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课件PPT-完美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0张PPT)

寒山 石径
山 眺望远景 白云 人家
色彩鲜明
行
枫林
生机盎然
驻足欣赏 霜叶 秋比春美
[]
赠 刘 景 文 宋
苏 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 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4 古诗三首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 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 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着 古代诗人一起去品味晚秋的景致吧!
[]
山 行 唐 杜 牧
作家名片:杜牧(803—852),唐代 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其诗豪放、旷达、俊逸,后人称杜 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sòn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cù
lí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风声。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梧桐树。
使客人产生了思 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 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 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作者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 征,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两句诗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深秋虽然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勉励朋 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傲君橙橘
骄傲 君子 橙子 橘子
赠刘景文 [宋]苏 轼
读准节奏哦!
荷 尽/已 无/擎 雨 盖 ,
菊 残/犹 有/傲 霜 枝 。
一 年/好 景/君 须 记 ,
最 是/橙 黄/橘 绿 时 。
➢ 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拿起笔来圈一圈吧。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借助插图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赠 刘 景 文
荷尽 凋落 菊残 傲霜 橙黄橘绿 丰收
色生 彩机 鲜勃 明勃
夜书所见
晚上 写 所看到的
shào
[宋]叶绍翁
作者简介
shào
叶绍翁 南宋人,江湖派
诗人,多写田园风光,代表作
《游园不值》。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夜书所见
shào
[宋]叶绍翁
xiāo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寒 意,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江边。假如你就是 客居他乡的叶绍翁,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 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郁闷,孤独。思念 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江上的秋风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想象画面,读出诗人的思念。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tiǎo
挑 促织
逗蟋蟀。
注释
② [挑] 用细长的 东西拨弄。
③[促织] 蟋蟀, 也叫蛐蛐。
多音字
tiǎo(挑逗) (挑战)
挑 tiāo(挑选) (挑水)
料想,猜想。
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骄傲 君子 橙子 橘子
赠刘景文 [宋]苏 轼
读准节奏哦!
荷 尽/已 无/擎 雨 盖 ,
菊 残/犹 有/傲 霜 枝 。
一 年/好 景/君 须 记 ,
最 是/橙 黄/橘 绿 时 。
➢ 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拿起笔来圈一圈吧。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借助插图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赠 刘 景 文
荷尽 凋落 菊残 傲霜 橙黄橘绿 丰收
色生 彩机 鲜勃 明勃
夜书所见
晚上 写 所看到的
shào
[宋]叶绍翁
作者简介
shào
叶绍翁 南宋人,江湖派
诗人,多写田园风光,代表作
《游园不值》。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夜书所见
shào
[宋]叶绍翁
xiāo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寒 意,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江边。假如你就是 客居他乡的叶绍翁,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 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郁闷,孤独。思念 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江上的秋风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想象画面,读出诗人的思念。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tiǎo
挑 促织
逗蟋蟀。
注释
② [挑] 用细长的 东西拨弄。
③[促织] 蟋蟀, 也叫蛐蛐。
多音字
tiǎo(挑逗) (挑战)
挑 tiāo(挑选) (挑水)
料想,猜想。
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ppt课件.pptx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2
逗引
蟋蟀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已深了, 还有儿童点着灯 ,在篱笆边寻找 并捕捉蟋蟀。
重难点解析
促织
蟋蟀,穴居, 常栖息于地表、 砖石上、土穴 中、草丛间。 夜出活动。
拓展延伸 描写秋天的古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望洞庭
2012
2014 2013
枫叶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1
倾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弯弯曲 曲的小路蜿蜒伸 向山顶,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有几 户人家。
重难点解析
石径
弯曲 绵长
重难点解析
人家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2
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来要红。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堂演练
1.连一连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枫林 写枫叶特有的美 写山,写山路 写云,写人家
课堂演练
2.填空。 《赠刘景文》是描写 秋 季的景色,作
者是抓住 败荷 、 残菊 、 橙黄 、 橘绿 四种 景物来描写的。
jūn
君 君子 君子兰
chénɡ
橙 橙子 橙汁
sònɡ
送 赠送 送别
tiǎo
挑 挑拨 挑战
字词乐园
会写字
hán
寒
jìnɡ
径
xié shuānɡ
斜霜
zènɡ liú ɡài
jú
赠刘盖菊
字词乐园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4《古诗三首》课件PPT(完美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同音易混字
橙 chéng
澄
字义:红和黄合成的颜色。如:橙黄。 组词:(橙色)(橙子)(橙黄橘绿)
字义:水清。如:澄清。 组词:(澄清)(清澄)(正本澄源)
运用:山橙园飘香,一条澄清的小溪从园中穿过,处处风景如画。 这条小溪的水很澄清。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径
赠
傲 橘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红于” 可以换成“红如”吗?为什么?
