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书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隋奎印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1期
摘要:书法文化是中国独有的一门古典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书法已经由原来的实用性转变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门类。

书法艺术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地继承不断的改变,最终成为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艺术。

关键词:书法文化;继承;发展
书法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之一(注:本文中提到的“书法”非广义上的书法,仅指以毛笔为代表的传统软笔书法,并不包含硬笔等其他书法),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

书法可以成为中国的“第四宗教”,对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且具有庄严的仪式感。

无论是平民百姓或是帝王贵胄,凡是认识中国汉字的人均与书法有着莫大的关系。

书法按照字体来分可以分为篆、隶、草、行、楷。

篆书最早的雏形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篆书主要分为大篆、小篆两类。

甲骨文属于大篆,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汉字形式,也是中国现存王朝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其与大篆的意义基本相似,主要区别则在于使用的书写工具、承载材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

甲骨文主要是以尖刀利器等尖锐的工具以刻画的方式呈现在龟甲、兽骨等器物之上,而同属与大篆的“金文”主要指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所铸造的铭文,因为在商周时期“铜”又称为“金”,所以称为“金文”。

当时的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主要代表,所以又名“钟鼎文”。

小篆属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规定的一种标准书体,由于它的字型优美,笔画曲折变化多样,具有非常强的装饰效果,因此一直为中国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可以任意添加曲折变化,所以在印章刻制上,尤其是在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刻制上均采用篆书文字。

但是同样是因为其笔画变化的复杂多变,使小篆在适用面上无法全面展开,仅仅作为官方的文件,识字范本以及立碑立传等交债的方面使用。

因此作为最高统治者在规定小篆作为官方字体的同时,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也就是现在书法史上名为“古隶”的文字,“古隶”又叫“秦隶”,观其字形则多采用与大篆相似的字形,相比之下与小篆有较大的差异。

同一时期出现两种不同的文字更加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篆只是作为一种官方通行的文字,而古隶才是真正的民间流行文字。

现在出土的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均属于古隶字体。

古隶除了民间通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篆书与隶书之间搭建了一座连接的桥梁,他将篆书复杂多变的象形字体以及笔画反复的曲折变化转换成为更加简单的文字符号和近乎标准的笔画,在此基础上然后才有了被后人称为“八分书”的汉隶,因此可以说“古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在汉代不但有被称为“八分书”的汉隶,还有《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一句话“汉兴有草书”,由此可以看出,草书起源于汉代,草书的大致特点是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
甚至单个字之间内部的笔画也相互连系,笔画流畅。

现代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为学术界大多数研究人员认同的假设,那就是草书起源于战场之上。

因为战场的特殊环境,尤其是战况吃紧时传达的紧急命令,根本没有时间让人去书写笔画曲折又具有装饰性的篆书也没有时间去书写一笔一画的隶书,而且这类文书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装饰性,只需要具有传达信息的实用性价值,因此一气呵成、字字相连的草书便应运而生。

“楷书”又称为正楷、正书或真书。

提到楷书,大多数人会想到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多位唐楷名家或是认为楷书是在唐朝被发明出来。

其实不然,早在汉代时期,楷书就有了萌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钟繇和王羲之,这一时期的楷书仍保留了一部分隶属的笔意。

钟繇的代表作为《宣示表》,王羲之在楷书方面的代表作为《黄庭经》《乐毅论》,其中《黄庭经》原本为绢本,后来摹刻上石,现在仍有拓本流传于世,而且《黄庭经》还有多位名家临本传世,例如其后世子孙智永和尚,以及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等人均从《黄庭经》中探究王羲之的笔意。

楷书虽然在汉代已经开始萌芽,但是真正达到巅峰的时期是在唐朝。

例如唐朝初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

中期的颜真卿与后期的柳公权合称“颜筋柳骨”,还有一大批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均为后世所重、流传千古,直到今天仍然被奉为是学书的楷模,可以说楷书已经是学习书法的标准版本。

如果说魏晋时期是楷书的初始阶段,唐代是巅峰阶段,那么宋元明时期就是楷书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楷书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有的刚劲,有的敦厚,有的飘逸。

到了明代之时,科举考试阅卷大多先看文字再看文章,文字若是书写不佳,文章的优秀程度定要大打折扣。

到了清代的时候,更是规定了“馆阁体”作为科举考试时的标准字体,所谓的馆阁体就是标准的小楷字体,由此可以看出楷书的地位。

但是由于其在文化上占据了一种近乎垄断的地位,也导致了整个清代书坛处于一种毫无活力的低沉状态。

直到清代中后期各个地区碑刻的不断出土,以及康有为、包世臣等一批有识之士大力提倡“碑学”,反对一味的临摹,才使得处于低沉状态的晚晴书坛出现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中国书法发展到了今天,为了进一步的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完整体系的书法组织机构。

作为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不单单需要学习各种前人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更要在学好优秀文化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2] 《中国书法风格史》.徐利明.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3] 《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第1版.
[4] 《古文字学通论》.高明.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版.
[5] 《中国书法史》.钟明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1版.
[6] 《中国书法美学史》.陈方既、雷志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7] 《中国书法批评史》.姜寿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8] 《浅谈中国书法的发展》.陈敦澍.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