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页】总④.第二章:《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

合集下载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 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汉字文化圈内广泛流传。

对联是由两句一组的短文构成的,前后两句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对仗关系,而这个对仗的关系是建立在平仄、韵律、字数、词汇、意境等多个方面之上的。

在表达上,要求表现出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以及形式美感的特点,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2. 对联的起源和演变对联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的对联还没有现在这种严苛的结构和形式,只是两句话意思相反,形容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韵律、字数、意境的表达,从而加深对联的内涵和表现。

到了唐宋时期,对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二、对联的结构和特点1. 知识结构对联是一种高度艺术化、高度抽象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

其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典故、历史人物、地理、音韵、汉字等方面。

2. 语言表达对联要求语言表达简练精练,不得过多的叙述,每个字和字句必须精准而恰当,以表现出对联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韵律特点对联韵律的特点是,双语上下句要保持押韵的关系。

对联的押韵并不像诗词那么严苛,而是要求相似、悦耳、通顺,在起到一定的美感作用的同时,更要达到“紧缚双句,一韵相承,形式美感的效果”。

4.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联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一定的统一,必须发挥结构、表述和意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对联的形式美感是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和喜爱的重要因素,而对联内容的丰富和深刻也是人们喜欢对联的主要原因。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分类对联的分类通常有文体类、主题类、字数类三种,其中文体分类包括古体和现代体。

主题分类包括春联、贺联、挽联、寿联、婚联等。

字数分类有四言类、五言类、七言类等。

2. 形式对联的形式包括各种规律的搭配方式,包括平仄韵律、字数平衡、同义反义、连续照应等。

例如,平仄韵律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用相同的进仄调和韵律;字数平衡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字数相等,或者字数之和相等。

对联特点是什么范文

对联特点是什么范文

对联特点是什么范文对联是一种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具有以下特点:1.对称平衡:对联是由两组具有对称结构的短语组成,形成上下文的对称平衡。

每一组对联通常包含平行的词语,比如形容词、名词或动词,这些词语在语义和音韵上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对称。

2.点题独到:对联有时会在表达中点题,通过妙语概括主题,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

点题言简意赅地将主题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在一瞬间抓住对联的主旨。

3.富有想象力:对联常常以形象化的、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手法来营造诗意。

对联中的文字可以引发联想,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空间,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4.律动韵脚:对联通常遵循一定的词语韵脚和音律,形成韵律和谐、节奏流畅的写作风格。

例如,使用平仄对仗的方法,使得对联朗朗上口,读起来优美动听。

6.文化熏陶: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较高的了解,这使得对联成为一种文化熏陶工具和传承方式。

7.立意深远:对联不仅仅是平凡的文字组合,而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对联可以通过对反义词、形近词、密语间的组合运用,表达复杂的思想,给读者以深思的启迪。

8.多样性:对联形式多样,包括平仄对仗式、义理对仗式、谐音对仗式等等。

不同形式的对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美感,多样性使得对联能够适应不同的创作需求和欣赏口味。

总而言之,对联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对称平衡,点题独到,富有想象力,律动韵脚,传达情感,文化熏陶,立意深远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不仅能够培养审美情趣,还能够开拓思维,丰富人的内在世界。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对偶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或寓意。

中国对联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因数拍对:中国对联的对偶结构十分严谨。

一般情况下,左右两句对称,字数相等,句式相似。

同时,对联的左右两句还要逻辑上相互呼应,前后衔接自然。

2.有韵律感:中国对联注重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平仄、押韵以及平仄的变化来增强语句的和谐感。

对联的创作通常遵循平仄、平声、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声、仄仄、平平的诗律。

3.寓意深远:中国对联往往带有一定的寓意和人文情怀。

对联常常通过简短的语句传递出深远的思想,或者表达人们对生活、自然、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感悟。

通过起联和对仗,对联能够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传递出丰富的意义。

4.古典文化积淀:中国对联的创作常常借鉴和弘扬古代文化。

对联的内容往往与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有关,通过引用典故、名言警句等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5.文字与图像兼备:中国对联在书写形式上也倾向于文字和图像的结合。

