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
——台湾文学(中国属性)
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
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
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
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
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
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
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
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
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
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
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
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光复后,因社会历史的巨变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大多数作家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一时还无法适应,难以用作品做出准确的反映。
三、由于过去日本统治者长期实行同化政策,明令禁止使用汉文,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文,造成多数作家不懂中文,只能用日文写作。
特点:承前启后的过度性,创作主题的批判性,作家队伍的复杂性。
钟理和,“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笠山农场〉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191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
1950年5 月,“全国文艺协会”成立,《宣言》提出:“反共救国是文艺家‘神圣’的任务。
”
反共刊物有《文艺创作》、《幼狮文艺》、《妇女文丛》等。
为了将“战斗文学”在台全面铺展,台湾当局采取了“除三害”运动(赤毒、黄毒、黑毒),其主要目标是反共代表作家有陈纪滢、潘人木、端木方、潘垒、姜贵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荻村传》、《华夏八年》、《旋风》、《重阳》、《蓝与黑》、《荒原》、《如梦令》、《莲漪表妹》、《野火》、《大江东去》。
被台湾文坛称为“三剑客”的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就是本时期军旅小说家的代表。
苏雪林曾用名瑞奴、瑞庐,字雪林,笔名绿漪、灵芬等,原籍安徽太平县。
1899年生于浙江瑞安她著作甚丰,在大陆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绿天》,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苏绿漪创作选》等。
来到台湾后,她陆续发表了《天马集》、《眼泪的海》、《人生三部曲》、《文坛话旧》、《我的生活》、《我与鲁迅》、《秀峰夜话》等作品集。
琦君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在她的散文中,怀乡思亲散文占了很大比重。
她以朴实真挚的感情,淡雅自然的笔触,道出对故乡秀丽山水的眷恋及对亲人师友的怀念。
《细雨灯花落。
家乡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省苗栗县人。
191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南旧事》、《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丽日》;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散文杂文集《窗》、《冬青树》、《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还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等。
林海音的作品就题材而言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对儿时居住过的北平城南生活的回忆,一是反映妇女爱情婚姻生活及其悲剧命运。
发表于1960年的《城南旧事》,是她追忆北平生活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经历与感触,以在北平的童年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小说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
台湾现代派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向内转”,并由这一基本倾向派生出现代派文学的其他特征。
1953年2 月1 日,诗人纪弦首先创办了《现代诗》季刊,并很快集聚了一批现代诗作者,这是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的重要标志。
1956年1 月,由纪弦发起,方思、郑愁予、商禽、林亨泰等诗人参与筹备,在台北召开第一届现代诗人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现代派”。
纪弦的“现代派”继承了当年戴望舒的“现代派”诗观的基本精神,表现形式上则更为前卫。
“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主张,1959年他宣布退出“现代派”。
《现代诗》也于1964年2 月1 日宣布停刊。
“蓝星”诗社是对推动现代诗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诗社。
《蓝星》于1953年6 月创刊,次年3 月,由覃子豪、钟鼎文、邓禹平、夏菁、余光中等发起成立“蓝星”诗社。
:“蓝星”是一个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它与“现代派”相抗衡。
他们反对“横的移植”的过分强调,力主诗要“注视人生”,“重视实质”,强调个性和民族精神,认为风格是诗人自我创造的完成,覃子豪强调,“自我创造”是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等等在作品中无形的表露。
“创世纪”诗把现代诗由五十年代推向六十年代,并使其走向了极至。
1954年10月,台湾南部的诗人(主要是一些军中诗人),在张默、洛夫、痖弦等倡导下,发起成立了“创世纪”诗社,同年十月出版《创世纪》诗刊,主要成员有:季红、商禽、叶维廉、叶珊、白荻、管管、大荒、菩提、碧果、羊令野、李英豪、彩羽、朵思等。
