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第一章预备知识知识点与基础巩固题(解析版)年高二数学复习巩固练习(北师大版2019)

专题1第一章预备知识知识点与基础巩固题(解析版)年高二数学复习巩固练习(北师大版2019)
专题1第一章预备知识知识点与基础巩固题(解析版)年高二数学复习巩固练习(北师大版2019)

专题1北师大版(2019)第一章预备知识/1知识点与基础巩

固题——寒假作业1(解析版)

集合

1

2、集合的表示方法有:(1;

(2;

3

4 5、集合分类:

(1 (2

(3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自然数集

{}0,1,2,3,:记作N ; (2)正整数集{}1,2,3,:记作N N *+或;

(3)整数集

{

}3,2,1,0,1,2,3,

---:记作Z ;

(4)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集:记作Q ; (5)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集:记作R ;

7?)

)=);

8、子集的概念: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9、真子集的概念:若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 叫做集

合B (真子集是除本身以外的子集)

10、子集、真子集的性质:

(1)传递性:若

B A ?,

C B ?

(2

(3(在写子集时首先注意两个特殊的子集----空集和它本身) 11、集合相等:

(1)若集合A 中的元素与集合B A 等于集合B,

(2。

12、n )(N n ∈个元素的集合其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个(比子集少了它本身)

; 非空子集有2

1n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2n -个;

13、集合的运算:

(1)交集(公共元素) :A ∩B ={x|x ∈且x ∈B}; (2)并集(所有元素) :A ∪B ={x|x ∈或x ∈B}; (3)补集(剩余元素) :A C U ={x|x A ? 且x ∈U},U 为全集。

14、集合运算中常用的结论: ①A B A B A

??= ; ②

A B A B B ??=;

A A A =;A A A =; ④;A A A ?=??=。

注意:集合问题的处理要养成画数轴的好习惯,在用区间表示结果时要注意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合理使用.

常用逻辑用语

一.知识点回顾: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简单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p ,q ,r ,s ,……表示命题. 2、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⑴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⑵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3、复合命题

p 或q (p q ∨);p 且q (p q ∧);非p (p ?). ⑵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p 或q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全假为假; “p 且q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全真为真; “非p ”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方法:真假相对.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⑵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 ⑶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符号表示及否定

①全称命题p :,()x p x ?∈M ,它的否定p ?:00,().x p x ?∈M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②特称命题p :00,(),x p x ?∈M ,它的否定p ?:,().x p x ?∈M ?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⑴、一般地,如果已知p q ?,那么就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⑵、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p 与结论q 之间的关系: Ⅰ、从逻辑推理关系上看:

①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②若p q ?,但q p ,则p 是q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③若p q ,但q p ?,则p 是q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④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⑤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Ⅱ、从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上看:已知{

A x x =满足条件}p ,{

B x x =满足条件}q :

A B ?,则p 是q 充分条件; ②若B A ?,则p 是q 必要条件;

③若A B ,则p 是q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④若B A ,则p 是q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⑤若A B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⑥若A B ?且B A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不等式的基本知识

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1、应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不等式的主要性质:

(1)对称性:a b b a (2)传递性:c a c b b a >?>>, (3)加法法则:c b c a b a +>+?>;d b c a d c b a +>+?>>,(同向可加) (4)乘法法则:bc ac c b a >?>>0,; bc ac c b a 0,

bd ac d c b a >?>>>>0,0(同向同正可乘)

(5) 倒数法则:b

a a

b b a 110,

>> (6)乘方法则:)1*(0>∈>?>>n N n b a b a n

n

且 (7)开方法则:)1*(0>∈>?

>>n N n b a b a n n

2、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作差法(作差——变形——判断符号——结论)

3、应用不等式性质证明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2

a b

ab +≤

1.若a,b ∈R ,则a 2+b 2≥2ab ,当且仅当a=b 时取等号. 2.如果a,b 是正数,那么

).""(2

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

a 变形: 有:a+

b ≥ab 2;ab ≤2

2??

?

