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立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情 况选择锻炼项目。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 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 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饮食调养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 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 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 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 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夜 露 沾 鞋 又 湿 衣 。
与 君 携 手 花 间 舞 ,
长 空 雁 阵 岭 南 飞 。
池 水 渐 凉 蝉 唱 稀 ,
满 阶 梧 桐 月 明 中 。
睡 起 秋 声 无 觅 处 ,
一 枕 新 凉 一 扇 风 。
乳 鸦 啼 散 玉 屏 空 ,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 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 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 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 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 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 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 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 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 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 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 后用大车拉回家。 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 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 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 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 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 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 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 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 受凉感冒。
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 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 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 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 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
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 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 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 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 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 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 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 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 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 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 开始鸣叫。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 也,物于此而 敛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揫 揫
“立秋”到了, 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 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 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 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 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 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 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 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 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 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 地方,仍流传有“做社”、“敬社 神”、“煮社粥”的说法。
第四章
节气养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 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
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Baidu Nhomakorabea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 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 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 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 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 “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 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第五章
节气诗词
节气诗词
立秋 [宋]刘翰 立秋 [当代]徐书信 五律·立秋【当代】齐哲慧人慧语 立秋 左河水
更 有 寒 蝉 唱 不 休 。
虽 非 盛 夏 还 伏 虎 ,
稻 花 田 里 话 丰 收 。
一 叶 梧 桐 一 报 秋 ,
海曾韶感 河祖光恨 能高何方 见还太初 底矮速夏 ,?!, 人重壮飘 世孙岁然 水矸突过 长或苍立 流璆头秋 !?!;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
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 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 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秋之道也”。
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 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 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
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
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 快到新年元旦了。
第三章
节气习俗
立秋节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 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 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 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 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 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各地气候特点
8月中旬 9月初
9月中旬 10月初 11月上中旬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
北京地区的白昼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天气依然很热,立秋 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 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 霜。”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 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 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 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 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 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
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目录
第 五 节章 气 诗 词
第 四 节章 气 养 生
第 三 节章 气 习 俗
第 二 节章 气 特 点
第 一 节章 气 由 来
第一章
节气由来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 蝉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秋
二O一九年 八月八日 星期四 己亥年 七月初八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 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 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 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 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第二章
节气特点
一候凉风至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 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 清风戒寒是也。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 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 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 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 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 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 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 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 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 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 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 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 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 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 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 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 膘”。
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 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 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 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 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 下来。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 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 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 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