“创世纪”诗人提出“新民族诗型”的创作路线,旨在矫正“横的移植”,其主张是要求现代诗排除纯理性和纯情绪呈现,而应是“美学上直觉的意象的表现”,主张“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具有中国风、东方味,也赞同吸收西方现代诗的表现技巧。
论争:一次是在1957年。
1956年的纪弦主持“现代派”提出现代诗的“六大信条”时,他推行“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的主张,引起了很多诗人的焦虑。
覃子豪表现最为活跃。
他在1957年出版的《蓝星诗选》“狮子星座号”中发表《新诗向何处去?》一文
另一次大论争发生在1959年至1960年间,这次论争逐渐引起社会上,特别是一些大学教授和专栏作家们的关注,关注的焦点问题仍是如何对待传统。
1959年7 月,成功大学教授、女作家苏雪林在《自由青年》上发表《新诗坛象征派创始者李金发》一文,覃子豪颇为不
满,发表《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一文,苏雪林又发表《为象征诗体的争论敬答覃子豪先生》,覃子豪又回以《简论马拉美,徐志摩,李金发及其他——再致苏雪林先生》。
现代派诗人及其创作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
自选诗七卷:《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甲、乙、丙、丁、戊集。
纪弦是位诗风多变的诗人自嘲和嘲人的诙谐,是纪弦诗的一大特色。
覃子豪是“蓝星”诗社的灵魂人物。
1914年生,原籍四川广汉。
被誉为“诗的播种者”和“蓝星的象征”。
1957年出版的《诗的解剖》,是台湾最早出版的诗评专著。
洛夫,原名莫洛夫。
1928年5 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总共出版诗集有:《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外外集》(1967)、《无岸》(1970)、《魔歌》(1974)、《众荷喧哗》(1976 )、《洛夫自选集》(1975)、《时间之伤》(1980)等,还有诗论《诗人之镜》(1969)、《诗的创作与鉴赏》(1975)、《洛夫诗论选集》(1977)等。
痖弦,“创世纪”诗社创始人。
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
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
主要作品有:《痖弦诗抄》、《深渊》、《血花油》、《印度》等诗集;文学评论集《诗人手札》、《中国新诗研究》等。
痖弦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音乐手法用于诗作中。
余光中是享誉海内外的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928年9 月9 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是位高产作家,他新诗的总量在五百首以上余光中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蓝色的羽毛》(1954)、《钟乳石》、《万圣节》(1960)、《莲的联想》(1 964 )、《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天狼星》(1976);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1963)、《逍遥游》(1965)、《望乡的牧神》(1968)、《焚鹤人》(1972)、《听听那冷雨》(1974)、《余光中散文集》(1 975 )、《青春边愁》(1977)。
此外还有论文集《掌上雨》(1964)等,以及一些译作。
余光中诗歌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是他表现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的那些诗作。
五十年代初期的《舟子的悲歌》,怀乡诗中,以1972年写的《乡愁》最具代表性,”。
余光中诗歌富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罗门,是出身军旅的重要诗人,原名韩仁存,1928年生于广东文昌县。
1955年,与台湾女诗人蓉子结婚,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1967年,他的《麦坚利堡》获菲总统马科斯金牌奖。
1969年,出席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其夫妇被大会誉为”世界诗人大会杰出的文学伉俪“,获菲总统大绶勋章。
女诗人,蓉子是最有声望的一位。
蓉子,本名王蓉芷,1928年生,江苏涟水县人。
在台湾诗坛被誉为“今之台湾第一位女诗人”,“永远的青岛”。
发表诗作《为什么向我索取形象》、《青岛》后一举成名白荻被认为是”笠“诗社诸多颇有成就的诗人中的”第一健将“。
他原名何锦荣,现代派小说的崛起1960年3 月5 日,当时台大外文系的一批青年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刘绍铭等共同组织创办了《现代文学》,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台湾小说领域中的崛起和趋向成熟。
《现代文学》是台湾小说现代派的大本营,它对推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为文坛造就了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王拓、欧阳子、王文兴、王祯和、於梨华、七等生、施叔青、李昂等一大批作家。
1972年,台湾现代派诗人开展了纪念现代派诞生二十周年活动。
唐文标的长文《诗的没落——台湾新诗的历史批判》,正式揭开了乡土文学论争的序幕。
唐文标接着又连珠炮般发表了《僵死的现代诗》、《诗的没落》等文章,引起了连锁反应。
1973年下半年,当时《文学季刊》、《中国时报》、《中外文学》、《现代文学》、《主流》、《大地》、《笠》、《创世纪》等许多报刊都卷入了论争。
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下半年,乡土派作家则遭致一场攻击,攻击者不仅有现代派作家,
还包括台湾当局。
指出:文学源于生活,以社会为表现对象,以反映台湾社会的现实为主要内容;作家应注意描写被压在社会底层痛苦的深渊中挣扎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激发他们为改变悲惨的处境而斗争;应当“使文学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明显的特征:1 2
文学传统,注意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品的现实性比较强。
3
4
的台湾乡土色彩。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1937年出生于台北县莺歌镇。
主要作品计有短篇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1975)、《夜行货车》、《陈映真选集》(1979),中篇小说《云》(1980)、《华盛顿大楼》(第一部)(1983)、《山路》(1983)。
古龙(1936-1985 ),本名熊耀华,出生香港,原籍江西赣州。