??+b a ,当且仅当a=b 时取等号.

3.如果a,b ∈R+,a ·b=P (定值),当且仅当a=b 时,a+b 有最小值P 2;

如果a,b ∈R+,且a+b=S (定值),当且仅当a=b 时,ab 有最大值4

2

S .

注:(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可以求它们和的最小值,当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

可以求它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2)求最值的重要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4.常用不等式有:(1

2211

a b a b

+≥≥≥+(根据目标不等式左右的运算结构选用) ;(2)a 、b 、c ∈R ,222a b c ab bc ca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3)若0,0a b m >>>,则

b b m

a a m

+<

+(糖水的浓度问题)。

二次函数的知识归纳:

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情况):

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是二次函数2y ax bx c =++当函数值0y =时的特殊情况.

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

① 当240b ac ?=->

时,图象与x 轴交于两点()()1200A x B x ,

,,12()x x ≠,其中的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

21AB x x =- 推导过程:若抛物线c bx ax y ++=2

与x 轴两交点为()()0021,,,

x B x A ,由于1x 、2x 是方程02=++c bx ax 的两个根,故

a

c

x x a b x x =

?-=+2121,()

()

a a ac

b a c

a b x x x x x x x x AB ?=

-=-??

? ??-=-+=

-=

-=44422

212

212

2121② 当0?=时,图象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

③ 当0?<时,图象与x 轴没有交点.

1' 当0a >时,图象落在x 轴的上方,无论x 为任何实数,都有0y >; 2'

当0a <时,图象落在x 轴的下方,无论x 为任何实数,都有0y <. 记忆规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其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 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中的ac 4b 2

-=?,在二次函数中表示图像与x 轴是否有交点。 当?>0时,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当?=0时,图像与x 轴有一个交点; 当?<0时,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

一、单选题

1.已知集合{}1,2,3,4,5,6A =,{}2,4,6,8B =,则A B =( )

A .{}1,3,5

B .{}2,4,6

C .{}2,3,4,5,6

D .{}1,2,3,4,5,6,8

【答案】B 【分析】

由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即可求解. 【详解】 解:

{}1,2,3,4,5,6A =,{}2,4,6,8B =,

{}2,4,6A B =.

故选:B.

2.已知命题p :x ?∈R ,33x x >,则它的否定形式为( ) A .x ?∈R ,33x x ≤ B .x ?∈R ,33x x > C .x ??R ,33x x ≤ D .x ?∈R ,33x x ≤

【答案】D 【分析】

利用特称命题的否定形式,直接判断选项. 【详解】

因为命题的否定,需要修改量词并且否定结论, 所以命题p :x ?∈R ,33x x >, 则它的否定形式为:x ?∈R ,33x x ≤. 故选:D.

3.b 克糖水中含a 克糖()0b a >>,若再加入m 克糖()0m >,则糖水变甜了.请根据此事实提炼一个不等式( ) A .

a m a

b m b

+<+ B .

a m a

b m b

+>+ C .

a a m

b b m

-<- D .

a a

b b m

<

+ 【答案】B 【分析】

根据题意得出加糖前后糖水中糖的浓度的表达式,结合题意可得出不等关系,进而可得出结果. 【详解】

b 克糖水中含a 克糖,糖水中糖的浓度为a b

再加入m 克糖()0m >后,糖水中糖的浓度为

m a

m b

++, 加糖后,糖水变甜了,说明糖水中糖的浓度变大了,则有a m a

b m b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不等关系的求解,属于基础题.

4.在R 上的定义运算*:*2a b ab a b =++,则满足*(2)0x x -<的解集为( ) A .(0,2) B .(2,1)-

C .(,2)

(1,)-∞-+∞ D .(1,2)-

【答案】B 【分析】

根据运算的定义可得关于x 的不等式,从而可求不等式的解集. 【详解】

*(2)0x x -<即为()2220x x x x -++-<,整理得到220x x +-<,

故21x -<<, 故选:B .

