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瓜州县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泉市瓜州县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县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全县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53.2毫米,年蒸发量2577.4毫米,无霜期142天,年日照时数3129.7小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农业县。
全县辖5镇10乡、74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移民人口18131户,825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7.5%。已成立整建制移民乡6个, 占全县农村乡镇的46%,成立移民村34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5.8%。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030 元,移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258 元。
二、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该县按照 “一特四化”、“三品两化”农业发展要求,坚持在移民乡村一次性导入新型高效产业的发展思路,落实市、县扶持移民乡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移民乡因地制宜,积极推广种植抗盐碱、板结的枸杞、甘草、红花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移民乡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一)中药材
1、枸杞产业。枸杞产业已成为我县移民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至2012年, 6个移民乡枸杞种植总面积达3.2万亩,实现枸杞产量1500吨,总收入4500万元。
2、甘草产业。至2012年,移民乡甘草产业累计面积达3.2万亩,产业辐射腰站子、七墩、双塔、沙河4个乡镇,实现甘草产业总产3.84万
吨;全县共有甘草生产初加工企业4个。
3、红花产业。移民乡红花面积2012年达到1.96万亩,产业分布沙河、腰站子、双塔、梁湖4个乡,实现总产量330吨,总收入2310万元。
(二)设施农业
目前,移民乡设施建成日光温室累计达到237座,温室大棚蔬菜累
计面积达350亩。产业分布在广至、沙河、双塔、梁湖4个乡镇,实现蔬菜产业总产量1000吨。
(三)畜牧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农民增收为目的,结合“1245”工程建设,抓基础、调结构、树典型、促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2011年末,6个移民乡共建成养殖小区39个,暖棚圈舍3370座,牛羊饲养量达到6.84万头、只,其中羊存栏3.33万只;其中牛存栏0.16万头;建设饲草料综合利用示范点8个,加工利
用饲草料3万吨;推广“1245”模式养殖户1980户;引进投放萨福克、
无角道赛特、杜泊等优良种公羊26只,建设肉羊温精授配点13个,累计改良肉羊2.8万余只。
三、标准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瓜州县科学规划,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严格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十有标准。该县把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民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鼓励多渠道、多种形式发展龙头企业。龙兴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锁阳城惠安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亿得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提高了农产品加工能力,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好局
面。目前,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含产值小于10万元的小型个体作坊)达到52家,其中年销售额100万元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0家,从业人员1855人,资产总额5.56亿元。坚持不断完善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辐射带动农户达到12500户,全县无公害标准农产品生产面积近20万亩,羊肉、瓜州枸杞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甘草中药饮片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枸杞系列咖啡、干果、芽茶、叶茶、花蜜等产品陆续开发上市,形成了基地发展、合作社获利、农民增收的互利共赢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农业标准、质量检测、农业投入品、市场培育四大体系健全完善,每年完成农产品样品残留检验5次,抽检样品300多个,农业核心技术应用率达到了90%以上,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9.6%,制定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系列生产技术规程30多项。同时,组织有关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了农产品交易会,提高了全县农产品知名度。
四、移民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移民项目的陆续实施,全县耕地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6万亩增加到了目前的51.96万亩,增长了2.25倍。移民垦荒及配套设施占地致使全县林草植被面积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减少50.86万亩,湿地面积减少23万亩,植被覆盖度减少32.4%,全县75%的草地植被生态严重退化,“三化”面积达到300.99万亩。林木资源管护难度较大,植被保有量不断下降,对全县生态保护造成很大压力。据林业部门统计,目前该县移民区仍有10.9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由于土地沙漠化趋势严重,局部地域已形成了流沙地,七墩乡、双塔乡等新的风沙口正逐步形成。
2、基础设施配套率低。移民区地理条件差,建设标准不高,农田
水利基础设施破损渗漏严重,各类支渠、斗渠、农渠平均完好率仅为53%。卫生、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基本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还不够健全,移民出行难、贷款难、灌水难、加油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移民区土地质量差。移民区耕地均为新开垦的荒地,板结地、盐碱地较多,改良费用高,改造难度非常大。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移民区需改造的低产田面积达到15.6万亩,占移民区耕地总数的54.5%。尤其是广至藏族乡、梁湖乡、沙河回族乡、双塔乡等4个移民乡,因地处风蚀地貌和戈壁荒漠区,土地板结、盐碱、沙化情况最为突出。其中广至藏族乡改良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需要新开垦予以置换的耕地达7400亩,涉及农户近500户2500人,梁湖乡无法耕种的沙化土地达到7800亩,涉及农户610户3040人。
4、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由于移民乡村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大部分耕地投入大于产出,经营效益低,移民群众发展产业存在较大畏难情绪,虽然省市近年来对移民乡村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但由于产业发展前期投入较大,发展周期较长,主导产业短期内还无法成为移民群众主要收入渠道。加之基础设施条件薄弱、自然环境较差,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培育缺乏资金及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经营能力相对较差,没有真正起到带动经营示范的作用,缺乏相关政策扶持。
5、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大多数移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迁入地生产生活方式与原居住地有很大差异,近年来虽然借助各类扶贫项目资金,多方面开展农业、畜牧业、劳务输转等实用技术培训,但与本地群众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收效不容乐观,大部分移民群众掌握实用本领慢,运用实用技术的能力低,需持续加大引导、教育和培训力度,逐步提高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