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 文之美-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文之美-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典生活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
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包括绘画、音乐、诗词等艺术领域,还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强调对自然、人文、艺术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在古代中国,人们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体验到美的存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生活与艺术是相互交融的,追求美的目标贯穿于日常的方方面面。
古典生活美学的核心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感。
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美,通过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来实现情感的宣泄和升华。
古典生活美学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即时性,追求的是那种身心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定义和核心要点,并总结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展望古典生活美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古典生活美学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操。
古典生活美学不仅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更是培养良好生活态度和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古典生活美学给予我们一个重新审视生活的角度,提醒我们关注内在的美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汲取古典生活美学的智慧和启示,我们可以过上更加充实、满足和有意义的生活。
接下来的部分,将对古典生活美学的定义和核心要点进行详细的探讨和阐述,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领略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框架,它对于文章内容的合理呈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现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文之美: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古典生活美学进行概述,介绍其起源和发展的背景。
同时,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结构和目的,旨在通过探讨古典生活美学的定义和核心要点,以及总结其重要性与展望未来发展,来展示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①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
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
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
“气韵生动”概念的西译与现代阐释
“气韵生动”概念的西译与现代阐释张艺静【摘要】“气韵生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自20世纪初始,以翟里斯、高居翰等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及美术史家结合中西绘画的审美经验对这一重要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它的含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气韵生动”概念的西译轨迹折射出了西方学者审美中不断变迁的东方理想,并且进一步地影响到了滕固、宗白华等现代美学家对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考察“气韵生动”的本义,进一步梳理这一概念在西传中的不同译法,对于我们理解古典美学概念在不同文化传播中所显现的特殊性大有裨益,也能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味,因而极具问题价值.【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1)002【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气韵生动;概念;西方翻译;现代阐释【作者】张艺静【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2自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六法”这一绘画品评标准之后,随着历代画论的演进,气韵生动不仅为“六法”中的核心概念,更逐渐成为艺术与绘画创作中最高的指导原则。
二十世纪伊始,“气韵生动”概念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国际传播,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开始以外文形式外传,冈仓天心、翟里斯以及高居翰等西方学者对于“气韵生动”概念的翻译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但无论如何这一概念西传中最为盛行的译法是“有节奏的活力”。
翟里斯之所以将“气韵生动”译为“有节奏的活力”,或许是看到了西方现代艺术中对于有节奏的线条之重视与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有关。
考察“气韵生动”的本义,进一步梳理这一概念在西传中的不同译法,对于我们理解审美观念在东西文化传播中所显现的特殊性大有裨益,最后结合中国现代美学大家中诸如滕固、邓以蛰以及宗白华等人对于“气韵生动”概念的理解,能够依以“问题逻辑”对这一概念调配新的理解前提。
本文为避免先入为主的概念界定,将这一概念还原为历史生成状态中的重要命题。
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古典主义”阐释
潘 水 萍
( 东外语 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 中国语 言文学 系, 东 广 州 50 4 ; 广 广 155 暨南大 学 文学 院, 东 广州 50 3 ) 广 16 2
摘 要 : 古典主 义在 中国研 究论题 的拓展性探 究将不 可避 免地触及 三 方面 内容 : 一是 一个被 遮蔽 了的研 究论 题: 古典主 义在 中国; 二是古典主义与 2 纪 中国新 月派文 学创 作之现 象分析 ; O世 三是 以“ 实主 义” 现 解读 “ 古典 主
一 一
全面而系统的现代性维度 的上溯、 考量与重估 。然 而, 由于人们对 2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评判存在诸多 0 狭 隘与偏 袒 , 当下人 们对 “ 古典 主 义 在 中 国” 题 研 论
究 的悬置 、 漏 、 怠与 低视 , 疏 懈 已成 为一个 赫 然事 实 。 这个 问题 尚待 学 界从 2 0世 纪 中西 文 化衍 兴 交 融 的 语境 源 流 中 , 以一 种 高 瞻 的气 度 和 开 阔 的视 野 作 为 切人 点予 以通 透 明澈 的 拓 展 性 浓 缩 解 读 、 知 、 感 思 辨、 管窥 和述 介 。
中 国独 特 的历 史 时代语 境下 曾经 历 了起落 伏现 的现 代命 运 。在 这方 面 , 现代 文学 批 评 界 在 很 长一 段 时 间一直 未 能 深入 领 会 到 这 一 研 究 论 题 的全 部 深 刻
现代命运之内在理路踪迹 , 诚然出人意料。古典主 义在中国传播 、 扎根应该说 与中西古今学术文化源 流的精神特质及其内在 的共通性审美理想有着至为 密 切 的关 系 。细 而察 之 , 确实 是 一 个 具 有很 高 学 这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江汉论坛 2009.3 95
中时, 他们都是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的情怀的寄 托或人格的象征, 以致在中国的诗画传统题材中 形成了所谓 “四君子” (梅、 竹、 菊、 兰),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等永恒的标志, 甚 至一直延伸到当代中国的诗坛画苑, 毛泽东、 陈 毅、 朱德、 陶铸、 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诗文之中就经常有梅、 竹、 松、 菊、 兰的倩 影婆娑。 至于中国古代诗学中要求文艺为政治伦 理的教化服务的观点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总是要 求文艺能够 “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 化, 移风俗”。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是从柏拉图那儿继承的认识型模式尼采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把这种艺术认识论模式具体化了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起来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美学以及与此关系密切的接受美学依然脱离不了追求科学认识上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的脐带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把西方美学的发展线特别是文艺美学的发展线索概括为现实主义美学与非现实主义美学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的辩证过程是符合西方美学理论的实际状而这种现实主义美学和非现实主义美学两大主潮的流变态势却不能简单地套到中国古代传统美学发展的规律上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不是以认识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而是以伦理政治关系为基点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而似乎可以把中国传统美学发展概括为教化功利主义美学儒家美学与无为非功利主义美学道家和禅宗的美学两大主潮的矛盾互补融合消长