5.(

){

}

2

4

14M x R k

x k

=∈+≤+,对任意的k ∈R ,总有( )

A .2,0M M ??

B .2,0M M ∈∈

C .2,0M M ∈?

D .2,0M M ?∈

【答案】B 【分析】

依次将0x =和2x =代入讨论求解即可得答案. 【详解】

解:将0x =代入得440k +≥显然成立,故0M ∈

将2x =代入不等式得42422k k +≥+,即()

2

2110k +≥﹣ ,显然成立,∴2M ∈; 所以2,0M M ∈∈ 故选:B .

6.下列命题中是全称命题并且是假命题的是( ) A .π是无理数

B .若2x 为偶数,则任意x ∈N

C .对任意x ∈R ,2210x x ++>

D .所有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答案】C 【分析】

先根据全称命题的定义判断排除选项A 、B ,再判断命题真假即可得正确选项. 【详解】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是全称命题,故选项A 、B 不是全称命题,排除选项A 、B ; 对于选项C :对任意x ∈R ,2210x x ++>是全称命题,当1x =-时,2210x x ++=,所以是假命题,故选项C 合乎要求;

对于选项D :所有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是全称命题并且是真命题,故选项D 不合乎要求; 故选:C.

7.“x =3”是“x 2-2x -3=0”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分析】

解出2230x x --=即可判断. 【详解】

由2230x x --=可解得1x =-或3, 故“x =3”是“x 2-2x -3=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8.若对任意的(0,)x ∈+∞都有1

x a x

+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

B .()2-∞,

C .(2,)+∞

D .[2,)+∞

【答案】A 【分析】

利用基本不等式,可求得1

x x

+的最小值,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因为(0,)x ∈+∞,则11

2x x x x

+≥?=, 当且仅当1

x x

=,即x =1时等号成立, 所以2a ≤, 故选:A

9.函数2()32f x x x =-+在区间(1,2)内的函数值为( ) A .大于等于0 B .等于0

C .大于0

D .小于0

【答案】D 【分析】

将()f x 因式分解,根据x 的范围,可得()f x 的正负,即可得答案. 【详解】

由已知得f (x )=x 2﹣3x +2=(x ﹣1)(x ﹣2), 因为1<x <2,所以x ﹣1>0,x ﹣2<0,

所以f (x )<0,即f (x )=x 2﹣3x +2在区间(1,2)内的函数值小于0; 故选:D .

10.函数21(R)y x x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 A .1,2??

-

+∞????

B .[)1,-+∞

C . 1,2??-∞-

??

? D .(,)-∞+∞

【答案】C 【分析】

根据二次函数的开口和对称轴可得结果. 【详解】

∵2

213124y x x x ??=++=++ ??

?,

∴其对称轴为直线1

2x =-,图象开口向上,∴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1,2??-∞- ??

?,

故选:C.

11.设,a b ∈R ,那么“0a b >>”是“

1a

b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

必要条件 【答案】A 【分析】

利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结合特殊值法以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可得出结论. 【详解】

充分性:若0a b >>,则1a

b

>,充分性成立; 必要性:若

1a

b

>,可取2a =-,1b =-,则0a b <<,必要性不成立. 因此,“0a b >>”是“1a

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12.已知x ,()0,y ∈+∞,1x y +=,则xy 的最大值为( ) A .1 B .

12

C .

13

D .

14

【答案】D 【分析】

根据基本不等式x y +≥化简得到1

4

≤xy ,当且仅当x y =时取最大值. 【详解】

因为x ,()0,y ∈+∞,1x y +=,

所以有2

111()2

4

x y xy =+≥≤=, 当且仅当1

2

x y ==时取等号.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尤其要注意的是等式成立的条件,属于基础题型.

二、填空题

13.用描述法表示正偶数集______. 【答案】{|2,}x x n n N *

=∈ 【分析】

用描述法表示出正偶数集即可. 【详解】

因为偶数可以表示为2()n n

N ,

所以正偶数集为{|2,}x x n n N *

=∈, 故答案为:{|2,}x x n n N *

=∈.

