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文化

谈谈中国文化
谈谈中国文化

谈谈中国文化

中国-- 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家,从公元前三千多年到如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五千多年里的历史里一直在孕育着它独特的文化。不管社会怎么变迁,它的文化都得以流传,其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多样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无数文化中的几种:

一、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酒的种类越来越多,它的文化也蕴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下面就浅谈一下酒的文化:

1、酒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酒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酿制方法分类,酒可分为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按命名习惯分类,酒可分为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果露酒等;按颜色分类也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如单是啤酒就可以分成红啤、蓝啤等,酒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酒的社会功能

不同的时代酒凸显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最初酒主要是文人用于文学创作,以酒会友,以酒吟诗作对;那时酒还用于高管贵族宴请宾客,皇帝犒赏功臣、祭祀祖先;后来慢慢发展成平民百姓也可以以酒会友,百姓在办大小喜事时也可用上酒;直至今日,酒还一直发挥着上述的种种功能,此外还有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如保健、医药用酒,生意上的交际更是少不了酒。

3、酒的发展趋向

从酒的发展可以看出,酒的价值及使用价值是日益增长的,它扮演的角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多功能,在未来的社会里相信酒文化越来越有意义,成为我们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中国文化之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于自然界的11种动物和一个民族图腾,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圆明园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民俗文化,以十二生肖的坐像取代了西方喷泉设计中常用的人体雕塑。生肖铜像身躯为石雕穿着袍服的造型,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兽首为写实风格造型,铸工精细,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都清晰逼真。铜像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也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

十二生肖喷泉是按照我国十二生肖设计的喷泉时钟,每日,十二生肖铜像会按代表的时辰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每到一个时辰,属于刻时辰的生肖钟就会自动喷水,正午时分时,十二生肖像会同时涌射喷水,蔚为奇观。

十二生肖像不仅表现出乾隆盛世,清王朝国力强盛,工艺水平处于巅峰,更是展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珍品,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形式多样,不同的时期有着它不同的风格。现在我们从隋唐、宋代、明清时期三个时代来谈谈我国历史服饰变迁,从服饰改变略微感受不同时期人们对服装的要求。隋唐时期

隋唐服饰主要代表性是男士服装,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袍衫试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边缘。

宋代时期

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由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宋代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适中,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

明清时期

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足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袖子比较窄,礼服师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纽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马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他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

清代,我国男子改穿满族的长衫、马褂、唐装,女子改穿满族的旗袍、旗装。清代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很多,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等。

以上是我国服饰发展的历史,各个时代有各时代的特点,严格上说没有好与差之分。在当代,男士服装由中山装改进为西装,女士则改为职业装或休闲的裙子,更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需求,满足人们舒适随意的特点。

四、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习俗

我国是一个传统节日众多的国家,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在不同的民族里个数略有所不同,现在我们来谈谈比较有普遍意义的重大节日。

1、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3、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4、端午节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

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6、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现如今,我们虽然还过着这种种不同意义的节日,但总感觉有些淡化了,不知道是不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变得躁动了?还是真的是人性变了?希望人们在享受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

五、诸子百家

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里的一朵奇葩,诸子百家著作更是传承千古的的文化经典,是洞彻古今的喻世明言,是集传统文化、哲学、艺术于一体的智慧宝藏。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诸子百家中成为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儒家孔孟和墨家的学说。1、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2、墨家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儒家和墨家思想到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着我们待人处世,就连制度上也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当然这其中的思想并不是所有的都符合我们现代的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

中国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不是如此谈谈就能说得清楚的,要更深地了解其中的精华,需要我们静心地去读、去发现、去感受。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我们有些文化已经被不同程度地收到我们国人的破坏、其他民族的侵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起先锋模范作用,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保护我们的文明。