不可以。“红如”指霜叶和二月花一样 “红”,而“红于”用了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枫叶在经历风霜之后,颜色比二 月的花还要艳丽夺目的特点。这也是作
我会读
jìnɡ
xié zènɡ
liú
石径 倾斜 赠送 姓刘
cán
yóu
ào jūn
残败 犹如 骄傲 君子
chénɡ
橙黄
jú
橘色
tiǎ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挑动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易错音
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赠. ( zhèng
径. (
jìng
√
zèn√g )
jìn )
橙. (
chéng
√
céng )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登上远处深秋时节 的山,在白云生出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远上寒山石径斜,
“斜”字照应句首的“上”字, 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 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白云生处有人家。
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教学课件PPT

诗意:登上深秋的山,小路弯弯曲 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在深山之间, 隐约看到山中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 诗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
“坐”是“因为”的意思。 “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
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样?
秋比春美
色彩鲜明 生机盎然
复习旧知
第2课时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 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 家” 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 枯木等。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红于”的意思就是比……还要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我不禁停车下来,因为太 喜欢这晚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 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背诵古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设计
寒山
眺望远景
山
白云
行
枫林
驻足欣赏 霜叶
石径 人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可是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秋天的古诗,看看诗 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 诗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
“坐”是“因为”的意思。 “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
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样?
秋比春美
色彩鲜明 生机盎然
复习旧知
第2课时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 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 家” 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 枯木等。 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红于”的意思就是比……还要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我不禁停车下来,因为太 喜欢这晚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 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背诵古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设计
寒山
眺望远景
山
白云
行
枫林
驻足欣赏 霜叶
石径 人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可是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秋天的古诗,看看诗 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25张PPT)

你知道下列事物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吗? 菊花 橘树 竹子 梅花
清高、 坚强
美满、 坚贞
正直、 坚韧
你还知道哪些?
高洁、 坚强
热
喜
烈
悦
凄
悠
凉
远
夜书所见
晚上写。 书,写。
[宋]叶绍翁
叶绍翁 字嗣(sì)宗,号
靖逸,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诗 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 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 《四朝闻见录》等。
对照课文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 哪些景物?
荷尽
橙黄
菊残
橘绿
秋
荷尽已无擎雨盖
生机勃勃
了无生机
凋谢。
荷尽已无擎雨盖
撑起的雨伞。
凄清
比喻 悲伤
菊残犹有傲霜枝
争奇斗艳 迎风傲立
赞美
残败;枯萎。 还,尚且。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顽强不屈
萧瑟
荷尽已无擎雨盖, 对比
菊残犹有傲霜枝。
突出菊花_傲__霜__斗__寒__的形象,表 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__佩__、__赞__美__之情。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其诗豪放、旷达、俊逸,后人称杜甫 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主 要作品:《阿房宫赋》《江南春》《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
默读古诗,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xínɡ
山行
xié
歪斜
hán
寒山
fēnɡ
枫林
jìnɡ
石径
shuānɡ
霜叶
寒径斜霜
上下结构:__寒__、__霜___ 左右结构:__径__、__斜___
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
读诗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诗人描写了梧桐叶、秋风、儿童、篱笆、灯火 等景物,抒发了他思念家乡、追忆童年的感情。
层次梳理
梧叶 送 寒声 近处
秋风 动 客情
夜书所见
远处
儿童 挑 促织 篱落 一 灯明
郁闷孤独
对比反衬 更显孤寂
倍感亲切
主旨归纳
《夜书所见》中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 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 己在秋夜里思念家乡的情感。
状元成才路
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 状元成才路
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理解诗题
夜书所见
书:写;所见:所看到的。 夜书所见:夜间把自己所 看到的景象写下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 (jìnɡ)逸(yì),南宋江湖派诗人, 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游园不值》 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歌朗读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风声
漂泊在外的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孤独、思乡之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状元动成才路 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状元江成才路 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 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残荷
残菊
您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深秋收获季节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状元成才路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状元成才路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层次梳理
荷尽无叶
秋末特征 残菊傲霜
赠刘景文
橙子金黄 收获的季节
层次梳理
梧叶 送 寒声 近处
秋风 动 客情
夜书所见
远处
儿童 挑 促织 篱落 一 灯明
郁闷孤独
对比反衬 更显孤寂
倍感亲切
主旨归纳
《夜书所见》中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 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 己在秋夜里思念家乡的情感。
状元成才路
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 状元成才路
