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姜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姜维传》有感
读完《三国志——姜维传》我对诸葛亮的这位徒弟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三国志里看了一些对姜维的评价,不同的人对姜维有着不同的态度,郤正著论中,他认为姜维是一个勤俭节约,不慕名利,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正人君子。

然而,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都认为姜维死无葬身之地,连宗族都被人灭绝了,就拿这个来贬损姜维,最典型的就是作者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认为他只是为了功名,判断力不够周密,终于落得毙命的下场。

面对着是非舆论,或许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对姜维有的不仅仅是好奇,更多的是神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静的读了《姜维传》,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姜维。

历史上对于姜维的北伐战事有过不少的记载,但大多都是批判的,他们都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

在《三国演义》中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这样的说法。

到底孰对孰错,我们都应该看看历史的真相,在《三国志》中记载姜维的北伐总共有十一次,看了姜维的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

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

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

土狭民寡仅一州之地的蜀汉竟迫使拥有九州之地的强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至于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里,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里可谓败得其所。

虽然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但这是不克避免的,与此同时,魏国也有损耗,而且作为战胜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从这个方面来说,姜维积极的北伐毋庸置疑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正是有了姜维的北伐,才延长了蜀国存在的时间。

无论世人对姜维的见解如何,对于我来说,看了《姜维传》,我觉得用一句话来解读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是对于姜维最忠实的注脚。

在传记里,48岁的诸葛亮遇上了年方27岁的姜维,那年是建兴八年,是姜维乃至整个蜀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姜维以魏国降将的身份投效了诸葛亮,两人一见如故,既打消了姜维原先不得已而降蜀的勉强,也引发了诸葛亮对培养后备力量的心愿。

诸葛亮发现人才:把姜维从魏国边境的一个微末将领的地位提升为辅汉将军,当阳亭侯;培养人才:此后6年北伐中,任姜维为中护军,时有共商军中大事的采决;重用人才,把蜀汉三军的重担交付给羁旅中归降的姜维,而那年姜维也不过33岁。

诸葛亮的识才、爱才、信才、用才勾划出“知己”二字的全部意蕴,再加之亲如父子,密如师徒的感情交织,使姜维把整个后半人生义无返顾交付给诸葛亮的夙愿:收复中原。

姜维是士,因此,他在摇摇欲坠的王朝里独力苦苦支持大局;在浮华的世俗里守者清素的本心,忍着得志小人的颐指气使;受着昏君莫名的冤屈。

悲愤难耐了,引兵退往沓中去屯田,他根本没考虑过一条道路——权臣的道路。

老子有两句很著名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天水城外,受到卧龙赏识,得蒙知遇之恩的姜维是幸运的,姜维得以开始能展示自身的才能,真正踏上前景灿烂的仕途;但那时,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姜维没有意识到,这种幸运将堆积成一种大不幸,使他走上了一条悲惨的不归路。

《姜维传》记载,他与钟会出则同车,坐则同席,把酒言欢,情爱日密。

只是,谁也无法知道,在这背后姜维真正的心情。

他不为自己成了亡国之将而沮丧,反是因为辜负诸葛亮的信托而惭伤;他不会为忠义二字就那么简单地杀身成仁,他记住的是一句话:将以有为也——蜀汉虽亡,但他肩上的重托并没有消失,他的奋斗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于是,他写密表给后主:臣定使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转安,这不仅是向后主的承诺,更是他坚持
士道的宣言。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足以解释此后姜维的一切行为。

他不会投降,不去退隐,不能自杀,他该做的是如何去酬答知己的愿望。

囚禁邓艾,巧说钟会,他选择了最艰险难行的方法,成则名扬千古,败则身死宗灭,非但身死宗灭,他甚至将被扣上不忠和叛臣的称号,真正的用心良苦却沉埋于邈邈时空。

姜维只犯了一个错,他高估了钟会的能力,结果导致全局失控,钟会的叛乱彻底失败。

姜维虽未完成诸葛亮的遗愿,但毕竟无愧于心,无愧于知己,无愧于士道,他带着复兴蜀汉的愿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因此,毫无疑问,姜维是一个真正的“士”,一个甘“为知己者死”的“士”。

姜维已经逝世了,留给我们后人的却是无尽的猜忌和毫无意义的推断,先贤已逝,留给我们后人的是无尽的追思。

三国因其历史上的特殊性,造就了无数的英才,当人们在为关张的武勇赞叹不已,为孔明那近似神的业绩而感叹,当有人在为魏延鸣不平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提起姜维,即使提到,也是将他和蜀汉的灭亡联系在一起,给予的则至多是惋惜和指责。

后世对姜维的评价是不公正的,姜维因为特殊的历史情形,注定成为蜀汉灭亡的见证者,殉葬者,注定为蜀汉的灭亡背负上沉重的责任。

但历史对姜维又是公平的,它给予了姜维广阔的舞台让他得以展现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的全部潜质,并且忠实地记录下姜维为蜀汉所作的一切,让我们后人看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为蜀汉献出自己毕生才能的男子汉!
纵观姜维的一生,他真是一位济世之才。

可惜啊!有些身不逢时啊,要是他能才早生几年,与诸葛亮并肩协作,那就能帮刘备一统天下了。

但话又说回来,也正是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发挥他的才能。

才能更好的展示他的忠肝义胆。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遇到知己实属不易,诸葛亮识才,提拔、培养姜维,以致姜维继承他得夙愿继续北伐。

在我们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后中,还有多少人会铭记这种知遇之恩呢?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能从姜维的身上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东西——我们要懂得感恩、为了自己坚定的信念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姜维的死
姜维的死--诈降魏国将钟会,并煽动他谋反,钟会手下不从,他两人又以性命相逼,就找机会杀掉了钟会,在一旁的姜维见大势已去,遂拔剑自刎。

姜维由于连年伐魏,魏兵恨之入骨,剖开了他的尸体,却惊讶地发现他的胆有鸡蛋那么大。

——《三国志》
一些名人对姜维的历史评价
诸葛亮:
孔明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

”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钟会:
钟会与姜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州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

”(参见《三国志*姜维传》)
陈寿:
姜维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可是穷兵黩武,没有远见。

缺乏判断能力,终于被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