除了在纸上写对联,对联还会以木刻、石刻等形式呈现,形成一种自身的艺术风格。

对联的书写艺术也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体现。

6.易于传媒传播:中国对联的简短、明快的表达方式,使得它极具传媒性。

对联可以轻松地被刊登在报纸、书籍、网页等媒体上,也可以成为宣传、庆贺、纪念等活动的标语、对联等文化产品,进而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对联具有对偶、韵律感、寓意深远、古典文化积淀、文字与图像兼备以及易于传媒传播等特点。

中国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也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

对联的四大特点对联是汉字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汉字以前就已经出现了,是中国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迥异于中国的其他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特色,对对联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一、对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特色:1、结构严谨:对联由上联、下联和脚联组成,可以成双成对,句字态度鲜明,极具节奏感,颇具艺术性。

2、术语颇丰:对联中的搭配术语,为写出通顺、富有生机的对联,提供了不少广泛的资源,使对联的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比较丰富多彩。

3、高度的讽刺性:对联中的句子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讽刺意味,一举两得,凝练而具有深刻感染力。

二、结构特殊:1、上联:一句书面诗歌,言简意赅,藏于字里行间。

2、下联:对上联的延伸,通常以反问,或者加以讽刺,增强表达的强势。

3、脚联:对上、下联中的观点加以总结,形成强有力的结论。

三、内涵深刻:1、妙趣横生:对联文字精炼,每句切题,语言凝练,有数不尽的智慧玄妙宝典,古人耐人寻味。

2、言简意赅:凝练而富有哲理,常常一语惊人,真正展现了中国文字哲学的高度。

3、德艺双馨:对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等级制度、法治理念以及节俭自强、求知若渴的向往精神。

四、文化底蕴深厚:1.文字表达技巧:文人墨客常常采用多重引申、隐喻、对比、反问、讽刺多种表达技巧,营造美感,传递出精湛的文字格调。

2、历史渊源:对联在汉字文化中几乎可以说是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字形式之一,在中国古代建筑物边框中矗立着,与大礼、小礼和敬人无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尊贵文化圈子。

3、礼仪文明:对联文化深刻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文明,使对联文化具有更强的文化功能,以体现权威、尊贵、和谐的基本精神。

总而言之,对联是中国文化的一组精美藏宝,它给人以灵动、精致、优雅和沉郁的思想感受,文字独特、精妙绝伦,充满着文化意蕴,是一种古老文学文化的精致之道。

对联语言的艺术魅力

对联语言的艺术魅力

对联语言的艺术魅力对联语言的艺术魅力对联是用语言艺术表达的一种玲珑文学,比类其它汉语文学,以精巧、悦目、剔透为特点。

其艺术灵魂,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它在巧妙运用语言整形的过程中,把逻辑修辞规范地调和成二元对称结构,形成独具风格的文学类别。

对联的上下联之间,不能失出对方而单独存在,其对立统一的艺术观念,从对联的起源、发展到成熟,始终贯穿了自然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与粘合。

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烘托氛围。

在文学形象性、真实性、倾向性的艺术影响下,发挥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提升人们健康的审美能力。

在语言艺术的鼎立架上,平添了对联无穷的艺术魅力,分类阐述如下:一、博采群芳独树一帜有人说对联是寄生文学,我认为是只言其然,未尽其所以然,所谓寄生,是不能脱离载体而单独存在的。

对联的艺术形成,是在近体格律的框架下,对各种艺术文体,如诗词曲赋骈文小说等,进行甑别、筛选,取其精华进行有机组合,实行语言艺术排列,形成了既有中华古体文化基因,又具有自身文学特点的独立文体。

要说寄生,任何一种文学都是中华语言和文字形成后寄生而来的,奚独对联。

语言提炼,搏采群芳,为楹联开辟了广泛的艺术前景。

其表现手法,综古文学各之所长,集文学技巧大成,独辟蹊径。

诗之炼蕴、词之婉转、赋之铺张、曲之爽朗,以及散文的自由奔放、小说的通俗漫游,尽囊括其中。

达到了兼收并蓄,冶炼出新的艺术魅力。

很多古今对联,特别是中长联,骈仗之中有诗词格调,曲赋韵味,美如散文,畅如小说。

如白启寰的武侯祠联:“对非小调,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二、高度提炼以一慨全推陈出新,精研覃思,用极少的语言词组,形成一副个性鲜明的意象群,从而体现对联的玲珑效应。

