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千年错误,重建《黄帝内经》经脉循行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纠正千年错误,重建《黄帝内经》经脉循行图

导言:十年前出版的《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因为书中照片图印刷质量太差,一直成为心病。我前些年将那些图发到网站后,效果好了许多。近来由于华南虎事件,发现这博客用处更大,很适合交流讨论问题。由于可用彩色大图,还不受版面限制,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到这种一分钱不用花却最快最好的文章发表方式,真是莫大自由与快乐啊。近来一些同行发手机段信讨论学术问题,太局限了。故此,将专业研究的学术园地逐步移到博客里来,增加一个自由发表与自由讨论的渠道。同时,也是对拙作读者朋友们的一点补偿。

纠正千年错误,重建《黄帝内经》经脉循行图

摘要:当今使用的经脉循行图或经络图,与《黄帝内经》严重不符,从而严重影了针灸的疗效和经络实质的研究。其错误始于西晋的《针灸甲乙经》,超过千年岁月。本文严格按《黄帝内经》的经脉走行路线和穴位描述,重新绘制经脉循行路线图,以恢复经典本来面貌,促进经络实质研究和针灸临床治疗。

《黄帝内经》是成书于两千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其中有完整的经络理论和详细的经络循行路线等,但内容分散。我们重新整理了其中有关经络理论的全部内容,发掘了许多新的认识。特别重要的成果有2项:一是严格按照《黄帝内经》重新绘制了经脉循行图,另一个是认识到两大经络类型的区分。

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这里有一个假设,如果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本源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错误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都是自然的,由此无论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幸的是,实际的情况正这样。有人已经在说,现在的经脉图只是穴位连线,而不是经脉线,不可轻信。但穴位位于经脉线上,经脉线当然经过穴位,二者是统一的。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沿袭性的历史错误——穴位错误,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后者是首部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其各经穴位分类非常明确。问题就出在这里,《内经》中的穴位散见于各篇之中,当皇甫谧进行归类整理时发生了多处严重的错误。

在头面部,《内经》中明确属于某一经的穴位,在《甲乙经》中却归入别的经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经脉都不得不偏离原来位置。现在的胆经在头部有好几道折弯,但《内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一条线绕头下行,其余为分支。而现在胆经在头部所连的近10个穴位,在《内经》中却是胃经或手少阳经穴。

在上肢的手太阴尺泽穴,《内经》明确指出位于肘中之动脉,当然只能在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凹陷中,现在却在外侧凹陷中;天府在腋内动脉处,《甲乙经》定在腋下三寸动脉处,现在定在上臂前侧。如此一来,手太阴这段经脉就由《内经》中的腋下至肘内侧,变成由肩至肘外侧。此经一变,其它经脉全移动位置,整个上肢经脉都与《内经》严重不符。

《内经》中足三阴经从大腿根部即深入体内,并无胸腹外的走行,更无相应穴位。《甲乙经》中却为足三阴经都增加了好几个胸腹部的穴位,以至于现行的

经脉图中胸腹部密集排列着足三阴经的线路。本来《内经》中在胸腹部属于冲脉的位置和穴位,在《甲乙经》为冲脉和肾经共有,现在全由肾经取代。

此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将主脉与支脉混淆,如膀胱经的背外侧线和下肢部分都是支脉;手厥阴经的整个上肢部分都是支脉。这些在现在的经脉图中都没有任何标识。而完全走行在体内的经别――正脉,更缺乏明确的认识。

总之,现行的经脉图与《内经》经脉循行比较,严格而言有70%不符。由引可见,经络研究按图索骥,有多么危险。在现代的针灸经络学中,对于经脉的循行,一方面全文引用《内经》的文字描述,另一方面,经脉图上的走行却与文字严重不符,二者竟并行“不悖”。

当我们严格按《内经》的穴位和经脉循行重新绘制出经脉循行图时,经脉是不是血管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按错误的分类和定穴治疗疾病,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经脉图上,经脉与血管的关系显而易见,很容易看出经络和动静脉血管的巨大一致性。

------------------------------------

以下是严格按照《内经》经脉循行途径的论述和穴位的位置,绘制尽能接近《内经》原旨的经脉循行图。详细内容参见《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

一、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灵枢·本输篇》手太阴肺经五腧穴:

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

鱼际者,手鱼也;

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

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

尺泽肘中之动脉也。

《灵枢·邪客篇》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之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二、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厥阴心包经)

即所谓手厥阴心包经,按《内经》原文简称,应为手厥阴心包络经或手厥阴心主经。

《灵枢·经脉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入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灵枢·邪客篇》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大会,上入胸中,内络于心脉。

《灵枢·本输篇》手少阴心经五腧穴:

中冲手中指之端也;

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

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

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

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