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1.1地形地貌
大连地区位于千山山脉西南延伸部分,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濒临黄海、渤海之间,形成碧海环抱、低山丘陵起伏的地形。
由于地质构造,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新地质构造活动和海水动力对陆地的长期作用影响,本区地貌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滨海岩溶地貌形态较发育,形成复杂多样的海岸地貌,并发育着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如下:(1)侵蚀构造低山
大连市区地形制高点大黑山,主峰海拔633.1米,主要由震旦系石英岩组成,是断块上升长期遭受侵蚀的山体。
凸形山坡,尖圆状山顶,锯齿状山脊。
由于受运动的影响与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切割及长期的侵蚀作用,形成了山高谷深之地貌景观。
地形中度切割。
山谷多为“V”型。
山体上部陡峭,基岩裸露,中下部坡度变缓,植被覆盖较好。
主峰周围有逐层降低的山峰依附,标高在500-250米间,标志着该山体为不同期构造上升所致。
(2)构造剥蚀地形
①高丘陵
区内分布较广,为主要分布地形。
分布在大连老虎滩地区。
标高在200-500米间,丘顶多为浑圆状,局部尖顶状,连绵起伏,丘坡多为凸形坡面,上陡下缓,坡度在10-30度,最陡段可大于30度。
岩性由变质岩类、震旦系桥头组石英岩、长岭子组板岩、千枚岩、甘井子组白云岩组成。
沟谷多呈“U”型,少量呈“V”型,切割深度100-200米。
丘陵上部基岩裸露,下部被坡积物或植被覆盖。
由于受构造运动和性上升运动的影响,局部分布有剥夷面。
标高均在200-400米间,可视为本区内较高的三、四级剥夷面,形成时间相当于第四纪前,为间歇性抬升之遗迹。
充分反映出本区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的特点。
风化壳厚度约在0.2-0.4米间。
②低丘陵
区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甘井子-周水子以北,革镇堡等地区。
标高在50-200米间,丘坡较缓,约5-10度。
众多馒头状丘顶形成了漫岗地形,坡麓上冲沟发育,切割深3-5米。
高部位基岩裸露,低部位坡积物覆盖较多,部分地段被辟为梯田。
有的丘顶覆盖一层冰碛泥砾,该区岩性组成:鞍山群片麻岩类,震旦系甘井子组白云岩,南芬组、营城子组灰岩。
区内100-200米与60-80米标高的丘顶连续地段,可视为一、二级剥夷面,这级剥夷面相当于第四纪初期冰期来临,气候变暖后,冰川融化,赶往间冰期,辽南山地长期上升,剥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故此种剥夷面保存下来极少,即这级剥夷面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在低丘的边缘地段地形中,见有零星分布的标高在24-80米的剥蚀残丘,丘顶平缓,表面多被较薄的残积层和植被所覆盖。
③剥蚀台地
大连市区广泛分布,台面较平缓,微波状起伏,略向海倾斜,坡度在0.5度左右,觉基岩风化壳,裸露岩性为震旦系长岭子组板岩,薄层灰岩,标高在20-40米。
(3)剥蚀堆积地形
①冰碛垅岗
零星分布在大连市区西南部等地,大部分在由灰岩和板岩组成的低丘顶部出现。
标高60-80米间,局部标高略低,覆盖厚度一般在4-5米,形如长梁垅岗状,岩性为泥砾层。
②坡洪积扇裙
呈扇状、舌状及裙带状绕山前分布,表面平坦,微起伏,标高在30-60米间,宽度不等,由几十米至几公里。
松散堆积物的厚度较薄,在0.5-1.5米间,且不均一,局部可达
2米以上。
由后缘向前缘微倾斜主,坡度在2-5度间,其上树枝状冲沟发育。
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含砾、碎石,黄土状亚粘土含碎石。
③山前坡洪积倾斜平原
见于周水子-大辛寨子一带,呈东西向分布,由坡洪积扇裙组成了山前倾斜平原,标高在70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地面微起伏,略向海倾斜,坡角3度左右,靠近山麓地势较高,在周水子一带,平原的后缘见有断块状阶梯陡坎呈断续状环丘分布。
