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银行表外理财行业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银行表外理财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1月
目录
一、银行理财业务缘起:资产与负债的双头驱动 (5)
二、表外理财发展逻辑:监管套利与收益驱动 (6)
(一)监管套利:表内资产表外化 (7)
(二)收益驱动:大类资产配置雏形显现 (8)
三、表外理财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10)
(一)改善银行收入结构,提升银行轻型化运作水平 (10)
(二)壮大资产管理行业发展 (11)
(三)资产荒到资金荒:对流动性的扰动 (12)
四、委外投资将如何分化 (13)
五、监管方向:强调宏观审慎,回归资管本质 (15)
表外理财发展逻辑:监管套利与收益驱动。监管套利:表内资产表外化。2010 年末,银信合作的资产余额占全部信托规模的比值超过一半,2012年底将至约30%。银行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将表内资产腾挪至表外,规避了监管对于信贷规模、行业等限制。同时表外运作不受资本占用的监管,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大信用供给。8 号文的出台,通过限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在任何时点不得高于理财余额35%与银行总资产4%,对迅猛发展的通道业务进行了规范。时至今日,对非标资产的投资规模已经基本回归理性。收益驱动:大类资产配置雏形显现。低风险偏好决定资产配置,现金及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工具、债券三类资产占比总计达73.78%。而对于投资者群体中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私人银行、机构专属类,资产配置体现出了资本的逐利性。从2010 年开始,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依次被非标、债市、股市所牵引,显现出了大类资产轮动的雏形。
表外理财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改善银行收入结构,丰富中间业务收入品种,提升银行轻型化和综合化运作水平;壮大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催生了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行业的迅速壮大。理财新规和监管制度对资本金要求的完善对通道进行了限制,单纯的通道业务终将消亡,倒逼不同类型的资管子行业发挥差异优势;从资产荒到资金荒:对宏观流动性带来扰动。
委外投资将如何分化?根据调研了解,在2016 年高峰时期,四大行理财资金的委外规模在2.5-3 万亿,整个银行业高峰时期可达到5、6 万亿。在经历了本轮债市的调整之后,管理人将得到洗牌,盲目使
用加杠杆、期限错配等的粗放管理人将逐步淘汰,委外投资在管理人的选择上将会更加严谨苛刻。分不同类型银行来看,大型银行在委外投资中,由于管理人挑选标准相对严格,并且优先选用银行系基金及子公司,在委外规模上还会有一定的增长;股份行委外投资相对而言更加谨慎,不同银行策略差异较大;而对中小银行而言,预计其规模将大幅回落,理财业务回归对本行基础客户的理财管理中,仍旧会有大量券商投顾的需求。
监管方向:强调宏观审慎,回归资管本质。一方面,本着资本约束资产扩张的原则,对本质上与表内业务同质,而银行承担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部分,引导合理回表;另一方面,鼓励行业回归资产管理本质。
2016 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到了更高要求的层面上,明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是2016 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防风险、降杠杆思路的深化与延伸。中国的银行理财业务,在经历了爆发式的规模扩张之后,其背后隐藏的行业风险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宏观流动性风险不容小觑,是本轮金融风险管控的重要着手点,监管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不断规范,并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监管的范畴之内,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