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

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
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当代高校艺术教育

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内容摘要】中国艺术教育在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通过分析艺术教育的意义,认为艺术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普及性、公平性、人文性、实用性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艺术院校的办学定位之中。同时,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我国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机遇挑战艺术教育语境 20世纪的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多元化语境下,人类不仅要解决历史与现实中的突出的矛盾与问题,而且要面临世界新格局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教育也在努力探索新的实践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推进艺术的新发展。 一、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艺术教育传承文化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人的素质修养的活动,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艺术具有多种功能,其中艺术的审美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艺术的娱乐功能是最主要的三大功能。在艺术教

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出艺术教育对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承性。 以舞蹈艺术为例,舞蹈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成果,用身体语言表现人的生命情感与内在精神,同时渗透着深刻的民族内涵和民族文化。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舞蹈艺术就有多久。舞蹈艺术伴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等因素的变迁而改变。从原始的自娱自乐的形式到今天舞台上的多样化表现,从5000年前舞蹈的雏形到汉唐舞蹈文化的发展,再到今天56个民族不同形态的舞蹈,无不体现着舞蹈艺术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底蕴,也从一个侧面承载着历史、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传统舞蹈由于沉淀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其纯粹的‘风格展览’本身就有着文化的意味。”①当今正在发生着的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身体塑造和审美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 (二)艺术教育影响文化 通过对不同时代艺术的了解、认知与学习,人们可以感受到每个历史时期,受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美学思想各有不同,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制约着当时的艺术风格的变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如讲求“仁”“礼”的儒家思想,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主张“顿悟”与超自然“意境”的释家禅宗思想。三种思想与艺术观念不仅各自独立存在于不同社会发展

当代国内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当代国内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本文将从近年来国内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当代国内艺术教育现状面临的问题与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并总结国内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 英国学者彼得?伯克说过:“艺术是人类的天性”。既然上帝赋予了我们艺术细胞,我们就应该把它激活,让它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创造生活。因此,艺术教育不会因个人意志的转移而失去对我们的生活、专业以及相关工作的强大影响。它对当代的文化与艺术载体、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艺术领域全球化的今天,艺术教育将更加迅速的发展并日趋完善。 国内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国内艺术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的很快。90年代中期,大批的综合大学、民办院校以及设计学院开设设计专业,促使艺术教育办学规模不断的扩大,办学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国内现有的几所设计院校学科建设水平与教学质量比较高,在国内外的影响比较大。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都较早的引入国外优异的设计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结合自身的现实环境,创建出各具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为市场培养了优异的现代设计人才。 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详尽的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a.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专业定位、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高等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b.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国内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要建设文化强国,就不能不大力发展与富强民族文化,通过艺术教育来发展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搞好民族文化的严重举措。发展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需要探寻者、搜集整理者,需要有一大批懂得艺术价值、有眼光与心智判断民族艺术瑰宝与矿藏的人投入艺术研究队伍。这些人要有开阔的学术胸襟、机敏的学术眼光与深远的学术功力,让他们把民族常态

美学欣赏

美学欣赏论文 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

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 摘要: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中最为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造型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从简单的上古岩画逐渐地发展与丰富,演变成了由现代绘画,雕塑,摄影和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共同组合的一个庞大的艺术家族。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对它们的审美要求则各有不同,而荒诞美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造型艺术的荒诞美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人类对艺术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一个新的审美形态。它使没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的存在从否定方面得以呈现,是美学范畴中“成功的表现”,也是任何现实主义所不能做到的。 关键词: 美学造型艺术荒诞 首先,造型艺术是美学欣赏中的一个审美范畴,在我们浅谈造型艺术之前必须弄清楚美学的概念。当然,各种研究美学的专家对于美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而我认为,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体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如人们所知,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是美学的探讨者,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接着,我们就谈到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一词源于德语,中国20世纪以后才广泛使用,造型艺术总存在于一定空间中,以静止的形式表现动态过程,依赖视觉感受,又被称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所谓造型艺术,包括具有美学意义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