前缘与海漫滩呈陡坎接触,纵观该地貌,树枝状冲沟发育其上,有季节性小水流。
岩性为亚粘土混碎石,黄土状亚粘土。
该地貌现已辟为大片生活区、厂矿及农田等。
(4)堆积地形
①山前冲洪积平原
分布于营城子、土城子一带,主要由牧城驿等八条季节性河流冲积而成。
地势平坦开阔,后缘与低丘接触,地势略高,前缘低平,与海积阶地相接触,规模较大,最大宽度可达3公里左右,其上发育断续的一阶阶地及季节性水流。
岩性具双层及多层结构,上部黄土状亚砂土含砾,粉细砂,剖面见底部为石灰石砂砾卵石层,厚度大约在10-60米。
②冲洪积谷地
呈长条状分布于丘间,自上游至下游由窄变宽,一般宽度在300-800米间,最宽可达1000米左右。
一级阶地及漫滩在局部发育,规模小,一般有季节性水流通过。
有些沟口已被人为履行而平坦开阔。
沟谷形态多为浅“U”型,谷底较平坦,微向沟谷口倾斜,沟谷底局部基岩裸露。
堆积物厚度较薄,岩性由亚砂土含碎石,亚砂土及砂砾石组成。
③河流一级、二级阶地
冲海积一级阶地主要分布在马栏河河谷两侧,呈不对称的条带状分布,高程在2-8米间。
位于马栏河下游的一级阶地由于地势平坦,而建有众多的建筑群。
岩性为:上部黄褐色亚砂土含砾石,下部砂砾石混土。
在马栏河上游见有二级基座阶地呈断续不对称出现,相对高程在8-16米,阶面一般宽14-17米,局部大于100米。
三级基座阶地在马栏河大西山水库上游有零星分布,阶面窄,阶地坎高2-2.5米。
基座阶地的上伏岩性为冲洪积卵石混土,厚度为1-5米,下部为石英岩。
区内二级基座阶地上的砾卵石混土层的形成是洪水泛滥所致,形成时期可追朔到全球性的玉木-里斯冰期。
在玉木Ⅰ、玉木Ⅱ期两冰期之间,本区发生了大规模海侵,当时陆地上洪水泛滥,堆积了大量的砾卵石混土,形成了二级基座阶地结构。
④河床漫滩
见于马栏河等较大河流,河身浅且窄,河曲变化小,宽度不等,一般在50-250米间,河床与漫滩没有明显的接触界线。
而河身较窄的季节性河流,河床与漫滩呈不连续、不规则的交替延伸。
岩性为亚粘土、粉细砂、中细砂、砂砾石。
厚度小于2米。
⑤湖沼洼地
见于周水子机场。
地势经人工改造而开阔低平,呈椭圆形分布,地面标高在5米以下。
周水子湖沼洼地出露面积约1.75平方公里。
堆积物岩性为亚砂土、粉细砂、草炭层等。
⑥人工堆积地形
人工堆积地形分三种形态出现,一为人工海岸,见于大连市区北部海岸,呈长条状分布,人工辟为良好的深水不冻港码头及居住区,地势较平坦,微具起伏,略向海倾斜,上部岩性为灰土、杂填土、素填土,下部为淤泥质粘土、碎石、板岩风化壳。
二为矿潭堆积,见于南关岭三道沟石灰石矿区,主要为采矿后的废矿戴盆望天弃而成。
三为人工回填,见于大连香炉礁、甘井子、大连钢厂海湾等。
其回填岩性为素填土、碎石、磕头、煤灰潭及生活垃圾等。
人工回填将凹陷地填平而改变了原来的地貌形态。
在大连沿海地区回填面积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5)风成地形
黄土台地
在大连市区的寺儿沟、南山均有分布,而且均分布在山麓的北侧,呈悬挂式或附式出现在山前,顶部较平坦,冲沟直柱状节理发育,并具有小孔。
有的形成了黄土陡崖耸立的山前,高度在4-20米间,有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沿垂直节理呈柱状出现,或被冲沟切割成独立的个体。
由于降水的冲刷,使局部地段形成了黄土台地。
(6)海成地形
①海积陆连岛
见于大连小平岛,分布在低丘陵或高丘陵之间,宽度约100-500米,以海积一级阶地的砂砾卵石形成的砂堤相连接,形成陆连岛地貌。
②冲海积一级阶地
区内见于较大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湾部位。
在马栏河口等地有分布,标高在2-5米,宽度150-500米,局部大于600米,地势平坦,见有海相贝壳。
局部见有小泻湖及沼泽湿地分布。
地表岩性为中粗砂含砾,厚度一般3-5米,最厚可达20米。
③海积一级阶地
在沿海地带呈条带状、新月状分布在海湾,标高在1.5-5.0米间,阶地面微倾斜,阶地前缘坎高一般在1-2为间,局部见有小泻湖及洼地积水。
岩性为淤泥质粘土、粉细砂含砾、砂砾石。
④海高漫滩
见于沿海,呈长条状、新白状分布在海湾的低平地形处,高出海面1-2米,分布规模变化大,多以砂坝、砂咀、盐田的开工出现。
砂坝高度可达4米,海水只有在涨大潮时才能淹到。
宽度在12-50米间,一般为缓坡状,直角为15-20度,顶部平坦。
岩性为砂砾卵石、淤泥质亚粘土,其上发育基岩海蚀柱。
⑤潮间带
分布于沿海岸的高、低潮之间的带状地带。
