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视野_读邓周平教授新著_科学技术哲学新论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0 卷第 3 期 201 0 年 9 月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 nal of N anjing Fo restry U 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V ol. 10 N o. 3 Sept . 20 1 0
94
源自文库
标准。本书对 科学文化的研究 具有明确 的目标 性, 就是要找到促进科学发展的文化动力, 深入探 索我国传统文 化与科学文化的 关系。在 此基础 上, 本书首次提出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六大研究传 统的论点 , 和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 在科学制度方面 , 作者系统地探讨了促进科 学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 提出 了许多新颖、 独到、 和建设性观点。 在技术哲学方面 , 作者强烈地关注我国技术 发明与创新的动力 ,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技术哲学 的新构想。 作者完全摒弃了我国现行哲学教科书的那种 思辨气息和框架体系 , 同时又克服了西方科学技 术哲学与科学史、 特别是与文化史结合不充分的 缺陷。作者的整个思路清晰 , 主题和研究宗旨格 外鲜明, 基础概念 ( 比如、 物质、 物象、 独立之有、 旁 它之有、 符号化标识、 碎片化、 指称、 指谓、 人文理 性、 科学理性、 通幽、 通灵、 天道、 人道、 官道、 技术 理性、 上手的东西、 灵化物质、 走进自然、 走向人间 等等 ) 、 基本命题 ( 比如、 物质论、 唯物论、 实在论、 认识论、 科学边界论、 科学观、 科学精神、 文化观、 技术观、 技术价值论等等 ) 自成体系。本书语词定 义准确, 前后使用一致, 逻辑严谨、 层次分明、 条理 清楚、 说理充分、 表达流畅, 文风朴实、 修辞与其所 述主题匹配恰当; 即使是阐述抽象的道理, 也能够 看到形象的表达方式。 作者思维敏捷 , 对学术界若干棘手难题, 洞若 观火、 明亮、 深刻、 入木三分; 整个研究框架, 既有 具有宏阔的视野, 又兼备细节的推敲和斟酌, 的确 是近年来不多见的学术精品 ! ( 责任编辑 朱 凯)
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视野
读邓周平教授新著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
沈骊天(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周平教授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已有十多 年, 且研究成果较为可观 , 累计发表论文 10 篇, 并 提出过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思想。眼前邓周平教 授所著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 这本长达 40 余万字 的专著由商务印书馆 2010 年 8 月出版 , 是他对自 己多年研究心得的系统梳理。 纵观全篇, 该书主要集中于科学技术哲学的 五个重大方面: 本体论、 认识论、 科学文化、 科学研 究的制度因素、 技术动力学。 在本体论方面 , 作者继承了康德关于物自体 与现象的二元分界的思想, 但又有所创新。作者 的独创之点在于, 从亚里士多德的 四因说 中的 质料因切入, 沿着本原与派生关系的思路厘清了 物质论、 唯 物论与实在论 三者之间的关 系, 并 把 物象与物自体是否具有真实的结合关系 作为检 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本体论基础。 在认识论方面 , 作者秉 承康德的 先验 时 空 观, 同时 吸收了埃德蒙德 胡塞 尔 ( Edmund H usserl) 的现象学思想, 欧美分析哲学、 语言哲学 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有效成分, 结合科学 史、 文化史 , 提出了分类标识与操作检验相结合的 科学认识论。该思路恰当地回答了当今西方的反 实在论、 社会建构主义和相对主义针对唯物认识 论所提出的批评和诘难; 同时 , 又一定程度上消除 了传统唯物论表述模糊、 歧义丛生的诸多弊病。 在科学文化方面, 西方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 坚持 西方文化中心论 和 优越论 的态度, 作者 则从文化相对论和方法相对论的立场出发, 既考 虑到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文化的近代复兴这一基本 事实 , 又努力拓宽科学文化的研究视野 , 从民族文 化的差异、 传播、 交流与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 相 互影响、 相互融合的角度 , 研究科学边界及其划界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 nal of N anjing Fo restry U 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V ol. 10 N o. 3 Sept . 20 1 0