14.已知:1p x ≤,

:q x a ,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答案】(),1-∞ 【分析】

根据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结合题中条件,可直接得出结果. 【详解】 ∵:1p x ≤,:q x

a ,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a -∞是(],1-∞的真子集,因此1a <,即a 的取值范围为(),1-∞. 故答案为:(),1-∞. 【点睛】 结论点睛:

根据命题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求参数时,一般可根据如下规则求解: (1)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q 对应集合是p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

(2)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则p 对应集合是q 对应集合的真子集; (3)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则p 对应集合与q 对应集合相等; (4)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q 对的集合与p 对应集合互不包含.

15.命题“0x R ?∈,满足不等式2

0040x mx ++<”是假命题,则m 的取值范围为

__________. 【答案】[]4,4- 【分析】

根据命题“0x R ?∈,满足不等式2

0040x mx ++<”是假命题,转化为x R ?∈,不等式

240x mx ++≥,恒成立,利用判别式法求解.

【详解】

因为命题“0x R ?∈,满足不等式2

0040x mx ++<”是假命题,

所以x R ?∈,不等式240x mx ++≥,恒成立, 则2160m ?=-≤, 解得44m -≤≤, 所以m 的取值范围为[]4,4-, 故答案为:[]4,4-

16.当0x >时,函数2

()1

x

f x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12

【分析】

分子分母同除以x ,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即可. 【详解】

0x

21

1

()1

1212x f x x x x x

=

=

=

++?

,当且仅当1x =时取等号,

即函数2

()1

x f x x =+的最大值为1

2, 故答案为:1

2

三、解答题

17.解下列不等式:

(1)2

12302x x -+-≤;

(2)

53

31

x x +-≤.

【答案】(1)35,???

+-∞+∞ ?? ???

??

;(2)[3,1)-. 【分析】

(1)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直接求解即可;

(2)根据分式不等式的解法,53

31x x +-≤等价于(26)(1)010x x x +-≤??-≠?

,再求解即可. 【详解】

(1)由2

1

2302

x x -+-

≤可得: 20461x x ≤-+,

解得:x 或x ≥,

故解集为:35,???

+-∞+∞ ?? ??

???

(2)由

5331

x x +-≤化简为:

53

1x x +--3≤0, 即26

1x x +-≤0,等价于(26)(1)010x x x +-≤??-≠?

, 解得31x -≤<,故解集为[3,1)-.

18.已知全集U =R .集合{}28A x x =≤≤,{}17B x x =<<,{}

C x x a =>. (1)求A

B ;

(2)如果A C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18A B x x ?=<≤;(2)[)8,+∞. 【分析】

(1)由并集定义直接得到结果;

(2)根据交集结果知两集合无相同元素,由此得到结果. 【详解】

(1)由并集定义知:{}

18A B x x ?=<≤; (2)

A C =?,8a ∴≥,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8,+∞.

19.已知全集U =R ,集合{

}0

213A x R

x =∈-≤∣,集合{12}B x R

x =∈-<≤∣. (1)求A

B 及()R A B ;

(2)若集合{2,0}C x R

a x a a =∈≤<>∣,C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答案】(1){11}A B x

x ?=-<≤∣,(

){1}R

A B x x ?=>-∣;(2)01a <≤.

【分析】

(1)解出集合A 中的不等式,化简集合A 即可. (2)由条件C B ?建立不等式即可. 【详解】

(1)由02131-≤=x 得1x ≤,所以{1}A x

x ∣=≤,R

{1}A x x =>∣

由{12}B x

x =-<≤∣ 所以{11}A B x

x ?=-<≤∣ 所以

(

){1}R

A B x x ?=>-∣

(2)因为C B ?,且0a > 所以2a ≤2,1a ≤

所以a 的取值范围为:01a <≤ 【点睛】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集合的运算. 20.已知23(6)6y x a a x =-+-+.

(1)当1x =时,求关于a 的不等式大于0的解集;

(2)若不等式2

3(6)6x a a x b -+-+>的解集为(1,3)-,求实数a ,b 的值.