微向海倾斜,在海湾部发育,最大宽度可达2公里以上,在岬角及岩岸突出的部位多以岩脊滩的开工出现,在海湾部多以现代砂砾石滩为主。
岩性为淤泥质粉细砂、砂砾石。
海蚀现象明显,其上发育海蚀洞穴,海蚀柱、海蚀牙等。
1.2气象与水文特征
1.2.1气象
大连地处北温带,三面环海,同时受季风影响,属温暖季风气候,同时又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
太阳年总辐射量135-140千卡/米3,年日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日照率达62%左右,年平均气温10.4℃,八月份温度最高,多年平均气温24℃,历史最高达38.1℃,一月份温度最低,多年平均气温-4.8℃,最低气温为-21.1℃,无霜期170-190天,霜期始于11月份,终至4月份上旬,多年平均降水量687.7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60%左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6%,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48.1毫米,最大冻土深度0.93米,最大风速28-30米/秒(10-11级),本地区季风明显。
1.2.2水文
区内河流属黄渤水系,多数独流入海,为流程短小的季节性河流,较大的河流主要有凌水河、马栏河、夏家河、牧城河、周水子河等,其基本情况见表2.1,主要河流基本情况一览表。
区内水库主要为中、小型水库,有大西山水库、牧城驿水库等,见图2.1河流水系图。
1.3.1地层
调查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太古界鞍山群,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分布见图2.2。
其中各期侵入岩与混合岩简述如下:
(1)侵入岩
辉绿岩(
)3(2
5
)
主要分布于革镇堡、甘井子、南关岭等地。
主要以岩脉侵入,脉宽100~300m,延长达数km,方向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及北西向,个别的近东西向,为晚侏罗世侵入岩。
m
图1.2 大连市区地质图
1.3.2地质构造
调查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的复州台陷,Ⅳ级构造单元包括城子坦
断块和复州—大连凹陷,构造形态复杂,具地台型二元结构特征,见图2.3。
m
图1.3 大连市区构造体系图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发育在盖层中。
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了区内东北部城子坦断块,其褶皱形态单斜化,片麻理走向北东-东西向,向南倾斜。
晚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褶皱复杂,多为
紧密线型的同斜、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在区内盖层中广泛发育,其规模大小不等,褶皱线理与拉伸线理及矿物生长线理一致,走向多为110°-170°。
(2)断裂构造
本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可分为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两种。
本区盖层中脆性断裂发育,按性质可分为逆掩断层、逆断层、正断层和平移断层,按其展布方向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此外还发育有环状断裂。
区内发育有三条韧性剪切带(韧性断裂)为大黑山韧性剪切带、尹家村韧性剪切带和信台子韧性剪切带。
1.4第四系地质
区内第四纪地层的分布严格地受着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的控制以及古气候、古水文网变迁的影响与古地貌条件的约束,致使空间分布局限,形成时代不一,堆积厚度变化大。
由于受冰川、流水风化剥蚀等外动力地质综合作用,便利第四纪成因类型复杂,岩性岩相多变,见表1.2。