94
源自文库
标准。本书对 科学文化的研究 具有明确 的目标 性, 就是要找到促进科学发展的文化动力, 深入探 索我国传统文 化与科学文化的 关系。在 此基础 上, 本书首次提出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六大研究传 统的论点 , 和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 在科学制度方面 , 作者系统地探讨了促进科 学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 提出 了许多新颖、 独到、 和建设性观点。 在技术哲学方面 , 作者强烈地关注我国技术 发明与创新的动力 ,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技术哲学 的新构想。 作者完全摒弃了我国现行哲学教科书的那种 思辨气息和框架体系 , 同时又克服了西方科学技 术哲学与科学史、 特别是与文化史结合不充分的 缺陷。作者的整个思路清晰 , 主题和研究宗旨格 外鲜明, 基础概念 ( 比如、 物质、 物象、 独立之有、 旁 它之有、 符号化标识、 碎片化、 指称、 指谓、 人文理 性、 科学理性、 通幽、 通灵、 天道、 人道、 官道、 技术 理性、 上手的东西、 灵化物质、 走进自然、 走向人间 等等 ) 、 基本命题 ( 比如、 物质论、 唯物论、 实在论、 认识论、 科学边界论、 科学观、 科学精神、 文化观、 技术观、 技术价值论等等 ) 自成体系。本书语词定 义准确, 前后使用一致, 逻辑严谨、 层次分明、 条理 清楚、 说理充分、 表达流畅, 文风朴实、 修辞与其所 述主题匹配恰当; 即使是阐述抽象的道理, 也能够 看到形象的表达方式。 作者思维敏捷 , 对学术界若干棘手难题, 洞若 观火、 明亮、 深刻、 入木三分; 整个研究框架, 既有 具有宏阔的视野, 又兼备细节的推敲和斟酌, 的确 是近年来不多见的学术精品 ! ( 责任编辑 朱 凯)
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视野
读邓周平教授新著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
沈骊天(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周平教授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已有十多 年, 且研究成果较为可观 , 累计发表论文 10 篇, 并 提出过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思想。眼前邓周平教 授所著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 这本长达 40 余万字 的专著由商务印书馆 2010 年 8 月出版 , 是他对自 己多年研究心得的系统梳理。 纵观全篇, 该书主要集中于科学技术哲学的 五个重大方面: 本体论、 认识论、 科学文化、 科学研 究的制度因素、 技术动力学。 在本体论方面 , 作者继承了康德关于物自体 与现象的二元分界的思想, 但又有所创新。作者 的独创之点在于, 从亚里士多德的 四因说 中的 质料因切入, 沿着本原与派生关系的思路厘清了 物质论、 唯 物论与实在论 三者之间的关 系, 并 把 物象与物自体是否具有真实的结合关系 作为检 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本体论基础。 在认识论方面 , 作者秉 承康德的 先验 时 空 观, 同时 吸收了埃德蒙德 胡塞 尔 ( Edmund H usserl) 的现象学思想, 欧美分析哲学、 语言哲学 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有效成分, 结合科学 史、 文化史 , 提出了分类标识与操作检验相结合的 科学认识论。该思路恰当地回答了当今西方的反 实在论、 社会建构主义和相对主义针对唯物认识 论所提出的批评和诘难; 同时 , 又一定程度上消除 了传统唯物论表述模糊、 歧义丛生的诸多弊病。 在科学文化方面, 西方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 坚持 西方文化中心论 和 优越论 的态度, 作者 则从文化相对论和方法相对论的立场出发, 既考 虑到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文化的近代复兴这一基本 事实 , 又努力拓宽科学文化的研究视野 , 从民族文 化的差异、 传播、 交流与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 相 互影响、 相互融合的角度 , 研究科学边界及其划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