【答案】(1

)(3-+;(2

)33

a b ?=?

?=-??【分析】

(1)当1x =时,得2630a a -++>,解此不等式即可;

(2)由题意可知1,3-是方程2

3(6)60x a a x b --+-=的两根,再利用根与系数的关

系可得(6)133

6133a a b -?

-+=???-?-?=??

,从而可求出a ,b 的值.

【详解】

(1)当1x =时,263y a a =-++.

∴不等式为2630a a -++>

,解得33a -<<+ ∴

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3-+.

(2)∵2

3(6)6x a a x b -+-+>,

∴23(6)60x a a x b --+-<,

∴1,3-是方程23(6)60x a a x b --+-=的两根,

∴(6)1336133a a b -?

-+=???-?-?=

??

,解得33a b ?=±??

=-??21.已知非空集合P ={x |a +1≤x ≤2a +1},Q ={x |-2≤x ≤5}. (1)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x ∈P ”是“x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答案】(1)a ≥0;(2){a |0≤a ≤2}. 【分析】

(1)因为P 是非空集合,所以2a +1≥a +1,即可得出结果.

(2)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知识得到P Q ,由此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求得a 的取值范围. 【详解】

解 (1)因为P 是非空集合,所以2a +1≥a +1,即a ≥0. (2)若“x ∈P ”是“x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P Q ,

即122150a a a +≥-??

+≤??>?

且a +1≥-2和2a +1≤5的等号不能同时取得, 解得0≤a ≤2,

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a |0≤a ≤2}.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集合的概念,考查根据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22.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

(1)如果积xy 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 (2)如果和x y +等于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2

14

S .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分析】

(1)利用基本不等式可证明出结论成立; (2)利用基本不等式可证明出结论成立. 【详解】

因为x 、y 都是正数,所以

2x y

+≥

(1)当积xy 等于定值P 时,2

x y

+≥=x y +≥,

当且仅当x y =时,上式等号成立.于是,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

(2)当和x y +等于定值S 22x y S +≤=,所以21

4

xy S ≤, 当且仅当x y =时,上式等号成立.于是,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2

14

S .

【点睛】

本题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和与积的最值,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三个条件的成立,考查计算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属于基础题.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新课标人教A版 一、集合 1、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 或 ,整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实数集合: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 .

2、如果集合 ,但存在元素 ,且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 3、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如果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 个子集, 个真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 . 2、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 . 3、全集、补集? §1.2.1、函数的概念

1、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 ,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 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 2、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设 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非常繁多,是困人很多同学的巨大问题,有时到运用高中数学常用公式时会发现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 推导演变而来。两角和公式1、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2、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3、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4、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倍角公式1、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2、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半角公式1、 sin(a/2)=√((1-cosa)/2)sin(a/2)=-√((1-cosa)/2)2、 cos(a/2)=√((1+cosa)/2)cos(a/2)=-√((1+cosa)/2)3、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4、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和差化积1、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3、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4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高二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高二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5篇 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中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近,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

[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 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高二数学常用公式大全

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 考试内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椭圆的参数方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考试要求: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一、椭圆 1.定义 1212||||2||PF PF a F F +=> 1212 ||||1PF PF e d d ==< 注意:当122||a F F = 轨迹为线段F 1F 2 122||a F F <轨迹为φ 2.方程与性质: 2220,a b a b c >>=+ (1)标准方程 2222222211x y y x a b a b +=+= (2)焦点 (,0)(0,)F C F C ±± (3)准线 22a a x y c c =±=± (4)顶点 (,0)(0,)(0,)(,0)a b a b ±±±± (5)范围 ||,||||,||x a y b x b y a ≤≤≤≤ (6)焦半径 10 10||||PF a ex PF a ey =+=+ 2020||||PF a ex PF a ey =-=- (7)到焦点最远距离a +c ,最近距离a-c (8)点00(,)P x y 在椭圆2222 00222211x y x y a b a b +=?+<内 (9),c e a =通径22b a =,焦准距2b c =,准线距22a c = (10)22 221x y a b +=上的点可设为(cos ,sin )P a b θθ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一、集合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4)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二、函数的三要素: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对应法则;②定义域(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②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来表示,再由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二】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与f(-x)的关系。f(x)-f(-x)=0f(x)=f(-x)f(x)为偶函数; f(x)+f(-x)=0f(x)=-f(-x)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