本区在挽近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长期处于间歇性、继承性、差异性上升阶段,这和地表运动方式对第四系空间分布及特点起着明显控制作用。
区内第四纪以来虽均有堆积,但目前尚存的地层组成均以中、晚更新统为主,厚度较大,分布亦广,而全新统厚度则较薄,分布亦局限。
形成第四纪堆积物以松散陆相碎屑沉积为主,海滨及沿海地段超覆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畏的“半岛型”沉积景观。
1.5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1.5.1新构造活动
区内的构造运动比较显著。
表现为整体运动和局部间相对运动特点。
(1)整体运动特点
挽近期以来,本区陆壳整体表现为抬升。
据大地水准测量结果:大连地区自五十年代以来,相对下辽河平原平均上升了60.0毫米。
区内没有较大面积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分布以及海蚀洞、冲洪积阶地等的普遍发育,也说明了这一整体抬升运动。
在陆壳整体抬升过程中,南北两侧的上升幅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南强北弱。
表现为:南部海岸地段海蚀洞的最大高程为75-80米,如小平岛等。
而北部的海蚀洞或海蚀台(阶)地的最大高程为10-20米。
北部松散地层的分布面积和厚度都比南部明显的大。
从河流阶地、海蚀(积)阶地及海蚀洞分布的层次和高程对比来看,自晚更新世以来,南部海岸的抬升幅度至少为75-80米,北部则为10-20米。
(2)局部运动特点
区内陆壳在整体运动的同时,存在明显的局部差异性升降运动,即基岩丘陵(或低山)区的持续缓慢上升和丘间地块的缓慢沉降。
全区缺失第三纪-早更新世地层,说明在这一地质时期内,陆地处于整体上升阶地,遭受剥蚀。
差异性升降尚未有所表现。
中更新世早期接受冰碛或冰水沉积,晚期,丘陵和丘间
地块之间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开始显露出来,在一些地段沉积了2
Q粘土。
晚更新世早期,这
2
种差异性升降表现得成为突出和普遍。
断裂活动控制了差异性运动的幅度和,形成了区内的几个主要沉降盆地,如营城子沉降盆地等。
盆地的范围无不受断裂所控制,沉降幅度亦不同。
到晚更新世后期,差异升降运动受构造控制表现得更加明显。
典型地段如大连市区南山和夏家河子等地段。
在大连市区寺儿沟、周水子南山及夏家河子等晚更新统上段黄土状土地层中,冲沟非常发育,最大切割深度达20.0余米。
说明这些地段在全新世时期表现为相对抬升。
按下限一万年计算,上升速率至少为2毫米/年。
纵观全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山川地势沿着老构造展布和活动断裂对现今地表形态的改造,现今的山势走向、河流发育和海岸线的延伸均沿着构造展布。
1.5.2地震活动
本区地震区划属华北地震区的郯庐断裂地震带。
区外,西临郯该带,南部为蓬莱—唐山渤海北西带,东侧为蓬莱—丹东北东带,北部为地震活动较强的大洋河北西带。
本区地震主要分布在一个集中区和三条地震带上。
历史上共发生有记载的地震100余次,其中3级以上16次,5级以上强震3次。
三条地震带为:
(1)金州—营口地震带
该带大连地域历史上曾发生3次强烈地震,即1855年金州5.5级地震、1856年金州5.25级地震和1861年金州6.1级地震。
(2)东岗—登沙河地震带
该带共发生地震100多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2次。
(3)北海—龙王塘地震带
该带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历史上共发生4.3级地震1次,3.5级地震1次,2级左右地震多次。
区域地震对本区也有明显影响。
如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距本区200多km,金州光明街、二十里堡、石河一带出现房屋倒塌等破坏现象,地震烈度6—7度;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大连受害房屋837间,金州受害房屋845间,地震烈度5—6度;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大连地区普遍有感,有房屋倒塌、院墙倒塌等破坏。