小组成员

化生系化教本101班

姓名学号班上序号

周朝琼100610101019 14

陆晓鸿100610101021 15

韦小枚100610101039 18

黄玲100610101040 19

牙辅亮100610101041 20

浅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刘杨 05102253 资源学院水文10-1班摘要:农耕生活特有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亲和融洽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优越之处,同它很早就认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古代建筑亲和木构架布局 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正因为处在为生存而忙碌的自然环境下,天时变化,节气交替,仰仗春夏秋冬耕种的古代先民,在得到自然的恩惠时,俯仰天地之间体察到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彼此联系的生命秩序,从而也认识到宇宙自然的不可抗拒,也确认了人与自然亲和融洽的相互关系。“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样亲和关系。”①所以,亲和之道在早先的境况下一方面是环境的驱使,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价值上的取向。从此,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依恋在自然的怀抱里。 由于有了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中国古代建筑这种构架体系,柱、梁之间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相互联结、互相共存的结构关系,以相对稳定的构架秩序来应对多变的建筑需求。同样的柱、梁构架可以在往复延伸上构成宽大开敞的空间场所,可以在纵深的推进里形成重重庭院。显然,柱、梁相互共存的结构关系与农耕社会特有的认知方式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无疑建立在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植根在有无相生的变化里,融汇在循环往复的发展认识上。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从一开始就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并始终认为人不能从宇宙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筑不应该游离于自然之外。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刻意追逐房屋的高度,任何脱离地球引力的尝试,均归依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礼仪作为代表传统文化渊源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中国也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今天这么随意,做得都比较庄重,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繁文缛节”。而随着近代历史的快速发展,礼仪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我国的一些传统礼仪文化被彻底抛弃。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时也给礼仪带来了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直接扫进了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讲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使之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对现代的礼仪有很大的影响。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对礼仪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并没有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同时,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礼仪是实现人际交往和谐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在考虑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借鉴和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例如,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再如,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等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但是我们也要摒弃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比如“三纲五常”等。总的来说,要有批判的态度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我们面对多元的文化,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礼仪的差异,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其它文化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可,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而随着礼仪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弘扬,使中国以泱泱大国之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浅析商鞅变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商鞅变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商鞅变法尽管过去两千多年了,但它的主要精神和原则对中国后世的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传承至今。军功制和土地私有制历经相当长时间的实践,这些影响催生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形成了辽阔的疆域,繁衍了众多的人口,促成了勤劳、勇敢、节俭民族性格的形成,军功制度的熏陶使得中国屡屡从危难中奋起,时至今日仍有其积极意义。 标签:商鞅变法;中国文化;影响;当代价值 一、商鞅变法及其主要内容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改分封制为县制。 2.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3.实行军功制,奖励耕战,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4.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5.实行严格的法治,轻罪用重刑。 6.实行思想控制,焚烧儒家经典。 商鞅变法实施后,取得了三大主要成果:一是全面推行县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二是破除了井田制,奖励家庭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有利于秦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了奖励军功的广度和力度,禁止私斗,制定二十等爵制度,大大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军战斗力得到了加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前208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至此,实行了一个半世纪的商鞅变法法令被废除。 二、商鞅变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商鞅变法法令被废除后,商鞅变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的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就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互动,中国一步步走向全面开放,社会生活领域潜存的生机与活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国家的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毫无疑问,这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契机,也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深度和向度上创造了寥廓的空间。当代中国文化是什么一种状态,准确地讲描述它是困难的: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呈现的形态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超出了理论的预设和实际的想象。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呈现于若干个层面,从里到外、由浅层到深层显示出当代文化发展的多质、原态、开放、共生的形态。 一、多样的形式:文化多元性的表层展现 我们常常惊叹于世界的变化,我们也常常惊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但我们又常常容易忽略或放纵对生活变化丰富性的细微观察和深入思考。实际上,现代人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体现为多个方面,其中文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文化作为人类生活原貌浓缩的精华,是抽象化的人类生活。体现着人类生活丰富性、多样性的文化的多样性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文化形式的多样性问题的考察,我们的视野必须放得更远一点。其实,文化形式的多样性自始就是文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回溯一下人类文化发展史便可以明晰,人类文化从起源阶段就是在多样性的态势下成长起来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尽管各民族的文明史的起点不一定相同,文化发展的水平也不一定平衡,甚至各民族都有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经历和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绝不是全盘的照抄、移植,而是一种有选择的吸收,其中包含着创造——在吸收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不断扩大和丰富的过程。 二、多元的内容:文化多元性的中层表现 必须指出,形式的多样化仅仅是文化多元性的浅层表现,而决定文化形式多样化的是文化多元化的内容。应该说,当代中国文化呈现的多质多态、多支多流是生活在此时此世的人无论怎样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徜徉于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丛林,不同的文化风格、多种的文化样态、丰富多彩的文化画面、文化声音、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正统文化、时尚文化、主旋律文化、另类文化、先锋派、身体写作、痞子文化、寻根文学、知青文学、侠客文化、高雅文化、平民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文化市场化等等,林林总总。这既是流派追求、自身对生活理解的个性的多视角表达,又是对不同观念的实践、阐释。可以说,当代中国文化呈现的多元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是以革命文化为主体的一元文化,无产阶级革命是所有文化形式的基本基调。改革开放之后经过思想解放运动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归宿的工作格局的调整,文化事业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得到确认,文化领域长期板结一块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变,多样化的文化实践、文化追求受到普遍重视,并开始形成气候。对于文化的这种现实走向,主流文化做出了重要的姿态,由政府主导部门发起的文化“五个一工程”明确提出打造主旋律文化,试图改变文化发展的流行格局,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政府倡导的主旋律文化也为文化的多样化发展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向度。不过,政府虽然调动大量的文化资源培植主旋律文化,并没有施加更多的外力人为地遏制文化的多向度发展,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仍然在蓬勃地演绎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从本质上说是由当代中国生活的多元性决定的。 三、多元的观念(价值):文化多元性的深层表现 当代中国文化何以会呈现如此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起决定作用的是当代国人多元化的观念和多元化的价值选择。文化的本质意义体现为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无论任何民族的文化,无论其呈现何种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特定人群固有的价值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我们先从观念的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就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2)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

