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政策研究
黄玉洁
(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摘要]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从一个经济、技术、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脱胎而建立起来的。
中国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总政策,实施了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实现从贫困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政策;政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04-28
一、中国现代化的国情背景
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技术、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从这一社会脱胎而建立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农业、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约占国民经济的90%,
近代工业仅占10%左右。
民族工业企业只有十二万三千家,员工164万人,资本总额也只有20几个亿。
10%左右的近代工业,几乎全部掌握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家手中。
截止到1952年,中国的钢铁产量是135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5公斤。
1920年,美国人均钢铁占有量已达350公斤。
新中国经过11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工业化、现代化的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起始阶段;1957-1978年是现代化建设流向低潮阶段;1978年到现在,是现代化建设发展较快并一步步迈向高潮的阶段。
但是,中国至今仍然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江泽民总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就是中国现代化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政策,同上述基本国情紧密相关。
二、中国现代化主要经济政策概要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现代化总政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政策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经过中共十大到十三大逐步形成并提出现代化的总政策或称
作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在中共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总政策或总路线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政策,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胜利前进的最重要的保证,是现代化各项重要具体政策的总纲与灵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强国、富民之路。
2.农业现代化政策。
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将依靠科技改良土壤、发展水利、改进耕作技术、改造低产田;培育良种,推进种子改革,实现良种生产专业化;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农业病虫害防治力度;科教兴农,提高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二是长期稳定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经营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在所有制不变、
耕地用途不变的条件下,允许承包转让土地使用权。
三是保护耕地,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地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政策。
四是价格保护政策。
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实行主要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政策。
五是加速发展农用工业,重点建设与改造一批化肥厂,增加农膜、
农药和农用机械的供应。
六是增加农业劳动者收入的政策。
实行以上主要政策,可以加快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进程。
3.“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政策。
一是尽可能动员农业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和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
第2012年第6期(总第400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6,2012Total No.400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6-0088-0288--
产率;二是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同农业有关,都必须积极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可直接为农业服务的有种子、肥料、饲料、农用机械、燃料电力、运输工具、仓储、建筑与建材等部门。
其他间接为农业服务的部门更多。
三是要使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同农业能够提供的农产品相适应。
4.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人口与发展密不可分,人口问题,在本质上讲是一个发展问题。
5.工业现代化政策。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主导。
这一政策体系,包括工业资本积累、投资政策;工业发展技术政策;需求管理政策等。
6.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是“软实力”。
它对提高国民思想总体素质,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7.国防现代化政策。
积极防御,科技强军;国防科研“自力更生、科研先行”政策;国防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政策是保障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维护安定团结,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政策。
8.扩大对外开放政策。
随着国际分工和协作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一大特征。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但实行对外开放,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不能忘却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安全。
三、中国现代化政策的绩效
1.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1986年超过1万亿元,2010年接近40万亿元,1979-2010年年均实际增长9.9%,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
外汇储备由短缺到迅猛增长,2010年底达到28473亿美元,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2.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粮食产量多次刷新历史记录,2010年达到54648万吨,比1949年增长
3.8倍,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9.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0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1.5%。
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钢铁水泥汽车等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3.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飞跃性变化。
2010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25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发展日新月异。
201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9.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3.2倍;公路里程达到401万公里,增长48.7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全国邮电业务总量由1949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940亿元。
互联网规模快速壮大,稳居全球第一。
4.对外经济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
进出口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28亿美元,增长2630倍,年增长14.0%。
1979-2010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1万亿美元,从1993年起连续18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5.人民生活实现从贫困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
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直是党和政府追求的目标。
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逐步走向小康,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2010年达到19109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0年的35.7%和41.1%。
6.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由落后到全面发展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500人,2010年已成为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到1978年,我国科技人员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在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尖端技术。
中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信心,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仍然较多等。
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00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1997-03-20
[2]王兴成.当代高科技与持续农业及其政策思考[J].世界
科技研究与发展杂志,1996(2)
[责任编辑:王凤娟]
黄玉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政策研究
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