根据国家地震总局全国地震烈度表及区划图,大连市区为Ⅶ度烈度区。
1.6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调查区内的岩土体按不同的工程地质性质划分为岩体与土体两类。
1.6.1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根据岩石成因特征、岩层组合、岩体结构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可将岩体划分为四类十三个工程地质岩组,见表1.3岩体工程地质类型表。
(1)岩浆岩工程地质岩类(Ⅰ)
①坚硬的整体块状花岗斑岩岩组(Ⅰ1)
岩体由晚侏罗世呈脉状浅成侵入太古界鞍山群中的均一花岗斑岩岩脉组成。
岩体完整,风化程度中等,风化壳厚度2.0~7.2m,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34.7~66.1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28.0~60.0MPa,弹性模量2.3~3.1×104MPa,软化系数0.80~0.86。
岩体原生及风化节理裂隙少,稳定,整体性强度高,均质,变形特征为均质弹性各向同性体,易风化。
②半坚硬的碎裂块状辉绿岩岩组(Ⅰ4)
分布于夏家河子、南关岭等地,岩体为晚侏罗世浅成辉绿岩岩床或岩脉,侵入于震旦系、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中。
岩体构成单一,抗水性较好,风化剧烈,风化程度强到中等。
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21.7~31.1MPa。
岩体整体完整性差,岩石具弹性,稳定性明显降低。
(2)变质岩工程地质岩类(Ⅱ)
①极坚硬的裂隙块状石英岩、石英砂岩岩组(Ⅱ1)
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岩体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永宁组、细河群钓鱼台组震旦系桥头组的石英岩、石英砂岩,间夹有千枚岩、千枚状板岩等软弱岩石组成。
中厚层、巨厚层的裂隙块状岩体,抗水性抗风化性好。
风化程度中等—微风化,风化壳厚度小于1.0m。
岩体单
轴干抗压强度91.9~167.2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85.8~143.2MPa,弹性模量3.9~7.2×104MPa,软化系数0.90~0.95。
岩体节理发育,透水性差,不易溶蚀,结构面互相牵制,岩体各向同性,整体强度高,基本稳定。
②坚硬的整体块状片岩、片麻岩、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岩组(Ⅱ2)
岩体由太古界鞍山群城子坦组马家沟组的片岩、片麻岩、角闪岩、变粒岩、线粒岩等区域变质岩组成。
均一整体块状岩体,抗水性较好。
风化程度中等—微风化,风化壳厚度3.0~15.0m。
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80.0~128.6 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98.2~104.3MPa,弹性模量2.7~5.4×104MPa,软化系数0.91~0.97。
岩体节理裂隙稀少,构造结构面多闭合,无充填,岩石整体接近各向同性,强度高,岩体稳定。
③坚硬的整体块状混合岩岩组(Ⅱ3)
岩体由太古界均质混合岩组成。
整体块状岩体,抗水性较好,风化程度中等—微风化,风化壳厚度 3.0~5.0m。
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62.2~110.0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54.5~98.0MPa,软化系数0.90~0.95。
岩体节理裂隙少,结构面多闭合无充填。
岩石隔水性好,不溶蚀,均质各向同性,整体强度高,岩体稳定。
④坚硬的块状大理岩岩组(Ⅱ4)
岩体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细河群南芬组大理岩、绢云大理岩组成。
巨厚层的块状岩体,微风化,风化壳厚度小于0.5m。
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55.9~87.2MPa。