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理解诗题
夜书所见
书:写;所见:所看到的。 夜书所见:夜间把自己所 看到的景象写下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 (jìnɡ)逸(yì),南宋江湖派诗人, 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游园不值》 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歌朗读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风声
漂泊在外的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孤独、思乡之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状元动成才路 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状元江成才路 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 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残荷
残菊
您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深秋收获季节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状元成才路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状元成才路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层次梳理
荷尽无叶
秋末特征 残菊傲霜
赠刘景文
橙子金黄 收获的季节
2024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 》PPT课件

复习内容和方法(二)
二、复习方法:
2 梳理总结:将本学期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便于学
生记忆和理解。 强化练习:通过听写、默写、练习题等方式进行强化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和掌握。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疑难问题,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效果。 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 问题。 评价反馈: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⑪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⑫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会写的字
寒径斜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 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 ,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资料进行自学 。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 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 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 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 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 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 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 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山行 课件(共27张PPT)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品读释疑 白云生处有人家
描写诗人所看到的远处的风光,在白云漂浮 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和“白云深处”哪一个更好?
深:浓厚,浓郁 生: 生出,存在 “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
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 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 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
课堂练习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练一练
1、“行”有两个读音:① háng ②xíng 人行道( ② ) 银行( ① ) 步行( ② )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表明此刻处于深秋时期; “远”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照应“上”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说明坡度不大;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 读古诗。
2、背诵整 首古诗。
3、当小导 游介绍古诗 中的美景。
《古诗三首》《山行》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秋天的雨》
《听听,秋的声音》
层林尽染
品读释疑
远上寒山石径斜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
伸至深秋的山巅
白云生处
有人家
在白云升起的地方隐隐约约 有几户人家。
学习任务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①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 ②结合生活经验 ③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 ④想想画面 ⑤借助注释或者查看插图 ⑥查字典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18张PPT)

你知道下列事物在古诗中的文化意蕴吗?
菊花 橘树 竹子 梅花
清高、 坚强
美满、 坚贞
正直、 坚韧
高洁、 坚强
◎ 你还知道哪些?
热
喜
烈
悦
凄
悠
凉
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晚上写。 书,写。
叶绍翁 字嗣(sì)宗,号 靖逸,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诗 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 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 《四朝闻见录》等。
4 古诗三首
山行
[唐]杜牧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其诗豪放、旷达、俊逸,后人称杜 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主要作品:《阿房宫赋》《江南春》 《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默读古诗,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xínɡ
山行
xié
歪斜
hán
寒山
fēnɡ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遮风挡 雨的荷叶也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 但是还有傲寒斗霜的枝干。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指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思考:秋天的颜色只有橙黄橘绿吗?
秋天真是一个_多丰__姿收__多喜__彩悦__的季节!
红如 红得像……一样
类似
红于 比……还要红
对比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对比
诗人将“霜叶”和“二月 花”作对比,突出了霜叶的 嫣红,展现了一派生机盎然 的深秋景色。
说一说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示:之所以……是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教材中的注释, 抓住关键字词,写出诗句即可。
四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B ) A. 一年好/ 景君须记,最是橙/ 黄橘绿时。 B.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这两首诗均为七 言绝句,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大多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 下三。根据这个方法,本题选B。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
诗中情感我体会
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想到了 什么呢?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 乡的孤寂无奈。
活动5
书写秋意 为诗配图
正确书写我可以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4 古诗三首
一 读文段,完成练习。
秋天,① xiǎo jìnɡ 两旁的菊花不惧② hán
shuāng 的. 挑战,傲(āo ào) 然怒放。不远的果树上, ③ c.héng zi、橘(jú jū) 子挂满. 枝头,犹(yóu yōu) 如一
个个金黄色的小灯笼,别有一番风味。这些都是秋
姑娘④ zèng sòng 给我们的礼物吗?
