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 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关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论述,自19世纪以来就陆续有人论及。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认识不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

一、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特点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

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

肯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一切价值和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

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价值肯定。

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

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脐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于是以天下为归依的“孝”,“忠”便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中国人看重的是“别人会怎么看”。

中国人不重在讲个人,而重在讲人伦,人伦是人与人相配搭的关系。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人关系中来确定人的位置。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

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

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有决定自己生活和前途的自由和权利。

”换句话说:“我的一切由个人负责。

”个人主义所强调的是,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或者说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国家和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

在所有的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

因此,自由平等既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

二、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的发展历程。

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渊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创建于西周初年,王国维在其《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关系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二曰庙数之制。

三为同姓不婚制。

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三条中,第一条是核心和根本,宗法就来于此。

由此周人创制出一套包括政治、道德、宗教、礼仪、经济和日常生活规矩、习俗在内的文化和国家制度,其详尽系统和严密的规定即是周礼。

”宗法制的实质在于把人与人的关系确立为统治服从的君臣关系,但这一些君臣关系却主要依靠家族的血亲、世系、长幼等关系来形成、建立、维系和巩固。

宗法制下形成的人伦关系强调父权、夫权,即孝道、悌道。

形成了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揉合为一的宗法人伦。

其特点一是,作为维系家族生存和利益的纽带,自然必须顾及家与国的整体及其中各个人的生存和利益;二是,它是宗法等级性的纽带,家国中的人伦是分为上下尊卑等级的,所以他
们的利益和权利义务分配有时是不平等的,有贵贱之分。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发展历程。

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E.M.伯恩斯和P.M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对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念作了精辟的概括,他们描述说自荷马时代以来,“希腊人就已经沿着其在以后几个世纪都必然遵循的社会理想之路起步了,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确信生命只有::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价值,他认为把追求死看成是愉快的解脱,是没有意思的,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为自我满足而奋斗。

结果,他拒绝肉体上的苦修,反对会造成损害生命的所有形式的克己行为。

”这种价值观在城邦时期通过思想家的既使理想观念现实化又使实际观念理性化而融汇为希腊精神。

希腊精神是古代希腊人留给西方和世界的宝贵遗产,它构成整个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的灵魂。

希腊精神的实质是“建立在自由、乐观主义、世俗主义、理性主义的理想之上,尊重肉体,也尊重心灵对各个人庄严和价值给予高度重视。

”关于希腊文明对于西方的影响,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国之感。

欧洲人远在希腊之外,从东方,特别是从叙利亚获得他们的宗教,来世与超世间的生活。

然而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间接的绕道通过罗马。

”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渊源,古罗马的遗产则主要是以罗马法为内容的法制思想观念。

法制体系是社会价值体现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于西方价值体现来说,法制是其主要的制约机制;它较之道德或其他的制约机制具有更显著的地位和更重要的作用。

罗马人在法制建设方面所体现的精神和观念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中西文化各有优点,但在当代又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在近现代的落伍,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当代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同样遭到了极大的非议,西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道德异化现象,以及严重的道德和社会危机皆被归因于个人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

因此出现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新趋势。

但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背景的差异,基本理念的不同,在融合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走极端,而应坚持在发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充分地吸收对方的优点,兼容并包、综合创新出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1为什么说欧洲世纪是黑暗的中世纪?
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而且中世纪欧洲在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对人性、自由的压抑和扼杀。

相对于之前的古典文明时期和之后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创造性被大大的压抑了,所带来的,也是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艰难甚至停滞。

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贫乏的时期。

2中国的专制制度是自古就有嘛?
是,自古就有。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
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

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

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

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