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②卡逊在这里所说的舒适的路,即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文明所坚持的经济无限增长、最后引起生态危机的灾难之路。而她所说的另一条路,则是唯一可选择的保住地球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第八十二章“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的最后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③汤因比以其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当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来源:人民音乐2010年12期 ?作者:罗小平 选题缘起: 早在几年前,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的祖振声先生让我撰写《音乐与环保》一书,使我有了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和视野。在写作这本小册子过程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生态学的书,思考了音乐与环保的问题,对这方面的论域产生了兴趣。加之,在阅读埃里克·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观》等著作中感受到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的宇宙精神,常令我激动不已,对生态美学的发展就更为关注。在此,我把自己的相关研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期盼更多人对此产生兴趣。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学(Ecology)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互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各学科渗透,派生出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分支。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社会为依托的新兴学科,它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事物动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者的内外协调为立美目标,具有跨学科的视域和相当强的应用性。国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述,如W·赫伯恩发表于《英国分析哲学》上的论文《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1966)和被我国生态美学家称之为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的《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1]尔后,相当数量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专著不断问世,(俄)曼科夫斯卡娅1992年发表于俄罗斯《哲学科学》中的《国外生态美学》的论文,总结了这一生态美学的发展态势,指出:“国外生态美学已取得一系列珍贵的科学成果。其地位、研究对象已经确立,概念体系已经形成,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示出来。[2] 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著述,其中李欣复教授的《论生态美学》一文被誉为“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3]尔后,又有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的生态学》等相继问世。笔者认为我国美学界这种新趋势的形成,体现了这一学科新的特质及其发展的态势。 1.理论形态的更新

当代美术的现状、问题及前景

当代美术的现状、问题及前景 TYPE:传统与创新TIME:2003-6-9 AUTHOR:冯远URL:N/A HIT:78 DAYHIT:1 WEEKHIT:5 2001年对中国来讲,喜事接踵而至,申奥成功,加入WTO,APEC会议的成功召开,都无可置疑地表明了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这个时刻,召开全国美术创作工作座谈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首先意味着,在新的国际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遇到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新的时代向美术创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这些课题包括:如何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力作,如何以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审美需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体国民文化素质。如何在既共生互融又相互竞争的世界美术大格局中建立当代中国的艺术样式和学术形象,如何使当代美术创作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当代先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等等。面对机遇、挑战和各种新课题,每一位有责任心的美术家和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都应当感到肩负的历史重任。借“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开幕的机会,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目的就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共同来梳理世纪之交中国美术发展的现状,反思美术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把握美术发展及未来的策略。 一、当代美术发展的现状 20世纪的中国美术,伴随着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经历了继承与开拓、融汇与创新这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美术经典作品,不仅鼓舞了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意志,也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精神面貌。这个世纪产生的美术家和作品灿若星河,它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因此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多彩。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趋向丰富多样,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美术实践和理论探索异常活跃,美术创作空前繁荣。各画种创作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重视继承传统、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主旋律题材和多样化艺术追求的创作态势。美术家进行创作的心态已从90年代初的躁动趋于沉静,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在开放的、自信的心态下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传统和外来文艺思潮、艺术形式,建立中国艺术价值标准的趋势。当代中国美术的

中山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中山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12分) 1. (3分) (2019高二下·福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预计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1846年比拉彗星,形成了两颗小彗星________,并各自逐渐产生彗尾。这是人类第一次真切地观测到彗星分裂的现象。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归后,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无论天文学家如何地________计算,无论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爱好者们如何地________寻找,全世界再没有人观测到比拉彗星。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又异常壮丽的流星雨造访地球,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________,如焰火般盛放。据估计,这一夜可见的流星总数约16万颗,是一场真正的“流星暴雨”。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天文学家醒悟过来:分裂后的彗星已经碎解为颗粒尘埃,()——人们终于发现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确实,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密切相关,至今天文学界已经证实有十多个颗粒尘埃流星群与彗星的轨道相合。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距离却从此失踪了。 B . 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C . 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D . 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B . 正是由于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C . 这场流星雨正是因为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 D . 这场流星雨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範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範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範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