人教版高二数学重要知识点

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 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 时候。 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 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 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 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 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 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 实数集。 4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5 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 映射的概念 2 一一映射 3 函数的概念 二、函数的三要素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对应法则;②定义域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 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 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②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 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3 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 为型如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来表示,再由的取值范围,通过解 不等式,得出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 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与-的关系。 --=0=-为偶函数;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1 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2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 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

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3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 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 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大全(必修)

高二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必修) 第1章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r rl Sπ π+ = 4 圆台的表面积2 2R Rl r rl Sπ π π π+ + + = 5 球的表面积2 4R Sπ =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h S V? = 底 2锥体的体积h S V? = 底 3 1 3台体的体积h S S S S V? + + =) 3 1 下 下 上 上 ( 4球体的体积3 3 4 R Vπ = 第二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 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 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 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 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 2 2 2r rl Sπ π+ = D C B A α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 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

人教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高中数学主要知识点 必修1数学知识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 子集。记作B A ?.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集.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Y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I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运算类型 交 集 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 且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A,B 的交集.记作A I B (读作‘A 交B ’),即A I B={x|x ∈A ,且x ∈B }. 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 A Y B (读作‘A 并 B ’),即A Y B ={x|x ∈A ,或x ∈B}). 设S 是一个集合,A 是S 的一个子集,由S 中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 中子集A 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A C S ,即 C S A=},|{A x S x x ?∈且 韦 恩 图 示 A B 图1 A B 图2 S A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2019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公式总结

2019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公式总结 解三角形问题是历年高二数学考试考查的重点,属必考内容,掌握好高二数学三角函数的公式必不可少。下面是本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公式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数学解三角形公式 高二数学学习方法 抓好基础是关键 数学习题无非就是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组合应用,弄清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是判断题目类型、知识范围的前提,是正确把握解题方法的依据。只有概念清楚,方法全面,遇到题目时,就能很快的得到解题方法,或者面对一个新的习题,就能联想到我们平时做过的习题的方法,达到迅速解答。弄清基本定理是正确、快速解答习题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立体几何等章节的复习中,对基本定理熟悉和灵活掌握能使习题解答条理清楚、逻辑推理严密。反之,会使解题速度慢,逻辑混乱、叙述不清。 严防题海战术 做习题是为了巩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学数学要做一定量的习题,但学数学并不等于做题,在各种考试题中,有相当的习题是靠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积,利用公理化知识体系的演绎而就能解决的,这些习题是要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达到对解题方法的展移而实现的,但,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已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创造型、能力型的考查上。因此要精做习题,注意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当你做完一道习题后不访自问:本题考查了什么知识点?什么方法?我们从中得到了解题的什么方法?这一类习题中有什么解题的通性?实现

问题的完全解决我应用了怎样的解题策略?只有这样才会培养 自己的悟性与创造性,开发其创造力。也将在遇到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和未来的高考题目中那些综合性强的题目时可以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解决它。 归纳数学大思维 数学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培养我们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处理数学问题时的大策略、大思维的掌握显得特别重要,在平时的学习时应注重归纳它。在平时听课时,一个明知的学生,应该听老师对该题目的分析和归纳。但还有不少学生,不注意教师的分析,往往沉静在老师讲解的每一步计算、每一步推证过程。听课是认真,但费力,听完后是满脑子的计算过程,支离破碎。老师的分析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出处理这些问题的大策略、大思维。当教师解答习题时,学生要用自己的计算和推理已经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另外,当题目的答案给出时,并不代表问题的解答完毕,还要花一定的时间认真总结、归纳理解记忆。要把这些解题策略全部纳入自己的脑海成为永久地记忆,变为自己解决这一类型问题的经验和技能。同时也解决了学生中会听课而不会做题目的坏毛病。 积累考试经验 本学期每月初都有大的考试,加之每单元的单元测验和模拟考试有十几次,抓住这些机会,积累一定的考试经验,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使自己应有的水平在考试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实,考试是单兵作战,它是考验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接受能力、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战场。这些能力的只有在平时的考试中得到培养和训练。 高二数学学习技巧

