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哥岭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56号文),位于海南省中南部,南北宽约33km,东西长约39km,跨白沙县、五指山市、乐东县、琼中县等4市县,即:东经109°11′29″—109°34′15″,北纬18°49′13″—19°08′37″,总面积50464公顷。
地势中高周低,海拔范围为200—1812m。
保护区周边有6个乡镇19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18,337人,其中黎族有16,443人,占总人口的89.7%,其余的是苗族,有1,894人。
世代以农耕为主,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耕作和生活方式。
鹦哥岭地区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的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天然林分布区,鹦哥岭保护区的任务是保护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
鹦哥岭地区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的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天然林分布区,鹦哥岭保护区的任务是保护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
热带山地雨林类型保护区
鹦哥岭
(1)是我国一处非常重要的热带山地雨林类型保护区从保护类型来看,在我国仅有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相似。
但是由于地域隔离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海南鹦哥岭又有别于云南的西双版纳,主要表现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海拔高、垂直带谱完整、生态类型丰富、原始性强等特点,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
(2)是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护区考察我国热带雨林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尖峰岭、坝王岭均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建立了森林开发利用机构,进行过采伐、破坏,而鹦哥岭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绝大部分从未有过正规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原始特征,有许多地方还从未有过人类足迹,是我国非常少有的一块热带雨林处女地。
生物物种宝库
鹦哥岭
(3)鹦哥岭是我国生物物种宝库,已有大量新发现。
据调查,鹦哥岭有维管束植物2000种以上,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Ⅱ级17种,海南特有种植物132种,陆栖脊椎动物27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36种,有31种列入CITES公约,51种列入中国濒危
动物红皮书,有15种动物为海南岛特有种(占海南岛的65.2%),有64种是海南岛的特有亚种(占海南岛的68.8%),昆虫有15目99科456种。
专家所记录到的动植物种数量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首次发现伯乐树等种海南新记录,鹦哥岭树蛙等十多种新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蕨类专家非常乐观地估计鹦哥岭地区的蕨类物种数绝不少于200种,在鹦哥岭很可能还存在着大量未认识的物种。
鹦哥岭的动植物资源不乏原始类群或物种代表。
在调查中,不断增加新的物种记录、海南新记录,这些原始类群的存在和新增记录等都充分显示了鹦哥岭地区生物多样性是极其丰富的。
根据吴世捷博士对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鹦哥岭森林具有比海南其它林区更高的物种丰富度,说明其森林原生性较强。
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4)有中国整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调查研究,专家发现鹦哥岭保存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其面积有250多平方公里,而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的尖峰岭其连片的热带雨林也仅为150平方公里,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五指山则更低。
发源地
(5)海南岛两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的发源地鹦哥岭地处海南岛中部山区,具有海南岛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是海南年降雨量较大地区。
保护区内河溪众多,汇聚一处,主宰着海南岛的水系形态。
鹦哥岭是海南岛第一、第二大河流——南渡江和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林,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空示岭,鹦哥岭同样是其发源地之一,全长231.6km,集水面积5150.4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390亿立方米。
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2.88万公顷。
