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当代学院艺术教育困惑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中国当代学院艺术教育的困惑
【摘要】学院式教育作为各艺术类大学(学院)传统的教授方式在中国已经有半个世纪之多了,这期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它可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中国当代的艺术家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素质。而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艺术类大学(学院),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身在现在以及将来所应处在的地位和应起到的作用呢?
【关键词】当代学院;艺术教育;困惑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也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作为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各类艺术大学(学院),仍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授方式来教育新一代的青年学生,是否依然很合适呢?这些大学(学院)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应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只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么?现在对于那些正在进行艺术学习的青年学生,他们今后的出路会是怎样的呢?他们真的都会成为“画家”、“舞蹈家”、“表演家”或是“音乐家”……么?他们都会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么?如果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会怎样呢?让他们做第二个凡高么?……当然,在这里我并非对凡高先生持有非议,相反,我深深地为他那种为了追求艺术而不惜一切的精神所折服,但我并不赞成
后人向他学习。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差异,使这个世界绝不会再造就出第二个凡高来,而纵观国内各艺术类的大学(学院),每年的招生量却在不断的激增,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有那么多人想要成为艺术家么?反过来,再从学校的角度看,真的能培养出那么多的艺术家来么?关于这一点我想不由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我们需要重新来认真的思考一下这些也许看起来并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呢?
诚然,要在艺术上有所造就,除了要有一定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因素,但我想强调的是事实上,并非所有学习绘画或其他艺术类专业的青年学生都能够或者都希望成为艺术家,而且,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所占的比例并非少数,而是多数。这是个事实。笔者曾对某一所艺术类大学九七年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一下粗略的统计,除设计类专业外,其他专业(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等各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的或者说其工作性质主要是以本专业所涉及的内容为主的人数仅占毕业生人数的四分之一还不到,而其中真正想在艺术上有所造就的或者说能够在艺术上取得成果的人数则更是少之又少,其他大部分的学生从事的工作要么也许会涉及一点本专业的知识,要么就是根本涉及不到任何关于所学专业的内容,还有一些则正在待业中。虽然这只是就单一的地域和时期做的统计,但目前在中国它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国内其他的艺术类大学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问题呢?尤其是
作为引导者的学校和老师们,该怎样去引导那些“占大多数比例”的学生呢?是放任不管还是强制灌输?是训练他们去适应学校一
贯的、传统的制度还是逐渐改变旧的不科学的教学体制而培养他们去适应今后需要他们面对的并最终需要付出的赖以生存的社会
呢?
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负责这似乎是当然的,但究竟怎样做才算对学生负责呢?是只管把知识都一骨脑地传授给学生而不顾其他就算
负责了么?如果这个学生在今后根本用不上这些他所学到的知识
或者说他所学到的知识无法让他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怎么办?这
样能算是对这个学生负责了么?
让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从当前对艺术类学生专业以外的教学情况可以看到,非专业课的学科其受重视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内容的选择、使用教材的优劣还是课程的安排、教学的质量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及最终达到的效果根本无法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在本专业以外的领域获得更多的收获,与其“让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轻视非专业课,这几乎也是国内艺术类大学教学的通病,使学生只注意进行专业课的训练而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非专业学科对提
高自身能力、素质以及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这是绝对不应该的。当今社会更愿意接受的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而绝非仅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试想,一个画家(这里姑且称之为画家),只是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但他却对其他学科领域知之甚少,那么,他在进
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困难重重,而且他的艺术作品也一定是言之无物,让人无意深究……
我们应该看到,当前的社会是经济的社会,人们不论从事的是哪一行业,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服务于这个社会并为其创造价值,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并从中得到相应的回报。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有多大,也就会获得多大的回报,这也就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社会地位的差异——创造的价值越大越多
其社会地位也就相应越高。而一个人,他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大小与其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修养是成正比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大学教育,其目的显而易见,无非是希望自己能在这几方面有所提高,进而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实现自我价值,与此同时更可以为自身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作为艺术类大学毕业的青年学生,他们所肩负的使命是为人类创造更高层次的精神食粮,发掘人类生活中的真、善、美,再用艺术的语言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去品评、去揣摩、去回味,并从中获得启迪、享受……。然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觉到,现在的大学生并不都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着博学的知识、优秀的品质与超凡的工作能力,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一旦不能从事与他们本行业相关的工作,一切就都得从头学起,并且要重新去认识和评价自己。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在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在于培养他的学校、老师甚或其他什么方面?
这的确是个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不是么?身为跨世纪的艺术人才,如果不能做到博学多才、能力超群,那他怎能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呢?怎能为人类创造出永恒的艺术作品呢?而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各类艺术大学(学院),他们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他们究竟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呢?他们应不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来好好地考虑一下是否应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去培养新一代的青年学生,让他们去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做那个带着华丽称谓的——“艺术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