这种语言结构,需要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进行深刻地文字狱炼。

用两句话来表达深邃的意象,以简单透现复杂,纯粹体现丰富,从一字一句中,让意象无边地伸延,使人产生广阔的联想。

【50页】总④.第二章:《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

【50页】总④.第二章:《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 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 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 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 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 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 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 “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 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 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 弊病。
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 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 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 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 句。
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 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 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 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 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 联系是很缜密的。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 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 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 在后
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 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 “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 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 一种完美的契合。
春风化雨 花木逢春
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 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2-4 节奏鲜明——节律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 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 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 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 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 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 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第二章:《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

第二章:《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
《中華對聯》
第二章
對聯的美學特點
全校任選課《中華對聯》 課程代碼:R11067 學時:30 學分:1.5
概括對聯的特點,主要分四個 方面:一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 相關,三是文字精練,四是節奏 鮮明。也有人將其稱為對聯四美, 即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 律美。 下麵分別介紹對聯的四大特點:
§2-1 形式對稱——建築美
再如,杭州越秀山鎮海樓聯:
急水與天爭入海 亂雲隨日共沉山
聯中上下首字“急”、“亂”均為形容詞, 第二字“水”、“雲”均為天文名詞,第三 字“與”、“隨”均為動詞,第四字“天”、 “日”為天文名詞,第五字“爭”、“共” 均為副詞,第六字“入”、“沉”二字均為 動詞,第七字“海”、“山”均為地理名詞。
此外,在對仗中,還要考慮你在聯中要表達 何種感情,你所選擇的詞是否合乎事物的常 理,你所選擇的意象是否達到你所表達的藝 術效果。因此,兩者都要兼顧,不要以辭害 義。在偶對中琢字要貼切,古人雲:“選字 無垠,用字有師”即是這個道理。初學者要 多看多寫,如暫時無好句以對,最好沉澱一 段時間再動筆,或放下來,或另起爐灶。寫 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寫作的過程即是 提煉的過程,只要多看、多寫,就會熟能生 巧,出口成對了。
名詞的義類相對在工對來說是至關重要 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風雨”一詞,首先 要考慮到“風雨”是天文類名詞,仄聲,並 列結構,在對句中必須用天文類名詞對仗, 而且要以平聲的並列結構屬對。比如,可以 選用“星辰”、“冰霜”、“雲霞”等相對。 如用“日月”屬對,則為失對,如用“晚 霞”、“星光”則犯了詞性失調的錯誤。因 “晚霞”、“星光”均為偏正結構名詞。如 用“山河”屬對,則不為工對,只能算作寬 對了。如用“魚龍”相對,則犯異類相對的 弊病。
實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實:力、雄、文、武、光、雷„„ 虛字(死):高、新、強、大、精、 小„„ 虛字(活):流、歌、升、鬥、照、 開„„ 半虛:上、下、中、內、外。裏„„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50页】②中《中华对联》之对联基本知识

【50页】②中《中华对联》之对联基本知识

十六、【无情对】
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 (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例: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十七、【合掌】
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 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 概念雷同 例:
碧/翠 白/素 红/赤 孤/独 中国/神州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 为“合掌”,指上下联相 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 如“赤县”对“神州” “旭日”对“朝阳” “史册”对“汗青”
七、【短联】
无硬性规定,一 般指上下联字数四 至十一字的联语
八、【长联】
亦无硬性规定, 一般指上下联字数 各达十二字或以上 的联语
九、【片玉】
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 绝对),举二例如下 1.食包包食饱:酒楼联, 同时加入[叠字]、 [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转类:由一个字由一类活用到另一类。如 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2.鹅儿不食草菓: 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 “为药名,“草菓“又是药名
廿四、【叠字法】
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的方法。 例: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 卿卿暮暮朝朝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 处处寻寻觅觅
廿五、【反复法】
指将同样一个字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隔句运用或者 重复运用的方法。
例:
开关早,关关迟, 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 请先生先对
廿六、【复叠法】
指同一联语中,既用复字又用叠字的 方法。
例句:
[鸿]为(江边鸟) [蚕]是(天下虫)
2.合拼:
将字与字或字与偏旁部首 组合成其他字。例句: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锺>

对联的特点「精选」

对联的特点「精选」

对联的特点「精选」对联的特点「精选」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对联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对联的特点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其特点如下:一、名称的特殊称谓对联的上句(长联不止一句)叫上联,又叫出句;下句叫下联,又叫对句。

二、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上下联对称工整,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要求一一对仗。