文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张玉能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 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倾 向于审美主体的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 潜隐的。 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其间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美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学派,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
这些美学思想从理论著述上看是零碎、不系统的。
古要谈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就不得不从宏观入手,从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对美学形成发展的影响着手。
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农业经济决定了人们以血缘关系相维系,团结生产。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使人们对自然、对天、对神(天的统治者)都有很深的感情。
人们认为人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整体。
这种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和中心的文化和谐观念影响到中国美学,是宇宙为整体,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
春秋时期,随着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思想家开始运用五行学说来阐述对审美和艺术的看法,提出“和”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强调艺术美产生与艺术诸要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的和谐关系中,另一方面则强调主体审美享受的适中。
“和”甚至成了审美批评的尺度。
这种美在和谐的审美倾向和美学趣味,奠定了中国美学的思想基础。
在以“和”为美的思想影响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出发,思想家们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没有冲突的,只有顺应自然才有整体和谐、才有美。
如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美学认为道是浑然虚无的,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生息变化的整体。
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美学产生的根源。
故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与天融合才能返璞归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中国文学艺术中大都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抒发对大自然的关注或喜爱之情的情景合一的作品。
中国成熟最早的抒情文学既是极好例证。
如《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伴随着生产劳作,并赋予一定的情感意象的。
现代阐释学
现代解释学美学现代解释学美学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流派。
解释学源于古希腊,“按照最初的定义,解释学是通过我们自己说明的努力,弄清和传达在我们所继承的传统中人们说了些什么的艺术”。
解释学是从希腊神话中上帝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得名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从一门解释本文的技术到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直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才使关于解释的特殊规则从属于有关理解的一般问题,从而使解释学最终形成为一门哲学。
从此,解释学美学的诞生也就获得了哲学方面的基础。
一现代解释学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解释学美学本质上是哲学解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运用哲学解释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审美现象以及其他美学问题的一今美学流派。
它的诞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现代解释学美学是在传统解释学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开始酝酿,而在六十年代正式形成的。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
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创造古以电子工业、核工业为标志的巨大的生产力,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现代解释学吴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比拟的。
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充满着危机和重大变革的时代。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激化而产生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世界性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精神危机,从而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冲击和反叛。
现代解释学美学的诞生地是德国。
其奠基人海德格尔和主要代表伽达默尔都是德国人。
德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都面临着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同时它又蒙受了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打击,这对德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使其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正是在这样始背景下,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难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他们都企图从历史和传统中寻找出路,但又不是单纯回到过去,而是立足现在,以现在的目光审视历史和传统。
这是德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要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的迫切愿望在他们的哲学和美学中的曲折反映。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1.以“和谐”为核心: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和谐、统一、协调等美的理念,强调物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 崇尚自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非常崇尚自然。
自然是美的根源,人应该在自然中追求美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诗歌、画作、建筑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3. 强调“中庸”: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庸”思想,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思想,强调适度、平衡、节制等美学理念,既不过于奢华,也不过于简陋。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4. 注重“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是指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思想、意义等超越作品表象的内在境界。
意境在中国古典文学、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体现。
5. 重视“笛声画意”: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笛声画意”是指音乐、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所表现的情感、意境等内在境界。