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她会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之处。那么什么是艺术呢?我觉得没人可以给她一个定义,因为这世上的一切都是艺术,无论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存在的、不存在的都可以是艺术的表现体。 既然艺术这么的重要,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学习艺术的呢?美学和艺术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又是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呢?艺术对我们这个社会又有多大的贡献呢?有人说“生活就是艺术”又是怎样的艺术呢?艺术和大自然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些问题来讨论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学习艺术的? 人类是大自然的艺术的结晶。人类的开始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她们的结合是多么的美妙、神奇,从而孕育出可爱的小生命,然而我们本身就是完美的一件艺术品、是大自然完美的杰作。所以我们最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也可以说就是在我们形成的那一瞬。 艺术是多么奇妙的东西啊!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从娘胎的肚子里爬出来了。那哇哇坠地的哭声,不仅仅是向世界宣告你神奇般来临,也是演绎神奇艺术的开始。我们接触的艺术就是

从声音开始的。随后我们知道了颜色、语言、朋友、花草、冰雪、星河、分子、文章等等,这些所有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都是艺术的表现体。 然而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有不一样的艺术修养,所以对艺术的感知都不一样。<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写出的一部很好的艺术品,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艺术品又不同的领悟和感受;同样地第一千零一个读者就可能与前一千个读者有相同的理解,虽然生活经历不同,但是还是可能对同一事物有相同的想法的。这就是艺术的诡异之处。 2.美学和艺术有什么联系呢? 美学和艺术在生活中很难分开,觉得二者在我们的表述中是同一类事物。实际上,美学是分支于哲学的发展,参照了心理学的内容,在艺术的伴随下成长起来。所以美学不是艺术、艺术也不是美学。但由于艺术与美的关系最密切,所以美学的主要研究目的应是为艺术服务。 美是人的本质的能动表现和感应与自然和社会的艺术性和谐,美学是从审美感受中来认定事物艺术性发挥的效益性,思想意境的合理性,心理共鸣的可感性。一切都是联系到演绎者和欣赏者的和谐关系问题。如果美学脱离了艺术,就如花儿离开了树枝,不仅脱离了主体,缺少了滋润的源泉,也不能长久的绽放。

论莫言小说叙事视角选择的美学意蕴

论莫言小说叙事视角选择的美学意蕴 彭 祖 鸿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527200) 摘 要: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儿童叙事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到明净绚丽的自然状态;成人视角使读者领受了多角度思维的快感和想象的愉悦;亲缘叙事视角则让人们得到穿梭于时空的美感以及对种族退化的忧虑。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 关键词:莫言小说;儿童视角;成人视角;亲缘叙述视角;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I 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93(2004)03-0022-04 On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Selecting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s in Moyan s Fictions PENG Zu hong (Luoding V ocational &T echnological College,L uoding 527200,Guangdong,China) Abstract:Moyan s fictions are of distinctive aesthetic sty le because of his unique narrative perspectives.T he child s perspective leads the readers to the state of nature,w hich is liquid and florid,and the adult s perspective makes the readers feel the delight of thinking in many w ays such as the joy of imagination,w hile the kinship s perspective makes people have the aesthetic feelings of shuttling back and forth in time and space and the anxiety of degeneration of race.Moyan is the perceptual inheritor of not only Chinese tra ditional Aesthetics but also w estern modern w riting skills. Key words:Moyan s fictions;the child s perspective;the adult s perspective;the kinship s narrative per spective;aesthetic im plication 回顾上世纪后期的中国文坛, 小说家莫言的创作生命似乎特别坚韧:无论是作为!新潮 小说卓尔不群的开路先锋,还是作为!新潮 还俗后名利赫然的文坛大腕,莫言都以丰硕而独特的小说创作显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1]确实,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坛来说不可或缺,他的一系列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都以其风格独特而震撼文坛。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包括叙事视角的选择)、诡异的灵动感觉、令人回 味无穷的语言运用,使得他在中国文坛上夺人耳目。 莫言小说多采用的是在叙事学上称为内聚焦 的叙述模式,但本文不打算严格按照叙事学上对视角的划分,而是依据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美学特点来进行划分,将它们分为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和亲缘叙述视角。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 有论者谓: 我觉得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 收稿日期:2003-11-04 作者简介:彭祖鸿(1980-),男,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第8卷第3期2004年9月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angzhou Poly technic College V ol.8 No.3Sep.2004