岩体节理不发育,裂隙多闭合或钙质充填,胶结良好,无软弱结构面。
岩石化学稳定性较好,溶蚀性较弱,岩体强度较高,易受层面及岩性控制,基本稳定。
⑤软弱的层状碎裂千枚状板岩、板岩岩组(Ⅱ5)
岩体由震旦系桥头组中的板岩夹层与长岭子组的千枚状板岩、板岩用千枚岩、片岩组成。
薄层及板状碎裂岩体抗水性及化学稳定性差,风化程度强—微风化,风化壳厚度2.0~15.0m。
岩体由软弱面切割呈层状碎裂结构体组成。
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3.4~17.5 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1.7~9.8MPa,软化系数0.24~0.60。
岩体完整性及稳定性差,力学强度低,遇水易软化,易崩解。
(3)碎屑岩工程地质岩类(Ⅲ)
①半坚硬的层状碎裂砂质页岩、砂岩岩组(Ⅲ1)
零星分布于区内中部及北部丘陵地带,岩体由震旦系崔家屯组、兴民村组、大林子组和寒武系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的砂质页岩、砂岩夹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
层状碎裂岩体,抗水性差,风化程度中等,风化壳厚度小于2.0m。
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26.4~44.9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9.0~23.5MPa,弹性模量0.05~0.32×104MPa,岩石软化系数0.24~0.54。
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存在构造破碎带和软弱结构面,岩体完整性差,强度低,抗滑稳定性差,岩体稳定性差。
②软弱的层状碎裂页岩、砂岩、泥岩岩组(Ⅲ2)
岩体由石炭系本溪组与白垩系普兰店组的页岩、砂岩、泥岩,间夹可溶性碳酸盐岩石组成。
层状碎裂岩体,抗水性差,中等风化,风化壳厚度 2.0~5.0m。
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3.0~9.0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1.5~5.0MPa,岩石软化系数0.20~0.40。
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差,强度受层面、软弱面控制,电水易软化、崩解,岩体稳定性差。
(4)碳酸盐岩工程地质岩类(Ⅳ)
①坚硬的裂隙块状石灰岩、白云岩岩组(Ⅳ1)
广泛分布在大连北部等地段,岩体由震旦系南关岭组、甘井子组、营城子组,寒武系碱厂组、张夏组与上寒武系、奥陶系的石灰岩、白云岩,间夹有板岩、页岩等非可溶性岩石组成。
中厚层裂隙块状岩体,强风化—微风化,风化壳厚度小于2.0m。
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29.4~96.0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26.1~55.7MPa,弹性模量2.1~6.8×104MPa,岩石软化系
数0.70~0.90。
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钙质充填,整体强度较高,溶蚀性强,岩体稳定性较好。
②半坚硬的层状块裂石灰岩夹泥质灰岩岩组(Ⅳ2)
岩体由震旦系十三里台组与马家屯组的石灰岩夹泥质灰岩,间夹页岩、砂岩等岩石组成。
层状碎裂岩体,风化程度中等,风化壳厚度2.0~4.0m。
岩体单轴干抗压强度13.0~64.8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7.0~40.0MPa,岩石软化系数0.50~0.60。
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整体强度较差,溶蚀性强,岩体稳定性较差。
1.6.2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按土体的粒度成分、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结构类型划分为四类十八个土组(见表1.4)。
(1)砾石类土(Ⅰ)