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 1 -。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美学特色美是人类在历史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美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着美的存在。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是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虽然美学思想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比较早。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十八世纪初开始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他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个概念。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得不完善,这就是丑’。
‘美之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任务。
’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学。
”鲍姆嘉通在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同时把艺术作为研究美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从鲍姆嘉通对艺术的论述来看,美学是离不开艺术的,而艺术则是为研究美学所服务的。
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就在诸子百家的典籍和史书中有了审美活动的记载。
最早记载了有关美的是《国语》中的《楚语上》“伍举论美”的典故。
从伍举对楚灵王的讽喻与进谏之言,“其有美名也,为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
”“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最大的差异就是: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切不可分的。
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最重要的特色,善与美是相通的。
善即是美,美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美与善是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完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特征。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一、审美观念的内向性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心体验,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的标准是建立在个人的经验和情感基础上的,而非客观的标准。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内向性和主观性,认为美是一种内心感受,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二、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和人文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美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和人文是相互融合的,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美是相互交织的。
三、审美与伦理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与伦理是相互关联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不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表达。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审美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审美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表达,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四、“中和”思想中国传统美学中,强调“中和”思想。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中和思想被运用到审美领域中,强调审美的平衡、和谐和中庸之道。
五、意象的隐喻性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的隐喻性是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被视为一种象征和隐喻,通过意象的表达,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意象的表达和意义的传递,认为意象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以上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
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作者:曹佳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6期摘要:相对于西方美学重再现、重理性与逻辑的特点,中国传统美学呈现出表现性、精神性、主体性的主流特征。
无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重要命题还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追求等等都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一特点。
关键词:天人合一、观物取象、得意忘象、传神写照、意境[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116-02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绪论中谈到:“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所以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所以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这种看法为很多人接受,但是并不符合事实。
”[1] 的确,不能说中国美学就完全是表现的,西方美学就完全是再现的,但从主流的角度进行审视,我们仍然不能轻易否认中国传统美学在与西方美学进行比较时所显示出来的具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基因的独特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美学独有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和体验性特征。
所谓主体性是指思维的对象主要以人及其意识为中心。
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讲究“天人合一”,对人与宇宙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主张不同于西方从古希腊时期的海洋文化中所传承的天人对立关系,同时也充满了对主体生命与情感的重视与关怀。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的哲学和诗学都能很好地显示出这种特征。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山水不仅仅是纯客观的地理形态,而且是审美主体人格、情感、生命的物化。
庄子也强调精神性,“心斋”、“坐忘”、“游”等概念都是对主体审美心胸的要求,这种超越与自由的精神境界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体验性是指思维的主体在把握对象时,不以概念分析、逻辑推理为手段,而是以“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内在心灵活动,以感性体悟的方式进行。
早在《礼记·乐记》中就有“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说法,认为音乐是人受到外界事物触发而产生的情感表达。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作为文学批评和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对于翻译研究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然后分析它们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最后探讨这些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推动翻译研究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阐释学强调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和理解者的主观参与,而接受美学则关注读者的接受过程和审美体验。
在翻译研究中,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把握译文的接受效果。
通过深入剖析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些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以及推动翻译研究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系统梳理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历程,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这些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以期为我国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现代阐释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现代阐释学,源自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理论主张文本的多元解读和读者主体性的发挥,为我国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我国翻译研究的初期,现代阐释学主要被用于解决翻译中的理解和解释问题。