生态美学

1.“生态系统”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2.从生态学得视角对城市景观的要素进行考察,主要着眼于什么内容? ①纯洁感:基本要求②宜人性:城市园林,绿地,湿地,水面,喷泉,视野开阔,生活施设③通达性,交通环境④秩序感:非要求规律⑤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要的可能 1.什么是生态景观?它是城市景观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 生态景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意义:是城市设计的首要审美追求,给人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生活环境界得启迪。 指由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命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意义——生态景观将设计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让自然与城市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2.什么是人文景观?它分为哪四大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点而构成的景观, 它分:①文化古迹②革命活动地③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所形成的景观④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文化景观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哪些作用?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求,对国家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①见证城市的生命力的历程②体现城市重要特色和人养性③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 文明和该城市的景观建设的科学体系,是代代人民的思想,智慧和财富积累④是对城市景观的一种延续,是城市生命力历程中不可断的链接,可促进城市景观建设健康发展 1.居住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住宅) 2.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重要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3.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公共 空间) 1.生活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答: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劳动环境 1.居室视觉空间的审美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水野今的观点,道路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1)放射线形(2)夯形结构(3)环状道路(4)自由式构成(5)外景式构成 (6)风景式构成(7)展望式构成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田园江南》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田园江南》 江苏作家金曾豪是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以哺育作家成长的江南水乡为背景,以作家童年乡村生活为叙事线索,字里行间有对水乡家园的热爱,有对万物生灵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生态美学意蕴。本文即以作家的最新作品《田园江南》为分析对象,力图揭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意识与作家的创作美学。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大自然的审美传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散文。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兴起,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文学关注的重心转向对人性心理的探索与社会变迁的记录。至后工业社会以后,科技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关注自然界,生态主义蔚然成风。人们意识到人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生态系统,人必须顺应自然并尽力融入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艺术上,生态主义催生了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 金曾豪是江苏省著名作家,出版作品四十余部,著作等身,其中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苍狼》和散文集《蓝调江南》分别获得四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的作 品多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儿童和动物为主要角色,提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作家最新出版的散文集《田园江南》同样是一部体现了生态美学思想的作品。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自然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审美的对象。《田园江南》的写作 就突出体现大自然本身的美,在这部作品中,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人性化的。如作家写芦苇:“芦苇是喜欢风的,如同它们喜欢阳光和雨。芦苇确实很朴素,在秋天里,它们甚至有些憔悴,下部的叶子已经枯黄,为的是集中能量供给顶部的芦花。没有开的芦花算不上美,不娇不艳,只是一种灰白的絮。风来了,芦苇们并不抗拒,倾斜,倾斜...... 倾斜到一定角度,风就对他们无可奈何了,它们于是又站了起来,挺直了腰杆。每一支芦苇都尽力笔直站立着,每一张芦叶先是向上拥抱着主干,然后向斜上方展开去,尽可能地多承接阳光和风雨。如果有一座桥,就可以看到芦花组合成的风起云涌的芦花的海。所有的芦花向一个方向张扬,摇摆,就像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白帆,就像是一行行竖排的关于秋天和荒野的诗句。永远摇动的芦苇在永远发出荒野的声音。一支芦苇发出的声音是细微的,几万、几十万、几千万支芦苇合成的声音就浩浩荡荡,就无边无际。和海的浩荡不同,