对仗分宽对和工对,前者要求宽松,只要内容相联即可;后者要求严格,既要内容上相承,又要词性一一对应,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中、长联则要求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词组与句子结构要求相同或相似。

例1:破千年旧俗做一代新人该联依次为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名词,对仗工整,属工对。

例2:绿柳吐絮白杨飞花该联绿与白属颜色类,柳与杨属植物类,吐与飞均为及物动词,絮与花属植物类,也属于工对。

例3: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此联词组之间上下对仗似乎较为勉强,但从整体上看,它仍是一副好对联,所以从古至今,流传很广,它属于宽对。

三、平仄协调汉字有四声,古时分平、上、去、入。

平声简称平;上、去、入三声合称仄,即含有不平之意,特点是有升有降,读音短促。

现在的普通话语音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

语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丢失了入声,上声与去声沿用下来,合称为仄;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特点是声调不升不降,不高不低,轻而长,因此在创作对联时,必须遵循“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的原则,再加上多变的节奏,可使对联有一种音乐美。

所谓“平仄交替”即在同一联句中,平仄相间,有一定规律。

所谓“平仄对立”即上下联相对的字平仄不同。

例4: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以上是仄起式。

例5: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以上是平起式,当然还可以是这样的:例6:草堂留后世(仄平平仄仄)诗圣著千秋(平仄仄平平)总之,对联中的上联字平仄可以有不同的相间法,而且最后一字均为仄声;下联和它相对的字要平仄不同,而且最后一字均为平声。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

对联的特点和形式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从对联的特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对联的特点1.简练扼要:对联以短小精悍为特点,对联的韵文要求行文简练、扼要,能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层次的含义,给人以瞬间的启迪和抚慰。

2.美学性:对联要求字句的搭配要完美无缺,读起来要顺口自然,同时还要注重音韵、字义、意蕴等方面的协调。

对联在短短的几个字中通常包含丰富的美学因素,给人以美感,能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

3.反衬对比: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反衬对比。

对联的上下文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词义、音韵、意境等方面的对比达到显著的效果。

这种对比不仅可以增加联句的表达力和吸引力,还能使对联传达的思想更加深远。

4.寓意深远: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寓意深远。

对联的文字要求能够在短小的篇幅内承载较深的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寓意深远的词句,对联能够传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感触。

5.韵律优美:对联的特点之一是韵律优美。

对联中的字句要求读起来顺口流畅,具有和谐的音律,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这主要依靠对联中字句的选择和排列,使整个对联在音韵上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的形式主要是指对联的词数和排列方式。

1.对联的词数:对联通常包括四个字或八个字。

其中四字对联通常用于平仄相对较轻的场合,更适合于节日贺词、新年祝福等;而八字对联则要求更高,更富有韵律美,更为常见。

2.对联的排列方式:对联可以是横联,亦可是竖联。

横联是指对联的上下两行是水平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最常见;而竖联则是指对联的上下两行是垂直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在书法字画中较常见。

除了横联和竖联之外,对联还可分为楷书对联、行楷对联、篆书对联、草书对联、隶书对联等不同书体形式。

这些不同的书体形式展现了对联的丰富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它以简练扼要、美学性、反衬对比、寓意深远和韵律优美为特点,形式上主要包括对联的词数和排列方式。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创作的基本要求是: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

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平仄合律是基础,不合律的对联就是不合格的对联。

对仗工整是关键,对仗不工整,即使平仄合律,也只能滥竽充数。

文意切题是目的,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文意不切题,就是无的放矢,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平仄运用复杂八禁忌1.忌同声落脚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

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

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

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

校本课程系列一中国对联文化编者:目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课程实施纲要第一讲汉字与对联第二讲对联定义、类别第三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上)第四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下)第五讲对联句式第六讲对联句法、结构第七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一)第八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二)第九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三)第十讲对联鉴赏与创作(四)第十一讲对联收集与交流(一)第十二讲对联收集与交流(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中国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课程名称:《中国对联文化》课程来源:原创授课教师:崔雅鸿教学材料:①自编教学讲义(教师用)②自编《中国对联文化》(学生用)课程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学授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安排授课对象:高一学生、高二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名为“中国对联文化”。

设置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选修。

本课程需用10~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1汉字与对联2对联定义、类别3对联史话【基本要求】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价值。