挑剔
挑战 tiǎo
挑灯
挑促织
难解词句我来释
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寒冷 凄凉
悲
身在异乡
喜
温馨快乐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
诗人触景生情
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 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四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B ) A. 一年好/ 景君须记,最是橙/ 黄橘绿时。 B.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这两首诗均为七 言绝句,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大多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 下三。根据这个方法,本题选B。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拨弄蟋蟀。
诗中情感我体会
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想到了 什么呢?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 乡的孤寂无奈。
活动5
书写秋意 为诗配图
正确书写我可以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4 古诗三首
一 读文段,完成练习。
秋天,① xiǎo jìnɡ 两旁的菊花不惧② hán
shuāng 的. 挑战,傲(āo ào) 然怒放。不远的果树上, ③ c.héng zi、橘(jú jū) 子挂满. 枝头,犹(yóu yōu) 如一
个个金黄色的小灯笼,别有一番风味。这些都是秋
姑娘④ zèng sòng 给我们的礼物吗?
挑剔
挑战 tiǎo
挑灯
挑促织
难解词句我来释
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寒冷 凄凉
悲
身在异乡
喜
温馨快乐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
诗人触景生情
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 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PPT60页PPT60页

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 人。
第18页,共60页。
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
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 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 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 义。
第19页,共60页。
第4页,共60页。
我会写
hán
寒冷 寒
结构:上下
音序:H 部首:宀 组词:严寒 寒冬腊月
书写指导:上下宽中
间窄,中间是三横两 竖,下边的撇和捺要 舒展。
第5页,共60页。
石径
jìng
径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彳 组词:径直 大相径庭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 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 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 边不交叉。
第16页,共60页。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宋]苏轼
第17页,共60页。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 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 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
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 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 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
第32页,共60页。
阅读方法解密
七言诗的朗读
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在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读,听起来 才会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的诗有不同的节奏。
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 一般七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为两个大节奏来读, 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
第18页,共60页。
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
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 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 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 义。
第19页,共60页。
第4页,共60页。
我会写
hán
寒冷 寒
结构:上下
音序:H 部首:宀 组词:严寒 寒冬腊月
书写指导:上下宽中
间窄,中间是三横两 竖,下边的撇和捺要 舒展。
第5页,共60页。
石径
jìng
径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彳 组词:径直 大相径庭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 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 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 边不交叉。
第16页,共60页。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宋]苏轼
第17页,共60页。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 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 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
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 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 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
第32页,共60页。
阅读方法解密
七言诗的朗读
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在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读,听起来 才会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的诗有不同的节奏。
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 一般七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为两个大节奏来读, 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课件(共58张PPT)

板书设计
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思乡怀亲
知识拓展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词 (长短句)
曲
乐府诗 律诗
诗无固定句 句无固定字 五言
唐以前 唐以后
绝句 七言
小令 中调 长调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数
随堂练
一、解释词语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2)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晴明:晴朗明和。 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
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 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中,诗人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 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 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 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 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 何等惊喜!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 红于:比……还红。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因为爱好傍晚时分 的枫树林,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月 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三、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诗题
夜书所见
书写。 看见的景象。 在夜里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4 古诗三首
读古诗
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夜书所见
xiāo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挑”读 知有/儿童/挑促织,“儿童tiǎ用o”树。枝指之
类捉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4 古诗三首
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3.小组集体朗读展示。
4 古诗三首
小组汇报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 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
称“小李杜”。
4 古诗三首
解诗题
山行
在山中行走。
4 古诗三首
读好古诗,读出停顿。
山行
学认字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 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 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霜叶红 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 古诗三首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这首诗朗读的总体基调是明快的。 诗的前两句,要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 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 要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4 古诗三首
学写字
一起来学习本课的会写字吧!
hán jìnɡ
xié
寒径 斜
“寒”的上部分要写的紧凑一些,注 意笔顺。“斜”的左边的最后一笔是点。 “送”先写里面的“关”再写走之儿。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 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 傲寒斗霜。
4 古诗三首
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 达出的含意。
败荷
残菊
两个意象展示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已 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 斗寒的形象。
4 古诗三首
写完第一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收获?
擎:举, 向上托。
读一读,想象诗句的景象。
荷尽已无擎雨盖,
向上托举的舒展的荷叶
4 古诗三首
你能把这两幅图 分别对应“荷尽” 与“擎雨盖”这
两个词语吗?