翻译被视为一种阐释活动,译者作为读者和解释者,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诠释,将原文的意义转化为译文。
这一阶段,阐释学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译者的主体性和文本的开放性,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阐释学开始关注翻译中的接受问题。
接受美学,作为阐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读者的接受和反应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这一阶段,翻译研究不再仅仅关注译者的主体性,而是将读者的接受和反应纳入考虑范围。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从意识形态的范围来看,我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以至整个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无疑是一切行为方式的最高准则,这一点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美学。
而如果从哲学范畴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指的实际上就是以古代儒家和道家学派为代表的美学思想。
首先,“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它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认为天与人有着共同的本性。
正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①。
”就是说,善的本性得到了充分地张扬,也就懂得了人的本性;而懂得了人的本性,也就懂得天命了。
道家也有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②。
”而作为美学范畴,“天”与“人”所探讨的是关于美的本原与审美的归宿问题。
“天”在古人看来即是“人”及万物的本原与归宿,因此,对于美来说,也是其本原以及审美的归宿。
中国古代美学由于深受“天人合一③”观念的影响,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无所不适作为其最高审美境界,因而在追求美、表现美的过程中也总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统一。
此外,中国古代美学还特别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善”指的是对人有用、有益、有利的功利价值。
与伦理学上所讲的“善”的概念相比,它有更为广泛的涵义,不仅包括人的道德行为方面的功利价值(即对人有用有益),还有各种社会事物的功利价值(即是否与人类的目的性相符)。
而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最先将“善”的概念引入审美领域。
古代文化艺术的现代阐释和审美意义
古代文化艺术的现代阐释和审美意义古代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之韵。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文化艺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成为了引领现代审美潮流的重要力量。
古代文化艺术的现代阐释古代文化艺术的现代阐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承,是指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审美观念、技艺、理论等价值进行保留和传递;创新,则是指对古代文化艺术进行更新和发展,将其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产生新的意义。
比如,在古代文学中,古诗词鼓舞人心、清新脱俗,被称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而如今,不少现代作家借鉴传统文学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将其延伸到当代文学中,如代表作《红楼梦》的改编剧本《甄嬛传》,用现代的手法演绎出了古代宫廷的政治权谋和人情世故,深受现代观众的欢迎。
又如,在古代中国绘画中,山水画总是以意境深远、气韵悠长、自然神韵为主要特点。
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画家以新的感性与审美观念,重现了传统山水画中的审美理念与象征意义情感,表现出现代人的梦想、理想与追求。
如此一来,对于古代文化艺术的现代阐释,还承载着许多创新的责任和使命,能够揭示文化和人类之间的多样性和共性,反映出一整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趋势。
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意义古代文化艺术为人类文明打下诸多美学成就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也发挥着不同于当时的新颖审美意义。
首先,国画、建筑、文字、音乐、舞蹈等古代艺术形式所传递的审美观概念、细节、意向、情感和魅力,通过现代多元文化的“翻译”和筛选,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多面观点和表达方式,与现代艺术碰撞出了诸多惊喜与火花。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敦道、修身的伦理追求,并深刻表达生命、自然、人际关系的最深意蕴,更更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各个方面类似于当今的Eco-feminism、Green Living 等社会文化潮流都隐含着古代文化艺术的审美价值。
最后,传统文化艺术需要不断地被改造发展,这不仅是创造新意和变革,还需要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在审美意义上要结合现代需求,强调创造力和想象力,融会贯通古代和现代文化,形成更具超越性和共鸣性的艺术形式。
余秋雨《现代阐释》原文欣赏
余秋雨《现代阐释》原文欣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现代阐释》原文欣赏【导语】:《现代阐释》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于余秋雨的散文集《霜冷长河》,关于《现代阐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对中式美学最好的概括
对中式美学最好的概括
中式美学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美学体系,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中式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它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中式美学强调“阴阳调和”的观念,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之分,阴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这种观念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对称、平衡、和谐的形式美。
中式美学还注重“意境”的创造,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中式美学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有独特的特点,它偏好红、黄、蓝、绿等鲜明的颜色,并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和搭配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效果。
总的来说,中式美学是一种注重内涵、强调意境、追求和谐的美学体系,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对世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意境”范畴看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
第25卷第4期2003年7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5No.4J ul.2003从“意境”范畴看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Ξ邓桂英(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
“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中图分类号:B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3)04-0097-03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时代,经汉代过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正式形成,唐宋时其思想被广泛运用,在元明清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
笔者选取了“意境”这一核心范畴,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特征的形成与我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为本”的社会农业是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
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并能自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比尼恩在《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一书中说:“这个民族似乎在其连续不断的记忆里一直保留它原始时期的经验,中国人似乎把他们早期与动物世界的友善关系从最遥远的上古一直带到了文明时代。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中国的先哲们认为,人生命活动的盛衰和心灵世界的惨舒与天地自然具有同一性或同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