第二章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5长短联的划分【基本要求】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句式。

第三章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1平仄合律2对仗工整3文意切题【基本要求】继续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名联鉴赏1大量使用重字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3在三七结构4用韵联5哀感顽艳的挽联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9昆明大观楼长联【基本要求】鉴赏对联,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对联,更深入感受对联的魅力。

四、主要参考书目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五、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有亲影音资料,加深对对联的认识和直观感受。

春联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春联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春联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期间被广泛运用和传承。

它是由一对对联组成,用以表达美好的祝福和喜庆的氛围。

春联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寄托祝福和展示文化的媒介。

它融合了绘画、诗词、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首先,春联作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展现了其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春联的书写一般采用楷书、行书、隶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每个字的形状、结构和笔画都非常精致和工整。

通过对字体的选择和运笔的技巧,春联的每个字都能呈现出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春联的结构布局也非常讲究,要求上下联相对称、左右对仗,并且整体上要与内容相匹配。

这种书法艺术的整洁和美观,使春联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

其次,春联传递的祝福和寓意也体现了其艺术的独特之处。

每个春联都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期许。

通过对联中的文字选择和排列组合,春联能够表达出吉祥、吉利和团圆等美好寓意。

例如,“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寄托着家庭和谐和幸福团聚的美好愿望,“辞旧迎新,瑞雪兆丰年”则表达了辞旧迎新和丰收的喜庆氛围。

这种寓意的传递使春联成为了一种具有情感共鸣力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

除此之外,春联还融合了绘画艺术的元素,增添了其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春联的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绘制花卉、山水、动物等图案来丰富春联的视觉效果。

这些图案既可以与联中的文字相辅相成,也可以独立成为一幅独立的画作。

这种绘画艺术的融合,使春联具有更加立体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传递祝福和寓意,还能够展现出绘画艺术的魅力。

在春联传统文化中,还融入了诗词的艺术表达方式,使春联更加富有韵律感和文化内涵。

春联中的文字往往选取自古人的诗词名句,这些诗词不仅具有音韵优美的特点,更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态度。

通过选择恰当的诗词和合适的联句方式,春联在表达美好寓意的同时,也能够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诗词的运用,使春联成为了一种文字艺术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对联的美学实用价值_对联大全

对联的美学实用价值_对联大全

对联的美学实用价值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这是对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

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

对偶具有对称美、平衡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

对仗是有节奏的对偶。

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例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里有一段故事:晏殊赴杭州,过维扬,憩大明寺。

瞑目徐行,使侍使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

又俾诵一诗,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

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

时晚春,已有落花。

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

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

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

后来,此联写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杨慎称“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人们可能不知道这首词,但此联脍炙人口。

客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悄悄的惊喜,显示出艺术上的对立统一。

这就是对联的魅力。

对联之用在于公开标志所有者或所在物的风格。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对此有精彩描述: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

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一段文字可以作为“对联标志风格”说的经典论据。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云:或传程渔门京中移居诗云: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问古书予笑曰此必琉璃厂也。

询之果然。

因记商宝意移居,周兰坡与万情初访之。

见门对云:岂有文章惊海内从无书札到公卿万笑曰此必商公家矣。

询之果然。

不须登堂入室,光从门联就可以正确判定主人的风格。

如果撰联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开挂出来,与吟诗作赋没有太大区别。

所以,在撰联时必须考虑其主题风格,考虑与环境的谐调,考虑到能不能公开挂出来。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对联有两个源头,其载体源头是民间风俗题桃符的桃符板,文本源头则是古诗文中字数相等且对称相应的语句.二源合流才成对联.最早出现的对联,从五代十国的后蜀到南北朝时的梁,再到西晋,上推三大步,前移七百多年.对联在北宋时成为时髦,在明朝蔚然成风,在清朝出现鼎盛时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对联实现其内容政治化、语言现代化."“”"中对联艺术遭到严重破坏,对联文体蜕化成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改革开放以来,对联创作及收集整理大见成效,但也存在公式化、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以及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现在,应当开展对联研究,提倡对联教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使中华民族这一文化瑰宝、艺苑奇葩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具有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特点.千百年来,对联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长盛不衰,备受青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联已走进高考、中考的殿堂.但如何开展对联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且酷爱对联,对对联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积累了一点相关资料.在此,不妨抛砖引玉,但愿能起到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作用.以下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联的特点如下: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我从接触对联、了解对联,到爱好对联乃至创作对联,已经有若干年月了,最近出于求精的考虑,借了甚至买了对联方面的书籍,先把梳理总结的有关对联最核心的部分,即“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归结如下,以作为对联爱好者借鉴之用。