荷尽
荷花凋谢、荷叶枯败
已无擎雨盖
4 古诗三首
仍然
菊残犹有傲霜枝。
开败了菊花
傲霜斗寒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对偶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 时节啊。
4 古诗三首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 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 刘景文也在。两人交往甚密,交情很深。诗 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予以举荐;另 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 刘景文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借助插 图把课文
背熟。
4 古诗三首
学写字
观察下列生字,交流书写心得。
ɡài jú cán shuānɡ jūn chénɡ
盖菊残霜 君橙
“残”左边不 要多点。
“橙”右上角是两 个短撇;“盖、霜” 横画、竖画较多, 注意间距均匀。
4 古诗三首
四、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诗句吗?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字词听写
正是/橙黄/橘绿时。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 中写到了秋天哪些的景物?把相关词 语圈出来。
4 古诗三首
我圈的景物是: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4 古诗三首
结合圈画的词语,理解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4 古诗三首
4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是描写 秋 季的景色,
作者抓住 荷尽 菊残 橙黄 橘绿 四种 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4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 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 方法?
4 古诗三首
可以借助注 释和插图、联系 生活实际,想象 画面等方法理解
诗句的意思。
4 古诗三首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 石子的小路
4 古诗三首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 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 家。
4 古诗三首
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还要红。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4 古诗三首
4 古诗三首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 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秋天的古诗。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4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4 古诗三首
知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图片、结合生活实 际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 说说从诗中看到哪些画面?
4 古诗三首
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sònɡ
送
半包围结构
学写字
4 古诗三首
风吹梧桐叶发出 的声音。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送”字静中显动, 引出“寒声”,渲染了 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 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 凉的心境。
篱笆
4 古诗三首
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 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 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 古诗三首
学写字
解诗题
赠刘景文
赠送。 诗人的好朋友。
zènɡ
赠
liú
刘
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赠”横画较多,注意笔 画之间间隔均匀。“刘”
左边“文”捺变成长点。
4 古诗三首
读好古诗,读出停顿
赠刘景文
学认字
[宋]苏轼
残是翘舌音 “橙”是翘舌音 “橘”读“jú”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4 古诗三首
悟诗情 春天和夏天应该是一年中最
生机勃勃的,可是诗人为什么却 说深秋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是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呢?
4 古诗三首
遇到困难难, 要像残菊傲霜那样, 勇于面对,乐观向 上,努力不懈。
只有严酷的 环境才能锻炼人, 才能检验、识别 一个人的风骨。
4 古诗三首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4 古诗三首
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 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 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 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 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 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 自菲薄。
4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 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见__闻__感__受__,表现 了诗人__愉__悦____的心情。
4 古诗三首
《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深__秋___ 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_热__爱__自__然__的 美好思想情感。
4 古诗三首
拓展延伸
宿建德江
霜叶
二月花
4 古诗三首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
4 古诗三首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 么样的情感呢?
诗人面对美景, 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 喜爱。
4 古诗三首
“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旅客思乡之情
4 古诗三首
诗人触景生情
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
送
客情
游子不禁思念家乡、 留恋童年之情。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 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 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 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
4 古诗三首
补充填空: 一阵阵( 秋风 )吹动( 梧桐树叶 ),
发出( 萧萧 )的声音,让人感到( 孤寂 )。
诗的前两句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 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 “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 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 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 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4 古诗三首
背诵古诗
我借助“已 无、犹有、 一年、正是” 关键词把课 文背熟了。
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图 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 解了诗句的意思,并读出诗 的味道。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结合圈画的词语,理解诗意。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
于“您”。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4 古诗三首
橙黄橘绿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夜书所见
书写。 看见的景象。 在夜里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4 古诗三首
读古诗
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夜书所见
xiāo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挑”读 知有/儿童/挑促织,“儿童tiǎ用o”树。枝指之
类捉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4 古诗三首
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3.小组集体朗读展示。
4 古诗三首
小组汇报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 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
称“小李杜”。
4 古诗三首
解诗题
山行
在山中行走。
4 古诗三首
读好古诗,读出停顿。
山行
学认字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 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 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霜叶红 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 古诗三首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这首诗朗读的总体基调是明快的。 诗的前两句,要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 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 要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4 古诗三首
学写字
一起来学习本课的会写字吧!
hán jìnɡ
xié
寒径 斜
“寒”的上部分要写的紧凑一些,注 意笔顺。“斜”的左边的最后一笔是点。 “送”先写里面的“关”再写走之儿。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 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 傲寒斗霜。
4 古诗三首
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 达出的含意。
败荷
残菊
两个意象展示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已 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 斗寒的形象。
4 古诗三首
写完第一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收获?