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 【篇一】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 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来源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篇二】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近,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2020最新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精选

2020最新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精选高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数学知识点(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多大问题。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常错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问题也要了解清楚。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主要就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的实根,即函

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的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是这一章的难点,这几种证明方法都要记得,多练习强化。这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倒不算难。 高二数学知识点(二) 第一章:三角函数。考试必考题。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只要记住会画图就行,难度在于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及等变化时图像及性质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多花时间,首先要记忆,其次要多做题强化练习,只要能踏踏实实去做,也不难掌握,毕竟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第二章:平面向量。个人觉得这一章难度较大,这也是我掌握最差的一章。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难度都不大,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这是计算当中经常要用的公式。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难点在于分点坐标公式,首先要准确记忆。向量在考试过程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常常是作为解题要用的工具出现,用向量时要首先找出合适的向量,个人认为这个比较难,常常找不对。有同样情况的同学建议多看有关题的图形。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公式特别多。和差倍半角公式都是会用到的公式,所以必须要记牢。由于量比较大,记忆难度大,所以建议用纸写之后贴在桌子上,天天都要看。而且的三角函数变换都有一定的规律,记忆的时候可以结合起来去记。除此之外,就是多练习。要从多练习中找到变换的规律,比如一般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龙正中学05级高中数学公式总结 一、 函数 1、 若集合A 中有n )(N 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n 2,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n 。 二次函数c bx ax y ++=2 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a b x 2-=,顶点坐标是???? ??--a b ac a b 442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解析式的设法有三种形式,即(一般式) c bx ax x f ++=2 )(,(零点式))()()(21x x x x a x f -?-=和n m x a x f +-=2)()( (顶点式)。 二、 三角函数 1、 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 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y x P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sin α=r y ,cos α=r x ,tg α=x y ,ctg α=y x ,sec α=x r ,csc α=y r 。 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 平方关系是:1cos sin 2 2=+αα,αα2 2 sec 1=+tg ,αα2 2 csc 1=+ctg ; 倒数关系是:1=?ααctg tg ,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 相除关系是:αααcos sin = tg ,α α αsin cos =ctg 。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4、 函数B x A y ++=)sin(?ω),(其中00>>ωA 的最大值是B A +,最小值是A B -,周期是ω π 2= T ,频率是 πω2= f ,相位是?ω+x ,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2 Z k k x ∈+=+π π?ω,凡是该图象与直线B y =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5、 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x y sin =的递增区间是?? ? ?? ?+ - 222 2πππ πk k ,)(Z k ∈,递减区间是?????? ++23222ππππk k ,)(Z k ∈;x y cos =的递增区间是[]πππk k 22, -)(Z k ∈,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tgx y =的递增区间是?? ? ? ? + -22 πππ πk k ,)(Z k ∈ 6、和角、差角公式:=±)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 =±)cos(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 ±)(βαtg β αβ αtg tg tg tg ?± 1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A版

一、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 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 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 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 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 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 集合B 的子集。记作B A ?.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 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 集,21n -个真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 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Y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 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I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1.2.1、函数的概念 1、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 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 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 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b a x x ,,21∈且21x x <,则: ()()21x f x f -=… (2)导数法: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0)(>'x f ,则)(x f 为增函数; 若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1.3.2、奇偶性 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 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 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知识链接:函数与导数 1、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是曲线)(x f y =在 ))(,(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0x f ',相应的切线方 程是))((000x x x f y y -'=-. 2、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 C 0=;②1 ' )(-=n n nx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