南渡江被视为海南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鹦哥岭,主流南开河,向东流经白沙、屯昌等5市县。
全长156.6km,集水面积7176.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95亿立方米。
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3.63万公顷。
每年向松涛水库提供占其入库总量约70%的水源,再往东流至海口港入海。
鹦哥岭地区森林就这样孕育了海南岛两大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数百万海南人民。
因此,保护好鹦哥岭的森林植被,改善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增加这两条河流的水量,改善其水质,对松涛水库水源涵养以及两江流域沿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海南岛气候的影响
(6) 对海南岛气候的影响鹦哥岭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呈东北-西南走向,鹦哥岭山体为黎母岭山脉
的主体,主峰海拔1812m,是海南第二高峰,与第一高峰五指山隔江(昌化江)相望,对海南气候的影响极大,每年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强台风雨,遭遇黎母岭山脉的第二次阻挡、抬升作用后,为本岛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使得东南坡雨水丰富,西北坡的降水量减少,导致降水量在本岛的分布不均,是本岛东西部降水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每年的东北、西北寒流侵入岛内,受黎母岭山脉等阻挡作用后,沿本岛东西两个方向南下,削弱了寒流对海南岛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灾害性影响。
鹦哥岭地区森林与鹦哥岭的地形地貌一到影响海南全岛气候,一旦鹦哥岭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将从根本上影响海南岛整体气候,使得本岛西南部北、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果堪忧。
中心枢纽
(7)鹦哥岭保护区是海南岛陆地保护区的中心枢纽。
鹦哥岭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其东面为五指山保护区,东南面为吊罗山保护区,西南面为尖峰岭、佳西、猴猕岭三大保护区,西面为霸王岭保护区,北面为黎母山保护区。
鹦哥岭保护区在其中起到纽带连接的作用,使目前海南的单体面积小,岛屿破碎化的保护区得到连成一个整体成为现实,因此,它是海南岛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枢纽。
大事记
鹦哥岭
(1)1981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林业局划南开林区、鹦哥岭、斧头岭为重点保护林区,总面积为28万亩,划黄猄角岭为一般保护区。
(2)1992年海南省林业局保护站计划筹建南开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门派调查组进入到南开乡进行资源调查,并编制拟建南开省级自然保护区报告书上报了省政府有关部门,因多种原因未获批准。
(3)1997-1998海南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将白沙县南开乡作为重点调查地区之一。
这次南开的调查主要包括高峰村委会、道银村委会等南开乡所属范围。
在历时10天的调查中,发现在鹦哥岭地区还存有一定面积的天然林,听闻原始林的存在(但是调查人员没能进入原始林区域),野生动物资源也相对丰富。
(4)2001年2月,符儒定等政协委员在海南省政协第三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立南渡江水源林保护区的建议”,提出了非常有必要在南渡江上游南开林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水资源林。
(5)2002年11月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鹦哥岭地区进行调查,并专门派调查分队进入了道白岭、道银村等区域,第一次确定了有成片原始林的存在。
(6)2003年3月,为了深入了解鹦哥岭地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队联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及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学院等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众多新闻媒体等共同对该地区进行资源调查。
这次调查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第一次科学地记录鹦哥岭地区原始热带雨林;初步把握了鹦哥岭山地以及其中的原始林对海南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初步认识了鹦哥岭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7)2003年5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了《海南发现罕见原始森林》的内参,在强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提出了打破常规紧急建立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8)2004年5月国内外50多名专家和学者联名向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府递交了“关于建立