外形势下诏调石达开回京,但石达开拒绝,但调陈玉成、李秀成等回援天京,自己则以“通军主将”的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征战,洪秀全诏准。

此后,“翼王西征”。

石达开先后转战于天京外围的闽、浙、赣等省,牵制清军,缓解了天京、安徽两地的军事压力。

1859年春,石达开入湖南,发动“宝庆会战”,欲先取上游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彼时湘军正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只得全力援湘。

在湘军的重兵驰援下,石达开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

1861年年9月,石达开自广西北上,计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

期间转战蜀、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于1863年4月突破长江防线,但在大渡河被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陷入重围,多次突围不成。

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1793-1867)遣使谈
判,经协议,太平军遣散四千人,余两千保留武器随行,在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太平军被屠戮。

1863年6月,石达开在四川成都被凌迟处死,是年三十二岁。

石达开本是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不仅军事过硬,而且深得人心,如能和天王同心同德,再开创一番新局面不是没可能。

可惜可叹,石达开之死,对太平天国是巨大打击,对清军则是巨大鼓舞,因为无论曾国藩还是左宗棠,都对石达开心怀敬畏。

但诛杀石达开的骆秉章,作为晚晴中兴名臣,不仅受到朝廷嘉奖,也因为为官清廉、平寇戡乱而被蜀地民众所爱戴,去世后湘蜀两地民众自发建祠祭祀。

这说明了什么?太平军在信众之外缺乏群众基础、或者说翼王缺乏动员能力?还是说大清虽陈腐衰落,但还远未到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成都,起码尚能安居的湘蜀民众仍视朝廷和父母官为正统,视太平军为流寇。

时也。

1858年,清复建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继续围困天京。

9月,陈玉成、李秀成率军攻占浦口和扬州,大破江北大营。

湘军乘太平军东下,攻安徽经太湖直扑安庆,李续宾(1818-1858)军连陷潜山、桐城、舒城,攻三河镇,进逼庐州(合肥)。

陈玉成、李秀成分率军驰援。

11月,陈玉成克三河清营,次日两军决战,太平军歼清军六千人,击毙李续宾、曾国华(1822-1858)。

湘军被迫从安庆外围撤兵。

1859年4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玕(1822-1864)由港抵京,颇为秀全所器重,不久被封“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抚朝纲干王”,总理朝政。

洪仁轩阴差阳错地错过了随洪秀全起义,避祸香港数载,潜心学习西方文化,眼界开阔,从其撰写的《资政新篇》可见一斑,其改革虽然于实践中未得全面实施,但也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的气象。

为了平衡老臣的不满,洪秀全又加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朝政遂安。

1860年2-5月,李秀成二破清军江南大营,顺势扩张了苏南根据地。

此次失败宣告了大清官军“绿营兵”的彻底失败,也给了曾国藩们发展壮大的机会。

同年曾国藩举荐
李鸿章为江苏巡抚、组建淮军,推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组建楚军,之后正是这三支军队,完成了对天平军和捻军的围剿和绞杀。

曾、李、左虽是文人将兵,但都善于学习、坚毅有谋、带兵有方。

当然也不能说因此他们的战略战术能力就比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们强,伯仲之间吧,曾对石达开甚至惺惺相惜,但还是那句话,时也势也运也。

大势(民心、士人之心)其实还不在太平军一方,本来占领南京后有机会重新树立新的反清形象(而不是迷信一般的奉天父之命杀清妖,凡是为清效力的都是妖,打击面太广,而不能团结地主、士人)转势的,但杨秀清上演天父附体成瘾了,终于引发天京事变,三王被杀,翼王西走,太平天国的失势已在所难免了。

虽然有李秀成、陈玉成力挽狂澜,短暂复兴,但湘军、淮军也在壮大,还有洋枪队的支持,攻守之势异也。

1861年,太平军二次西征,发兵五路,由陈玉成、李秀成为首,分别从长江南北进攻武昌,欲以“围魏救赵”之法解安庆之围。

1858年九江失守后,安庆是天京上游唯一的屏障,安庆之战关乎全局。

时曾国藩正水陆齐发,围攻安庆。

3月,陈玉成先克黄州,直逼武昌,但受到英国外交官的阻挠,且李秀成军进展受阻行进缓慢,遂放弃合围攻打武昌的原计划转而直接驰援安庆。

同时,鉴于“合取湖北”以救安庆的计划未能实现,天王又派干王洪仁玕、章王林绍璋率兵与陈玉成汇合直援安庆。

而另一边,曾国藩和胡林冀(1812-1861)也调兵增援,此一役,清军名将以“多龙鲍虎”齐名的多隆阿(1817-1864)和鲍超(1828-1886)以及湘军勇将曾国荃(1824-1890)悉数出场。

