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苇渡江
▪ 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即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 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 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 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像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 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 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 “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 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 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 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 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 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 过了长江。
「壁观」
▪ 『传灯录』卷三附注说;「为二祖说法,祗教曰;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 『黄檗禅师宛陵录』说: 「心如顽石头,都无缝 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着,如此始有少 分相应」。
▪ 百丈也说:「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兀 兀如愚如聋相似,稍有亲分」
▪ 「壁观」可能就是「心如墙壁」的意思。 ▪ 这都是「壁观」的意义,是凝心、安心、住心的
生命纯内容透显微笑的弧度
▪ 佛学最初并非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汉初传入, 开始借道学的术语传播,在中国文化中成为 不可分割而重要的一部分.
东 汉 明 帝 刘 庄
公元一、二世纪时,中国人把佛教看作方术的一种, 与阴阳家与道教方术没有不同
公元三、四世纪,格义的方法,即类比道家思想理解佛学
公元五世纪,释义,即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努力
达摩面壁
▪ “尽心,知性,知天” ▪ “正己”“推人”达至和谐 ▪ 小宇宙与大宇宙同构
皮亚杰在其《儿童心理学》
▪ “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 起来,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 样———但却是一个不能意识其自身的中 心”
▪ 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自然现 象与人的生理结构进行一一对应的类比;在 已经失传的埃斯库罗斯的剧本《达内的女 儿们》中,自然活动也被赋予了人类活动的 特征
尽还无。苦何的喜之进有修?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 ▪ 顺无所于求道行。不:违万有世斯俗空,,有恒身皆顺苦众,无生所,愿乐从,息想无求。 ▪ 称法行:克为己除妄中想去,修利行他六度的;。称化称众法生,行而不取相。
是「方便 」
报冤行
▪ 我不能忍耐,担当琐碎繁重的大事; 别人有不对的地方,也不能包容;因 为我性情急躁,肚量狭小。有时候我 还自尊自大,把自己的才干、智力去 盖过别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这 都是福薄的相.《了凡四训》
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
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
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
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
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
恍惚混沌
对世界认识起源于隐喻性比较。
▪ 拿外部世界与自己的身体相比较是人类理解世界 并建立起自己完整一致的人之世界的必由之路,人 类对世界的认识起源于隐喻性的比较。
▪ 通过这种自身与外界世界的映射,不同事物之间的 相似性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根据这些相似性,不同的 事物聚合在一起形成了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性 思维得以生长,人类根据类的推理能力逐渐发展成 熟,产生了基于推理和种类概念的相对于隐喻语言 的一般语言。
譬喻。
▪ 入道,先要「见道」──悟入谛理。佛法不 只是悟了,悟是属于见(理)的,还要本着 悟入的见地,从实际生活中,实际事行上去 融冶,销除无始来的积习,这叫「修道」
见道
修道
二《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 2、行入者:
▪ 报冤行:前若三受苦行时是,当对自「念言怨,憎是我会宿」殃,,恶业果熟,甘 ▪ 心随缘忍行受:。「众爱生苦别乐离,皆」从,缘生「,求胜报不荣得誉,」宿因所感,缘
一苇渡江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 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 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 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 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 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 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 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 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 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 江北上去了。
神话的意义?
▪ 意味着一种避世式的自我放逐? ▪ 亦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解释与憧憬?
圣严法师
一苇渡江
▪ 那些野生的或是自然的动物 悠然地出没 在苇的深处 和秋天对白 寻一苇渡江 我伫立 努力保持姿势 不让自己 下落 让一苇如箭 快速抵达 彼岸
二《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 1、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 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 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 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 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
报金陵,梁武帝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
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
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
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
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渡江北上.
一苇渡江与达摩面壁
佛学的一般概念
▪ 业:有情物的一切言行.佛学认为,宇宙 间的一切现象,是每个人内心自造的景象, 而言行也出于心的作为.
▪业
果报
▪ 无明
贪欲
执迷不悟
▪ 觉悟
禅宗的开始
▪ 一种说法,从一祖达摩开始 ▪ 一种说法,从四祖道信开始 ▪ 一种说法,从六祖慧能开始
菩提达摩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