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书”,呼吁有关部门采取:1、打破常规尽快建立鹦哥岭自然保护区;2、筹建和申报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加强该地区热带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9)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以琼府办[2004]56号文专门批准成立了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50464公顷,为海南森林类型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10)2005年3月至12月,为了深入了解鹦哥岭地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申报建立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联合组织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动物所、海南师范学院等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60多人先后三次深入自然保护区,历时6个多月,开展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综合资源考察,获得了丰富的考察数据、资料和显著的。
(11)2006年12月21日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正式在白沙县牙叉镇办公。
(12)2007年1月鹦哥岭保护区完成了所辖范围内195名护林员的招聘工作,并上岗。
2007年2月邀请中外专家完成所有管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热带雨林中的青春之歌——记海南省鹦哥岭保护区大学生群体
阳光、海岸、沙滩、椰树,这是去过海南的人脑海中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海南岛的中部有着连绵的山脉,这里就是鹦哥岭。
源于鹦哥岭原始森林深处的牙重河在海南第二高峰鹦咀峰背后形成一条壮观的瀑布,从高山垂落坡谷,之后蜿蜒平川,自西汇入什隆河哺育了昌化江源头,使得鹦哥岭有“琼岛水塔”的赞誉。
这里有美丽而神秘的原始森林,还有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黎、苗族村落。
2007年,2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汇聚到这里,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有着共同的目标,饱含着对这片原始森林的热爱和珍惜,他们扎根在鹦哥岭,一起来守护这片净土。
原始森林的召唤
2007年,网上一封来自鹦哥岭的“英雄帖”吸引了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王合升的注意。
鹦哥岭保护区第一任站长周亚东在其中对鹦哥岭的实际情况进行SWOT(优势与劣势)分析,希望能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一起来保护这片原始森林。
“保护区的工作和自己想象的生活挺接近的”,专业对口的王合升曾经深入云南多个自然保护区采集动植物标本。
“我师弟去过鹦哥岭,他回来告诉我鹦哥岭的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
”于是,王合升主动联系周亚东,报了名。
等到了鹦哥岭,才发现英雄不只他一个。
来自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王云鹏是海南土生土的黎族小伙子,毕业后原本在外面工作的他,听说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需要一批专业人才,他辞去工作,来到鹦哥岭。
“小时候我家附近的大山也是繁茂的森林,但因为保护不利,大树都被砍伐,环境遭到了破坏。
”回忆起家乡,王云鹏很痛惜,他将这份感情全部倾注在鹦哥岭。
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琼海妹子许碧果,是第一个来到鹦哥岭的女孩子。
“当时对自己的未来还很懵懂”,她说,虽然知道鹦哥岭的条件艰苦,还是带着一腔热情坚定地告别了家人。
河南小伙儿王伟锋也是一毕业来到鹦哥岭,还有刘磊……
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从抉择的那一刻起便与这片神秘的雨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积达5万多公顷的鹦哥岭是海南生态多样性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之一,绿色群山以绵延不绝之势向更远的世界蔓延,直到蔚蓝的海边,一路上,鹦哥岭仿佛在挑战大学生们的视觉极限。
景色壮观,可真等这些大学生到了保护区驻地,一切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保护区成立之初,没有办公楼,没有办公设备,只有租来的一套房子,吃、住、办公都在一起。
宿舍不够,就两个人甚至三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
全保护区只有一台电脑,是做财务用的。
所有的工作都要靠手工完成。
这些,对习惯了网络生活的大学生们来说简直无法忍受。
然而,更加艰难的是,保护区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经费需要自筹,所有经费来源就是靠每亩5块钱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资金十分紧张,有时甚至都无法按时发放工资。
眼前的一切让这些大学生们心里犯了嘀咕,“这哪里是事业单位,根本就不像一个单位嘛。
”
但是下一刻,他们就再也无法注意眼前的艰苦条件了,因为周亚东拿出了一份资料,是以前一些专家在鹦哥岭地区做考察时留下的。