“安庆保卫战”打响。

5月,两军开战,多隆阿先击溃洪仁轩部,曾国荃挡住陈玉成。

合兵再战,主力又敗于多隆阿,留守一部被鲍超歼灭。

至7月,安庆外围被曾国荃攻破,太平军困守安庆孤城。

8月,陈玉成与辅王杨辅清领军重来,猛攻湘军阵地,激战数日,始终不克。

时安庆城中弹尽粮绝,9月初,曾国荃于北城轰踏城墙,湘军蜂拥入城,万余守军殉难,安庆陷落。

这是战局的重大转折。

陈玉成只好退守庐州,“请命自守”,内外交困,外有多隆阿攻城,内有因安庆之战失利的革职处分。

在此情况下,陈玉成剑走偏锋,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远征豫陕,
“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分兵扫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归一统”。

1862年5月,在多隆阿的猛攻下,陈玉成弃城北走,准备同远征的西北军汇合,但天不假人,陈玉成被暗投清军的部降所诱,于路上上当被俘,6月4日,慷慨就义。

再说李秀成,在围攻武昌计划破产后,改向东进军,与堂弟侍王李世贤(1834-1865)共同攻下浙江大片土地。

1862年1月,李秀成率军攻上海,遭到淮军和洋人洋枪队的联合阻击,此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达成协议,为保护上海的通商利益,共同对付太平军;期间,英国人首鼠两端,也联络李秀成提出帮助太平天国打倒清廷然后平分中国的妄想,被李秀成严词拒绝。

正当李秀成屡败洋枪队,节节胜利之际,曾国荃率湘军自安庆直下威逼天京。

1862年6月,洪秀全命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李秀成被迫撤军。

与苏州召开军事会议,计划把苏省物资运输回京做长期防御的准备,结果被天王否决。

于是与其他各路太平军二十余万人,10月起大战与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李秀成受天王明责革王爵,遂取“进北攻南”之策,以图减轻天京围困的压力。

至1863年5月,雨花台失守,李秀成只好回到天京主持军政。

彼时,同年李鸿章(1823-1901)的淮军攻江苏南部,左宗棠(1812-1895)的楚军攻打浙江。

李秀成奏请救援苏、杭,天王不准。

随着苏浙根据地接连失陷,李秀成预感天京孤城难守,遂劝天王“让城别走”,天王怒责。

至1863年12月,苏州失守。

1864年5月,常州失陷。

自此淮军与湘军汇合,合围天京,太平军在缺兵少粮的情况下困守孤城。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1849-1864)继位。

7月19日天京失守,清军屠城,李秀成和洪仁玕护幼天王突围。

李秀成让好马给幼主,混乱中与幼主失散,于同月22日在南京城外方山被俘,亲书供状数万字后(《李秀成自述》),于8月7日被曾国藩处死。

7月29日,洪仁玕与洪天贵福突围至广德的投奔湖州太平军,8月
28日,弃城突围,至10月江西石城一役,全军覆没,洪仁轩与洪天贵福先后被俘,不久均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至此,太平天国灭亡。

此后,太平军余部又与清军征战了十余年。

长江以南的太平军余部,侍王李世贤部自江西挺进福建,攻占漳州,经营闽南,于1865年4月失利。

其部属汪海洋(1830-1866)接部众,向广东突围,在1866年初于梅州覆灭。

江北的太平军赖文光部与捻军合兵,于1865年杀清军名将僧格林沁(1811-1865)。

后,东捻军于1868年1月在扬州覆灭,西捻军于同年8月在山东被李鸿章淮军消灭。

最后一支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被左宗棠消灭。

1872年4月,石达开余部李文彩(?-1872)部在贵州覆灭,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以太平天国为旗号的反清武装。

1874年,在太平天国灭亡十年后,隐匿多年的太平军将领杨辅清在闽谋划复兴太平天国,被清府所察,在晋江被捕,于福州被闽浙总督李鹤年凌迟处死。

这一年,曾国藩已去世两年,晚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已就任直隶总督,正紧锣密鼓地推动洋务运动,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海军的海防战略。

是年末,同治帝病故,光绪即位,慈禧再度垂帘听政。

大清似乎有点中兴之像,太平军接了八旗军、绿营军没落的老底儿,但又催生了新兴的地主军事武装湘军、淮军、楚军,更诞生了李鸿章、左宗棠、彭玉磷等中兴名臣,让朝堂上下产生了转危为安的幻象。

虽然中兴之臣们都看到了内忧虽解,外患难躲,包括曾、李、左等都不遗余力地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图西学中用,但千年的封建沉疴岂能治表及里?在西方列强的降维打击下,只能是苟延残喘罢了。

大清虽然躲过了被起义军灭亡的劫数,却将等来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彻底覆灭,这将是时代进步对固步自封的完胜。

其实,太平太过何尝不是倒在了固步自封的半吊子革命之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