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stell分析仪评估骨挤压术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sstell分析仪评估骨挤压术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采用Osstell分析仪评估骨挤压术对ITI和3I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上颌后牙Ⅳ类骨质的牙列缺损患者,所有患者行颌骨CBCT扫描,确定种植位点,植入ITI和3I种植体共23颗种植体(Φ5.0 mm×L10.0 mm)。同时记录ISQ值,对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骨挤压术较传统备洞技术所获得的种植体稳定性高(P<0.05);ITI和3I两种系统的种植体稳定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上颌后牙Ⅳ类骨区,应用Osstell分析仪可以定量分析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与传统备洞技术相比,采用骨挤压术可获得较高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标签:种植体稳定性;谐振频率分析;骨挤压术

随着口腔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和相互渗透,种植牙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应用越来越趋向成熟。颌骨骨质密度质量是影响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1],初期稳定性临床上很难定义,记录的是种植体植入后的稳定性,被认为是后期骨结合的指标,经研究表明,过早负载或初期稳定性过差均可导致种植体骨结合失败。而更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因其种植体和骨之间更小的微动度,可以达到更好的骨结合。种植体稳定性可被定义为种植体无动度,即种植体骨结合后可以承受轴向、侧向、扭转等方向的负载。由此认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是种植体骨结合成功的关键[2]。因此,在种植体术区骨密度较低(Ⅲ级和Ⅳ级骨)时,应用外科方法提高受植区骨密度,以此获得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是种植手术经常会使用的手术。对于骨质较为疏松的患者,尤其是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常为Ⅳ类骨。如何提高种植成功率及种植后如何监测种植体情况,以利于后期修复,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3],通过使用骨挤压器,逐级挤压使松质骨得到有效的侧向压缩,有效提高种植体骨密度,以利于骨结合。近十年来,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因其无创伤、稳定、便于操作以及量化种植体稳定性便于监测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现主要应用于种植体稳定性监测、即刻种植稳定性,远期种植体稳定性监测等方面。本实验通过采用Osstell分析仪评估骨挤压术对ITI和3I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求证骨密度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相关关系,以利于临床监测种植体稳定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上海松江中心医院口腔科种植病例,种植手术前常规拍摄X线全景片。对于种植体受植区骨密度低于周边骨密度的患者,行CBCT颌骨扫描,然后通过Simplan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得植区颌骨CT值,进行骨质密度分类,CT值在1~500 Hu为Ⅳ类(表1),选择CT值350~500 Hu,确定为Ⅳ类骨者入组14例,共计有23个种植位点,均为上颌6、7区域(表2)。根据患者意愿选择种植系统,其中使用ITI系统种植体11颗,3I种植系统种植体12颗,并随机分为传统备洞手术组(对照组)和骨挤压手术组,与患者沟通

后选择术式并签署手术志愿书。

1.2 种植手术及种植体稳定性ISQ值测定

1.2.1 传统备洞手术组传统备洞技术组采用碧兰注射剂(法国碧兰公司)局部麻醉,常规手术消毒、铺巾,分别植入ITI和3I种植体,记录每个种植体的系统类型、直径、长度以及临床骨质分级情况。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值测定:采用Osstell RFA仪(osstell intrgration diagnostic,瑞典Gothenburg公司)检测种植体稳定性ISQ值。当手工检测种植体达到临床稳定后,根据植入种植体类型选择配套Osstell测试头(Smartpeg TM)连接于种植体上,采用ISQ记数模式记录种植体的稳定度。根据Osstell谐振频率分析仪守则规定,在实验中每个种植体均测量2次,颊侧及近中侧各测一次,采用最低值测试结果为受试ISQ值。

1.2.2 骨挤压手术组术前准备同传统备洞手术组,骨挤压术组在球钻定位后,用2 mm裂钻制备预定深度,采用骨挤压器逐步扩增种植窝,必要时辅助使用成形钻预备,调整种植手术参数,精确预备种植窝,分别植入ITI和3I种植体。RFA测定同前,记录种植体ISQ值。为保证效果评价一致,所有种植手术和ISQ值测量均由同一人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记录上后牙同等Ⅳ类骨质条件下分别应用传统备洞技术和骨挤压术植入ITI和3I种植体后相对应的初期稳定性ISQ 值,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种植方法间以及种植体系统间的初期稳定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的情况