生态美学的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生态美学对人类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以(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为出发点的。 2、主体的三种形态是(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3、主体存在客体对象的客体的四种基本形态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和(自我客体)。 4、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种群)(群落)(环境)(生态系统)。 5、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道)。 6、居住环境的基本单位是(住宅)。 7、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8、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狭义;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广义: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审美关系,走向人的诗意和栖居,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生态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 3.诗意的栖居——与“技术地栖居”相对,指拯救大地,摆脱对大地的征服和控制,使之回归本性,从而是人类美好的生存在大地之上。 三.简答题 1.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原始生态文明阶段——崇拜自然农业文明阶段——顺应自然 工业文明阶段——反自然生态文明阶段——推动生态文明 2.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之定律”分别是什么? 答:(1)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得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都是不可预知的。 (2)相互关联原理。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的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3)勿干扰原理。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试着分析孔子主要的生态思想,并评价。 答: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出“敬天畏命”“知天达命”的生态认知,表达出“仁人恤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感,致力于“取物以时”“节资护源”的生态伦理实践。孔子关于生态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有效的开发。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四个方面。老子提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和“道”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的主要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和谐思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生态伦理思想 4.生态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原则是什么? 答:其一,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关系整体的有机联系看。每一事物都包含着其他事物,事物之间相互包含,所有事物也都包含在整个世界的复杂关系网络

现代、当代和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发展问题

现代、当代和全球语境下的艺术发展问题 作者:暂无 来源:《文苑·艺术汇》 2013年第5期 编辑:程媛媛资料提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汉斯.贝尔廷线性历史观的终结此行来中国,我发现广大读者对我的《艺术史的终结》这本书存在误读现象,在演 讲中希望能予以澄清。 首先要澄清的一点,人们经常把《艺术史的终结》跟阿瑟·C·丹托的一本名为《艺术的终结》的书混淆在一起。但 这两本书的关键词一个是“艺术”的终结,一个是“艺术史”的终结,艺术史这个概念是19世纪出现的一种线性、进步的 历史观建构,我反对这种普世性的价值观和叙事。我从来不认为有艺术的终结,我谈论的是个人史。对《艺术史的终结》的理解要从个人史开始,我给这本书命名的背景则是,艺术家费舍尔当年在蓬皮杜的展览中,声明“这就是我作为 艺术家的时刻”,拒绝“装置艺术家”、“观念艺术家”等艺术史中的理论冠名。 在我当选慕尼黑艺术史学会主席时,周围的人一直引发我去追随前任主席汉森·伍威尔的方法书写艺术史,因为前 任主席实在太成功了。这件事让我很不高兴,并不是我不能接受周边的人对前任主席的崇拜,而是他们要我复制前任 主席的做法让我不能接受。所以在就职演说上,我确定了一个题目—“艺术史的终结?”。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是因 为我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很具体的判断,对当代艺术的评论完全是一个线性的状态,所以并不是艺术要终结,而是我 们思考、谈论艺术的叙事式的方式要终结。这个叙事通过对于具体艺术是什么,通过对于一种线性进步历史观的建构,提出了艺术史的概念,而对这样的概念我是反对的,我对艺术史概念所传达的一个线性进步史观代表的普世性的假设 表示明确的质疑,所以这个导致我从头去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一种线性进步的艺术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艺术史的终结》出版之后,它所带来的影响和人们对这本书的误读也让我很不高兴,所以在那本书出版十年之后,我写了另外一本书—《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讲的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方向的事情,我却赋予它同样的主题—“艺术史的终结”,并且不带问号。这书让我获得了当年的艺术进步奖,授予我这个奖项的理由并不是因为这本书多好,而是我给完全不同的两本书冠以了同样的题目。在这个过程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出现了“全球化”和“全球化 的发展”,艺术史也在改变,世界一直在改变,我的思考对象和思考的主体—“艺术”也是不断改变的,所以我的思考也 跟着在变。线性历史观的终结不是艺术的终结,而是一种叙事方式的终结。 米歇尔.康.阿克曼现代化?现代性?中国性? 9 0年代我在莫斯科新特加博物馆看到马列维奇的《黑色的方块》被摆在地下室的角落里,而大展厅摆满的却是斯大林时代的革命主义、现实主义的大画时非常愤怒,但后来贝尔廷教授的书让我理解到,这完全是一个对艺术史的叙述。当时,当代艺术被认为是非常不重要的,次要的一个艺术的支流,它的作用就是限制现实主义,我估计你们对这 种叙述比较熟,尽管你们现在还年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9 85年之后,一些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像“土匪”一样跑到国际当代艺术市场里去,把所有的东西抢走了,自己穿着。他们穿的很奇怪,很有意思,把一个女人的帽子和牛仔裤穿到一块,这个过程也都冠以“现代化”的 名义。对他们来讲,这确实是非常彻底的解放的过程,不止是从革命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框中解放。但我认为更深刻 的应该是艺术家对自己价值有一种彻底的理解,有一种彻底的变化,21世纪中国的艺术基本上只有一个对“现代化”的 理解—救国,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穷的、弱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国。 自八十年代后艺术开始转变,从革命现实主义关怀到对艺术家自身的关照。这时期有两个重要现象:一是中国开 始反思它自己的传统,这种反对盲目仿造西方,不坚持艺术领域的现象,是全中国文化所有领域里面的一个现象;二 是中国自己开始发展一个艺术市场,中国艺术的市场化过程和速度是有点不可思议的。如今在中国谈论“现代化”或“现 代性”时,必须要结合中国的社会语境。中国学界出现了一个新概念—“中国性”,该概念试图避免所谓“现代性”的西方圈套,避免一律大叙事。我认为我们应该面对中国复杂的现实,重新回到对“现代性”的思考,思考什么是现代化的意义? 什么是另一种现代性?

