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牙买加体系的机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牙买加体系的机制分析

【摘要】国际货币体系在经历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进入牙买加体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开放经济视角来看,商品国际贸易、资本跨国流动等所引起的外部均衡问题是各国宏观经济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出现内外均衡冲突的情况下,各国普遍优先解决内不均衡问题,使得外部均衡的协调日益复杂。文章从开放经济视角,运用IS-LM-BP模型和“不可能三角”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机制进行分析,说明在缺乏有效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将持续波动。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开放经济汇率

一、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对货币兑换、国际收支的安排、调节等所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它一般包括国际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剂机制、汇率机制等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国际本位货币问题。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880年国际金本位体系自然形成,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1976年通过改革形成牙买加体系。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牙买加货币体系。

国际金本位体系是自然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础是各国金本位制度。1816年,英国最早建立金本位制,其后,德国、瑞典、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建立了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体系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各国货币间的铸币平价,并围绕黄金输送点波动,黄金为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国际收支调节呈现为自动调剂机制。然而在经历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放弃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清偿手段难以满足清偿力的要求,即黄金产量的有限性。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730人,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基金会议并签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两点: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牙买加体系

从1960年开始,美元危机不断爆发,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关系难以维持。1968年,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1971年8月,美国宣布不再承诺以35美元一盎司黄金的官价兑换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破产”,国际货币进入混沌无序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同年12月,《史密

森协定》的签订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其后,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1976年1月于牙买加首都金斯顿签署了一个协议,称为“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的第二次修订案,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牙买加体系时代。

牙买加体系具有如下特点: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样化;汇率制度多样化。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间的经济交往继续得到迅速发展,各国的政策自主性得到加强,同时它经受了多次各种因素带来的冲击,始终显示了其比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是,牙买加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也表现出较大的缺陷性:汇率变动剧烈;各国国际收支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内外均衡的冲突依然存在。牙买加体系实现了浮动汇率的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还主张以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等。虽然牙买加体系允许各国选择汇率制度,但IMF要对成员国的汇率政策进行监督,使汇率符合各国长期的经济基本面,成员国不得通过操纵汇率来赢得不公平的竞争利益。

三、牙买加体系运行机制

长期中,政府的目标在于经济增长;短期内,封闭经济状态下,由于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政府只需要关注经济的内部均衡,在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并使用相应的政策工具来实现内部均衡目标。

在开放经济中,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提出的。在开放经济状态下,对于既有国际收支顺差又存在通货膨胀,或既有国际收支逆差又存在严重失业问题,就会发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市场对国际收支具有一定的自发调节功能,因而可以部分避免“米德仲突”。但由于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资本的流动加强,往往使得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相互影响或干扰更加复杂。

罗伯特·蒙代尔发展了“米德冲突”理论,并进一步完善了“丁伯根法则”,提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解决内部均衡问题,汇率政策解决外部均衡问题。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即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可兼得”。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中,IS曲线上产品市场均衡,LM曲线上货币市场均衡,BP曲线上国际收支均衡。其中BP曲线的斜率由资金流动性决定,资金流动性越强曲线越平缓。资本完全流动状态下的IS-LM-BP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IS-LM-BP 模型图2 三元悖论

IS-LM-BP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长期内无效,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时政府有义务通过调节国际储备从而影响货币供给,并最终维持固定汇率,但财政政策一般有效;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一般有效,因为政府没有维

持汇率水平不变的义务,可以独立实行货币政策,但财政政策一般低效。而“三元悖论”的结论可以形象地用“不可能三角”表现出来(图2):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三个目标。根据这一论断,美国、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分别放弃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元悖论”已成为众多国家政府或地区在汇率制度选择和相关政策分析中的基本理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国际收支差额过大,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内部均衡产生冲击: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过大的国际收支逆差可能造成国内经济衰退。因此,各国政府通常避免过大的顺差或逆差。从本质上讲,外部的不平衡,是国内经济运行不平衡的外在反映,要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必须从国内经济调整人手。当然,外部不均衡同样也会反作用于国内均衡,不稳定的外部环境通过国际商品市场或国际资本市场可以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四、回顾与展望

开放经济中,由于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一国经济所遭受的外部冲击也越来越强烈。在商品市场冲击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世界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多数石油进口国的进口遭到冲击,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石油价格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形成供给方冲击,被认为是70、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资本市场冲击方面,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由泰国经常项目逆差增加,市场形成贬值预期,从而开始大量抛售泰国株开始,东南亚货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许多高速增长的经济体陷人困境。

而经验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政策制定者们往往都只会关注内部均衡,人们更倾向于按照非开放经济的规则来行事。另一方面,即使宏观调控态度积极,但是外部均衡问题毕竟不是一国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在不存在世界的中央银行的情况下,有效实施国际经济均衡调节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收支平衡越来越明显地进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视野,外部均衡问题的出现使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变得更加复杂,也使政府宏观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

参考文献:

[1]何泽荣.人民币汇率:实现真正有管理浮动制度[J].新金融,2005,(2).

[2]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国货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