资料上说鹦哥岭地区有华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原始雨林,这里有2000多种植物,还有很多是国家保护级别的野生动物。
“由于人为的破坏和保护不利,鹦哥岭的珍贵自然资源正处于危险的境地,连最常见的猕猴也很难见到了。
”周亚东的话彻底唤醒了大学生们。
“我们来这里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保护这里的环境嘛,”“对,如果条件那么完善也就不需要我们。
”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保护这片森林的责任心,对资源被破坏的痛惜,还有创业的热情,使这些热血青年忘记了困难和艰苦,以青春的豪情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鹦哥岭地处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昌江五市县交界处,周边有6个乡镇,19个自然村,有18000多人,是海南最偏僻和贫困落后的地区。
散落在其中的黎、苗族村落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在村民们的传统观念里,大山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柴做饭了就上山砍树,农闲了就上山打猎,还有村民到河里毒鱼炸鱼。
鹦哥岭保护区的大学生们任务艰巨。
虽然成立了保护区,但周边老百姓都不知道保护区的边界在哪里,这给保护区开展工作增加了很多麻烦。
2008年5月份,保护区决定要在220公里的边界线上埋设界桩和界碑。
界桩、界碑的埋设点都是先用GPS导航确定后再到实地去找。
“鹦哥岭保护区边界线太长,而且很多地方都是没有道路进去。
”王伟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重达三四百斤的标桩,全靠大学生和220多名护林员一起,肩扛、手抬、背负,艰难地运进深山。
火热的太阳晒烤着他们的皮肤,只有趁夜幕降临,这些大学生们才能感受到一丝清爽的凉意。
为了加快工作进度,这群大学生们跟护林员一起同吃同住,有时候夜晚也要睡在山上。
能回到村子的夜晚,他们就给村民做保护森林和防火的宣传。
有时找不到地方睡觉,他们就在村民家的走廊上、厨房里、房顶上搭帐篷。
200多公里边界上,他们埋了12个界碑、120个
标桩,这么大的工作量,仅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
虽然很辛苦,但却过得很充实。
然而付出并不一定会有回报,相反还招来了“恶果”。
村民们认为保护区埋了界桩以后,他们不能再去保护区砍树、打猎、采蜜、挖灵芝,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怨恨和误解在村民和大学生之间滋生。
辛辛苦苦埋下去的界桩被村民们打断,宣传牌被村民们涂掉,27名大学生中甚至还有人受到村民的威胁。
这样的误解,仿佛在数九寒天被人当头浇了一瓢冷水,他们觉得委屈,感到迷茫,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工作,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但是困难没有吓退他们,挫折阻止不了他们。
痛定思痛,他们开始反思,一起讨论,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
这个时候,香港嘉道理农场为他们请来了专家,帮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
专家们为他们带来国外一些保护区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将“社区共建”引进了保护区。
大学生们听后茅塞顿开。
原来,之前的工作一直都把村民当作“敌人”,在社区工作中只有“不准”和“要求”,缺少引导和沟通,而事实上村民既可以是破坏森林的主体,同时也可以成为保护森林的最直接力量。
明白了这一点,下面的工作就有了方向。
但是与村民的关系并不会马上改善,工作还是要一步步地做。
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先找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定在了位于保护区范围内的道银村。
道银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穷困的小山村,全村只有几十个人,村民们思想闭塞,还保持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与外界沟通的只有一条宽不足半米的蜿蜒崎岖的山路。
进了道银村,就等于与世隔绝了。
“我想去道银村做社区工作”,王云鹏,27名大学生中唯一一个黎族人,这样表示。
于是他和同是海南人的廖高峰一起去了道银村,一住就是半年多。
“我们进去的时候,道银村连公厕都没有,村民们养的猪也是四处乱跑,卫生条件很不好。
”王云鹏说,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为道银村搭建起了环保的堆肥旱厕,还建起了软床猪舍--在猪圈里面铺上一层稻草,稻草吸收了猪的粪便后变成很好的有机肥。
他们还引进了稻鸭共育技术,划出禁渔区,彻底改变了道银村原始的生活方式。
村民说:“现在我们自己养猪养鸭,不用上山打猎就有肉吃了。
”
道银村社区工作的成功给这些大学生们带来了强大的信心和更饱满的热情。
他们迅速将道银社区的经验推广到保护区周边其他社区。
“不积溪流无以至江海,不积寸土无以至高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现在,道银村的乡亲们和鹦哥岭的大学生亲如一家,和谐地相处。
把毁林人变成了护林人
“保护森林,人人有责”、“保护鹦哥岭,保护水源林”,每年12月份,鹦哥岭的200多名护林员都会穿着统一的服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这样的口号,在白沙县城内宣传游行。
有谁会想到这样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护林队伍完全是由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们组成的呢?