中国书画美学复习范围

第一部分:填空题要点 1、一般绘画和书法评论研究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对象是形象的艺术形态。而中国书画美学研究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对象是理论形态的书论和画论。 2、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任务:中国书画美学是对中国书画艺术造成某种风格、形式和技法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理论阐发。 3、老、庄为中国美学开辟了一个无限境界,“无限境界”即宇宙观的问题。庄子论“游”境,是对世俗、功利等的超越;后人从关照自然、审美鉴赏、审美创作等各个角度都有对“游”的发挥。 4、1949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座战国楚墓两幅帛画,一幅是《人物龙凤图》,另一幅是《人物御龙图》,是至2010年为止发现的仅有的两幅战国帛画,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5、两汉哲学对于“气”的规定和阐发,构成了由先秦“气”的哲学范畴向魏晋南北朝“气”的美学范畴转化的重要中介环节。 6、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名词概念,而是一个摹态状语,表示自然而然之义。 7、先秦的《易传》、《礼记》探讨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言辞的关系,对后来书画美学起到引发作用。 8、对人品和艺品的关系从哲学到美学的转化发展过程中汉代杨雄起到关键作用,他提出“书,心画也”。 9、魏晋玄学又叫“玄远之学”,它以探究宇宙万物的形而上本体作为自己的中心课题,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思潮。 10、玄学在思想上推崇“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 11、玄学对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深刻影响主要是其透发出的人生观加以实现的,《世说新语》表明魏晋玄学人生观有两个特征:(1)自由的个性色彩。(2)玄远的人生意向。 12、魏晋南北朝的书画美学可以视为先验的先秦美学(通过魏晋玄学)和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实践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标志着中国书画美学第一次真正的自觉和建立。 13、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命题。高度重视“传神”在创作中的作用。 14、谢赫,南朝画家,著作《古画品录》。该书不仅包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而且还是中国第一部绘画批评论著,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5、谢赫的“六法”论,不仅是绘画批评的标准,而且也是审美创造的基本法则。“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最高准则,是形而上的美学命题,其它五个法则是形而下的美学命题。 16、一般说来,中国的书法(尤其是草书)是一种抒情艺术,书法的笔墨、用笔、结构、形式、章法布局的有机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家主观心灵的映照。17、唐代张彦远对水墨画新艺术形式 的论证,反映唐代审美观念的深刻变 革。他对“六法”进一步的探讨和对 “妙悟”的心理分析,为后来文人画 理论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18、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 命题意味着唐代书画美学中的“意境” 说的诞生,审美意境的构造就是主客 观的高度融合和高度统一,换句话说 正是在“心”和“物”相互融合和相 互统一的基础上才会有审美意境的产 生。 19、从绘画史上看,隋朝的展子虔、 唐朝的李思训、李昭道是青绿山水。 向水墨山水过度的是唐代吴道子、王 维、张璪等人。而张璪是确立水墨语 言最重要、最关键的人物。 