擎:举, 向上托。
读一读,想象诗句的景象。
荷尽已无擎雨盖,
向上托举的舒展的荷叶
4 古诗三首
你能把这两幅图 分别对应“荷尽” 与“擎雨盖”这
两个词语吗?
荷尽
荷花凋谢、荷叶枯败
已无擎雨盖
4 古诗三首
仍然
菊残犹有傲霜枝。
开败了菊花
傲霜斗寒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对偶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 时节啊。
4 古诗三首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 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 刘景文也在。两人交往甚密,交情很深。诗 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予以举荐;另 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 刘景文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借助插 图把课文
背熟。
4 古诗三首
学写字
观察下列生字,交流书写心得。
ɡài jú cán shuānɡ jūn chénɡ
盖菊残霜 君橙
“残”左边不 要多点。
“橙”右上角是两 个短撇;“盖、霜” 横画、竖画较多, 注意间距均匀。
4 古诗三首
四、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诗句吗?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字词听写
正是/橙黄/橘绿时。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 中写到了秋天哪些的景物?把相关词 语圈出来。
4 古诗三首
我圈的景物是: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4 古诗三首
结合圈画的词语,理解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4 古诗三首
4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是描写 秋 季的景色,
作者抓住 荷尽 菊残 橙黄 橘绿 四种 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4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 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 方法?
4 古诗三首
可以借助注 释和插图、联系 生活实际,想象 画面等方法理解
诗句的意思。
4 古诗三首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 石子的小路
4 古诗三首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 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 家。
4 古诗三首
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还要红。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4 古诗三首
4 古诗三首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 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秋天的古诗。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4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4 古诗三首
知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图片、结合生活实 际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 说说从诗中看到哪些画面?
4 古诗三首
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sònɡ
送
半包围结构
学写字
4 古诗三首
风吹梧桐叶发出 的声音。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送”字静中显动, 引出“寒声”,渲染了 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 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 凉的心境。
篱笆
4 古诗三首
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 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 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 古诗三首
学写字
解诗题
赠刘景文
赠送。 诗人的好朋友。
zènɡ
赠
liú
刘
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赠”横画较多,注意笔 画之间间隔均匀。“刘”
左边“文”捺变成长点。
4 古诗三首
读好古诗,读出停顿
赠刘景文
学认字
[宋]苏轼
残是翘舌音 “橙”是翘舌音 “橘”读“jú”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4 古诗三首
悟诗情 春天和夏天应该是一年中最
生机勃勃的,可是诗人为什么却 说深秋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是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呢?
4 古诗三首
遇到困难难, 要像残菊傲霜那样, 勇于面对,乐观向 上,努力不懈。
只有严酷的 环境才能锻炼人, 才能检验、识别 一个人的风骨。
4 古诗三首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4 古诗三首
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 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 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 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 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 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 自菲薄。
4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 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见__闻__感__受__,表现 了诗人__愉__悦____的心情。
4 古诗三首
《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深__秋___ 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_热__爱__自__然__的 美好思想情感。
4 古诗三首
拓展延伸
宿建德江
霜叶
二月花
4 古诗三首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
4 古诗三首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 么样的情感呢?
诗人面对美景, 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 喜爱。
4 古诗三首
“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旅客思乡之情
4 古诗三首
诗人触景生情
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
送
客情
游子不禁思念家乡、 留恋童年之情。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 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 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 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
4 古诗三首
补充填空: 一阵阵( 秋风 )吹动( 梧桐树叶 ),
发出( 萧萧 )的声音,让人感到( 孤寂 )。
诗的前两句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 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 “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 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 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 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4 古诗三首
背诵古诗
我借助“已 无、犹有、 一年、正是” 关键词把课 文背熟了。
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图 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 解了诗句的意思,并读出诗 的味道。
4 古诗三首
明诗意
结合圈画的词语,理解诗意。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
于“您”。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4 古诗三首
橙黄橘绿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