古龙自小身世飘零,性格孤僻忧郁,小说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和哲理,小说语言洒脱不俗,人物塑造很有深度,情节奇险,鬼神莫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尤其是写男女之情,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香港成为当今世界十大商埠之一,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又为世界三大黄金贸易中心之一,同时又是世界第二大货柜码头。
另外在轻工业、旅游业、航运业以及信息等方面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显要位置。
如此显著的工商业绩,使香港在世界上获取“东方之珠”的美誉。
香港文学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兼容性的特色。
1853年面世的香港最早中文期刊《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文艺期刊是1907年1 月出版的《小说世界》及同年底创刊的《新小说丛》,前者发表小说为主,1927年2 月,鲁迅应香港青年会之邀,在香港作了题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两次演讲。
1928年8 月,由张稚庐主编的《伴侣》杂志创刊,这是香港第一本纯粹的新文学刊物,标志着香港文学新时期的到来,香港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先后出版《铁马》和《岛上》杂志。
1927年至1937年,是香港新文学发展的开拓期,其文学创作较为稚嫩,结构简单,艺术技巧粗疏,文字半文半白,或是“放脚式”的白话文。
许地山(1893-1941 ),笔名落华生,原籍福建龙溪。
他是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萧红(1911-1942 )本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1935年出版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后期的一部力作,《马伯乐》是萧红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萧红在香港期间还创作了《后花园》、《小城三月》等短篇小说.
侣伦,原名李霖,又名李林风,广东惠阳人,1911年9 月出生于香港九龙有“贯穿香港现代和当代文学史第一人”之誉。
《穷巷》是侣伦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构思严谨、形象鲜明,情节富于戏剧性,其中交织着真诚的爱和刻骨的恨,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穷巷》的出现,标志着香港文学已经日臻成熟,并已取得了辉煌成就。
黄谷柳(1908-1977 ),原籍广东梅县,出生于越南海防市。
《虾球传》可谓香港社会写实小说的奠基之作,同侣伦的《穷巷》曾被誉为香港文学早期创作的“双璧”。
1960年,《香港时报》推出《浅水湾》文学副刊,由刘以鬯主编,一年间,致力于推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并刊登了一些较为新锐的作品。
1963年,岑昆南、李英豪主编的《好望角》半月刊面世,该杂志亦走前卫路线,刊登香港和台湾的新潮作品。
六十年代,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勃兴,无疑成为香港文坛的又一大景观显著特点:本地作家和外来作家并存:“通俗文学”(主要以大众趣味为依归)和“严肃文学”(力求内容深化和技巧创新)并存;左派作家和右派作家并存;专栏杂文为重要的文类。
刘以鬯本名刘同绎,1918年12月出生于上海。
1985年,刘以鬯创办了纯文学杂志《香港
文学》月刊,并自任社长兼总编辑,该杂志在沟通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扶持新秀和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以鬯借鉴现代派的新技巧手法,探求内在真实,热衷于撰写“实验小说”。
《酒徒》是刘以鬯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63年。
《酒徒》是作家刘以鬯借酒徒手中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而成的愤世之作《酒徒》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流长篇小说,首先表现为意识流技巧的娴熟运用,其次,《酒徒》采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此外,哲理性的议论,散文化的抒情,排比句的运用,没有标点符号的长句等,都与酒徒形象和小说的内涵和谐地融化在一起,使小说充满艺术张力。
《岛与半岛》是刘以鬯于199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徐圩(1908-1980 ),笔名有徐于、迫迂、东方既白等,生于浙江慈溪一个书香之家。
徐
是位学者型作家,他学贯中西,研究领域甚广,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多面手,尤其擅长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杂文、评论方面也有大量作品《吉普赛女郎》、《鬼恋》、《江湖行》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声势显赫的望族,笔名金庸是“镛”字的一分为二。
1955年,金庸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是他处女作,至1972年最后一部《鹿鼎记》出版,共写十五部三十八册武侠小说,之后他宣布“封刀”。
:《书剑恩仇录》(1955)、《碧血剑》(1956)、《雪山飞狐》(1957)、《射雕英雄传》(1958)、《神雕侠侣》(1959)、《飞狐外传》(1959)、《白马啸西风》(1960)、《鸳鸯刀》(1961)、《连城诀》(1963)、《倚天屠龙记》(1964)、《天龙八部》(1965)、《侠客行》(1964)、《笑傲江湖》(1967)、《鹿鼎记》(1969-1972)。
金庸曾饶有趣味地将其作品名字的第一个字抽出来组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的武侠小说,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包含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郭靖、黄蓉(《射雕英雄传》)、乔峰(《天龙八部》)、令狐冲(《笑傲江湖》)、韦小宝(《鹿鼎记》)等。
金庸塑造人物,已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人物性格单一呆板的模式注重写”情“,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一个鲜明特点,
梁羽生是香港新武侠小说的开派人物。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6年生于广西蒙山一个书香之家,受父辈影响他很小便学会了写诗填词。
其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等.