浅谈我对礼仪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对礼仪文化的认识 我叫XX,是高电XX班的学生。作为一个电器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礼仪文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文明是繁忙中的一缕清风,暗淡中的一片亮丽,苦恼中的一面微笑,社会中的一片和谐。早晨听到一声早上好,一上午回味,一上午清爽;回家一次报平安,父母不再担心,不再忧虑;见到老师“老师好”,老师心里暖暖的,更增添了几分育桃李的信心......而这些,都应该牢牢地记在我们心里。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具有优良的礼仪传统。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讲究礼仪名人美谈。孔融让梨给父母兄弟,张良为老人穿鞋而得天书流传至今,仍然被人们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生在礼仪之邦,长在礼仪之邦,更要学在礼仪之邦,真正地把礼仪之邦的称号发扬光大。 从小父母就教育过我,与人打招呼要用你好,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要说谢谢,在需要的时候能给一个赞许的微笑,这些点点滴滴都要从小事做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从小培养文明礼仪的自觉性,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自己的习惯,文明从小事做起。我要以雷锋为榜样,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奋发进取,乐于奉献,在班级服务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家庭中孝顺父母。 我担任班级生活委员、课代表,对工作认真负责、待人友好、为人谦虚诚实、遵守学校纪律、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责任心强、有强烈的团体精神能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在校内关心环境卫生,校内外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主动关心需要帮助的同学。

曾捡到篮球,身份证,胸卡等上交学校,并受到学生科老师的表扬。 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做校园文明先锋。我建议同学们学文明礼仪,并且不要仅把文明礼仪放在心里,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坚持正确佩戴胸卡,公共场合注意文明交往,不留怪发、不染发,课堂上不迟到早退,宿舍内讲究卫生,不往楼下扔垃圾,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争做文明礼仪的模范,让我们的校园更和谐美丽。