20、孙过庭——字虔礼,河南开封人, 著作《书谱》。既有老庄哲学和魏晋玄 学的思想因素,又有《礼记》等儒家 的思想因素,因此孙过庭的贡献是多 方面的。 21、宋元时期书画美学的代表人物主 要有黄修复、欧阳修、郭熙、苏轼、 陈郁、赵孟頫、王绎等人,宋元的主 要美学问题:(1)文人画的问题;(2) 书画同源的问题;(3)诗画关系的问 题;(4)艺术古今的问题;(5)逸格 品位的问题。 22、欧阳修所谓“山林者之乐”就是 寄情山水,获得充分的审美愉悦和审 美享受。而“富贵者之乐”却是“览 人物之盛丽,夸都邑之雄富”中获得 满足和快乐。 23、郭熙——北宋大画家,河南孟县 人,著作《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美 学极为重要的著作。 24、在绘画作品中附以题跋。宋代宋 徽宗的《腊梅山禽图》较早采用,至 元代比较普遍。 25、董其昌受到南北禅宗思想的影响 提出在书画领域中的“南北分宗”理 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26、石涛的《画语录》是明清最杰出、 最深刻的绘画美学论著,以“一画” 范畴为基础,建立了完整和系统的美 学体系。 27、对于中国画三大分科审美标准的 确立可概括为:对于人物画“传神”至 关重要;对于山水画“意境”至关重 要;对于花鸟画“生意”至关重要。 28、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江苏 兴化人,诗词书画无所不工。“眼中 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 说法,精辟而深刻地揭示了审美创造 的整个过程和基本规律。 29、受明代的董其昌的理论影响,清 代的阮元和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则在 书法领域提出了“南北书派”的理论。 30、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晚号 寤崖子。江苏兴化人,著作《艺概》 一书,分六部分,书法美学集中在《书 概》部分。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要点 1、道常无名——是老子的对宇宙本体 的基本观点,意为作为宇宙本体的 “道”是超验的,是语言概念以及由 此构成的知识形式所无法把握的。 2、天人合一——在先秦哲学的影响 下,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视万物及人与 万物为一体同气的宇宙观,在中国艺 术家的视野中天地万物决不是一个纯 然独立的外在世界,而是一个情意绵 绵的自然怀抱,是一个可居可游的温 馨家园,在这个家园中,心物的对立 和差别界限消释无间,艺术家的身心 与天地万物联袂一体,协调和畅,这 就是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追求的天人 合一的境界。 3、魏晋玄学——又叫“玄远之学”, 它以探究宇宙万物的形而上本体作为 自己的中心课题,是一种思辨性很强 的哲学思潮,实质上是一种以复兴老 庄哲学为思想特征的社会思潮。 4、“六法”论——南朝画家谢赫在他 的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著名论 点,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 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 摹写,“六法”论不仅是绘画批评的标 准,而且也是审美创造的基本法则。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 家张璪提出的美学观点,是从审美创 造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关系方面 加以阐发的。即:主客合一——自由 境界——老庄道的境界——审美功能 “形而上”的境界。 6、意境说——意境说不仅是主观和客 观的融合和统一,而且更是有限形态 和无限境界的统一,是“形似”和“画 外”的统一,是“实”和“虚”的高 度融合统一,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体 现在对无限境界、无形之虚的开拓和 展示方面。 7、唐书尚法——是指唐代的书法除了 具有时代风格的含义之外,还具有形 式法则的含义,就是欧阳询、李世民 等人对用笔、结构等形式因素的构造 规则或规律所做的概括和总结。 