1
世界华文文学
一、华文主要是指用汉语言文学写成的文学作品,范围是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文学。
(1)
二、所谓华文文学,是指用汉语言文学写成的文学作品,均称作世界华文文学。
(1)
三、海外第一份华文报纸,是美国威廉·霍华德创办的《金山日新录》。
这份报纸于1854年4月22日创刊于美国旧金山。
(3)
四、东南亚第一份报纸,是新加坡华人薛有礼创办的《叻报》(叻,le勒指新加坡),于1881年创办。
(3)
五、海外华文报纸中,最先出现白话文学作品的是新加坡。
(4)
六、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学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海外华人用华文以外的文字(如英文、法文、马来文等)创作的作品,称为华人文学,而不能称为华文文学。
(6)
七、华文文学的特征:(一)海外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又呈现出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独特风貌。
(6)
(二)海外华文文学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因此较
少创作流行小说。
(8)
(三)语言运用上浓郁的本地色彩。
(9)八、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取决于作家的辛勤劳作与海外华人共同的努力,同时也取决于华语、华文在国际上的地位,而后者与中国的国力有时密切相关的。
(10)
九、1920年以前的台湾文学为台湾的旧文学,以1920年7月台湾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综合杂志《台湾青年》为标志,台湾新文学启幕了。
(11)
十、台湾新文学运动是台湾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运动影响下,1919年秋,蔡惠如、林呈禄、蔡培火等一批留学东京的台湾青年取与“五四”运动同声之意,成立了“应声会”。
(12)
十一、1924年,涌现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有一定质量的小说、诗歌,台湾新文学至此诞生。
代表:
①张我军。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一员骁将,为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扫除了障碍。
张我军既是活跃的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诗人和小说家。
(14)
②赖和。
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他对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对台湾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的确立以及对青年一代作家的培养方面,作出了及其重要的贡献,被台湾文学界称为“台湾鲁迅”。
(14)
③杨云萍。
台湾新文学摇篮的诗人、小说家,与张我军、赖和一样,也是位社会改革家,台湾新文化运动的战将,白话文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14)
十二、1934年5月6日,在台中市召开了全岛文艺大会,有82位作家出席了会议,成立了全岛“台湾文艺联盟”,选举了领导机构,联盟规定了“联络台湾文艺同志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的宗旨,推选赖和、赖庆、张深切等人为联盟常务委员、台湾文艺联盟高举“推翻腐败分子,实现文艺大众化”“精诚团结起来,为文学奋斗到底”两面旗帜。
台湾文艺联盟的成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台湾进步作家的空前团结。
(15)
十三、现代派文学称为60年代的台湾文学的主潮,台湾现代派文学产生于50年代初期,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他首先发端于诗歌,1953年2月,纪弦创作《现代诗》为其发端。
(17)
十四、60年代乡土文学逐步积蓄力量,为70年代大崛起做准备。
1966年尉天聪、陈映真等人创办了《文学季刊》,是乡土文学作家的重要阵地。
乡土文学的主要成员有钟理和、钟肇政、陈映真、黄春明、李乔、季季等。
作品有李乔的《寒夜三部曲》、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钟理和的《贫贱夫妻》等。
(18)
十五、中篇小说《模范村》在杨逵的创作生涯中是一部不寻常的作品,完成于1937年8月。
小说写了一个被殖民统治当局视为“模范村”的泰平乡的一群农民的悲苦命运,他们在殖民者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盘剥下,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
(31)
十六、吴浊流1945年光复前夕完成的《亚细亚的孤儿》(原名《胡太明》是他的一部代表作,也是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所产生的一部成就最高的长篇小说。
(42-46)
吴浊流说:“回想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因为我们在殖民地生存的本省知识阶段,任你如何能忍耐善处,最少限度也要遭受到像这部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的精神上的痛苦。
所以,我写这部小说来给有心的日本人看看,并且留给我们后代的人知道。