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文化一、握手礼仪表明亲切友好之,l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 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通行于欧美.意.其后成为风尚. 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在当今商务交往中,l: 握手的方式l 右手四,,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拇指向上指并拢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握手时应注意:双眼要注视对方;不要三心二意,l ); 5秒左右(一般在3秒至l握手时间不宜过长;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l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l如果关系密切,可略用力并上下摇上下晃一晃即可;,双方稍用力相握,(关系一般几下,表示十分友好或双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递指尖或双手包住对方)。的手,则是失礼之举握手时应遵循的原则:尊者居前。应长辈先伸手长晚辈之间,上下级之间,应上级先伸手;同级同辈之间,不分谁先伸手。应女士先伸手;男女之间,注意:当握手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但握手时应尊者; :介绍时应尊者居后(先介绍职位低者,后介绍职位高者)注意居前(职位高者先伸手)。客人和主人握手时,伸手顺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客人离开的时候,一般是; 客人到来时,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让主人留步。握手的禁忌不用不洁之手与他人相不戴着手套握手不左手握手不交叉握手不双手握手 握,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不在握手时将另一只手放在衣袋里不戴着墨镜握手例外二、名片礼仪名片是现代商务交往中的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际工具。l ”。”和“联络卡介绍信l是一种自我的“商务人员应对名片的选用、制作、递接名片的礼仪等有所了解。l 名片礼仪厘米。目前国内最通用的5.5-6厘米、宽名片的规格一般是长8.6厘米-10规格5.5cm 9cm×名片规格为多用白色、乳白色、浅蓝色、浅黄色等色彩颜色 1 横式和竖式(横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版式 名片的质地适合柔软耐磨的白卡纸、香片纸等质地商务名片图案应简单;文字宜选用简体汉字,不要把两种文字交替印在名图文 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两面分别以简体汉字和另一种文字印相同的内容。标准商务名片的内容:本人所属单位(企业标识、供职单位、部门)、本人称呼(姓名、职务、职称)联络方式(单位地址、电话、传真、邮编,也可列上单位的网址、本人邮箱或手机等)----如何索取名片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主动递上自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不断地得到了丰 富和升华。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当代文化中,我们能看到时代进步的脚步,也能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悲凉。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当代社会的确无人能及,就连超级强国也只能望而却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我们过分追求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展有些许的畸形。 首先是人们思想的物欲化!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时万万不能的。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人们秉着金钱至上的原则,不断地打破着自己的原则,违背自己的信念,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这年头,教授摇唇鼓,为了赚钱;明星卖弄风骚,一系列的“门”事件发生,为了钱;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引人们关注,为了赚钱。这已经成了一个张口闭口就是钱的社会。“财产纠葛”,“拜金女”,“分手费”等专有名词不断地出现,感情成为了利用的工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免不了与钱扯上关系。 不仅是大人思想的物欲化,小孩子和青少年也是深受当今社会畸形文化腐蚀。由于网络的普及,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孩和青少年们被一股脑地灌输了不论好的,还是坏的思想,以被动的姿态过早地接受了他们不该接受的事情,青少年原本该积极向上的信念不断被荼毒,腐蚀。“非主流”“空虚”“颓废”“寂寞”等一系列的名词不断的出现,成为火爆名词。近几年来,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大型选秀活动造出了众多的星级人物。这在中学、大学里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冲击着校园,引得不少学生试图放弃学业去参加选秀活动。“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已经渐渐被遗忘了,人们越来越渴望一夜暴富。当今的青少年亦是如此,怕吃苦,怕努力,宁愿麻木也不选奋斗,让自己沉迷于网游,网络小说、玄幻小说,韩剧中,逃避生活。 再者是思想道德的滑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整个社会充斥着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等思想,人们更是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如近期社会上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从苏丹红到三氯氰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等关系到人民最基本吃饭的问题,再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冷漠人心的小悦悦事件等关

浅谈中国孝道文化

浅谈中国孝道文化 中国孝道文化,道通古今,博于中外,精于天地,昌于华夏,扬于四海。 那么何为孝道文化呢?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就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⒈“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就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⒉“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与“爱”,没有敬与爱,就淡不上孝。所以对待父母不仅仅就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与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⒊“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与精神上的关怀。⒋“立身”,这要求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就是对父母的不孝。⒌“谏诤”,就就是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中国孝道文化流传百世,延续至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就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与睦。家庭就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就是同一个意思。 4、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与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新世纪的中国正逐步迈向老龄化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论文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餐桌礼仪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年级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 - 1 - - 1 – 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的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变现出来。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餐桌礼仪入座进餐离席茶文化酒文化中西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入座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注意事项:

李欧梵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美国) 李欧梵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阶段"?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同时试图解释"后现代"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状况,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1985年秋天,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后现代",或者说"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此举相当大胆,因为他80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而他的那本"大书"《后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仍然觉得受益良多。来北大之前,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 ,1998),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年到1998年的8篇论文,1983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我从前的同事,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也是马克思主义者,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结果却越写越长,竟至成书,名为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 (Verso ,1998),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后来在1950年左右,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下半叶就是后现代;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而是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这样说来,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当然,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年左右到1930年左右;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年前后开始的。 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就是帝国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这种发展到了最极端之时,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而文学艺术表现的就是所谓"highmodernism",即高潮现代主义。可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杰姆逊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时学者ErnestMandel 的影响,写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后期资本主义》)的书,认为后期资本主义和盛期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后期资本主义逐渐地跨国化、国际化乃至现在所说的全球化,而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近几年来最大的发展就是全盘的金融化,所谓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钱在世界的各地运转。在他看来,这种抽象的金融化倾向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后现代的文化即所谓电动器械、电脑,以及资讯的高速流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特别是视觉媒体,已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他认为,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发明为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觉化。彩色电视机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虚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一直起色不大,成为了制约中国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十八大政府报告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想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搏,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了解,发扬长处,克服短处,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文化方面的需 求,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文明,负责的大国形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不足,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不足。 这一点在中国的影视业中尤为明显,遍观中国这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几部大片,类似于《英雄》,《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影片,总是摆脱不了宫廷片,历史片,武打片等范畴,尤其是《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等电影的一再翻拍,更是将这一问题反映的淋漓尽致。 不光是电影,连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春晚缺乏创新性的言论在这些年中被提了好多次,许多青年人反映春晚越看越没意思,固定的套路,不变的人物,较少的参与度,使得春晚的可观赏性越来越差,而与之相对应的山寨春晚却越来越红火。不得不令我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二、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是一直困扰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思想性是文化发展的软件,那么技术和设施就是硬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要技术的支持,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以前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发明,正是由于他们使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而在近代,技术的落后,基础设施的短缺却成为了制约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举个例子,现在人们看电影时十分热衷于3D电影,但是中国的3D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应用也并不广泛,当外国的电影以火爆的场景,绚丽的特技,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牢牢吸引住中国观众时,中国电影市场却无法及时挽回观众,长此以往,必将为外国的文化侵略创造条件,影响十分深远。

浅谈中国建筑的多元化设计

浅谈中国建筑的多元化设计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建筑的多元化设计趋势,就多元化建筑发展的理念、地域差异性的多元化表现以及多元化建筑设计的发展做了分析和阐述。多元化建筑已成为建筑发展的潮流和风向,人类文明的多元化正在建筑文化中得到融合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建筑;多元化;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diversification design trends, with respect to the plurality of building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plurality and a pluralit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building has become a plurality of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dire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a plurality is building culture by fus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diversification; 一、多元建筑设计理论浅析 “博风汉骨”的理念是以中国地域、历史文化为根基,博采众多异域文化之精华,努力探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充分尊重城市文脉和地域环境,恰如其分地体现建筑与自然相辅相承之关系,营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空间环境。王兴田博风汉骨的建筑理念开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新潮流,也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1]。中国的商业建筑项目越来越多,而各地的气候、地理环境、文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有很大差异,可能对商业模式的追求也不同,需要商业地产的多元创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国际性与地域性”等方面表现出“二元对立”式的“冷战”思维。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公正评价,充分保护和利用这种建筑的多样性,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努力协调国际性与地域性、民族性的关系;强调它们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关系;在未来社会中,各种文化包括建筑文化一定是是优势互补、互融共生的。既有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性,同时也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它不是“一元”的,也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 二、中国建筑基于地域差异的多元化 中国建筑多种多样,文化、样式、结构、材质等多个方面呈现差异。在这里我将中国建筑划分为南北两个地域性。通过对南北建筑的差异来了解中国建筑的多元化特点 1.北方建筑的特点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摘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古代礼仪社会生活财富继承发扬 正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中国的礼仪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所以,中国的礼仪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那么,我们所言的礼仪有成百上千种,大到国家尊严小到穿衣吃饭,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那么到底何为礼仪,礼仪有何用?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有人将中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