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习目标】

1、平型关大捷及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2、体会八路军、新四军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百团大战

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正确评价敌后战场的抗战

【名词解释】

敌后战场是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的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是在日本占领军所控制的后方,相对于日本军队和国民党政府军队正面交锋的战场而言,叫敌后战场。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知识点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毛泽东《论持久战》

(1)时间: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2)目的: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国亡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亡国论”的代表人物是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卢沟桥事变后,汪精卫在他的各种演说中大肆宣称“战必大败”的“亡国论”,其代表作是题为《最后关头》的讲话。

(3)主要内容:

①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

②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

③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④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4)意义: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主要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鲁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①军事—展开人民游击战争: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

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敌后战场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和模范人物。

麻雀战是抗日游击战的一种作战形式。麻雀在觅食飞翔时,从来不成群结队,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几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飞速快,行动灵活。仿照麻雀觅食方法而创造的游击战战法叫"麻雀战"。

担。

③经济: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

运动。

④总后方: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

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意义: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知识点三:百团大战

1、背景: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囚笼政策":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拓展延伸】

1、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2、评价敌后战场的抗战:

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牵制并消耗了日军,创造了全民参战的奇迹,这不仅对坚定国民党的抗战信心,配合正面战场作战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3、三次主要战役:

【知识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