我把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联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联的要求。

一、对联的特点对联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对偶,此外它还具有以下几点:(一)民族艺术对联是只有中华民族,确切的讲,只有汉语语言才有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语言所没有的。

这种独特性又源于两点,一是形式上的民俗,即挂桃符过春节:二是本质上的汉语,即汉字是不同世界上其他各国各族的文字,是方块字,具有象形会意等特征,每个字能单独成立,且多数字只有一个音节,代表一种意思;这种特性,为对联能够形成方正、整齐、清楚、成双成对的对偶字数、章节、句式、声调、内容提供了条件,举本人拙作为例:碧天新月穿云出,沧海征帆破浪来。

父望如天,期望儿孙揽日月;母恩似海,施恩血脉泽乾坤。

喜相逢,把酒擎杯,应谢明月清风解人意;兴感慨,登高望远,还劳浮云飞雁寄我情。

再举前贤名作为例三间东到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奈何之运,缺憾还诸天地,是破格完人。

由于对联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群众中,因此对联既是文坛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他还会长久流传发展下去。

(二)实用艺术对联是一种应用艺术、实用艺术,是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作学习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以不同的活动有以之相适应的对联。

如春节有春联:一年复始,万象更新。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又如表明行业特征使用的门联: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对联的起源与特点

对联的起源与特点

对联的起源与特点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3]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对联的这些特点与技巧,你知道多少?

对联的这些特点与技巧,你知道多少?

对联的这些特点与技巧,你知道多少?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的语言规律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对联示例五字对联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六字对联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

七字对联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

八字对联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对联的九大禁忌【一忌合掌】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

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

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52页PPT

《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52页PPT
Thank yo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写对联,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 本要求。古人曰: 不以规矩, 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 方圆。 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 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 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 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 死活重兼轻” 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 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 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 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 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 又另外分出半实字, 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 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 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 下: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 但内容相关, 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 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并钱漕不取,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 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 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 下联是正意, 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 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 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 宾语, 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 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 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 的直接宾语。 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 此外,在对仗中, 何种感情, 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 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 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 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 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 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 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 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 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 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 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 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 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 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 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 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 巧,出口成对了。 出口成对了。
内容相关——对称美 §2-2 内容相关 对称美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 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 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 在于一个“ 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 不能称其为对联。 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 两个不相关的事物, 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 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 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 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 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 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在对仗中,句法、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 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 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 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
如下联: 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 的方块字,一字一言, 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 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 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 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 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 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 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称美。 的对称美。
形式对称——建筑美 §2-1 形式对称 建筑美
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 也称对偶形式。对仗, 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 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 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 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 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就是对偶句的对称。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 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 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 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 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 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 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 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 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 选用“星辰” 冰霜” 云霞”等相对。 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 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 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 晚霞” 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 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 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 对了。如用“鱼龙”相对, 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 弊病。 弊病。
对仗形式的产生,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 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 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是一切 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 对称美, 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 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 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 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 的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 丽辞》 的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 丽辞》篇中指出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 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 讲到: 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 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 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因为, 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 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 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 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 的本质。 的本质。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 联中上下首字“ 均为形容词, 第二字“ 均为天文名词, 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 均为动词,第四字“ 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 为天文名词,第五字“ “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 均为副词,第六字“ 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 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 动词,第七字“ 均为地理名词。 对仗也是极工的。 对仗也是极工的。
比如: 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 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 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苜 北魏贾思勰《 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种苜 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 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 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 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 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 如雁门关联: 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 联系是很缜密的。 联系是很缜密的。
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一联
实字: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 ):高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 小…… 虚字( ):流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 开…… 半虚: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 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 “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 为死,用发乎动为生, 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 这种分类方法, 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 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 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 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 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 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 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 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 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 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 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 和连词、助词等。 半虚” 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 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 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 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 对仗” 对仗 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 ),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 (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 称对仗。 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 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 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 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 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 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 还是《尚书》 易经》 老子》 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 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 《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 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 骈体文学, 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 唐代以后的格律诗 格律诗, 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 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 们所掌握, 方式。 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