”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者吴浊流冒着生命危险,写成这样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发表的不朽作品。
小说以台湾爱国知识青年胡太明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形象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风貌,高度概括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真实面貌,对日本殖民主义同志下的台湾人民的悲苦境遇,身心所受到的巨大创伤以及他们不甘忍受异族压迫、奴役,盼望祖国强盛的心愿,作了全景式的逼真描绘。
整部组品充满着高涨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激情。
因为它被誉为: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台湾抗日文学创作中的一座里程碑。
胡太明的形象:胡太明是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堪称是台湾新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杰出典型形象。
为日据时期台湾爱国知识分子在悲苦境遇中的觉醒和抗争的典型人物:
①充满义无反顾的反抗精神。
作为日本殖民地的“贱民”,胡太明对奴隶生涯有着切肤之痛,种族歧视、经济掠夺、文化奴役,将其逼上反抗的道路。
他慷慨题诗:“志为天下士,岂甘做贱民?……同心来复旧山河,六百万民齐奋起,誓将热血为义死。
”吐露了数百万不愿做奴隶的台湾同胞的心声。
②既受日本当局歧视,又得不到祖国信任的“孤儿”形象。
作为正直善良的读书人,胡太明苦闷不堪,想在纷乱的世上求得一个宁静的安生立地之所。
抗日高潮中,他裹足不前被当做日本间谍而逮捕入狱,逃回台湾喘息未定又被当做间谍嫌疑而受到殖民当局的严密探视。
“命中注定我们是畸形儿,我们自身并没有什么罪恶,却要遭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
③成熟坚定的爱国者。
亲眼看见一批“救国义勇队”的英勇战士面对日寇屠刀,大义凌然,为国捐躯,在血泊中倒下,他看到了台湾同胞潜藏着的不灭的民族精神,思想产生了生华。
他由一个妥协者一跃而变成一个“狂人”,一个成熟的坚定的爱国者。
最后,他踏上了民族抗日的最前线,成了一名真正的抗敌英雄。
十八、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形象地再现了半个世纪风云,高度概括了台湾沦陷的血泪史和无与伦比的百万巨著。
《台湾人三部曲》以陆氏家族前后五代人爱国抗日斗争为主线,全书分为三部。
(52)
第一部《沉沦》以台湾割让前后为背景,着力描写抗日义军中一支精锐的陆家子弟兵,他们与各路义军配合,用落后的武器英勇杀敌,以陆家子弟战败归来两度建军奔赴沙场的壮举结束。
第二部《沧溟行》以20年代日据时期的文化启蒙运动为背景,以陆维梁为主人公,描绘了以反压榨反掠夺争民主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
表现了台湾只是分子的觉悟与反抗。
第三部《插天上之行》写留日青年陆家后代陆志骧从东京潜回台湾从事秘密活动,被日警跟踪,隐蔽于插天山的曲折经历,广泛深入反映了台湾民主的反抗情绪。
描绘了抗日只是青年的献身精神,揭示了人民反侵略战争必胜的规律。
十九、《酒徒》是刘以鬯的愤世之作,形象地反映了香港这一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文化人士的困惑、愤慨与挣扎、妥协。
在拜金主义欲望操纵的社会中,一个出色的人才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葬身了,小说从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意识失落这一角度,入木三分地揭示了社会的腐败,整部作品色彩黯淡,情绪低沉。
(75)
二十、写于50年代的长篇小说《白狼》是鲁茂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黄白朗(谐音白狼)是葡籍官员的私生子,由于缺乏家庭教养,沦为黑社会走卒,作恶多端;可又由于官场腐败,白朗得到庇护,逍遥法外。
后来被投入监狱竟得知是黑帮陷害,他终于在血的教训中悔悟,决心重新做人。
作品所塑造的白狼这个人物是前所未有的,为澳门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富有澳门社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105)
二十一、方北方小说的艺术表现技巧:(一)宏伟壮阔的史诗式结构(120)
方北方热衷于对历史的理解和表现。
他不仅理解了中国抗日战胜和解放战争那段历史,理解了马来亚华人的创业和发展史,作为一个小说家,他成功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风云三部曲》中,他表现了一种历史精神,在宏伟壮阔的结构上承载着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寇的投降、国民党的溃败都使得方北方的史诗般结构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整部作品在连贯的时间“早晨——上午——黄昏”中一气呵成,首尾呼应,小说的史诗般的结构与历史发展轨迹合拍,更显出一种恢弘和雄浑的的气度。
(二)白描手法的运用
应用的文学创作上的白描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勾勒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方北方的小说极少对人物和环境以及气氛作精致的描写,他主要还是采用叙述的笔触,在故事的矛盾中去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