实验过程中患者无诉持续或不能缓解的症状。所有种植体均埋置3个月,已完成Ⅱ期手术暴露的种植体均无动度,临床叩诊反应良好,X线观察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骨吸收。

2.2 不同外科技术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骨挤压术较传统备洞技术所获得的种植体稳定性高(P<0.05)(表3、图1);ITI和3I两种系统的种植体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而种植方法与系统间无交互作用(P>0.05)。

3 讨论

颌骨质量是影响种植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骨质较为疏松的患者,

选择合适的种植体类型以及通过外科技术提高种植体周围的骨质密度,是提高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乃至成功率的必要手段。骨密度的评估一直以来都是预测种植体长期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上下颌骨各个位点的骨密度均不一样,且同一位点不同垂直深度的骨密度也不同,因此,预测种植体的预后应对拟种植处的局部骨质进行具体准确的临床评估。评价骨密度的方法较多,其中组织学及形态学测定是检测骨密度的金标准[4]。Hu(Hounsfield unit)是通过定量计算机体层扫描,或定量锥光束电脑断层摄影术、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或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来检测骨密度[5]。这些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广泛开展。1985年,Lekholm 和Zarb通过全景片来评鉴骨密度[6],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Periotest(Siemens AG,Bensheim,Germany)用于检测种植体的稳定性,其测量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打击部位、种植体位置及测量角度。Osstell测量仪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检测种植体稳定性的仪器。在对不同种植、体系统稳定性的评价、颅面部骨密度的分析及修复材料弹性模量的测量上都有应用。一般将输出的共振频率值转换为ISQ,ISQ是用RFA技术来分析种植体稳定性的表达值,取值从1~100。1为稳定性最差,100为稳定性最好。RF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测量技术,在术中和术后可以重复测量,适用于各种规格种植体,便于量化比较,但是RFA技术不能反映种植体周围骨的质量。

在种植体植入后,种植体通过机械力获得初期稳定性。血凝块存在于种植体与骨之间,植入4 d后观察到肉芽组织。最初几周,在种植体表面开始骨沉积和重建。接着,编织骨在种植体表面转换成功能性平型排列的骨。这由此可以解释种植3周左右,ISQ值下降,可能与早期骨愈合相关联。通过动物实验观察,2~4周骨结合开始。骨成熟转换成板层骨,由此可以解释,3周后,ISQ值逐渐升高,达到平衡。

Sennerby等[7]最先推荐使用RFA技术,监测并且可以量化种植体稳定性。研究表明,ISQ值与种植体周围骨密度相关,并且与组织学研究结果一致。在临床中,骨硬度也与骨愈合时间相关联,这是由于在种植体周围成骨和骨重建形成骨结合。因此,ISQ值监测,其数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骨与种植体界面的骨沉积和重建的情况。但是其具体阈值未能详细阐述。Glauser等[8]研究认为,ISQ 值60,种植负载存在较低风险,当ISQ值>65,种植早期负载达到良好效果。Ersanli 等[10]研究认为,经过1年负载后,成功种植体ISQ值为57~82,平均值为69。本次试验结果也与以上结果相一致。Zix等[11]认为Osstell相比Periotest更加准确,通过统计病例,两种测量方式呈现有意义的线性相关关系。Huang等[12]报告种植体周围的骨质量降低时,所计算出的ISQ值也降低。Friberg等[13]测量了种植后种植体剪切扭力及ISQ值,认为骨密度与种植体正向相关,同时认为这是由于皮质骨比松质骨硬10~20倍。但是Abrahamsso等[14]通过动物实验,ISQ 值监测术后2 h、4 d及1、2、4、6、8、12周,ISQ值变化不大,位于59~64,并且与组织学骨结合无明显关联。由此认为,ISQ值不能反映骨结合的程度,ISQ 值与骨结合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次试验均采Φ5.0 mm×L10.0 mm种植体,以避免种植体差异影响实验结果。同时Han等[15]报道种植体表面结构和直径与ISQ值无明显关系。为了避免差异,均一了种植体规格。本次试验通过CBCT检测骨质密度,筛选患者,研究表明CBCT所测Hu值与ISQ值呈正向相关关系,Isoda 等[16]通过18颗种植体植入股骨头,通过检测Hu值、ISQ值,认为通过CB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