8、“三远”说——北宋画架郭熙在《林 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审美观点,即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 望远山谓之平远”。 9、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 “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 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早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 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宋代苏轼阐发 其完整内涵,明末画家董其昌确定文 人画的正式名称。 10、书画同源——宋元书画美学开始 提出的美学观点,指书法艺术和绘画 艺术在发源的意义上是统一的,两者 都是从最初“卦象”之“源”中分化 出来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在以 “心”为根源的意义上是统一的,无 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具有表现心意、 表现主观“情思”的功能;书法艺术 和绘画艺术在审美创造中是相互渗透 和相互融合的。 第三部分:简答题要点 1、简述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国书画美 学的影响。 对中国书画美学的影响,先秦 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和《易传》占 主导地位,而儒家的道德作用占次要 地位。儒家的道德教化更多的是形而 下的思想,而书画崇尚的是形而上的 道家和易传思想,从魏晋之后佛教及 禅宗思想也产生较大影响。 2、简述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思想。 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命题, 高度重视“传神”在创作中的作用, “神”不是指儒家的道德品质,而是 指充满玄学意味的个性情调,是与宇 宙本体息息相通的“神明”、“神气”、 “神情”、“神姿”。脱离魏晋玄学和人 物品藻的理论背景就不可能把握顾恺 之的美学思想。 3、简述魏晋南北朝关于“审美心胸” 问题的涵义。 澄怀观道、澄怀味象、涤除玄 鉴等都是关于审美心胸的问题,即去 除杂念达到虚静、沉静、静思、空明 的境界从而体味到宇宙本体的道和宇 宙创化万物的发展过程。 4、隋唐以来,释智果、欧阳询、李世 民、张怀瓘、对书法的最大贡献是什 么? 隋唐以来,艺术家们通过对书 法结构因素的分析,包括用笔、势、 字形的关照和考察使书法艺术上升到 对书法形式美的审美考察。 5、简述宋元的主要美学问题。 (1)文人画的问题;(2)书画 同源的问题;(3)诗画关系的问题;(4) 艺术古今的问题;(5)逸格品位的问 题。 6、简述明清花鸟画“生意”的涵义。 所谓“生意”指花鸟世界的蓬 勃生机和内在的生命力,画家要表现 这种“生意”就是要表现从花鸟世界 中洋溢出来的这种蓬勃的生机和内在 的生命力。 7、简述董其昌论学习传统书法的三种 境界。 (1)境界之一:初若印泥,意 思是初级阶段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需要苦心力学,继承传统书法的形神。 (2)境界之二:中若印水,一 是临习;二是加入背临和意仿的过程; 三是采取“顿悟”这种更高的把握方 式。 (3)境界之三:终若印空,在 前两个境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艺术风格。 8、简述石涛的“一画”论。 “一画”的内涵是指宇宙生成万 物的过程中,太朴消散产生规定性, 产生了“法”,“法”就是宇宙生成万 物的根本法则。 第一层:“一画”就是指宇宙万 物生成的根本法则。 第二层:“一画”就是天地万物 存在和变化的根本法则。 第三层:“一画”就是审美创造 的根本法则。 第四层:“一画”就是指绘画造 型的根本法则。 第四部分:论述题要点 1、试述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及其“意境”说的诞生。 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主要从审美创造的主观条件和客 观条件的关系方面加以阐发的。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