①单层结构砾质土(Ⅰ1)
广泛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地带,土体由上更新统坡洪积砾质土组成,微含粘土质石英岩砾石。
孔隙度较小,粒度极不均匀,透水性差,厚度5.0~35.0m,无软弱夹层。
无不良地质现象。
土体天然含水量5~10%,天然容重1.8~2.1g/cm3,低压缩性,地下水无侵蚀性,是浅基础设计较为理想的持力层。
②单层结构含砾(碎)石亚砂土、亚粘土(Ⅰ2)
分布于丘间谷地及丘陵沟谷地带,土体由上更新统冲洪积、坡洪积含砾(碎)石亚砂土、亚粘土层组成,微含粉土质石英岩、灰岩及板岩等砾石。
土体胶结好,孔隙度较小,粒度不均匀,透水性差,厚度5.0~25.0m,无软弱夹层。
天然含水量13~30%,天然容重1.97~2.02g/cm3,
低压缩性,地下水位较高,丘陵沟谷低洼地段易产生或遭受洪水及泥石流的危害,稳定性较差。
③双层结构泥砾、红粘土(Ⅰ3)
分布在丘陵顶部及坡麓较高部位,土体岩性为中更新统冰碛的石英岩漂砾、巨砾、砂砾与粘土混杂堆积的泥砾层,下伏坡洪积或残坡积的红粘土层,构成双层结构土体,厚度2.0~20.0m,土体胶结密实,孔隙度小,透水性极差。
土体天然含水量24.5~45%,天然容重1.6~1.9g/cm3,低压缩性。
土体表层溶蚀较强,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局部人工边坡可能不稳定。
(2)砂类土(Ⅱ)
①单层结构砂砾石(Ⅱ1)
广泛分布于滨海的砂堤、砂坝等地带,土体由全新统冲洪积、海积的砂砾石层组成。
土体厚度3.0~10.0m,天然含水量5~20%,天然容重1.95~2.05g/cm3,低压缩性。
地形起伏变化大,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发育,地下水位高,易受地下水及海水浸没与侵蚀,边坡不稳定,不宜选做地基。
②双层结构粉细砂、砂砾石(Ⅱ3)
分布于牧城驿一带丘陵坡麓近海处,土体岩性为全新统风积粉细砂层,厚度2.0~10.0m,下卧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层,构成双层结构土体,其粉细砂的天然含水量15~25%,天然容重1.90~2.05g/cm3。
下伏砂砾石层,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粒径粗大。
地形平坦,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斜坡较稳定。
(3)粘性土(Ⅲ)
①双层结构亚粘土、砂砾石(Ⅲ1)
分布于丘间谷地诸河谷的河流冲洪积堆积阶地,土体岩性为上更新统冲洪积、全新统下段冲洪积亚粘土层,下伏大砂砾石层,具有双层结构,厚度5.0~10.0m,具中等压缩性。
其亚粘土层的天然含水量13~28.2%,天然容重1.74~2.07g/cm3。
地形坡度变化大,由平坦到起伏,地面切割强烈,斜坡常不稳定。
②单层结构红粘土(Ⅲ2)
分布于丘陵坡麓,土体由中更新统坡洪积粘土、亚粘土夹砾石、碎石粘土层组成,直接覆盖于可溶性碳酸盐岩之上,厚度2.0~20.0m。
红粘土天然含水量大,几乎与塑限相等,孔隙大,压缩性小。
地面地形起伏,下伏碳酸盐岩岩体岩溶发育,地面侵蚀切割较强烈。
土体网状裂隙发育,浸水后软化,可产生不均匀沉降或造成斜坡失稳。
(4)特殊类土(Ⅳ)
①双层结构黄土状亚砂土、红粘土(Ⅳ1)
零星分布于丘陵坡麓地带,土体岩性为上更新统风积—坡洪积黄土状亚砂土,局部夹亚粘土含砾石薄层,下卧红粘土层,为双层结构,厚度5.0~15.0m。
其黄土状亚砂土层土质均匀,结构稍密—中密,孔隙大,垂直节理发育。
其地形起伏,地面侵蚀切割,局部强烈切割,天然斜坡陡且不稳定。
②多层结构黄土状亚砂土、红粘土、砂砾石(Ⅳ2)
分布于大连市区等山前地带。
土体岩性为上更新统风积—坡洪积的黄土状亚粘土,局部夹亚粘土含碎石薄层,下卧坡洪积红粘土与砂砾石层,构成多层结构,土层厚度3.0~35.0m。
其黄土状亚砂土层均匀,结构稍密—中密,孔隙大,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地段表层土体具中等湿陷性。
其地形较平坦,地面侵蚀切割中等,天然斜坡陡且不稳定,下伏可溶性碳酸盐岩岩溶沟、槽发育。
③双层结构淤泥质土、砂砾石(Ⅳ3)
分布于丘间谷地诸小河口与海湾地带,土体岩性为全新统海积、冲海积、冲湖积的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