鹦哥岭的大学生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怎样改变村民贫穷的现状,如何让村民支持他们的工作。
随着对当地情况逐渐了解,他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森林光靠这27个人不行,还得靠世代生活在鹦哥岭上的村民们。
为了能和村民们交上朋友,大学生们经常往村庄跑,和村民聊天、谈心。
黎族同胞好客爱酒,他们学着和他们一起喝酒。
王伟锋刚来时滴酒不沾,现在来2斤米酒他也不惧了。
时间久了,村民逐渐有了环境保护的概念。
这样还不够,一定要把他们变成精干的护林队伍。
2008年,鹦哥岭的大学生们设计了第一套护林员制服。
在此之前,海南的护林员都穿迷
彩服,而打猎、盗伐林木的违法人员也穿着迷彩服,护林员执法非常尴尬。
当鹦哥岭的护林员穿上这套制服的时候,鹦哥岭的护林队伍正式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同时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进公众的视野。
为了能够更好地执行护林任务,鹦哥岭的大学生开始对护林员开展各种培训,包括护林技能培训、野外生存培训、社区宣传培训、森林防火培训、教他们使用GPS,看地形图,认植物、认动物、认昆虫,将一支兼职的护林队伍逐渐培养成了一支专职的护林队伍。
“我们给每个护林员都发了一个小册子,上面有我们保护区重要的动植物、昆虫的图片介绍,护林员上山巡护就带着它和笔记本,一发现有册子上的物种,就马上用GPS定位,记录下来,这样我们不仅有了一支护林队伍,还有了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
”鹦哥岭的副站长刘磊自豪地说。
在大学生们的精心培养下,鹦哥岭的护林队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鹦哥岭的护林员被公认为最好的护林员。
如今保护区内盗木、打猎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村民由原来威胁抵制护林员转变为主动要求加入护林队伍。
经过这些大学生的努力,终于将保护区周边的村民由破坏森林的对象转变为保护森林的力量,把毁林人变成了护林人。
一个本一支笔搞科研
“鹦哥岭,名字里有鹦,这里应该会有鹦鹉”,老站长周亚东说。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猜想,愣是让保护区的大学生们证实了。
为了寻找鹦鹉,负责科研工作的王合升、廖常乐等人带着护林员进山,一去就是一个多月。
“背着大米、蔬菜、调料和锅,早晚能吃上热乎的饭菜,中午就是压缩饼干和火腿肠。
”廖常乐说。
天道酬勤,在海南消失了20年的鹦鹉竟然又重现世间。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太多的经费,一双解放鞋、一个水壶、一个本子和一只铅笔,大学生们靠着近乎疯狂的敬业精神弥补了硬件上的不足,鹦哥岭的科研工作就靠着这些大学生带着简单的设备在山里日复一日地调查,一点点地积累起来。
有一次,有护林员报告说在乐东县万冲镇有人抓到圆鼻巨蜥幼仔。
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有被人发现的记录后,在随后近半个多世纪里,在野外似乎销声匿迹了。
得知巨蜥再现的消息后,大学生们特别兴奋。
当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他们不顾白天工作的疲惫和开夜行车的危险,立刻坐车走了100多公里蹒跚险峻的山路,赶到万冲镇。
达到时,已经快夜里12点了。
经确认,村民们抓获的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圆鼻巨蜥。
大学生们自己出钱从村民手里买了回来,带回保护区救护、研究。
正是有了这种疯狂的敬业精神,鹦哥岭这个巨大的物种库才逐渐被世人发现。
5年来,鹦哥岭的大学生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发现维管素植物220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的有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伯乐树4种,国家Ⅱ级25种;脊椎动物431种,其中有云豹、蟒蛇、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鴙、圆鼻巨蜥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记录到了树蛙等19种动植物科学新种,记录到了轮叶三棱栎等26个中国新记录种,记录到了伯乐树等178种海南新记录种。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
有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好好管理和保存这些宝贵的材料才行。
然后,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如今,在鹦哥岭保护站的档案柜里珍藏着一张1:5万的地图,这张图是用4张地图拼起来的,很粗糙,也不清晰。
然而,在鹦哥岭保护区成立之初,这却是有关鹦哥岭的最详实也是唯一的一份资料。
2007年,鹦哥岭保护区刚刚建立的时候,由于缺少相关资料,各项工作都难以开展。
周亚东对大学生们说:“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档案库。
”
于是王伟锋、姜祖杨就到华南师范大学学习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准备建立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